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

漢語漢字
氣是漢語一級字,讀作qì。此字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模拟雲氣的樣子。氣的本義是自然界均勻擴散的第三态物質、食物消化而産生的腸胃氣體。後引申為人體原始的氣态精華能量。由人體原始的氣态精華能量引申為呼吸。由呼吸引申為精神特質,态度,風格;呼吸失控,動怒。也作姓氏。
  • 中文名:氣
  • 拼音:qì
  • 繁體:氣
  • 部首:氣
  • 字碼:U 6C14
  • 五筆:rnb(86);rtgn(98)
  • 倉颉:omn
  • 鄭碼:my
  • 筆順:3115
  • 字級:一級
  • 平水韻:去聲五未
  • 筆畫:4
  • 注音:ㄑㄧˋ
  • 造字法:象形字
  • 四角碼:80017

字源演變

“氣(簡)”是象形字。甲骨文用三橫來表示雲氣(甲組圖1),上下兩橫較長,中間一橫較短,與“三”字甲骨文三橫等長有别。西周金文(甲組圖2)沿襲甲骨文形體,春秋時大概是為了更加突出與“三”字的區别,而将“氣”字上部一橫彎曲。戰國文字(甲組圖4-6)時又将下部一橫彎曲,同時還出現了兩種異體,使“氣”字變為從大、氣聲和從火、既聲的形聲字。秦代文字基本沿襲戰國文字作“氣”的寫法。漢代及以後文字形體變化不大。

繁體的“氣”是形聲字。《說文》小篆(乙組圖1)正體為從米,氣聲;《說文》小篆(乙組圖1)的第一個或體是從米(乙組圖2),既聲;第二個或體是從食(乙組圖3),氣聲。本義是贈送(糧食),這種意義讀xì。《說文》:“氣,饋客刍米也。”《左傳·僖公十五年》:“是歲晉又饑,秦伯又氣之粟。”“氣(簡)”和“氣”本是兩個不同的字。甲骨文“氣(簡)”字作“三”形,像雲層之形,本義是雲氣,泛指氣體。但是在古籍中往往不用“氣(簡)”字,而是借用“氣”字表達雲氣之義。此種意義的氣讀qì。“氣”既常表達此義,它的本義就用“饩”字表示。“饩”是在“氣”的基礎上産生的,是在“氣”的右側加形符“食”而形成的,“氣”和“饩”是古今字的關系。新中國成立後簡化漢字時,表示雲氣意義的“氣”被廢棄,重新恢複了它的古體“氣(簡)”。“饩”字被簡化為“饩(簡)”,運用的是偏旁簡化的方法。“”被作為“饩”的異體廢棄掉了。

“氣”後來引申泛指一切氣體,如“空氣”、“霧氣”、“氧氣”、“水蒸氣”等。呼吸是維持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活動,吸人的是新鮮空氣,呼出的是體内的濁氣,所以“氣”又指呼吸的氣息,如“氣喘籲籲”、“氣急敗壞”等詞中的“氣”。地上的水汽蒸騰上升形成雲,雲氣聚集則降下萬物賴以生存的雨水,還有時而柔和時而狂暴的風,一刻也不停的呼吸,我們無時無處不能感到氣的變化流動,天涼了,是空氣變冷了;氣體流動,帶來了遠處鮮花和青草的芬芳氣息,所以“氣”還引申出天氣、氣候、氣味等含義。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名詞

雲氣。

蜃氣。

空氣。

指氣體。

氣象。

節氣;氣候。

氣味。

呼吸;氣息。

聲氣,語氣。

景象;氣氛。

指社會風氣和習俗。

指人、物的屬性或一地的天然特點。

中國古代哲學概念。主觀唯心主義者用以指主觀精神。

命,命運。

指人的元氣,生命力。

指精神狀态,情緒。

特指勇氣;豪氣。

氣色;表情。

指氣惱、不愉快的情緒。

氣派;氣概。

義氣。

氣焰;權勢。

指作家的氣質或作品的風格,氣勢。

指文風。

作風;習氣。

中醫學術語。指脈氣和營衛。

指脈氣和營衛方面的病象。

指氣功。

指效力,作用。

用來抽氣或壓縮氣體的泵。

積聚着天然氣的地層。

動詞

嗅,聞。

氣惱;生氣。

使人生氣。

謂欺壓。

形容詞

形容人精神振作、氣勢威武。

形容非常生氣的樣子。

脾氣暴躁,氣勢很盛。

因疲勞、空氣稀薄等原因而呼吸短促。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米部】 氣

饋客之刍米也。從米。氣聲。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侯。氣或從既。氣或從食。

【卷一】【氣部】氣(簡)

雲氣也。象形。凡氣之屬皆從氣。

說文解字注

【卷七】【米部】 氣

饋客之刍米也。

聘禮殺曰饔。生曰饩。饩有牛羊豕黍粱稻稷禾薪刍等。不言牛羊豕者、以其字從米也。言刍米不言禾者、舉刍米可以該禾也。經典謂生物曰饩。論語。告朔之饩羊。

從米。氣聲。

許既切。十五部。今字叚氣為雲氣字。而饔饩乃無作氣者。

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侯。

事見左傳桓六年、十年。十年傳曰。齊人饩諸侯。許所據作氣。左丘明述春秋傳以古文。於此可見。

氣或從既。

既聲也。聘禮記曰。日如其饔既之數。注雲。古文既為饩。中庸篇曰。既禀稱事。注雲。既讀為饩。大戴朝事篇。私觌緻饔既。戴先生曰。既卽饩字。按三既皆䊠之省。

氣或從食。

按從食而氣為聲。葢晚出俗字。在假氣為氣之後。

【卷一】【氣部】氣(簡)

雲氣也。

氣氣古今字。自以氣為雲氣字。乃又作饩為廪氣字矣。氣本雲氣。引伸為凡氣之偁。

象形。

象雲起之皃。三之者、列多不過三之意也。是類乎從三者也。故其次在是。去既切。十五部。借為氣假於人之氣。又省作乞。

康熙字典

【辰集下】【氣字部】氣

《唐韻》去既切。《集韻》《韻會》《類篇》丘既切。?音氣。

《玉篇》:?也,息也。《文子·守弱篇》: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易·乾卦》:同氣相求。《系辭》:精氣為物。《禮·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又《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注:氣謂噓吸出入者也。

又天氣曰元氣。《後漢·明帝紀》:升靈台,望元氣。注:元氣,天氣也。

又陰陽曰二氣。《太極圖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又五氣。《史記·五帝紀》:炎帝修德振兵,治五氣。注:王肅曰:五氣,五方之氣。

又《書·洪範》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注:雨,木氣。暘,金氣。燠,火氣。寒,水氣。風,土氣。為五氣。又《素問》:寒、熱、風、燥、濕,五氣之聚也。寒生水,熱生火,風生木,燥生金,濕生土。

又六氣。《左傳·昭元年》:六氣,隂、陽、風、雨、晦、明也。

又《莊子·逍遙遊》:乗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辨。注:平旦為朝霞,日中為正陽,日入為飛泉,夜半為沆瀣,與天?地黃為六氣。王逸《楚辭》注:《陵陽子明經》春食朝霞,日欲出時黃氣也。秋食淪隂,日沒已後赤黃氣也。冬食沆瀣,北方夜半氣也。夏食正陽,南方日中氣也。幷天?地黃之氣為六氣。

又年有二十四氣。《内經》:五日謂之?,三?謂之氣。《書正義》:二十八宿布於四方,随天轉運,所以叙氣節也。氣節者,一歲三百六十五日有馀,分為十二月。有二十四氣,一為節氣,謂月初也,一為中氣,謂月半也。以彼叠見之星叙此月之節氣。

又曆家有?氣法。司馬彪《續漢書》:?氣之法:為室三重,塗亹周密,布缇幔室中。以木為按,每律各一,内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上。以葭灰抑其内端,案曆而?之。氣所動者,其灰斯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又有望雲氣法。《周禮·春官》: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兇水旱之祲象。注:視日旁雲氣之色,靑為蟲,白為喪,赤為兵荒,黑為水,黃為豐。《史記·天官書》:雲氣有獸居上者,勝。

又:日旁雲氣,人主象。

又: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海旁蜃氣象樓台,廣野氣成宮阙然。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精華實息者吉,虛耗者兇。邵谔《望氣經》:郁郁蔥蔥,隐隐隆隆,佳氣也。綿綿絞絞,條條片片,兵氣也。澤澤燄燄,女子氣也。如藤蔓挂樹者,寶氣也。紫氛如樓者,玉氣也。

又道家有食氣法。《參同契》: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

又以鼻觸物亦曰氣。《禮·少儀》:執食飮者勿氣。疏:執尊長飮食,不鼻臭之也。

又《唐韻》《集韻》?許既切。與饩、䊠?通。《說文》:饋客刍米也。引《春秋傳》齊人來氣諸侯。

又葉去訖切。音乞。成公綏《嘯賦》: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禦氣。

又葉丘谒切。音朅。嵆康《寒食散賦》:當吐利之困患兮,守危殆而假氣。喜乳哺之遂安兮,信衆疾之日歇。

【辰集下】【氣字部】氣(簡)

《唐韻》去既切。《集韻》丘既切。?音炁。

《說文》:雲氣也。象形。一曰息也。或作氣、炁。又與人物也。今作乞。

又《玉篇》去乙切。《廣韻》去訖切。《集韻》《類篇》欺訖切。?音乞。

《博雅》:求也。一曰取也。或省文作乞。徐官《古今印史》:氣,小篆本作氣。氣為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凡求乞者必於上,因借為求乞字。氣、乞本同一字也,後世隷楷以二字易混,乃省一筆以别之。

又《六書正譌》:氣,俗用氣,乃禀氣之氣。雲氣必用氣。

按天地人物之氣雖别,而氣氣字義實同,分屬則泥矣。《正譌》之說非是。

音韻彙集

字頭

小韻

聲符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拟音

聲調

上古音系

kʰɯds

廣韻

去既

微開

八未

蒙古字韻

k'i

去聲

中原音韻

齊微齊

齊微

去聲

洪武正韻

去冀

三霁

去聲

分韻撮要

第三幾紀記

陰去

上一篇:過華清宮絕句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