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敢當

泰山石敢當

非物質文化遺産
泰山石敢當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舊俗中,凡家住屋門對橋梁、巷口或道路要沖,就在牆外立一小石碑,上刻“泰山石敢當”五字,用以避邪。古時候有很多禁忌和崇拜,“泰山石敢當”就是其中之一:把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碑(三尺三寸高),立于橋道要沖或砌于房屋牆壁上,可鎮壓一切不祥之邪,在民間甚為流行。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21年4月26日泰山石敢當《金山敢當》獲“首屆中國年度IP”非遺銀獎。[1]
  • 中文名:泰山石敢當
  • 榮譽: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 來源:石崇拜
  • 擺放位置:房屋缺角

曆史傳說

福建閩北的農村說法

一些人認為泰山為天下浩然正氣之所在,所以古時候帝王将相多喜歡在泰山祭拜。而十字路口,三叉路這些地方是很容易出現煞氣的,被某些人奉為鬼道,即人鬼都走的路,

所以一些蓋在十字路和三叉路附近的房子為了驅邪擋煞,在正對十字路三叉路的門口放上泰山石敢當,以壓制惡煞厲鬼。

一種說法

關于“石敢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西漢史遊的《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顔師古注:“衛有石蠟、石買、石惡,鄭有石制,皆為石氏;周有石速,齊有石之紛如,其後以命族。敢當,所向無敵也。”顔氏認為,石是姓,敢當為所向無敵意。陶宗儀《南村辍耕錄》卷十七“石敢當”條中引用了史遊的《急就章》及顔氏注,完全同意顔氏的說法。顔師古對石敢當的解釋是難以令人滿意的。我們知道,《急就章》是當時的兒童啟蒙識字書,若據顔注,石敢當就是姓石的那個人所向無敵,除非姓石的那個人當時名聲很大,否則兒童很難接受其說,教書先生也很難講解清楚。我們遍查古籍,還沒有找到一位漢代以前的名聲很大的無敵英雄石某某,近現代學者鄧爾雅指出:“石敢當一語,出《急就章》,本無其人,後人特就文意石敢當以為喻而已(《民俗》41-42期合刊)。”宗力、劉群二同志亦認為:“西漢史遊《急就章》有句雲: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顔師古注以為石乃姓氏,敢當為所向無敵。說者謂石敢當碑即取所向無敵之文。以鎮,此說稍差強人意,然猶未盡。古語中此類語彙甚多,何故專取于此(《中國民間諸神》)。”

另一種說法

這種說法認為石敢當是五代漢時的勇士。明人陳斷儒的《群碎錄》雲:“五代漢劉知遠時,有勇士名石敢當,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見耶?仰即其人與?”楊信民的《姓源珠玑》亦講“五代劉智遠為晉祖押衙,潞王從珂反,愍帝出奔,遇于衛州。智遠遣力士石敢當袖鐵槌侍。晉祖與愍帝議事,智遠擁入,石敢當格鬥而死,智遠盡殺帝左右,因燒傳國玺。石敢當生平逢兇化吉,禦侮防危。故後人凡橋路沖要之處,必以石刻其志,書其姓字,以捍居民。”

有人認為石敢當之石碣(碑)與五代勇士石敢當無關,理由有四:

(一)遍查舊、新《五代史》,有名石敢而無名石敢當者,更沒有把勇士石敢尊為石敢當的文字記載。據《舊五代史·高祖本記上》記載:“應順舍,晉高祖鎮常山。唐明宗召赴阙,會闵帝出奔,與晉高祖相遇于途,逐俱入衛州,泊于郵舍。闵帝左右謀害晉高祖,帝密遣禦士石敢當袖鐵槌立于晉高祖後。乃有變,敢擁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門,敢尋死焉。帝率衆盡殺闵帝左右,逐免晉高祖于難。”再據《新五代史·漢本紀要第十》記載:“潞王從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鎮州朝京師,遇愍帝于衛州,止傳舍,知遠遣勇士石敢袖鐵槌侍高祖以虞變。高祖與愍帝議事未決,左右欲兵之,知遠擁祖入室,敢于左右格鬥而死,知遠即率兵盡殺愍帝左右,留帝傳舍而去。”舊、新《五代史》記載雖然文字上稍有出入,但勇士系石敢而非石敢當則是一緻的。

(二)石敢當在西漢史遊的《急就章》中已見到,莆田縣曾出土唐大曆五年的“石敢當”石銘,據此,石敢當早于五代之勇士石敢明矣。清代學者翟灏在《通俗編》裡也曾明确指出石敢當與五代之石敢無關:“據《五代史》,劉知遠為晉押衙,高祖遇唐愍帝于傳舍,知遠使勇士石敢袖錘侍高祖以虞變,謂植石所镌取此,即大曆有镌之者,斷知此說非矣。”

(三)把“泰山石敢當”說成是“大夫”(即醫生)。《茶香室叢鈔》卷十記載:“國朝王漁洋山人(王世祯)《夫于亭雜錄》雲:齊魯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當’五字,雲能暮夜至人家醫病。北人謂醫士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按:此五字南中有之,而無醫病之說,亦無大夫之稱。”單就這段文意即知,泰山石敢當為大夫的說法流傳并不廣,僅止于北方,而南中皆無。北方何以流傳泰山石敢當為大夫之說,考其淵源,是流傳已久的石敢當可降妖鎮邪的演繹。在流傳泰山石敢當可以治病時,恐怕已沒有人考究其是人是神還是什麼東西,不然,何以講“能暮夜至人家醫病”而不講白晝亦能入人家行醫?

(四)綜合考證如下:

西漢孝昭帝元鳳三年:泰山有大石自起立。

古代華夏族(及其他民族)有石崇拜,泰山之巅有大石自起,視之為祥瑞。

漢史遊《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

其中石敢當就是石崇拜,或許其最近的依據就是“泰山有大石自起立”這件事。“石敢當”的“當”和“瓦當”的“當”應該意義接近。其後面的“未央”兩個字就是漢朝瓦當常見鑄字。

靈石崇拜

說法提出

據查閱文獻資料及在泰安市境内的調查可知,凡刻(書)“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之類者,多用泰山或徂徕山石質材料,而用其它材料者較為少見。1988年,在肥城縣發現12處刻(書)“泰山石敢當”或“泰山石鎮宅”者,除兩處新房子是書寫在牆壁上的以外,其它10處均是刻于石上的。立(砌)石刻“石敢當”之類語言的基本作用是什麼呢?諸如莆田縣出土的唐大曆五年石銘雲:“石敢當,鎮百鬼,厭災殃”是也。其它作用都是這種基本作用的引申或演義。“石敢當”三字中有“石”字,石敢當刻于石上,其作用是厭殃鎮邪,從其深層内涵上考察恐不無内在聯系。汪宗衍先生《石敢當》一文中謂:“《淮南·萬畢術》雲‘丸石于宅四隅,則鬼無能殃也’;庚信《小園賦》‘鎮宅以埋石’;吳兆宜注《荊楚歲時記》‘十二月暮日掘宅角,各埋一大石,為鎮宅’(《民俗》86-89期合刊)。”王成竹先生認為,這很可能是石敢當的由來。同時王先生又指出:“就石敢當三字字義講,蓋即石可擋其沖也。故鎮于廬舍,牆隅街衢巷門前直沖之處也(《中國民間諸神》)。”宗力、劉群二同志認為王成竹的見解“頗有道理”,并進一步指出:“宋慶曆中所發現之唐代石銘(指莆田石銘),非如後代小石碑,而是埋于宅基下,與上引鎮宅之石頗相類。實際上,此即古代靈物崇拜之遺俗,以石為靈物,賦予辟邪鎮鬼之神力埋于宅下,後又借用‘石敢當’句,以壯聲威。即如近代簡化為小石碑,小石人,實亦視為辟邪之靈物耳(《中國民間諸神》)。”宗力、劉群認為石敢當是“古代靈物崇拜之遺俗”,極有見地,稍感不足的是沒有展開論述。

相關佐證

1945年春,夏鼐先生在甘肅臨洮寺窪發掘兩座墓葬,都有大塊礫石随葬。另外雲南元謀大墩子遺址的部分史前墓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遺址的部分墓葬也有石塊随葬。值得指出的是,在史前墓葬中或在同一墓區中,随葬石塊者總是少數,說明墓主人很可能是非正常死亡,墓葬中随葬的石塊很可能是靈石,其目的是借助靈石來鎮墓驅邪,防止死者變成厲鬼作祟。下面我們再回到石敢當的探讨上來。西漢史遊的《急就章》有“石敢當”之語,唐顔師古有注,前已指出,顔氏注“石”為姓不妥。石敢當的真正含義應當解釋為“蓋即石可當沖也”,即靈石可以避邪厭殃抵當一切。石敢當避邪厭殃之俗也可以從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中找到旁證:“河南汝陽彭氏墓路頭立一石人,在石獸後。田家老母到市買數片餌,暑熱行疲,頓息石人下小暝,遺一片餌去,忽不自覺。”此事被路人哄傳,說“石人能治病,愈者來謝之”。又說“頭疼者摩石人頭,腹痛者摩其腹”;“凡人病自愈者,因言得其福力”,故尊那墓前石翁為“賢士”。顯然這是人們把石人作為避邪治病象征的一例。這裡附帶講一下,泰山山頂碧霞祠院内兩通碑,俗稱禦碑,至今有用硬币摩碑防病之俗。摩碰禦碑者口念道:“禦碑摩,禦碑碰,摩碰禦碑不生病。”此俗與上述應劭所記有相似之處,宋仁宗慶曆年間,莆田縣出土的唐代大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銘雲:“石敢當,鎮百鬼,厭百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昌。”此石銘原埋于宅下,其鎮宅之意不言而喻。明清以後,用“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鎮宅或鎮巷陌橋道之要沖頗為盛。《通俗編》引《繼古叢編》雲:“吳民廬舍,遇街衢直沖,必設石人或植片石,镌石敢當以鎮之。”袁枚的《随園随筆》亦載:“镌今俗為厭勝,樹一石于廬所,曰‘石敢當’。”本世紀二十年代鄧爾雅先生調查:“粵俗随地有泰山石敢當石刻。大抵其地有鬼物為崇或堪輿家以為形勢而弗利居民,借此當煞氣耳。”以上所引的資料多屬南方,其實北方亦然。前文引清代王漁洋山人(即王世祯)語“齊魯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當五字”可證。棗莊市底閣曾發現一塊奇特的岩石,呈紅色,高1.1米,寬0.65米,厚0.35米,上刻有“鎮宅煞鬼,隆慶二年立”字樣。隆慶是明穆宗朱載垕的年号,隆慶二年即公元1568年。肥城縣張廟村亦有“泰山鎮石宅”小石碣發現。至此我們可以作出如下結論:有關石敢當之習俗,是古代靈石崇拜之遺俗,其作用,無論在何處,主要是避邪厭殃。

相關記載

石敢當的傳說沒有明确的記載。兩漢時期的《急就篇》寫道:“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龍是皇帝和水的代名詞,石,敢當其沖。石到底是指人還是物。因為當時沒闡明時代背景,難下結論。如果是指石的話,那就體現了石的巨大威力,這使人們産生了對石的崇拜。尤其是泰山,通地拔天,群峰拱頂,氣勢磅礴,巋然獨立,号五嶽之尊。自古人們把它視作靈山,對泰山石推崇至甚。事實上也是如此,登上山頂如同置身青天,鳥瞰山下雲霧翻滾,如大海似海礁,給人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難怪曆朝曆代政績卓越的皇帝,曆盡千山萬水前來封禅,他們把泰山視作天梯,登泰山如同登天。人們向往的天堂是虛無飄渺的,而玉皇頂的樓台瓊閣與山水構成的美景卻是實實在在的。泰山囊裹了三界,從南天門往上為天堂,至山下蒿裡為人間,蒿裡山到奈何為地獄。《封神演義》這部巨作,就是以盤龍山{徂徕境内無鹽山}做引子開始寫成的。當時纣王來此降香,見女娲娘娘長得很美,信筆題壁一詩來戲弄之。女娲回宮後睹此大怒,遂派山中一狐變作妲己,以色禍國,滅了纣王。後來,姜子牙把有功大臣封神于泰山,泰安于是成了神州。西遊記也是以泰山為模特編寫的神話傳說。這更給泰山披上了濃厚的迷信色彩。女娲補天為什麼偏偏用泰山的五色石,不用其他地方的石塊?不更加證實了泰山石的靈驗嗎?泰山穩則國家安,天地間的靈氣幾乎都凝聚在泰山石中。作為鎮宅之寶,隻有泰山石才敢當此任。

以前中國的三大建築:宋天贶殿、大成殿、金銮殿,都是用泰山石來鋪墊的。就是一般的寺廟也用泰山石鑲鎮四角。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人民大會堂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築,都以泰山石作為奠基,毛澤東紀念堂也全是用的泰山(徂徕山)花崗岩。可見,泰山石在人們心目中占據了何等位置!

泰山石确确實實蘊藏着靈氣,石塊紋理清晰,有的像畫有的像文字。香港回歸的前一年,有人在泰山西路發現了“回歸石”,上面的中國地圖非常逼真,隻是缺少台灣省分。回歸二字耀眼分明。這充分體現了泰山石的鐘靈毓秀。難怪人們把泰山石用作鎮宅之寶。

民間故事

附會于五代勇士石敢的民間傳說

如古月同志整理的《石敢當》(載《泰安風物》)、魯嶽同志整理的《石敢當》(載《泰山傳說》)都是如此。寶君、秋水同志整理的《泰山石敢當》(載《泰山民間故事》)言石敢當原名“石鋼之”,被送外号“石敢當”。顯然石鋼之是五代石敢之轉音。此類民間故事傳說均講石敢當英勇無敵除暴安良。認為石敢當與五代勇士石敢有關者,明清以後不乏其人,清人金綮編修的《泰山志》也講:“石敢當乃五代時勇士……袖鐵槌侍高祖,遇變,遂于左右格鬥而死。稽宅經須避方煞,故取名石敢當耳。”石敢當與石敢雖然是兩碼事,但就石敢當可抵當一切及石敢當英雄無敵而言,多少還是有一點聯系的。

稀見民間傳說

(一)泰山與石敢當原為同窗好友。泰山家庭富裕,學習刻苦,考中了舉人。而石敢當不但什麼也沒有考取,反而落到“獨自一人在外過流浪生活”。有一次石敢當讨飯到泰山府,被泰山留住府上,一直以禮相待。數年後,泰山因公務外出,半年未歸,石敢當自尊心很強,以為自己住的時間長了,泰山故意躲起來不見,故“永别了”。泰山辦完公務回府後,聽說石敢當死了,萬分悲痛,也自盡了。因為泰山與石敢當情同一人,死在一塊,後人紀念他倆,将泰山與石敢當的名字合在一起,即“泰山石敢當”。這則民間故事傳說所述俠義之士者,泰山也,而石敢當似乎還是一位胡亂猜疑的小人。

(二)《泰山民間故事大觀》載:唐太宗騎馬上泰山,到回馬嶺時,一看到馬蹄盤,實在上不去了,他又好奇,非上不行,結果繞着道走,臨走時說了一句:“我從長安來,逢山開路,遇水造橋,沒有擋住我的,偏偏讓泰山石把我擋住了。”借這個音,叫起了“石敢當”。查新、舊《唐書》,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沒有到過泰山,當然就更談不上騎馬上山被泰山石阻擋的事了。

這兩則民間故事傳說所述所謂石敢當(泰山石敢當),與石敢當的真實由來及内涵、差距甚大,與廣泛流傳的一系列石敢當的民間故事也大相徑庭。不過泰山石敢當确有其人,乃橋溝石氏家族。此人早已成為人們崇拜的神靈,漢武帝來泰山封禅時,正值大汶河洪水爆發,幸虧石敢當由仙界及時趕到,救了他一命。

女娲補天殘石

天神女娲補天之餘殘石,選護法金剛力士之精魂,植入其中。其主石置于泰山之頂,其餘碎者散于山下河塘之間,謂之“石敢當”。經過開臉、開眼之石敢當,石内精魂感妖氣而動,凡有妖近者皆以金剛之力除之。歲月悠悠,曆時數千載,石中靈氣愈發強盛,世人皆知其功用法門。如遇妖煞複而蠢動,必将被其斬殺之。泰山石敢當其心性與岱嶽相通,有緣者可于泰山中尋得靈石,喚出其金剛之力,或降妖,或護體,功效不一而足,其石冠其“泰山”之名,倍加神威之功效,其上篆有“石敢當”三字,以此為其主辟邪擋煞、開運納福。有文曰:“石敢當,鎮百鬼,厭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

綜合

綜上所述,石敢當是古代驅鬼避邪的神靈。西漢史遊《急就章》中“石敢當”之語,應釋為靈石可敵當一切。其後無論是莆田出土的唐大曆年間之石銘,還是在橋頭巷口要沖及宅舍立植(或埋)“石敢當”之石,其意一也。至于石敢當之前加泰山(即泰山石敢當),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達于今日,其意為借神聖的泰山以增石敢當之威力。關于石敢當的種種民間故事傳說,在深層内涵上,有的與石敢當有真正含義上的一緻,有的部分相關,有的則完全不同。與曆史真相有一定距離的民間故事傳說之所以能夠形成,自有其這樣或那樣的原因。

“石敢當”與“泰山石敢當”

或許讀者注意到,上述所引資料,有“石敢當”,亦有“泰山石敢當”,而較早的資料隻講石敢當而沒有涉及到泰山石敢當。那麼“泰山石敢當”出現及流行于何時呢?“泰山石敢當”與“石敢當”又是什麼關系呢?

有兩則故事:

(一)鄧爾雅先生收集的一則民間故事講:相傳康熙年間,将軍拜音達禮年,以邸中東廊與浮圖相向,居者辄不利。适道出江西,因詣龍虎山,乞張真人厭勝之術,甫就坐有赭衣道士跌坐盈西,真人指謂将軍曰:“祈此師可也”。因禮拜之。道人曰:“此宅煞細故,以大字鎮之當吉。”索紙大書“泰山石敢當”五字,款著純陽子書。将軍驚謝,旋失道士所在。真人曰:“本日純陽師值殿,公幸遇之,福緣無量哉。”遂奉發南歸。勒石東廊,字徑逾尺。見者鹹謂出入虞褚間。

(二)康熙年間,數任知縣皆到縣不幾日,即卒于任上。某黃姓知其事,攜一風水先生同赴任。先生察明系本縣一座寶塔之影正落于縣太爺公座之上,諸官皆因不能經受寶塔之壓力而死。遂于縣衙前立石碑,刻“泰山石敢當”五字,謂泰山之力可敵寶塔。此後遂無事。

這兩則民間故事雖然講述的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點:一是故事均發生在清康熙年間,二是皆以泰山石敢當鎮邪。又清初人王世祯(1634年-1711年)談齊魯之俗時也涉及到“泰山石敢當”。據此可知,“泰山石敢當”流行于清初,其出現時間可能早至明代。石敢當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泰山之泰字,古為“太”,也就是“大”,廣意的太山就是大山,大山可以壓妖鎮邪,在古代神話故事傳說中屢見不鮮。如《西遊記》中的孫猴子(孫悟空),就曾被如來壓于五行山下五百年。狹義的太山(大山)是指今泰安市境内之泰山。泰山巍峨高大,為曆代帝王封禅告祭之所,是一座神聖的山。漢武帝劉徹贊歎泰山“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明太祖朱元璋謂泰山“根盤齊魯兮,不知其千百裡;高聳入雲兮,不知幾千萬仞”。泰山有無量的神威不言而喻,因而在避邪厭殃的石敢當前加泰山以期再增威力不難理解。

明清以後,直至今天,關于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的民間故事傳說甚多。我們手上掌握的這類民間故事傳說,除鄧爾雅先生收集的一則及宗力、劉群同志提供的一則外,見諸于文字的還有十餘則,分别載于近幾年出版的《泰山傳說故事》、《泰山民間故事大觀》、《泰山民間故事》、《泰山傳說》、《泰安風物》等書。相信後人,還會對泰山石敢當,加以引申。

前文所引鄧爾雅先生收集的及宗力、劉群同志提供的兩則關于泰山石敢當的民間故事傳說,都把石敢當作“石”為基本出發點,它流行的時代雖然不算早(清初),流行地區也不算廣泛,但就這兩則民間故事傳說的深層内涵而言,其來源是古代靈石崇拜的遺俗──石敢當鎮邪厭殃意義的發展。莆田縣出土的石銘,特别是石銘中“石敢當,鎮百鬼,厭災殃”數語,對這類民間故事傳說的形成有着重要影響,也可以說,這是正宗。另一類是關于降妖治病型的民間故事傳說,它是把石敢當當作“人”為基本出發點。《泰山民間故事大觀》所載“驅妖型”二篇,驅鬼型一篇(為降妖治病類的變型)以及《泰山傳說故事》所載的石敢當傳說,都可劃歸此類。這類民間故事傳說多講石敢當,既勇敢且又為鬼妖纏身的人治病,顯然與清人王世祯所講的北方人謂石敢當為“石大夫”有關。此類民間故事雖然把石敢當作為人看待但所述故事的深層内涵與作為靈石崇拜的具有鎮邪厭殃作用的石敢當不無關聯。

美麗傳說

石敢當降妖

處理房子缺角的時候,不二的選擇是泰山石。泰山石敢當是如何來的呢?這裡面有一段傳說。

傳說,泰山腳下的一個村子裡住着一個青年,姓石,名敢當。他非常的勇敢,而且同情貧苦的窮人。在泰山一帶很有名。一些人被欺侮了的人就找石敢當替他們打抱不平。

泰安城南的汶口鎮有戶人家,一對老夫妻隻有一個女兒。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到太陽下山以後,隻見東南方向刮來一股妖風直鑽姑娘的屋裡。天長日久,這個姑娘變得面黃肌瘦,非常虛弱。找了許多醫生也治不好她的病。這時有人說:“看來是妖氣纏身,光吃藥是治不好的。聽說泰山上有個石敢當很勇敢,何不找他來想想辦法?”

石敢當說:“這事好辦,找來十二對童男童女,一人一面鑼。再準備一盆香油,把棉花搓成粗燈芯。還要一口鍋,一把椅子,隻要這些東西都備齊了,我一定能把妖怪拿住。”隻見他把燈芯放在香油盆裡,點燃了油燈。他用鍋把盆子扣住,坐在旁邊,用腳挑着鍋沿,這樣,雖然點着燈,遠處看不到燈光。天黑了,随着一陣呼呼的響聲,從東南方向竄出一股妖風。石敢當一腳踏翻鍋,油燈立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十二對童男童女同時敲響了鑼鼓。妖怪一進屋,看見了燈光,聽到了響聲,趕快閃了出去,朝南方逃跑。這股妖風後來到了福建,繼續作威作福。福建的一些農戶也被妖風纏身,患了重病。人們打聽來打聽去,聽說泰山有個石敢當能驅除妖怪,就把石敢當請到了福建。石敢當用老辦法把妖怪趕走了……這妖風又逃到了東北,東北有些姑娘也得了重病,人們又把石敢當請到了東北。

石敢當想:“我趕它一回,它就逃到别處,全國這麼大,我怎麼跑得過來呢?對,泰山有很多石頭,我請石匠在石頭上刻上我的家鄉和名字--泰山石敢當,誰家鬧妖風,就把這石頭放在誰家的門外,妖怪就不敢進去了。”

此後,泰山石敢當降妖的事越傳越遠。于是,人們紛紛在石頭上雕刻“泰山石敢當”五字,立于牆根、街巷、橋頭、要沖,以保村宅平安。

今時今日,風水上以泰山石來化解房子缺角所帶來的禍端。在所缺角處置用朱砂刻寫“泰山石敢當”的吉祥物,即可化解缺角所帶來的煞氣。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石敢當裝神

相傳,當年呂洞賓調戲白牡丹後,白牡丹得一子,因是私生,不以父姓,以石為姓,名石敢當,母子相依為命,生活艱辛,遭盡唾罵。石敢當長大了就到隔河的東村去上學。他每天早晚過河,都有一個白胡子老頭,恭順地自願來背他。時間長了,白牡丹就覺着奇怪,問兒子:“你為什麼過河不濕鞋,腳不涼呢?”石敢當告訴她說:“每天有個老頭兒背着我過河。”他娘告訴石敢當說:“明天你問問老頭為什麼背你過河。”

第二天早晨過河時,石敢當詳細地詢問了老頭,老頭說:“我皇陛下,你是真命天子,天帝派我來給你當差,二十年後你就是一朝人王地主了。”

石敢當回家洋洋得意地說給他娘聽,他娘興奮得不得了,就天天盼兒子做皇上。她每天在竈下做飯的時候,就用燒火棒敲着竈王爺的神像念誦:“竈王爺你聽着:要是俺兒當了皇上,俺是有仇的報仇,有冤的報冤。”一天三頓飯,她敲着竈王爺說三次。

臘月二十三,竈王爺要上天了,向玉皇報告人間善惡,他如實地将白牡丹的言行向玉帝做了報告。玉皇大帝不相信,竈王說:“天爺爺,我一天挨三次敲,若不信看看小神頭上的疙瘩。”說着,他伸着頭用手着給玉帝驗看。

這下玉皇可生氣了,認為真要叫石敢當坐了天下,他娘這個做法還了得嗎?就命令雷公電母,到明年六月六日去江西龍虎山下,抽掉石敢當的龍筋。

第二天早晨,石敢當又去上學,來到了河邊。那個背他過河的老頭說:“我就背你這一次了,以後我就不來應差了,因為你以後不能再做皇帝了。”石敢當很驚奇,就問他為了什麼?老頭兒就将竈王向玉皇告狀的事說了一遍。石敢當吓壞了,他懇求老頭給他個解救的辦法。老頭囑咐他,明年六月六,若有暴雨急雷,切記住:“緊閉嘴,咬緊牙,雖然龍筋被抽,不能再為人主,還可留個金口玉牙,說句話還有靈驗。千萬不可忘記。”石敢當最後問老頭是誰,好銘記他的恩德,老頭說:“我乃玉皇駕前,太白真人是也。”

第二年的六月六,雷公電母奉玉帝之命,來抽石敢當的龍筋。這一天,石敢當按照太白金星的囑咐,閉緊了嘴,咬緊了牙。一陣急驟的雷電後,石敢當軟癱在地上,他用力地保住了他的金口玉牙。

石敢當身體康複後,他恨透了竈王爺,心想:我還有金口玉牙靈驗,說了算數,他找來一個葫蘆,想把竈王裝到葫蘆裡,叫他永遠不能出來。他手拿葫蘆頭,來到竈王的神像前,大聲喊道:“竈王毛神,裝進葫蘆。”就見一道火光,就把竈王爺裝進去了,石敢當就蓋上了葫蘆塞。

石敢當一看,他的金口玉牙真靈驗,就想:天下這些小毛神,都不是好東西,他發誓要把這些小毛神通通都裝起來,也好消除被抽筋的憤恨。于是他便從江西一路北上,随走随裝,江南所有的神仙,都無一逃漏。後來,他聽說泰山老奶奶有道業,又很靈,他就又發狠,再把泰山老奶奶也裝起來。

石敢當一上泰山,老奶奶就掐算好了,她也做了一番巧妙的安排。

六月的泰山,在太陽的曝曬下,燥熱極了,溪流裡幹涸得連一點水都沒有。石敢當背着他裝神的大葫蘆,艱難地在山路上行走着,口渴舌燥,嗓子眼裡都快要冒煙了。在這時,突然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嬷嬷,提着一桶水,從山下走來。石敢當見了水,怎麼能不喝呢?他向前施禮,要求老媽媽給他口水喝。老媽媽因泰山天熱缺水,不給他喝。他再三苦苦哀求,老媽媽說:“你要喝水,必須給我磕頭,叫我三聲親娘才行。”石敢當果真趴在地上,磕了個響頭,大聲喊了三聲親娘,就趴在水桶上喝了個飽。老嬷嬷說:“石敢當你喝了我的水,可别忘了我是你娘啊!”石敢當再三道謝滿口應承。

喝足了水,石敢當有勁了,一口氣就上泰山頂,要到碧霞宮去裝泰山老奶奶。當他走到神座前,拔開葫蘆塞要裝神的時候,就聽神座上的碧霞元君喊道:“石敢當,石敢當,你忘恩負義喪天良,拿着葫蘆來裝你娘。”

石敢當擡頭一看,神位上坐的正是那個他磕頭叫娘給他水的老嬷嬷。若真裝了她,不就真的是忘恩負義了嗎?他又生氣,又懊悔,就把手裡的裝神葫蘆向地上一摔,摔了個粉碎。那些被裝的神,這才見到了光明,解除了羁困,爬起身來,向泰山上下,四面八方逃走了。這些逃神,在泰山上一個個都安上了位置。

所以天下鬼神都怕石敢當,民間在沖路口的建築物上刻泰山石敢當就是以此辟邪,這也是為什麼泰山神特别全的原因。

石敢當救駕

根據民間傳說,太封元年,漢武帝于東巡泰山封禅,路經泰山政治文化中心奉高{舊縣}。此縣城東臨紅紫湖,城南之汶河水勢浩淼,東海的水獸時常沿河上下出沒,危害生靈。漢武帝乘船過河時,由當地橋溝石敢當護駕。船行至中心,突然上遊狂風大作,波浪滔天,水勢洶洶,武帝大驚。這時石敢當立于船首,手執宣花闆斧大喝一聲:“石某在此,休得猖獗!”河面立時風平浪靜,漢武帝安全無恙地到達對岸。

來到奉高,文武百官為武帝壓驚。武帝問左右救駕者何人?有人說是石闾山下石敢當。武帝視其人非凡,又是石姓,石闾山必定蘊藏着天地之靈氣,于是在泰山亟頂立石闾山石封之,四月返東海禅石闾。

闾者,巷也。迷信的說法,誰家的宅子若沖街巷便犯了路劍,家中就不得安甯。泰山石敢當石刻為什麼立于巷首,便不言而喻了。

石敢當降狐

石敢當是一位醫術很高明的針灸先生,他的家就住在泰山上,因此人人都叫他泰山石敢當。這個先生從來沒有架子,甭管是誰,也甭管是什麼時候,随叫随到,給人家針灸也不要錢。他特别拿手的就是治那妖魔鬼穢邪不拉子病。不管是千年修煉,還是萬年修煉成仙的狐狸精附了人體,隻要他去看準穴位,緻命的一針,這狐狸精當時死去,病人立時就好。叫他紮死的狐狸精不計其數。因此,狐狸精又怕他又恨他。

這一天夜裡,石敢當睡得正香,聽見有人叫門。他翻身就起來開門一看,見一老頭牽着一頭毛驢說:“石先生,你快去吧,我兒子有病,胡念八說的,可能是着了狐狸精。”石敢當一聽沒有怠慢,拿着他的針盒子上了驢跟着老頭走了。

約摸走了兩個時辰,也不知走了多少路,來到一座深山裡還是不見有人家。石敢當問:“快到家了吧?”老頭說:“到家了,到了你的老家了,下驢吧。”石敢當一聽,“壞了,上當了。”隻好下驢。老頭說:“好大膽的石敢當,我是報仇來了,俺有多少夥伴慘死在你手裡,你就在這裡等着吧,天到午時就殺你,看你也飛不到哪裡去。”說完老頭和驢都不見了。石敢當站了一會兒,心想:“走是走不了,黑天半夜的,四周都是山沒有一條路,反正是死,我不如逛逛看看。”于是他就摸着黑向西北方向走去。走了約摸有二三裡路,見有一間小屋,屋裡有燈光。他想有燈光就有人,就敲了敲門,裡面說:“進來吧。”石敢當推門進屋,見裡面有一老太婆正坐着紡棉花呢。老太婆擡頭一看說:“怎麼還是石先生,你來幹什麼?”石敢當把來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老太婆說:“你可上當了,這山叫皮狐山,你幸虧是碰上了我,要不可真的活不出去了。來!”老太婆說着把石敢當的右手拿過去,在他的手心裡劃了個“十”字,說:“你好好攥着急的時候再敞開,快去吧。”這老太婆就是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她是特地來搭救石敢當的。

石敢當又逛蕩着來到了下驢的地方。天已大明了,他見從四面八方,旮旮旯旯來了成群結隊的狐狸精,有的拿着刀,有的拿着槍,嘴裡不住地罵着向石敢當圍來。石敢當坐在一塊石頭上,緊攥着右手,一動不也不動。天快到午時,石敢當周圍的狐狸精足夠好幾百好幾千,大的小的一齊向他圍來。石敢當站起來猛一下子敞開手,隻聽平地一聲霹靂,山搖地動,這些狐狸精有的當場就被霹死,有的被震昏,沒有傷着的撒腿就跑。

從此後,這些狐狸隻要聽着石敢當的名字就吓得屁滾尿流地快跑。到了後來,人們為了不再受狐狸精的害,就在路口牆上寫上“泰山石敢當”五個字。凡是人走到那裡都自然而然地念一遍,這樣就永遠不招鬼魔了。

泰山石部落

炎黃部落與蚩尤部落戰争時,蚩尤部落被打敗。蚩尤部落聯軍潰散,一部分逃跑至泰山,被泰山一石器信仰部落收留。炎黃部落聯軍追至泰山久攻不下,後來撤軍。留在泰山的蚩尤殘部,一部分歸附了泰山石部落。一部分回到了原來部落領地,也将泰山石部落的救命之情帶回了各自原來部落領地。

泰山石敢當文化節

泰山石敢當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泰山石敢當文化節是泰山國際登山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每年9月份由泰安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舉辦。

泰山石敢當崇拜源于先民對勞動工具和生産經驗的崇拜,它深深植根于民間,與泰山封禅文化交相輝映。平民信仰與帝王崇拜共同組成了國泰民安的泰山文化内涵。泰山石敢當遍布于全球的華人建築,其避邪厭殃、祈福平安的精神内涵,成了凝聚全球華人情感的又一條紐帶。

首屆中國年度IP非遺銀獎

2021年4月26日“首屆中國年度IP評選”頒獎盛典在北京市雁栖島7号松風居成功舉辦,泰山石刻非遺傳承人王震設計的泰山石敢當《金山敢當》榮獲非遺IP銀獎。《金山敢當》創作靈感出自傳統鎮宅碑刻獸首,造型威風,圓潤飽滿,融金山元寶之泰山寓意,創五大銅錢分别雕刻,表達人們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信仰和寄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