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忱

李忱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則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859年在位),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異母弟。初名李怡,長慶元年(821年),封光王。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後,李忱為宦官馬元贽等所立,以皇太叔繼位。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讀《貞觀政要》。他在位期間,整頓吏治,并限制皇親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對外關系上,擊敗吐蕃、收複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複河湟,這是安史之亂後,唐對吐蕃的重大軍事勝利之一。李忱在位時期是唐朝繼會昌中興以後又一段安定繁榮的時期,曆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谏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詠他,稱其為“小太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因服長生藥中毒,于大明宮駕崩,享年五十歲,在位十三年。谥号聖武獻文孝皇帝,廟号宣宗,葬于貞陵。後加谥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李忱工詩,《全唐詩》錄有其詩六首。[1]
  • 别名:李忱、李怡、瓊俊、光叔
  • 姓名:李忱
  • 民族:漢
  • 王朝:唐朝
  • 廟号:宣宗
  • 谥号:聖武獻文孝皇帝(初谥)
  • 陵墓:貞陵
  • 年号:大中(847年—860年十月)
  • 主要成就:河隴歸地,大中之治
  • 出生地:長安大明宮
  • 前任:李炎
  • 後任:李漼
  • 代表作品:《吊白居易》《百丈山》等
  • 出生日期:810年12月27日(冬月二十二日)
  • 實施日期:859年9月10日(八月初十)
  • 父親:李純(唐憲宗)
  • 母親:鄭氏(孝明皇後)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元和五年(810年),李怡(後改名李忱)生于唐長安城大明宮,為唐憲宗第十三子。李怡的生母鄭氏(孝明皇後)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謀反失敗後,鄭氏入宮為郭貴妃(懿安皇後)的侍女,後來被唐憲宗臨幸,生下李怡。

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三月,李怡被封為光王。論輩分,李怡是敬、文、武宗的皇叔,論年齡卻比唐敬宗和唐文宗還小一歲。

李怡性格持重少言,宮中都認為他不聰明。他十多歲時,身患重病,當時病勢愈發沉重,忽然有光輝照耀其身,他便馬上一躍而起,端正身體拱手作揖,像對待臣下一樣,他的乳母認為這是心病。但穆宗李恒看過後,卻撫摸着他的背說:“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不是心病。”并賜給他玉如意、禦馬、金帶。李怡常常夢見乘龍上天,他将此事告訴母親鄭氏,鄭氏對他說:“這個夢不應該讓旁人知道,希望你不要再說。”李怡身經太和、會昌兩朝,愈加隐晦不露,與衆人在一起時,不曾多言。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常在宴飲集會之時強逼他說話,以此為樂,稱其為“光叔”。武宗為人豪氣,尤為不禮遇李怡。

登基為帝

會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病危,宦官馬元贽等認為李怡較易控制,就把他立為皇太叔,“勾當軍國政事”,并更名李忱,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李忱監國後,滿臉悲傷地接待臣下,決斷事務,衆人這才見到他的隐德。

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駕崩,李忱登基稱帝,時年三十七歲,是為唐宣宗。

李忱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在即位後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緻力于改善中唐以來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他對内貶谪李德裕,結束牛李黨争;抑制宦官勢力過分膨脹;打擊不法權貴、外戚。他把死于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李忱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在對外問題上,李忱不斷擊敗吐蕃、回鹘、黨項、奚人,收複安史之亂後被吐蕃占領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使本已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因此,史家對李忱評價極高,認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和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一樣的明君”曆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

盡管李忱本人在即位後“憂勤無怠”,但天下常發生水旱災害。而自大中十二年(858年)後,因所任将帥管理不當,各藩鎮也相繼發生叛亂:宣州都将康全泰驅逐其觀察使鄭薰、湖南都将石再順驅逐其觀察使韓琮、廣州都将王令寰驅逐其節度使楊發、江西都将毛鶴驅逐其觀察使鄭憲。李忱分命崔铉兼領宣、池、歙三州觀察使、溫璋任宣州刺史、蔡襲任湖南觀察使、李承勳任廣州節度使、韋宙任江西觀察使,平定了各州叛亂。

因病駕崩

自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起,李忱因為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非常糟糕,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李忱駕崩,享年五十歲。由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攝冢宰負責治喪。群臣上其谥号為聖武獻文孝皇帝,廟号宣宗。

大中十四年(860年)二月,葬于貞陵(今陝西鹹陽泾陽縣)。

鹹通十三年(872年),追谥為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為政舉措

政治

加強皇權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先是用極短的時間将唐武宗時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廟堂,這樣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後,李忱大加起用重視科舉出身的牛黨成員(李忱本人極其重視科舉),一舉消滅了為患唐朝長達半個世紀的“牛李黨争”。

武宗在位時曾經在全國範圍内大舉滅佛,李忱在位時,糾正武宗時期矯枉過正的滅佛弊端,使其得到了适當的恢複。他以犧牲政府奪取寺院經濟之利,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廣大民衆的支持,從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礎,對加強皇權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厚實的政治基礎,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來刷新政治。

李忱任用宰相,皆由自己親自選定。一次,李忱命蕭邺為相,遣樞密使詢問是否留其史職,李忱懼有朋黨,遽換崔慎由為相。

重視人才

李忱即位後,決定宰相的人選,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時,白居易已去世八個月。于是,李忱寫下《吊白居易》,深表懷念之情。白居易不僅有文才,而且有從政之才。他在野時撰寫詩文,才華出衆;從政時頗有業績,光彩照人。皇帝為一個詩人作悼亡詩,這在古代不說絕無僅有,恐也屬鳳毛麟角。白居易當然也是官員,但李忱完全是當作詩人來描述的,足見白居易當時的詩名。

對比之下,李忱對缺乏才能的皇親國戚卻不徇私情。其舅鄭光為節度使,李忱與鄭光讨論為政之道;鄭光應對鄙淺,李忱不悅,鄭光終不複任民官。

兵部侍郎蔣伸曾向李忱上言,認為官位易得,其中多有心存僥幸的人,可能止卵。李忱對其言論倍加稱歎,并再三留住他,說:“别的時間就不再能單獨與你談論政事了。”不久後,李忱就拜蔣伸為相。

整肅吏治

李忱即位後,鑒于前朝晉升高官太濫的弊端,他對高官的人數予以嚴格控制。官員各以品級授服色,自唐高宗上元年間以後規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淺绯,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八品服綠,九品服深青,流外官及庶人服黃。時以紫、绯為高官,所謂的賜紫賜绯即為升高官。李忱極為珍惜紫、绯,侍從官常備紫、绯二色服相随,但有時半年未賞出一件。他授官爵的原則是,不到規定時間的不授,沒有政績的不授,換言之,也就是不以個人好感相授,不以親近相授。李忱最重視的是地方最高長官刺史,他認為整個帝國由各個地方所拼而成,這些父母官的政績,直接關系到民心向背。他規定刺史人選被确定後,不準直接去上任,必須到京師來接受他的當面考察,以定可否。他對此的解釋是:“朕以刺史多不得其人,而為害百姓,故要一一面見,詢問其如何施政,以此了解其優劣,再确定是否可以任命。”

嚴明法度

李忱雖然寬仁愛人,但用法極嚴格。尤其對于身邊的人,李忱更是嚴禁他們幹預朝政。他曾說:“違犯朕的法律,即使是我的子弟,一樣不寬赦。”

《資治通鑒》及《唐語林》記載了李忱用法嚴格的兩件故事:

李忱在位時的優人祝漢貞,以滑稽著稱,反應敏捷,能當場應景出語,且诙諧無比。李忱認為他能為自己解悶,很是寵信。有一日,祝漢貞說着說着,觸及了政事。李忱立即闆了臉,說:“朕養着你是為了娛樂,你怎麼能幹預朝政呢?”從此便疏遠了他,并在其子貪贓事發後,杖死其子,将他處以流放。

還有一個樂工名字叫羅程,彈得一手好琵琶,也極得李忱寵愛。羅程倚恃寵,竟然因小事殺人,被關進大牢。樂工們為他求情,說他有絕藝,可為李忱遊宴助興,要求赦免他。可李忱卻說:“你們憐惜的是他的才藝,而我憐惜的是祖宗的法度啊。”下令将羅程給杖殺了。

從善如流

善于納谏,是李忱有别于唐朝晚期其他君主的一個重要特征。他曾想到唐玄宗所修的華清宮去放松一下,谏官紛紛上谏,谏得極為激烈,他便取消了行程。

他納谏的程度,僅次于唐太宗,不論是谏官論事,還是門下省的封駁(将君主不合适的诏令退回),他大多能夠順從。此外,他十分尊重大臣的奏議,每每得了大臣的奏議,必洗手焚香再閱讀。

唐太宗納谏,得了魏徵;李忱納谏,得了魏征的五世孫魏谟。魏谟是唐文宗讀《貞觀政要》後,思慕魏徵,而在魏征後裔中找來的。魏谟入仕後,再現了魏徵直言極谏之風。李忱登位後,遂拜魏谟為宰相。其他宰相進谏,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谏,獨他開門見山,無所忌諱。李忱常歎:“魏谟有他祖輩(魏徵)的風範,朕心極重他。”

智術治國

李忱臨朝,對待群臣如待賓客,從未有倦容。宰相奏事,他威嚴不可仰視。奏畢,他臉上放出微笑,讓群臣閑語,或問裡坊瑣事,或談宮中遊宴,無所不至。經一刻時辰,複嚴肅地告誡群臣:“卿等好自為之,朕常擔心卿等負朕,日後難以相見!”說罷,起身回宮。大中年間最得聖眷的宰相令狐綯就曾說過:“我秉政十年,皇上對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時,沒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李忱極度禮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禮,非常的恭敬,如此一來,恩威并重,以威權駕馭大臣,被稱之為智術治國。

李忱還極度平易近人,宮中一些低下的雜役,隻要李忱見過一面就能記住對方的長相和名字以及所負責的工作,從來沒有弄錯過,這些宮人如果生病,李忱還會派禦醫去為其診治,甚至還會親自前往探視病情和賞賜物品,這在曆代君王中可以說是極其罕見的。

李忱不但記性好,且心極細。度支部門上報污損的布帛,奏表中将“漬”誤寫成了“清”,主管官以為李忱不會注意,胡亂報了上去。豈知李忱一眼看破,處罰了與此事相關者。

經常外出遊獵的李忱,其實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深入民間、了解民情,并且實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但是天下之大,李忱不可能全部走遍,為此他特意想了個辦法,秘令翰林學士韋澳将天下各州的風土人情以及民生利弊編為一冊,專門供他閱覽。李忱将其命名為《處分語》,此事除了韋澳之外無人知曉。不久,鄧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下殿後忍不住對韋澳說:“皇上對本州事務了解和熟悉的程度真是令人驚歎啊!”韋澳詢問後,得知李忱掌握的資料正是出自《處分語》。

為解決宦官問題,他以論詩為名,召翰林學士韋澳入内,屏退左右侍從,問:“近日外面輿論,對宦官的權勢有何說法?”韋澳答道:“陛下威斷,宦官已大有收斂。”

盡管大動作無法實施,但李忱還是盡力抑制了宦官。宦官内園使李敬實氣焰嚣張,遇到宰相鄭朗不下馬,李忱立即剝了李敬實的官服,配給南衙當賤役。

李忱又規定,凡是節度使有罪,監軍(由宦官充任)連坐。宦官問題雖終未能全盤解決,然李忱在整頓吏治上下了大功夫,非但收到了一些成效,且赢得了民衆的頌揚。

軍事

大破北狄,穩定北方

大中元年(847年)五月,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出兵深入,大破北部諸山奚,禽酋渠,燒帳落二十萬,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萬,辎貯五百乘,獻捷京師。這是繼會昌時期大破回鹘汗國以後又一次對北方遊牧民族取得的軍事勝利,至此以後,北方再無大的軍事威脅,得到了徹底的平定。

李儉在《清河張公神道碑銘》對這次戰争記載:“破獯鬻之衆,帳盈七千;拓鮮卑之疆,地開千裡。萬狄稽颡,百蠻投誠”,描述了大中年間對北狄戰争所取得的勝利。

驅逐吐蕃,收複河西

安史之亂使唐朝國勢漸趨衰落,邊防力量虛弱,于是吐蕃乘隙攻略河西諸州。從乾元元年(758年)至大曆十一年(776年),廓州、涼州、蘭州、瓜州等地相繼陷落。沙州軍民同吐蕃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争。

大中(847年—859年)初年,唐朝乘機收複了陷于吐蕃的三州(原州、樂州、秦州)和七關(石門、驿藏、木峽、特勝、六盤、石峽和蕭關)。極大地鼓舞了河西各族人民反抗吐蕃統治的鬥争。

不久,吐蕃尚恐熱率五千騎兵來到瓜州,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不僅激起了河西人民的極大憤慨,而且使他的部下怨望不平,“皆欲圖之”。

原陷于吐蕃的沙州首領張議潮,暗中結交豪俊,密謀歸唐。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見時機成熟,遂發動起義,“衆擐甲噪州門,漢人皆助之,虜守者驚走,遂攝州事”。張議潮等率衆驅逐了吐蕃守将,光複了沙州,即派遣使者,赴京師告捷。當時,涼州等地仍控制在吐蕃手中,東道受阻,張議潮的使者,不得不迂道東北的天德城,至大中四年正月,才因天德軍“防禦使李丕以聞”。接着,張議潮又“繕甲兵,耕且戰”,又先後收複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大中五年(849年)八月,複派其兄張議潭和州人李明達、李明振,押衙吳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獻瓜、沙等十一州圖籍。至此,除涼州而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區複歸唐朝。

李忱特下诏,大力褒獎張議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勳。因命使者赍诏收慰,擢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拜李明達為河西節度衙推兼監察禦史,李明振為涼州司馬檢校國子祭酒、禦史中丞,吳安正等亦授官武衛有差。十一月,唐朝令于沙州置歸義軍,統領沙、甘、肅、鄯、伊、西、河、蘭、岷、廓十一州,任命張議潮為節度、管内觀察處置、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将軍、特進,食邑二千戶,實封三百戶。

河西歸唐後,李忱興奮地說:“憲宗常有志收複河、迫地區,然忙于中原用兵,事遂未成。朕竟其遺志,足以告慰父皇在天之靈!”

平定安南,都護南疆

大中年間,安南(今越南河内)屢有軍亂,遭南诏侵擾。李忱以康王傅王式授安南都護、經略使。王式到任後,選練士卒,修築城池,加強防守。都校羅行恭久專府政,多不法,王式借故杖責,黜于邊遠之地。不久,南诏大舉入犯,王式沉着遣翻譯喻責,迫其退兵。七月,安南惡民作亂,欲逐王式,王式披甲率兵登城,責亂者;次日,發兵将其擒斬。洞蠻杜氏家族自齊、梁以來驕蹇難制,王式設計離間其衆,其酋長杜守誠敗死。安南饑亂數年,軍中無犒賞,六年無上供,王式自此賞士、上供,一方安定。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真臘(今柬埔寨、泰國等地)皆通使修好。

撫平黨項,安定西陲

自武宗發兵讨伐黨項,連年無功,而饋饷不已。黨項仍為邊患。李忱得悉黨項騷擾系由邊将侵掠其羊馬,妄行誅殺,使黨項不勝憤怒,故起兵反抗。大中五年(851年)春,李忱以右谏議大夫李福為夏綏(今内蒙白城子)節度使,自後選用儒臣以代邊将之貪暴者,安撫黨項百姓。由此黨項遂安。

當時,南山、平夏黨項久未平定,宣宗頗厭用兵。大中五年(851年)春,宰相崔铉建議遣大臣鎮撫。三月,李忱命白敏中充招讨黨項行營都統、制置等使,及南北兩路供軍使兼邠甯(今陝西彬縣)節度使。四月,敏中以左谏議大夫孫景商為其行軍司馬,知制诰蔣伸為節度副使,率軍赴甯州(今甘肅甯縣)。十日,定遠城(今甯夏平羅南)使史元擊破平夏黨項于三交谷(夏州境内,今内蒙與陝西靖邊交界地區)。白敏中奏稱平夏黨項平定。八月,白敏中奏稱南山黨項請降。當時用兵年久,李忱因國用不足,便下诏赦免南山黨項,使其安于本業。

按舊例:每次罷免左護軍時,繼任者從右軍挑選;罷免右護軍時,則從左軍挑選;以此來防微杜漸。李忱在位時,以法馭下,每次罷免左、右護軍,常從本軍中挑選繼任者,衆人都無法窺測他的想法。

經濟

大中五年(851年)二月,李忱任命戶部侍郎裴休為鹽鐵轉運使。自太和(827年—835年)以來,每年運江淮米不過四十萬斛,沿途吏卒侵盜,以及沉沒,運達渭倉(今陝西潼關北)的還不到二十萬斛。裴休得知其弊端,就任後,立漕法十條,派官員整治漕運,每年運米至渭倉一百二十萬斛。

文化

李忱曾令崔龜從、韋澳、李荀、張彥遠撰《續唐曆》二十二卷,至大中五年(851年)七月修成。《續唐曆》止于唐憲宗朝,以補柳芳《唐曆》之阙。

李忱又曾命宰相崔铉、學士崔瑑、薛逢編撰《續會要》四十卷,續編德宗到宣宗年間的史事。至大中七年(853年)十月修成。

法律

大中七年(853年)五月,左衛率府倉曹張戣集中法令條文相類似的條目一千二百五十條,分為一百二十一門,取名《刑法統類》(亦稱《大中刑法統類》、《大中刑律統類》),獻上朝廷。

《大中刑法統類》開創了《刑統》這種刑事法律彙編的編纂體例;其特點是,将與刑律有關的敕、令、格、式等均附在律文之後,從而便于查找使用,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對于五代和宋朝立法技術有重大影響。

外交

大中元年(847年)六月,李忱以鴻胪卿李業為冊黠戛斯可汗使,持節赴黠戛斯冊封其王子為英武誠明可汗。

大中二年(848年)三月,日本國王子入唐朝貢,獻方物,李忱設百戲及盛宴接待,贈寶器音樂。

大中七年(853年),日僧圓珍等乘唐商良晖船入唐求法,曆溫台至福州。

大中十年(856年)十月,安西回纥龐勒可汗遣使入貢。十一月十二日,以衛尉少卿王端章為冊回纥可汗使,拟冊封龐勒為懷建可汗,但因黑車子攔截而未成。

大中十二年(858年)二月,渤海王大彜震卒,立其弟虔晃權知國務。李忱诏以虔晃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冊為渤海國王。

人物評價

總評

李忱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為座右銘。他将《貞觀政要》書于屏風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讀。他處理天下事務,明察果斷,用法無私,從谏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其大中年間所施之政,直到唐亡,尤被入稱頌,時稱為“小太宗”。

由于李忱在位時之年号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稱之,并且将大中之治比作漢朝的文景之治,将唐宣宗比作唐太宗和漢文帝一樣的明君。

唐太宗以及他一手開創的貞觀之治開啟了唐代的盛世,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貞觀之治來形容,可見其不凡之處。二十年來的政治鬥争經驗鍛煉了他的權謀智略,流落民間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間疾苦,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後表現出來。

李忱在私事方面是極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稱之為偏執。但他身上還有很多其它的優點,諸如多才多藝,生活節儉,喜愛讀書等等。

曆代評價

李恒:此吾家英物,非心憊也。

劉昫:①當時以大中之政有貞觀之風焉。②臣嘗聞黎老言大中故事,獻文皇帝器識深遠,久曆艱難,備知人間疾苦。自寶曆巳來,中人擅權,事多假借,京師豪右,大擾窮民。洎大中臨馭,一之日權豪斂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詟氣。由是刑政不濫,賢能效用,百揆四嶽,穆若清風,十餘年間,頌聲載路。上宮中衣浣濯之衣,常膳不過數器,非母後侑膳,辄不舉樂,歲或小饑,憂形于色。雖左右近習,未嘗見怠惰之容。與群臣言,俨然煦接,如待賓僚,或有所陳聞,虛襟聽納。舊時人主所行,黃門先以龍腦、郁金藉地,上悉命去之。宮人有疾,醫視之,既瘳,即袖金賜之,誡曰:“勿令敕使知,謂予私于侍者。”其恭儉好善如此。……而帝道皇猷,始終無缺,雖漢文、景不足過也。惜乎簡藉遺落,舊事十無三四,吮墨揮翰,有所慊然。③李之英主,實惟獻文。粃粺盡去,淑慝斯分。河、隴歸地,朔漠消氛。到今遺老,歌詠明君。

歐陽修:宣宗精于聽斷,而以察為明,無複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

司馬光:①宣宗少曆艱難,長年踐祚,人之情僞,靡不周知。盡心民事,精勤治道,賞簡而當,罰嚴而必,故方内樂業,殊俗順軌,求諸漢世,其孝宣之流亞欤。②故大中之政,訖于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範祖禹:①宣宗之治,以察為明,雖聽納規谏,而性實猜刻。雖吝惜爵賞,而人多僥幸。外則藩方數逐其帥守而不能治,内則宦者握兵柄、制國命自如也。然百吏奉法,政治不擾,海内安靖幾十五年,繼以懿僖不君,唐室壞亂,是以人思大中之政為不可及。……若宣宗,豈不足為賢君哉!②宣宗抉擿細微,以驚服其群臣,小過必罰,而大綱不舉。欲以一人之智,周天下之務,而不能與賢人共天職也。譬如廉刻之吏,謹治簿書期會,而不知為政。特一縣令之才耳,豈人君之徳哉!③宣宗視輔相之臣,禮貌雖恭,而實防之如遇胥吏,惟恐其欺也。拘之以利祿,憚之以威嚴,故所用多流俗之人,而賢者不能有所設施。白敏中、令狐绹之徒,崇極将相,持寵保位或十餘年,其相如此,則其君之功烈亦可知也。

孫之翰:宣宗久居藩邸,頗知時事。故在位十三年,尚儉德以恤人隐,謹法令以肅臣下,恩厚宗室,禮重宰輔,至微行以察取士得失,焚香以讀大臣章疏,誠好德之君也。然知為君之小節,而不知其大節。懿安太後,嫡母也,不能盡禮事之。及緻暴崩,為世所駭。白敏中乏濟時之才,功德無聞。令狐绹複容子納賄,有紊時政。故懿宗朝,谏臣疏绹之罪曰:大中威福,又欲行于今日。當時事可知也。其河湟歸順、夷夏粗安,蓋承武宗用德裕經營天下事,威令已盛而然也。不然,宣宗用敏中輩,于時事有何經畫哉!至寵愛次子,不定長子儲位,裴休奏請,則曰:若立太子,便是閑人。此尤見昧人君之大節也,卒緻内臣争立嗣君,幾至于亂。是宣宗區區為善,止于小節爾。

陶宗儀:精于聽斷,複以行書稱。

孫承恩:法無偏頗,志尚勤儉。惜賞慎官,好賢納谏。我思大中,亦汔小康。忌刻害治,卒以弗昌。

李贽:英甚!

李廷機:宣宗威命重,中外兩安康。

王夫之:①德、宣二宗,皆懷疑以禦下者也,而有異,故其緻禍亦有殊焉。……宣宗則恃機警之耳目,聞一言而即挾為成心,見一動而即生其轉念,賢與奸俱岌岌不能自保,唯蔽以所不見不聞,而上蠹國、下殃民,徼幸免于譏誅,則無所複忌。雖有若陸贽之忠者在其左右,一節稍疏,群疑交起,莫敢自獻其悃忱。其以召亂也緩,而一敗則不可複救矣。②小說載宣宗之政,琅琅乎其言之,皆治象也,溫公亟取之登之于策,若有餘美焉。自知治者觀之,則皆亡國之符也。……宣宗役耳目,懷戈矛,入黠吏之囮,驅民以凍餒,其已久矣。③夫宣宗之于吏治,亦勤用其心矣,徒厚疑其臣,而教貪自己。

彭定求等《全唐詩》:恭儉好善,虛襟聽納。大中之政,有貞觀風。每曲宴,與學士倡和;公卿出鎮,多賦詩餞行。重科第,留心貢舉。常微行,采輿論,察知選士之得失。其對朝臣,必問及第與所試詩賦題。主司姓氏,苟有科名對者,必大喜。或佳人物偶不中第,必歎息移時。常于内自題鄉貢進士李道龍雲。

蔡東藩:觀宣宗之複河隴,未始非一時機會,遣将四出,不血刃而得地千裡,天子禦延喜樓,親受河隴人民朝谒,反夷為夏,易左衽而為冠裳,豈不足雪累朝之恥,副萬民之望?時人号為小太宗,良有以也。然版籍徒隸強藩,田稅未歸司計,有克複之名,無克複之實,終非盡善盡美之舉。即如大中政治,亦不過粉飾承平,瑜不掩瑕,功難補過,甚至以立儲之大經,不先決定,及駕崩以後,竟為宦豎握權,視神器為壟斷之物,英明者果若是乎?

崔瑞德:宣宗之治不以采取有革新精神的經濟和社會改革措施而見稱于世,雖然有許多問題要着手解決。

個人作品

文學

《百丈山》《吊白居易》《幸華嚴寺》《重陽錫宴群臣》《題泾縣水西寺》《瀑布聯句》《句》(殘句)

書法

李忱善行書,《宣和書譜》稱“當時法書之盛,如裴休輩尚能追步顔柳。故諸宗承襲太宗之學,皆以翰墨流傳,至宣宗複以行書稱,蓋其典刑猶在也。”北宋時禦府仍藏有其行書作品《賜李叢勑》、《賜李叢手勑》、《賜李叢手诏》。

轶事典故

老儒生

李忱酷愛讀書,曾經建造一坐宮殿,每次在退朝後,他一定獨坐在殿中讀書,有時直至夜中燭将盡才結束,被宮中稱為“老儒生”。

友愛至孝

李忱天性友愛,和睦兄弟。曾在十六宅(唐末諸王共居的第宅)造雍和殿,多次前往雍和殿,諸王不分年紀,都得以入座。樂工表演百戲,直至日暮才結束。諸王中有人患病時,李忱斥退戲樂,親自到其房間内看望,憂形于色。

李忱性情極孝,即位後,即在大明宮奉養母親鄭太後(孝明皇後),而不另作别宮。他在拜谒太廟時,進入父親憲宗李純的房間,禁不住淚如雨下,感動了左右侍從。李忱因李純生前常去青龍寺,命複道開便門,到青龍寺登高遠眺,回憶往事而感觸許久。

嚴教子女

李忱是一個提倡節儉的皇帝,他對于子女的要求更是嚴格,幾乎到了不盡人情的程度。

李忱的長女萬壽公主,下嫁給起居郎鄭颢,按常例要用銀箔飾車,從李忱開始,改為銅飾。公主出嫁時,李忱親自告誡她,到夫家要嚴守婦道,不得以皇家貴胄輕視夫族。有一回,驸馬的弟弟鄭觊得了重病,李忱打發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李忱詢問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觀戲。李忱大怒,說:“朕有時怪士大夫家不願娶公主為妻,至今才知其情。”于是命人把公主叫來,當面斥責道:“小郎有病,你為何不去看視,反倒去看戲?成何體統!”公主一看父皇發怒,吓得連忙請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讓人吃驚的是,李忱的二女兒永福公主,已經選定于琮為驸馬,不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興。偏偏在一次和李忱同席吃飯時,因為一點兒小事怄氣,把筷子折斷。李忱大動肝火,憤然說:“你這般性情,怎麼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婦?”當即傳旨,令四女廣德公主下嫁于琮。就這樣,永福公主眼睜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奪去。

毛發灑淅

李忱素來厭惡宰相李德裕專權,他即位之時,李德裕主持冊封典禮。大典完成後,李忱對左右内侍道:“剛才靠近朕的是不是李太尉?他每看朕一眼,都讓朕緊張的毛發直豎。”

賜死歌姬

曾經有地方獻給李忱一支女子組成的歌舞樂隊,其中有位絕色佳麗被李忱收入後宮加意寵幸,一段時間之後,李忱認為這樣下去有可能會重現玄宗朝之故事。于是把這名女子召到跟前,對她說:“我留你不得。”左右奏道:“可以将她放出宮。”李忱卻說:“放她回去,我就會想念她,不如賜她毒酒一杯。”一名天香國色的女子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死了。如此之行為簡直可以稱之為恐怖。(事見《唐語林》卷七補遺)。

為僧之說

李忱為僧之事的來源,主要是韋昭度的《讀皇室運尋》和令孤澄的《貞陵遺事》,在這兩篇文章中,他們說唐武宗為了争奪皇位,曾想殺死李忱。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李忱抓來,浸在宮内廁所裡。有個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殺死李忱,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後,武宗死,宦官才将李忱請出來當皇帝。

不過不少史家,如北宋的司馬光,認為李忱曾被唐武宗迫害及出家為僧是沒有根據,因正史中沒有相關記載,而且當時李忱隻是衆多的庶出皇叔其中之一,對武宗的帝位根本沒有威脅,更有史家認為李忱被武宗迫害而出家為僧的講法,是後世佛教徒杜撰出來的故事,為的是醜化曾推行會昌滅佛的武宗,同時聖化在登基後支持佛教的李忱。

經過佛教徒的渲染,五代時《中朝故事》、《北夢瑣言》及宋陸遊《避暑漫鈔》中也都有李忱潛逃到江南遁入空門的簡略記載。五代末,宋初人贊甯《宋高僧傳》也說,李忱為僧,曾遊方到杭州,齊安禅師很好地照看了他。李忱即位時,齊安已死,李忱為了報恩,便敕賜寺名,谥齊安為悟空大師,還禦制哀詩悼念。此外,在禅宗的名僧希運《黃檗宛陵錄》中也有記載,說李忱為沙彌時,曾見黃檗大師大佛殿上禮佛,便問,“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衆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于是兩人一問一答,就說起公案來。禅宗以說“公案”代替說經,這次兩人的談話,還成了以“黃襞禮佛”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運在江西主安黃檗山路過,傳說還曾和正在該山做沙彌的李忱一同觀瀑布,吟詩作賦。

關于李忱為僧的傳說,随着時間的推移,流傳越廣,也傳得越來越神奇。到明代時,有一名僧圓悟禅師在其撰的《碧岩集》中,是這樣記載的:李忱少時,爬到哥哥唐穆宗的龍床上,作出接見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贊賞。武宗即位後,記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李忱,李忱不得不逃走,就在香嚴智閑和尚門下剃度為僧。後随智閑和尚來到江西廬山,兩人同觀瀑布,智閑提出要作詩,其動機是覺得此人氣度不凡,想趁機考考他,以判斷其底細究竟怎樣,便先吟出兩句詩:“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李忱接着吟到:“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智閑和尚見此人學識淵博,氣度不凡,便以禮相待。後來在一次鹽官會上,希運是首座法師,在其禮拜時,兩人就談起“公案”來,在這裡,與《黃檗宛陵錄》中所記載不同的是,将智閑和尚代替了黃檗禅師,地點也由黃檗山變成了江西廬山。另外,在《黃檗萬福禅詩志》中也有關于李忱為僧的記載,該書中則将地點又搬至福清黃檗山,将黃檗禅師觀瀑布所吟的兩句詩也改為:“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李忱所吟的兩句詩倒沒有改。《禅詩志》中還說,李忱來到福清黃檗山後,又南行至惠安觀看洛陽江,再南行至同安,還出現了所謂神象夜間出來迎接李忱到來之事。

家族成員

皇後

元昭皇後晁氏,生唐懿宗、萬壽公主,廣德公主。初封美人,逝世後被追封昭容、皇太後,追谥元昭皇後。

兒子

唐懿宗李漼,元昭皇後晁氏。

靖懷太子李渼,會昌六年始封雍王,卒後追冊太子。

雅王李泾。

夔王李滋,母吳昭儀。

慶王李沂,母史氏惟,疑為史才人。

濮王李澤。

鄂王李潤。

懷王李洽。

昭王李汭,母柳婕妤。

康王李汶,母仇才人。

廣王李澭,母陳氏。

衛王李灌。

女兒

萬壽公主,母晁皇後。萬壽公主嫁鄭颢,受李忱寵愛。

永福公主,曾許嫁于琮。

齊國恭懷公主,始封西華公主,嫁刑部侍郎嚴祁。卒後追贈及谥。

廣德公主,母晃皇後,嫁于琮。廣德公主治家有禮法。“黃巢之亂”時,于琮遇害,她自缢而死。

義和公主。

饒安公主。

盛唐公主。

平原公主(追封)。

唐陽公主。

許昌莊肅公主,嫁柳陟。

豐陽公主。

陵寝墓地

貞陵,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n位。位于鹹陽城北50公裡處泾陽縣白王鄉崔黃村。唐宣宗李忱墓。陵園地跨泾陽、淳化兩縣。李n忱(810年~859年)為憲宗第十三子,在位期間(846年~859年),勵精圖治,史稱;大中(宣宗n年号)之政有貞觀之風。859年(大中十三年),因服長生藥中毒而死。貞陵因山為陵,城垣沿自n然山勢構築,南垣長1680米,北垣長4080米,東垣長2985米,西垣長4440米,内城面積約629萬n平方米。陵園城垣四門前均有對稱的土阙。存石刻有華表1對、翼馬1對、鴕鳥1隻、石馬5對、石n獅4對、石人13尊,皆破損殘缺。貞陵的石刻形體已見差異,雕工已粗疏;左文右武的石人像一如n中唐陵墓,隻是面容已較瘦削,神情也已索然。這些石刻既無中唐時期精細圓和的資質,也沒有盛n唐時期粗壯魁武的氣勢,更沒有初唐時期古樸新奇的風格。顯示了國勢衰竭,是亡國前夕窘迫荒涼n的寫照。可以說貞陵是晚唐陵墓石刻的代表。

影視形象

年份

電視劇/電影名稱

演員

1986

大漠紫禁令

劉法魯

2009

宮心計

陳豪

2012

薛平貴與王寶钏

陳浩民

2013

不肯去觀音

聶遠

2021

與君歌

韓棟

2021

禦賜小仵作

郭軍

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十八下·本紀第十八下》 

《新唐書·卷八·本紀第八》

上一篇:FDC

下一篇:系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