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閣

紫光閣

建築名稱
紫光閣,位于北京市西城區中南海内,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原為四方平台,後廢台改建為閣,現為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機關刊《旗幟》雜志社總部,中國領導人接見和宴請外賓的場所。 [1]紫光閣的建築形式為上下兩層的樓閣,前設5間,後設7間,通高18米,總占地面積達431.17平方米,屋頂為庑殿頂,覆綠琉璃黃筒邊瓦,舊時用于皇帝接見藩邦和外國使節,陳設功臣畫像等。
  • 中文名:紫光閣
  • 外文名:Tower of Violet Light
  • 地理位置:中海西側
  • 占地面積:431.17
  • 開放時間:暫不對外開放
  • 所屬地區:中南海

曆史沿革

明正德年間,現紫光閣所在處為一土磚壘成的四方平台,台高數丈,上建黃頂小殿,用于檢閱親兵騎射。

明嘉靖年間,平台被拆毀改建為二層樓閣,名紫光閣。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為檢閱騎射,增建有紫光閣長廊。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擴修紫光閣,用于皇帝接見藩邦和外國使節,陳設功臣畫像。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帝拓修紫光閣抱廈,于閣内陳列有平定金川的戰圖。

清末民初,紫光閣損毀嚴重,所藏文物盡皆流失。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紫光閣遭雷擊坍塌。

1949年11月,周恩來總理指示重修紫光閣,作為中國領導人接見和宴請外賓的場所。

1993年,國家機關工委主辦的黨刊《紫光閣》創刊,總部設在紫光閣内。

2019年1月,《紫光閣》雜志更名為《旗幟》,總部仍設在紫光閣内。

建築格局

紫光閣的建築形式為上下兩層的樓閣,前設5間,後設7間,通高18米,總占地面積達431.17平方米,内四壁有菱花窗和貼金群闆;屋頂為庑殿頂,覆綠琉璃黃筒邊瓦,下屋檐是一層平座之上的腰檐,兩檐之間有柱子、回廊、門窗,梁楣、額枋均有旋子彩畫。

文物遺存

功臣像

為宣傳“十全武功”,清乾隆年間共舉行了四次功臣畫像活動,共繪制出280幅功臣像,懸挂于紫光閣之中,第一次是在平定準噶爾後繪制了100幅,第二次是在平定大小金川後又繪制了100幅,第三次是在平定台灣後又增加了50幅,最後一次是平定庫爾喀繪制了30幅,這些畫像以寫實的手法再現了戰将的英姿,每位功臣單獨一幅正面或四分之三側面全身肖像畫,為紀實性繪畫作品,具有較高的曆史和藝術價值。

警世碑

警世碑,即“下馬必亡”碑“,是清乾隆帝鑒于滿族入關以後,八旗子第日益崇尚浮華,喜文厭武,棄滿語習漢語者日衆,為繼承發揚滿族的騎射傳統而立,石碑尚存,高2米、寬3米,陰陽兩面均镌刻着乾隆帝谕旨,現置于紫光閣後武成殿院中。

曆史文化

相關人物

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和張皇後的長子,年号正德;從小機智聰穎,喜歡騎射,信用以劉瑾為首的宦官馬永成、丘聚、谷大用、張永等八人,時稱之為“八黨”。悉以天下章奏付劉瑾,而劉瑾則日益誘導武宗戲玩娛樂。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歲,在位十六年,廟号武宗,谥号“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紫光閣位于北京市西城區中南海内,暫不對外開放。

交通線路

途徑的地鐵線路有:北京地鐵2号線

途徑的公交線路有:北京公交9、17、22、44、59、66、67、69、71、120、673、93、622、608、901、特2、特4路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