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

漢語漢字
彙[1](拼音:huì),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2]彙是由多個繁體字合并成的簡化字,一種形體從匚淮聲(⿷匚淮),現有古文字材料最早見于《說文解字》小篆,也見于先秦著作《尚書》。《說文》的解釋是一種器具。此字常用義為河流會合,引申為綜合、彙合。另一個繁體字(⿳彑冖果)始見于戰國簡牍文字,構型不明,《說文》作“?”,義為獸名,即刺猬,基本義指類别,又引申指按類集中,又指聚集而成的東西。在近代,彙還有彙兌的意思。[3]
  • 中文名:彙
  • 拼音:hui
  • 繁體:滙
  • 部首:氵
  • 五筆:IAN
  • 倉颉:ES
  • 鄭碼:VHVV
  • 筆順:丶丶一一フ
  • 字級:一級
  • 平水韻:匯:上聲十賄;彙:去聲五未

文字源流

“彙”有“匯”和“彙”兩個繁體,它們原來是不同的字。“匯”由圖2的小篆演變而來。《說文解字》對此字的解釋是“器也”,指一種盛器,小篆字形外圍為匚,看上去就像一個盛器;裡面組成“淮(huái)”字,表示字音。“匯”有一個異體字作“滙”,“氵(水)”被移至匚外。大概是因為這種字形變化,“匯”被賦予了河流會合之義,這個意思成為了該字的常用義,又引申指以彙票、付賬等付款形式送或寄給某人或某處,如“彙款”;又特指用外币或本國貨币兌換的票據,如“外彙”。簡化字将“滙”裡面的“隹”去掉,就成為“彙”。“彙”可用作簡化偏旁。 

圖8字形,戰國竹簡文字作圖1,中間(圖A)是聲旁“胃”,外部構型不詳。小篆作圖3,《說文》解釋為“從㣇(yì),胃省聲”,㣇指長毛野獸,一說指豬。圖B是“胃”的省略,在此作聲旁表音。其實圖B是胃的象形初文。該字本義為刺猬,後來指類别,又引申指按類集中,又指聚集而成的東西。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鄭雲:‘勤也。’以為謂之叚借也;王弼雲:‘類也。’以為會之叚借也。”楷書字形承篆文而增一短橫,下部成為果字,而“?”是小篆的直接隸定字。《說文》異體(圖4)從蟲,胃聲,楷書中或變從犬,寫作猬。“彙”“猬”“蝟”三字本為異體字,後來在使用過程中發生了化。“彙”常借為“匯聚”之“匯”,因此《簡化字總表》把它跟“匯”字一并簡化為“彙”。在記錄本義(刺猬)時,《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則确定“猬”為正體,而以“蝟”為異體。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水流會合到一起。

conflow

《尚書‧禹貢》:“東彙澤為彭蠡。”

李瑛《雨後》詩:“陣雨停了,陣雨停了,千條小河彙成谷底的洪波。”

彙合

聚集;合并。

converge;

gather

清·阮元《小滄浪筆談》卷三:“又各出所藏彜器、錢、币、鏡、印,彙而編之,得千三百馀種,成書二十四卷。”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四章:“我想,也許不會太久,蘇區、白區就彙成了一片。

彙集;彙編;彙總

回旋;曲折環繞。

outflank

宋·葉适《李仲舉墓志銘》:“其中洲四絕水,陂彙深緩,草樹多細色,敞爽宜遠望。”

通過錢莊、銀号、銀行等金融機構或郵電局把甲地款項劃撥到乙地。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把銀子彙到京都交到門生家裡。”

魯迅《彷徨‧肥皂》:“他好容易曲曲折折的彙出手來,手裡就有一個小小的長方包,葵綠色的,一徑遞給四太太。”

彙款;電彙

名詞

聚集而成的東西。

class

《易‧泰卦》:“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漢·揚雄《法言‧君子》:“非人之所及也,仙亦無益子之彙矣。”

詞彙;字彙;

指外彙(原指外币,現多用于指用外币或本國貨币兌換的票據)。

foreign currency

彙市;創彙;換彙;套彙

物理學上指大量吸收某種物質的器件或系統。

能彙;中子彙

刺猬。後作“猬”

hedgehog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南二十裡,曰樂馬之山。有獸焉,其狀如彙。”

器名。

《說文解字‧匚部》:“彙,器也。”

形容詞

繁盛。

《漢書‧叙傳上》:“形氣發于根柢兮,柯葉彙而靈茂。”

近義辨析

彙—會

二字在表“合”義時,往往可以通用。如“彙合”“會合”,“彙演”“會演”。但在特定的語境裡,“會”和“彙”又有所分工:“會”字有“共同、一起”的含義,“會考”“會試”“會談”“會同”“會晤”“會診”,主語是人,而“彙”字不能。“會”有理解、領悟的意義,如領會、體會、意會、會心一笑,“彙”字也無。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二下】【匚部】胡罪切(huì)

匯,器也。從匚淮聲。 

【卷九下】【㣇部】于貴切(wuì)

?,蟲,似豪豬者。從㣇,胃省聲。

?(蝟)或從蟲。

說文解字注

【卷十二下】【匚部】

(匯)器也。謂有器名彙也。《禹貢》曰:“東彙澤為彭蠡。”又曰:“北會于彙。”舊說彙者,回也。此彙之别一義。依許圛、□、垐之例、此亦可稱《禹貢》而釋之曰:“彙,回也。”今按,彙之言圍也,大澤外必有陂圍之,如器之圍物。古人說淮水曰:“淮,圍也。”彙從淮,則亦圍也。《尚書》:“東彙澤為彭蠡”,謂東有圍受衆水之彭蠡,非謂漢水回而成澤也。東為北江,謂漢水合江,又東合彭蠡為北江也。

從匚,淮聲。胡罪切,十五部。 

【卷九下】【㣇部】

(?)彙蟲也。彙字各本無,今補。也字依《廣韻》補。《釋獸》曰:“彙,毛刺。”其字俗作蝟,作猬。《周易》“拔茅茹以其彙。”鄭雲:“勤也。”以為謂之叚借也。王弼雲:“類也。”以為會之叚借也。

似豪豬而小,從㣇。“而小”二字依《廣韻》補。有毛刺似豪豬,故從㣇也。上文雲:“?,籀文㣇。”此正從籀文。

胃省聲。于貴切,十五部。

?(蝟),或從蟲作。《爾雅》亦入之《釋獸》。

廣韻

苦淮切,平皆溪 ‖ 唯聲脂1部

彙,澤名。苦淮切,又胡罪切。三。

胡罪切,上賄匣 ‖ 唯聲微1部

彙,回也。

于貴切,去未匣 ‖ 彚聲未2部

彚,類也。《說文》作?,蟲也,似豪豬而小。《爾雅》曰“彚,毛刺”是也。

【校釋】?:依《說文》當作“?”,《字彙補·彐部》:“?,與蝟同。”《說文》釋義作“蟲,似豪豬者”。

康熙字典

【子集下】【匚部】匯;康熙筆畫:13;部外筆畫:11

《唐韻》胡罪切。《集韻》《韻會》戶賄切。《正韻》乎罪切。并回上聲。《說文》:器也。從匚,淮聲。一曰回也。《書·禹貢》:東彙澤為彭蠡。《前漢·地理志》注:師古曰:彙,廻也。言滄浪之水入江,又東廻而為彭蠡澤也。

又《唐韻》苦淮切。《集韻》枯懷切。并音㔞。義同。

又《集韻》《韻會》《正韻》并胡對切。音潰。義同。

【寅集下】【彐部】 彚;康熙筆畫:13;部外筆畫:10

《唐韻》《集韻》《韻會》并于貴切。音胃。《說文》本作?,蟲似豪豬也。《廣韻》:蟲也。似豪豬而小。《爾雅·釋獸》:彙毛刺。注:與蝟同。今蝟狀如鼠。疏:彙,即蝟也。其毛如針。

又《玉篇》:類也。《易·泰卦》:拔毛茹,以其彙征吉。

又與?同。《說文》:?,草木?孛之貌。《類篇》:今文書作彙。

《玉篇》:一作?。《集韻》:一作?。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匚”2畫,㇗(豎折)一筆寫成。“氵”窄“匚”寬,頂部“氵”高,底部“匚”高。“氵,第二點偏左,收于橫中線。“匚”,第二筆㇗(豎折)的段在豎中線,橫段略長于上橫。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四皆

合口呼

二等

次清

苦淮切

kʰuɐi

上聲

十四賄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胡罪切/胡對切

ɣuAi

去聲

八未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于貴切

集韻

平聲

上平五支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空為切

kʰiuɛ

平聲

上平十四皆

合口呼

二等

次清

枯懷切

kʰuɐi

上聲

十四賄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戶賄切

ɣuɒi

去聲

十八隊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胡對切

ɣuɒi

上聲

七尾

雲/匣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羽鬼切

去聲

八未

雲/匣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于貴切

禮部韻略

上聲

戶賄切

去聲

于貴切

去聲

胡對切

增韻

上聲

戶賄切

去聲

胡對切

去聲

于貴切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胡貴切

洪武正韻

上聲

七賄

全濁

乎罪切

ɣuei

去聲

七隊

全濁

胡對切

ɣuei

去聲

七隊

次濁

于位切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二十八魁賄誨

陽上

第二十二雖髓歲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标标注,僅作參考,可能與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注

北京官話

北京

xuei

51

去聲

北方官話

濟南

xuei

21

去聲

中原官話

西安

xuei

55

去聲

西南官話

武漢

xuei

35

去聲

西南官話

武漢

nei

35

去聲

“彙集”俗讀,為“類”訓讀,力遂切

西南官話

成都

xuei

13

去聲

江淮官話

合肥

xue

53

去聲

江淮官話

揚州

xuəi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xue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ɦuᴇ

31

陽去

吳語

溫州

vai

34

陽上

未注明異讀原因

吳語

溫州

vai

22

陽去

吳語

溫州

løy

22

陽去

“彙集”俗讀,為“類”訓讀

湘語

長沙

fei

45

陰去

文讀

湘語

長沙

fei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長沙

lei

21

陽去

“彙集”俗讀,為“類”訓讀

湘語

雙峰

ɣue

33

陽去

湘語

雙峰

ly

33

陽去

“彙集”俗讀,為“類”訓讀

贛語

南昌

fəi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fi

52

去聲

客家話

梅縣

lui

52

去聲

“彙集”俗讀,為“類”訓讀

粵語

廣州

wui

22

陽去

粵語

廣州

løy

22

陽去

“彙集”俗讀,為“類”訓讀

粵語

陽江

wui

54

陽去

粵語

陽江

lui

54

陽去

“彙集”俗讀,為“類”訓讀

閩語

廈門

hue

33

陽去

閩語

廈門

lui

33

陽去

“彙集”俗讀,為“類”訓讀

閩語

潮州

hue

35

陽上

閩語

潮州

lui

53

陰上

“彙集”俗讀,為“類”訓讀

閩語

福州

xuei

242

陽去

閩語

福州

luei

242

陽去

“彙集”俗讀,為“類”訓讀

閩語

建瓯

xo

44

陽去

閩語

建瓯

ly

44

陽去

“彙集”俗讀,為“類”訓讀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