拜佛

拜佛

指向佛像跪拜
拜佛時,前額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體是柔軟的,甚至接觸的地面也是柔軟的、清涼的[1]。拜下去之後用自己的心體驗自己的兩隻手掌,站起來之後,體驗雙手、雙腳的動作和感覺。感覺自己的體驗,體驗自己的感覺,感覺每一細微的部分。若是不便來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曠明亮處,藉由禮拜來忏悔、感恩,或舒緩身心。特别是當您感到心浮氣躁時,不妨透過拜佛的動作來安定煩亂的心思吧。
    中文名:拜佛 外文名: 定義: 英文名:worship Budda 拼音:bài fó 詞解:寺院對佛像虔誠跪拜,拜佛是通常有禮佛三拜 宜:茹素 禁 忌:禁止殺生拜佛 意 義:感應禮拜,恭敬禮拜等

禮儀

每當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塵的清淨與安祥,生起了一份莊嚴與甯靜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進入大殿,禮佛三拜,表達對諸佛菩薩的禮敬、感恩,而從柔軟、徐緩而安詳的彎腰禮佛動作裡,感受到禮佛者的安定與謙卑,拜佛含有四層意義:

1.感應禮拜:為了求佛、菩薩保佑,賜給幸運,免除災難,求佛接引超度,感謝恩德。 

2.恭敬禮拜:對三寶恭敬,或為了感恩、崇敬,這種禮拜是從内心至誠懇切的自發産生的。 

3.忏悔禮拜:也就是為忏悔而禮拜。能做忏悔禮拜的人,必定已是謙虛,或正在學習謙虛的人,因此,忏悔禮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變人的氣質,使人變得誠實 、溫和、謙沖。 

4.無相禮拜:無相拜佛是一無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個層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的每一個動作,指揮着自己的身體在拜;進入第二個層次則是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但是指揮的心已經沒有了;最後達到第三個層次,既沒有指揮,也沒有體驗,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這個人是誰?反正“他”在拜。

所以,拜佛時,應當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個動作、一個動作,非常清楚自然,動作緩慢一些、輕松一些、柔軟一些輕松緩慢地體驗拜的每一個動作,以及動作的感覺,不要把拜佛的動作弄得急促、緊張。否則拜得太快,會慌、忙、急、亂,反而失去了甯靜、安定。

拜佛時,前額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體是柔軟的,甚至接觸的地面也是柔軟的、清涼的。拜下去之後用自己的心體驗自己的兩隻手掌,站起來之後,體驗雙手、雙腳的動作和感覺。感覺自己的體驗,體驗自己的感覺,感覺每一細微的部分。 

如果拜佛的時候,隻有動作而沒有用心、缺乏慚愧心,那隻是磕頭如搗蒜的拜佛,對于人格的提升很難有作用。 

若是不便來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曠明亮處,藉由禮拜來忏悔、感恩,或舒緩身心。特别是當您感到心浮氣躁時,不妨透過拜佛的動作來安定煩亂的心思吧!

動作解說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墊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着不動,兩膝随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3、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于地面。

4、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為「頭面接足禮」。當頭着地時,系以「額頭」接觸地面,并非「頭頂」去着地。

5、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撐起,直腰起立,隻手合掌立直。

姿勢

1、佛者“覺”也,拜佛[1]是覺性之開發,非盲目崇拜,亦非慣性動作。不知不覺被原來習慣性動作拖着走。始終收攝眼神,觀照自己—觀自在,視力集中于中線。須知道自己正在作什麼,猶如頂上有佛在觀自己. 

2、立如松,正而松,兩腳以前八後二站立,頂天立地—立如松。以足跟支力,深吸氣,全身放松。以足跟支力,深吸氣,全身放松,檢查足趾要完全放松。頭如懸鐘,空靈端正,耳對肩中。後頸貼衣領,收下巴、頸椎—胸椎對直,由足跟中點—脊柱—頂門上,彷佛一線拉直。下颌關節放松,勿咬牙切齒,舌、軟腭、咽喉,都要放松柔軟。舌尖頂于上腭。舌根上空,如含一團空氣。如此,唾液腺之開口通暢,鼻中—咽喉氣道亦通暢,松則氣脈通,頂上清涼,易保持正念,不昏不散。

3、合掌攝心,雙手合掌當胸肩臂放松,拇指根在二乳尖中點。手勿壓迫胸,約離一公分,自己觀照檢查,五指并攏端正向上。小指很不易合好,須用心觀照,心散,則小指開。手雖端正,而很松柔勿緊張,有如左手貼右手休息,右手貼左手休息。深吸氣,肩放松,腋下留些空間腋勿夾緊。保持端正放松,吸氣充滿狀态。收攝眼神,觀兩手合縫中線,進觀後鼻孔中道之氣息。 

4、俯首反觀,柔軟垂頭敬禮,頭如成熟稻穗低垂,至下巴貼胸,頸放松完全不用力。開始若不能做到,即是頸肌長期僵緊縮短,隻要放松,多練幾次,有如瞌睡般,頭自然松落,完全不着力的動作,就可放松拉長頸肌,仍收攝眼神,反觀自己,拜佛是修習,動中定在動作中,眼前“境”雖變動始終都攝眼神于中。 

5、躬身脊椎向後拱〔謙退〕注意:并非向前彎腰,重心偏于趾,而是向心躬身,重心保在跟,立定腳跟,趾松靈,不載力,垂頭,觀照中心線,觀照自己如何動作。有如要看自己足跟般之動作。如仰卧起坐之用力方式,令心口、腹、腿、膝一起退後,使脊椎向後拱起。腹、臍可退一尺,而手臂松不動。 

6、松肩放下,保持垂頭,躬身。合掌之手,對準跟中下垂,掌仍合好,沿中線用些向下伸之拉力可把雙肩 

拉下,拉開,消除平日肩背緊張之障礙。手下垂對準足跟中點,尚可作為指标來檢查,身是否已充分後退。以下7.8.之連續動作是手觸地跪前,瞬間之過渡動作。雖很快就過約三秒,但對保持重心不動,及開發足跟—丹田之力很重要,故不可草率忽過,須明白觀照。 

7、曲膝—躬身而降恭敬而柔軟,持續以上俯首—躬身—垂手。保持小腿垂直而曲膝,直到手觸地,彷佛後有椅子,而小腿貼靠椅腳,向後坐下般。眼神專注中線二跟中點,臍沿此中線,直下趨向跟中直到手能觸地,柔軟分手在小腿旁,手心轉向後方便按地。初學者難免蹲時小腿向前斜,請參考後面之練習法。注:因前躬身動作時,腿和膝已曾向後退,故接着屈膝時,小腿尚能垂直,而不緻斜向前。若小腿直:重心在跟—自然物理重心屈膝時,不耗力于平衡,腿不酸,可松。屈膝時若小腿斜:重心偏前,則非自然物理重心,須耗力于平衡,緊張,腿酸。 

8、按地跪下〔謙恭到底〕至雙手指尖觸地,可以手作支點時,足跟才離地,以膝着地,跪下,跪之瞬間—腳底和腳趾間的關節會充分拉開,每隻腳趾之筋都拉到,運動到了。手按地之恰當位置,是讓膝跪下時,正好指尖齊膝,兩膝分開些約開5公分,不必太開,以免趴下時脊椎塌下,膝一到地,手即放松柔軟,不白費力僵持,始終保持單一重心

9、跪坐放松〔狂心歇息〕坐下—足底向上呈“V”字,二大指輕輕相接觸,而不相壓,坐在二足跟之内側,跪着坐定,以體重壓開二足跟,可拉開踝關節,刺激淋巴反射點,此時重心仍在跟中點。

10、伸手迎佛〔背塵合覺〕坐定、重心在後跟中,身放松,保持垂首勿擡頭。雙手柔軟,向前方中央伸直如“八”字,雙手指尖貼地滑行。手雖伸直而松柔,不僵硬,但有拉開二肩之拉力。此時是小腹向地面貼近,上身松柔,力在丹田。

11、五體投地(深投覺地〕坐定“跪姿”保持重心在後腳跟中,以中指尖為支點,按地。兩肘向外前方撐開,順便貼地,肘對齊耳孔。二肩拉開肩背平勿聳肩局促,腋下拉開放大心量,加大肺活量,指、掌、完全平貼于地“平等心”。撐開肘之同時,上身也趴下,“印堂”向下方貼地。不必太向前趴,向下即可,使脊椎向上拱起。如此方可作徹底深呼吸,太向前趴,腰背肌肉會緊張,而迫使腰脊向腹部塌入,造成呼吸、及血流神經之壓迫和障礙,此姿勢頂門、臍、跟中約呈一直線。

12、翻掌接佛〔轉凡成聖〕先輕輕半握拳由小指帶動,在将手掌翻轉向上,如蓮花開,如掏心供佛。此表決志轉變自己,向佛學。翻掌時,盡量翻平,使掌心平面向上,勿傾斜,但勿僵持使力,須立刻放松,使手指如蓮花瓣輕柔,以此“蓮手”承接佛足。雙手約于頭前拳處,雙手中指約距4寸,手指雖松,而須整齊柔軟。

13、與佛會心(生佛交徹)翻掌接佛時,觀想佛立于我蓮手上接受禮拜,此時與佛會心一笑。佛放光照我,佛光由頂門直入,充滿全身心,此時全身放松,微笑自然徹底深呼吸,由外可見,全身如充氣般鼓起,甚至兩腰脅部亦鼓起,此是肺充分膨脹之吸氣。

14、恢複跪坐〔歡喜信受〕接佛後亦先半握拳以小指帶動領受佛力,再翻掌向下平貼地面“平等布施”,趁吸氣之勢,自然吸,非刻意吸。由頂上拉起,恢複跪坐,手亦收于膝旁指尖齊膝。由頂上拉起,如木偶之吊繩被拉起“被佛拉起”,全身松,不用力,并非靠腰背使力坐起來。

15、跪翻腳掌〔歡喜起行〕以膝作支點,雙手于膝旁稍扶而已,由頂上中線拉起,自然臀離坐,使腳能靈活翻轉“V”變“八”,身放松才能靈活,肩、手勿沉重載力下按。 

翻法:二大趾向外點地“距8寸”,二足跟向内靠攏“距2寸”。 

目的是使站起時,腳之位置如最初站立之“前八後二”,如此才能立于原位。

16、恢複立姿〔堅固不退〕趁着吸氣之勢,非刻意吸,是自然吸時,如木偶被拉一般,由頂上“中心線”拉起來,很松靈,瞬間就恢複立姿。起立完全不費腰肌之力,亦不是靠雙手往下按地之力,而是頂上拉力,頭始終在最高點,須用心體會此起身之要領—是如由頂上拉起般,心勿罣礙身體其它各部位。 

注意:不宜先擡臀部,後擡頭,如此則腰很吃力,腰酸背痛。 

一身複現刹塵身

一一遍禮刹塵佛

順序

在廟裡按順時針方向行走拜佛,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着個人的左臂靠邊行走。 

進廟前沿盡量不要走中間,沿階梯邊沿而上,男左女右,進門時盡量不要走正門,因為方丈門朝晚課時都是從正門進的,而沙彌等從偏門進,所以為了和寺院一緻,大家都盡量應該從偏門進,男左女右,女人進去時盡量跨右腳,出門時也從偏門出就是,不要踩在門檻上(一般寺院門檻做得很高)。進廟門的時候,千萬不要踩門檻.(據說門檻是神的肩膀還是啥了,踩了就是不敬) 

先,心要虔誠,要茹素,手要幹淨,不要在廟堂裡大聲喧嘩以及說無關的“唠叨話”,不要用手指點佛像,不可大聲喧嘩和講不吹幕壩铩;不要跨過蒲團,因為也會給人一種不莊嚴的感覺,而你後拜,卻站在正在上香的香客前面,也是不禮貌的行為,因為可能會讓别人起嗔念,貪、嗔、癡就是修行路上的三毒。三毒不滅難見真如本性。 去道觀許願是要還願的。一年願望實現後回來,方法進去問人就可以了。如果沒許願光是拜,就不用。寺院一般是不用還願的,但是你最好許個做多少善事的願。就發願來促使你本身的許願。 

不要不經寺院同意采摘寺院管理範圍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這也是不對的行為,叫“偷盜四方常住”也要獲果報的。 

寺院通常有經書贈送的,不要忘了請幾本,世間之物還有什麼比經書更珍貴的 

請來的經書護身符不可随意放置,應該取幹淨的書櫃放好。同房時房間切不可有佛經護身符等法物,因為護身符等是護法護身的,沾上邪氣将會起不到作用,這才是切記的

如果是因為被邪魅債主纏身,拜完時做回向時念将拜佛功德回向給冤親債主,他們也會高興的。

注意事項

香不能叫“買”而應該叫“請”。 

在寺廟内有很多菩薩,如果你願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過去,如果時間不允許,隻需在大雄寶殿前燒.步驟如下:

自己請自己的香,不能由别人付香火錢。

最好用自己的火點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燒),面朝大殿的大門(現在為了防止火災,一般不可以在大殿裡燒香了),雙手輕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燒的火随即會熄滅,千萬不能用嘴去吹滅. 

上香時先上香後禮拜,很多人抓着一大把燃着的香到處拜,滾燙的香灰在寺院到處飄着,陣陣濃煙熏着人們的眼睛,以為香越高,越大把心越誠,這些都是不懂的表示,其實三根香就夠了,敬在一個爐中即可,“萬佛一爐”然後經過每一座佛堂時,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沒有諸多講究,最主要你有沒有清淨自心。 把香舉至額頭一般高,閉眼許願;然後三拜.(舉香的高度不得底于下身) 

右轉,面朝東方(一般大殿的門是朝南的),按第3步方式許願,三拜;然後朝南,朝北.

拜完後即可将香插到香爐内,注意:應該用左手燃香,因為右手殺生,左手相對來說要平和,不可往香爐内一丢了之. 

女人大姨媽來的時候不要去上香. 

進廟燒香,意思是點燃自己的心香,點燈是點亮自己的心燈,這時就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所以燒可以燒一枝,可以燒兩枝,最多燒三枝。不必多燒。進廟燒香,可以自己帶,也可以從外頭買,不過一般大殿上都備有香,所有你可直接用,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點功德錢,如果困難,放心菩薩不會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樣有功德。 

不過見過很多信佛的人請上一串念珠挂在脖子上,師父說這樣做一般人是承受不起的。所以希望朋友們以後如果請了念珠,請把他帶在手上。 

焚三支清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 

廟裡的墊子中間是給出家人拜佛用的,在家人男人跪拜用左邊的,女人用右邊的。

忌禁

首先說選門進,寺廟建築都有許多道門,從哪一道門進入都有講究的。據說隻有開了光的寺廟才有資格修十三道門。正中間的三道門,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遊客,進門隻能走右邊的那道門,中間那道門叫空門,隻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 

進門時,女客先邁右腳,男客先邁左腳,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門檻上,而且這步子,需邁得越大越好。 

燒香的話,三炷為自己祈福,六炷為兩輩人祈福,九炷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個極緻,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圓滿的高香。 

是燒香再叩頭。燒香的話,應該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燭,因為常人用右手殺雞剖魚,如果是左撇子的話,則反之。 

燒香時,先點燃香,要越旺越好,人們就常說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舉過頭頂作揖。 

作揖後,把香插在香灰 。 

不要在寺院吃葷食,女人大姨媽來的時候不要去上香。

節日

諸佛菩薩聖誕(陰曆)

正月初一日:彌勒佛聖誕

正月初六日:定光佛聖誕

二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十五日:釋迦牟尼佛涅盤

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聖誕

二月廿一日:普賢菩薩聖誕

三月十六日:準提菩薩聖誕

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薩聖誕

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聖誕

四月十五日:佛吉祥日——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盤三期同一慶(即南傳佛教國家的衛塞節)

五月十三日:伽藍菩薩聖誕

六月初三日:護法韋馱尊天菩薩聖誕

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勝

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聖誕

七月廿四日:龍樹菩薩聖誕

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聖誕

八月廿二日:燃燈佛聖誕

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九月三十日:藥師琉璃光如來聖誕

十月初五日:達摩祖師聖誕

冬月十七日:阿彌陀佛聖誕

臘月初八日:釋迦如來成道日

臘月廿九日:華嚴菩薩聖誕

佛祖誕辰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于藏曆四月十五日降生成道和圓寂,藏俗在此月中宗教活動極為頻繁。康定,川藏線上的咽喉,藏漢民族雜居之地,早就流傳,農曆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誕辰,九龍噴聖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浴佛節”。佛教信徒認為在此月内做善事一件,頌佛一聲,可得十萬倍之功德。所以農曆四月八日,康定城區的各佛寺都要組織儀仗隊自康定東門出、上跑馬山,下經公主橋、轉金剛寺、南無寺,沿阿裡布谷山腰至子耳坡返回。信徒們亦随之轉山(藏語稱“八角”),以紀念佛祖誕辰。

農曆“四月八”,正是康定春暖花開季節,宗教信徒們轉山禮佛的同進,又踏春暢遊,久之成俗,“四月八轉山會”就成了康定各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

解放前,人們在轉山禮佛,焚香煙祭的同時,舉家攜上食品去南郊金剛寺、南無寺或跑馬山,歌舞、野餐、郊遊。

近年來,各級政府十分注意發揮民間傳統節日的特有功能,文化和經濟結合,共求發展。康定縣已正式将“四月八”轉山會定為全縣的傳統節日,放假三天。在跑馬山上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文藝活動,招商引資,商貿洽談,物資交流,賦予“四月八”轉山會以新的生機和活力。

佛誕史話

在中國佛教界珍藏兩大聖物:一是“佛牙舍利”,一是“佛指舍利”。

佛牙舍利在中國有,在斯裡蘭卡也有,可以說,在當今全世界祇有兩顆佛牙舍利。凡是佛陀的“聖物”,在信徒心目中是永恒地崇拜,一代一代延續下去,佛陀已涅槃二千五百多年了,直至今日在全世界依然影響到各國人們的信仰生活。一年一度的佛陀誕辰,全世界各地佛教徒都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在東南亞稱“衛塞節”(佛祖誕辰),在斯裡蘭卡、泰國、緬甸,佛教國家更為隆重莊嚴,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稍次之。“衛塞節”為當地公衆假期,熱鬧非凡!香港佛教界曾在多年前,一直努力地争取佛誕公衆假期,而港英當局是奉行基督教的,以聖公會為“國教”,故基督教的節日繁多。港人期待特别行政區政府采納廣大民意予以立法程序,終于“佛教公衆假日”在一九九九年間付諸實施了。佛教四衆弟子在覺光大師卓越領導下,積極争取到“佛誕假日”,是本港百多萬佛弟子多年的願望。終于如今實現,這對社會道德風尚有極大的裨益。

誕辰浴佛節

農曆四月初八,恭逢漢傳佛教傳統節慶——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浴佛節)。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每年都會在這一天舉辦功德法會或行小三獻禮來恭祝佛陀的誕辰,而各佛教寺廟也會準備素菜素飯,招待信徒祭拜,并舉行花祭。舉行浴佛大典的佛寺,大多也會舉行放生法會,以結善緣,增進功德。浴佛除了紀念佛祖的誕生外,還有潔淨世間衆生心靈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