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學

植物生理學

光合作用、植物代謝、植物呼吸等研究内容
植植物生理學其目的在于認識植物的物質代謝、能量轉化和生長發育等的規律與機理、調節與控制以及植物體内外環境條件對其生命活動的影響。包括光合作用、植物代謝、植物呼吸、植物水分生理、植物礦質營養、植物體内運輸、生長與發育、抗逆性和植物運動等研究内容。植物生理學作為研究植物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農學、林學、環境生态、食品、醫藥等相關産業發展的基礎。[1]
    中文名:植物生理學 外文名:plant physiology 别名: 産生時期:16世紀 研究内容:光合作用、植物代謝、植物呼吸等 語種:中文

産生

植物生理學的起源一般都追溯到16世紀荷蘭人範埃爾蒙的實驗。這是第一次用實驗的方法研究植物的生理現象。到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初期,英國的J·普裡斯特利,荷蘭的J·英恩豪斯等人陸續發現了光合作用的主要環節,證明綠色植物能在光下将空氣中的CO2和土壤中的水合成有機物并放出O2。意大利人M·馬爾皮基,英國S·黑爾斯,法國J·B·布森戈,德國J·von·李比希,英國C·R·達爾文等人分别發現或闡明了植物中的物質運輸、水分吸收與蒸騰、氮素營養、礦質吸收、植物的感應性和運動等現象。

走向宏觀

植物生理學發展的另一端是走向宏觀。由對植物個體,擴展到群體、群落的研究。因為無論是在人為的農田或自然界中,植物都是聚集在一起,很少單株生存;農業生産也常是以土地面積為單位,而不是按單株來計算産量。因此必須注意群體的結構和活動;植物體與外界環境及其他植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關系;通風透光、土壤水肥供應情況以及共生和互斥的現象和機理。這樣植物生理學就與生态學接壤,并發展出了植物生理生态學和生态生理學這兩門分支學科。

定量及模拟階段

近代植物生理學家的研究工作,已部分進入定量的階段,在引入電子計算機等新技術後,開始了對植物生理活動的數學模拟。因為植物幾乎是吸收和轉化太陽能的唯一成員,所以在探讨生命起源、開發能源、宇宙航行、地球外生命以及仿生模拟等問題時,植物生理學也是必不可缺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