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

濕氣

中醫理論概念
自然界中氣候因素之一。《素問·天元紀大論》:“太陰之上,濕氣主之。”濕邪。《靈樞·水脹》:“此皆嘗有傷于濕氣。”濕性粘滞重濁,易傷陽氣。濕氣,是中醫名詞,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運動出汗是很好的去濕氣;特别是夏天不要開空調、風扇,身體裡面的汗一定要出來,否則你的濕氣太重,到了冬天肯定會得病的。每天堅持适量的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運動可以纾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中文名:濕氣 外文名: 别名: 拼音:shī qì 屬性:中醫名詞 稱為:萬惡之邪 原 因:污染,運動量少,身體陰盛陽虛 方 法:看起床的狀态 性質:中醫理論

中醫理論

一、濕氣——萬惡之邪

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裡有污染,運動量少,身體陰盛陽虛,濕邪内郁,所以大便無法正常。為什麼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醫裡講,脾虛則便溏,中國人本應以五谷雜糧為食,以肉食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覺得很虧,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脾是運化水濕的,脾受到傷害,水濕不能完全運化,就在身體内堆積。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虛,也意味着體内有濕氣。

在緻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

濕是最容易滲透的。濕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别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這就好比冬天的時候,如果氣候幹燥,不管怎麼冷,人都還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濕氣重,人就很難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難受,就是因為南方濕氣比較重,寒濕襲人。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熱又濕,讓人喘不過氣來,明顯不如烈日當空、氣候幹燥的時候來得痛快。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濕,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時半會兒治不好了。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處理的健康問題……

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複雜,那麼難治?因為他們體内有濕,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内的濕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以前僅僅盛行于我國西南的川菜,風行全國,就是因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隻有生活在濕邪比較重的西南一帶人需要用它來化解體内的濕氣;全國人體内都有濕氣了,都需要辛辣來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愛上了川菜。

判斷方法

有病的人體内,是頑固的濕邪;貌似健康的人體内,也有濕邪埋伏在那裡伺機行事。那麼,怎麼能判斷自己體内是不是有濕呢?

看起床的狀态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再裹着,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着,讓人懶得動彈,那麼,不用看舌頭,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斷他體内濕氣很重。中醫裡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着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過沒幹的襯衫似的那麼别扭。

看大便

什麼樣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黃色的,圓柱體;香蕉形的,很通暢”。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内有濕。

(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這也是體内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點。

(3)如果不便于觀察馬桶,也可以觀察手紙。大便正常的話,一張手紙就擦幹淨了。但體内有濕的人,一張手紙是不夠用的,得三到五張才能擦幹淨。

(4)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明體内的濕氣已經很重很重了,濕氣粘膩性讓大便粘在腸子上,被腸子吸收,而不讓它排出體外。這樣,糞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醫生往往就病論病,而不明白病根在于體内的濕氣,胡亂治療,這是更可怕的事情。

食療

春天,雨水漸多,濕氣也重,加之,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裡又有污染,運動量也少,身體陰盛陽虛,導緻濕邪内郁。中醫裡講,脾虛則便溏;中國人本應以五谷雜糧為食,現在以肉食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覺得很虧,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脾是運化水濕的,脾受到傷害,水濕不能完全運化,就在身體内堆積。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虛,也意味着體内有濕氣。

在緻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濕是最容易滲透的。濕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别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這就好比冬天的時候,如果氣候幹燥,不管怎麼冷,人都還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濕氣重,人就很難受了。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濕,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時半會兒治不好了。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處理的健康問題。

濕氣,萬惡之邪,濕氣給人帶來了諸多麻煩,許多人都不會把它當一回事,總是忽悠着就算了,日積月累,就積了一堆病痛。下面推薦兩款健脾祛濕湯。

砂仁陳皮鲫魚湯

功效:健脾祛濕。

材料:砂仁6克、陳皮1/4個、鲫魚300~400克、芫荽4棵、生姜3片。

做法:砂仁打碎;陳皮浸泡去瓤;芫荽洗淨;鲫魚宰淨,去鱗、腸雜,置油鍋慢火煎至兩邊微黃。一起與生姜放進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個小時,調入适量芫荽及食鹽和生油便可。

鮮土茯苓煲豬(月展)湯

功效:祛濕困、利筋骨、健脾益胃。

材料:鮮土茯苓(菜市場有售)200克、豬[月展]肉500克、生姜1~2片。

做法:鮮土茯苓洗淨,切片狀;豬[月展]肉洗淨,整塊不必刀切。然後與生姜一起放進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約12碗水量),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約2個半小時,調入适量食鹽和生油便可。

這個詞對于北方人來說可能有點陌生,但是對于南方人而言,就耳熟能詳了。因為南方的濕熱氣候,使得很多人都深受濕氣的困擾。中醫中講自然界有六氣,分别是風寒暑濕燥火。當他們存在于自然當中時,以氣的形式存在;但當他們侵襲人體時,則稱為外邪。我們日常所說的“濕氣”,就是濕邪。然而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的不同,會導緻各地六氣比例不同,北方的寒氣比重較大,南方則是濕氣所占的比重較大。所以,南方人很容易受到濕氣的侵擾。

體内濕氣何來

1、外界的濕氣的影響

由于南方的空氣較為潮濕,所以,南方人更容易遭受濕氣的入侵。如果長期處于潮濕的環境中,濕就會進入你的身體,剛開始濕會進入皮膚,接着是肌肉、關節,甚至内髒。

2、熬夜

長時間熬夜的人群基本上體内都有不同程度的濕氣。不管熬夜是加班還是玩耍,長期熬夜都會導緻脾胃受損,影響體内水分的運化,導緻體内濕氣難以排出,加重體内的濕氣。

3、不适當的飲水方式

正常的飲水進入胃之後馬上被氣化,然後通過脾髒進入肺髒,當牛飲的時候情況就會發生變化,大量的水進入胃之後,胃火無法馬上氣化,這些液态水就無法為身體受用,當然如果隻是偶然的一兩回,身體會慢慢把剩餘下來的水氣化,如果是經常性的牛飲,那麼這些液态水就會停留在胃裡,因為液态水是無法進入小腸的。這些液态水的經常性停留會慢慢造成中焦的濕氣太盛,導緻脾髒對濕的失控。

4、不經常運動

當人運動的時候,汗水就是脾髒将氣化後的水通過肺髒送達全身各處,皮表流出來的汗水就是從脾髒出來的。如果一個人不經常運動,脾髒裡面的濕氣無法新陳代謝,那麼這些濕氣就有可能漸漸坐大,導緻脾髒無法控制。

5、出汗後吹風或受寒

人的不同行為導緻汗水的發源地不同,無論是勞動、房事、驚恐還是運動,所有的汗水一旦離開腺體之後就要透發,這些透發的汗水會有新的津液補充過來。如果出汗的時候吹風或者受寒,那麼皮膚表面的毛孔就會關閉,導緻這些離開腺體的汗水停留在皮膚下面,他們無法回到汗腺就會聚集起來作怪,輕者皮癢,重則導緻關節疼痛。

7、不恰當的飲食

如果經常食用一些肥膩、高熱量、高糖的食物,會加重脾胃的負擔。脾主運化,脾髒承受不住,這些食物變郁積在體内,難以消化,就會轉化為濕氣。

去除體内濕氣

1、健康運動

運動可以加快體内的新陳代謝,促進體内的血液循環。經常運動、經常體力勞動及做家務的人,會感到體内的熱量大。這是因為運動生熱,起到了驅散寒濕的作用。另外吃溫熱食物、汗蒸、泡腳後微微發汗,都能達到一定的去濕效果。

2、喝茶

不管是濕熱體質還是濕寒體質都可以通過茶療輕松地調理改善。例如怡清茶就可以調理濕熱體質,沁元茶可以調理濕寒體質。而且中藥茶還有健脾的功效,修複受損的脾胃。

3、保持愉悅的心情

愉快放松的心情能夠幫助我們脾髒正常的運作,促進體内水分的排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時采取恰當的方式發洩出來,多與家人、朋友溝通。

4、科學飲食

内濕調理的關鍵在于養脾胃。在日常飲食中多吃清淡食物,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用溫中健脾的湯劑進行治療,如熬制茯苓砂仁粥、冬瓜海帶湯,薏仁蓮子粥,另外蠶豆、鲫魚、冬瓜、黃瓜、白菜等都有助于去濕。飲食上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可适當多吃溫和的食品。而且飲食上要清淡,盡量少的食用高熱量的肥膩食物。

5、拔罐祛濕

拔罐去濕是民間一種很傳統的中醫去濕方法,能一定程度上驅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滞、行氣活血、拔毒瀉熱、調整陰陽平衡、解除疲勞。

招濕壞習慣

睡不夠: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症狀,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

口味重:腸胃功能好壞關系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飲食。油膩、過鹹、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産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

愛吃涼: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激淩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易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喝大酒:這是加重“濕毒”的關鍵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因此酒精盡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運動少: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大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内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适當運動,如跑步、健走、遊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老坐着: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導緻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加重乏力、失眠、記憶力下降等,還會引發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頭疼、頭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