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

漢語文字
昌(拼音:chā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從口從日,學界有以為是唱的本字。昌的常用義是興旺、繁榮,古籍中或用為美好。昌也用作姓氏。
  • 中文名:昌
  • 拼音:chāng
  • 繁體:昌
  • 部首:日
  • 五筆:JJF
  • 倉颉:AA
  • 鄭碼:KKVV
  • 筆順:25112511
  • 字級:一級(編号:1084)
  • 平水韻:下平聲·七陽
  • 四角号碼:6060₀
  • 統一碼:U 660C
  • 總筆畫:8
  • 注音:ㄔㄤ
  • 結構:合體字,上下結構
  • 造字法:會意字

文字源流

會意字。昌字,甲骨文作圖A,與《說文解字》籀文同(圖7),上部從日,下部從口會意。它的本義應是日出時叫人起床的聲音,也就是“唱”字的原型。裘錫圭先生說:“‘唱’最初很可能指日方出時呼喚大家起身幹事的叫聲。這種叫聲大概多數有一定的調子,是歌唱的一個源頭。”後來“口”字變為“曰”。囗是話發聲的器官,曰表示發出有聲的言語,二者有共性,故篆文将口變為曰作昌,或者蓋因“昌言”一詞所緻,《說文》訓昌為“美言”,常本“昌言”。但昌隻有美好義,“美言”是增義為訓。

呼喊起床時,太陽已經出來了,天色明亮,故昌字引申出明亮義。此義先秦兩漢古籍未見用例。後世著者大概受《說文》影響,撰文時賦予昌以光明義。光明象征興旺,故昌字引申為興盛,這是“昌”最常用的含義。凡光明、興盛則美好,故昌又引申為美好義。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chāng

形容詞

明,光明。

light

《說文‧日部》:“昌,一曰日光也。

昌盛;昌明;昌隆

美好的樣子。

great;fine

《詩經‧齊風·猗嗟》:“猗嗟昌兮,颀而長兮。”

興盛;興旺。

flourishing

《尚書‧洪範》:“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新唐書‧李晟傳》:“熒惑退,國家之利,速用兵者昌。”

顯明。

明·徐渭《燕子矶觀音閣》詩:“若無一片鏡,妙麗苦不昌。”

善,正當。

good

《尚書‧臯陶谟》:“禹拜昌言曰:‘俞!’”

昌言

通“猖”。狂妄放縱。

屈原《離騷》:“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

動詞

使其興旺。

《詩經‧周頌·雝》:“燕及皇天,克昌厥後。”

名詞

指有生命之物。

living things

《莊子‧在宥》:“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明·王廷相《慎言‧道體》:“氣得溼而化質,生物之塗也,百昌皆然矣。”

通“菖”。菖蒲。

sweet flag

《周禮‧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實韭苴、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麇臡。”

昌本;昌菹

chàng

動詞

通“倡(唱)”。倡導。

清·恽敬《光孝寺碑銘》:“大鑒之前,皆精微簡直,而大鑒有以昌導之。”

同“唱”。吟唱。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胡紘李沐》:“趙知忠定不事修飾,故易敝巾、垢衫、敗屣以見,且能昌誦忠定大廷對策。”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上】【日部】尺良切(chāng)

美言也。從日從曰。一曰日光也。《詩》曰:“東方昌矣。”

?,籀文昌。

【注釋】從日:王筠《說文解字釋例》:“字從日者,乃譬況之義,猶今言月光玉潔矣。”按:曰,詞也。從日從曰,喻言詞之光明如日。《詩》:指《齊風·雞鳴》。原文:“東方明矣,朝(指上朝的臣子)既昌(多)矣。”許氏合兩句為一句。徐锴《說文解字系傳》:“昌即明也。”

說文解字注

美言也。《咎繇谟》曰:“禹拜昌言。”今文《尚書》作“黨”。趙注《孟子》引《尚書》:“禹拜黨言”。《逸周書·祭公解》:“拜手稽首黨言。”《張平子碑》:“黨言允諧。”《劉寬碑》:“對策嘉黨。”皆“昌言”字之叚借也。至於“谠言”,亦見漢人文字。《字林》:“谠言,美言也。”此又因黨言而為之言傍,謂之正俗字可。

從日,從曰。會意,取“縣諸日月不刊”之意也。不入曰部者,日至尊也。尺良切,十部。

一曰日光也。裴松之引《易運期谶》曰:“兩日并光,日居午。”兩日,昌字。圖谶說字多不合本義。裴引《孝經中黃谶》,?為“日載東”,曹字亦本從曰,非從日。蓋昌之本義訓美言,引伸之為凡光盛之偁,則亦有訓為日光者。日光祗為馀義,例所不載。“一曰日光也”五字,恐魏時因許昌之說而妄增之。

《詩》曰:“東方昌矣。”《齋風》:“東方明矣,既昌矣。”傳曰:“東方明則夫人纚筓而朝,朝已昌盛,則君聽朝。”雲“朝已昌盛”與美言之義相應。許并二句為一句,當由轉寫筆誤。

廣韻

尺良切,平陽昌‖昌聲陽部(chāng)

昌,盛也。《說文》曰:“美言也。一曰日光也。”又姓,後漢有東海相昌狶。尺良切。八。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字部】昌·康熙筆畫:8;部外筆畫:4

《廣韻》尺良切。《集韻》《韻會》蚩良切。《正韻》齒良切。并音倡。

《說文》:美言也。《爾雅·釋诂》:昌,當也。《書·大禹谟》:禹拜昌言曰。傳:昌,當也。

又《博雅》:盛也。《書·仲虺之诰》:邦乃其昌。傳:國乃昌盛。

又《詩·鄭風》:子之昌兮。傳:昌,盛壯貌。

又《詩·齊風》:猗嗟昌兮。箋:昌,狡好貌。

又《說文》:一曰日光也。《詩》曰:東方昌矣。○按,《詩·齊風·雞鳴》作東方明矣,朝既昌矣。與《說文》:所引不同。

又物也。《莊子·在宥篇》: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注:司馬雲:百昌猶百物也。

又《儀禮·公食大夫禮》:昌本。注:昌,蒲。本,菹也。

又《史記·天官書》:鬥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注:文者,精所聚。昌者,揚天紀,輔拂并居,以成天象。

又《集韻》:尺亮切,音唱。倡,或作昌。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上“曰”小下“曰”大,兩“曰”都扁、寬。上“曰”居上半格正中,底部在橫中線上方。下“曰”居下半格正中,㇕(橫折)的橫段從橫中線下側起筆,向右上斜,折點抵橫中線。

書法欣賞

隸書書法

篆書書法

楷書書法

行書書法

章書書法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ȶʰ

i̯aŋ

王力系統

ȶʰ

ǐaŋ

董同龢系統

ȶʰ

jaŋ

周法高系統

jaŋ

李方桂系統

th

jang

西漢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ɑŋ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jɑŋ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jɑŋ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tɕʰ

i̯aŋ

拟音/王力系統

tɕʰ

ǐaŋ

拟音/董同龢系統

tɕʰ

jɑŋ

拟音/周法高系統

tɕʰ

iɑŋ

拟音/李方桂系統

tśh

jang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尺良切

tɕʰj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出(蚩)良切

tɕʰiɑŋ

去聲

四十一漾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尺亮切

tɕʰiɑŋ

禮部韻略

平聲

齒良切

增韻

平聲

齒良切

去聲

尺亮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江陽

穿

開口呼

次清

ʈʂʼi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癡傷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穿

次清

齒良切

tʃ‘iaŋ

去聲

十七漾

穿

次清

尺亮切

tʃ‘ia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九張掌帳着

穿

方言集彙

方言類别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ʰaŋ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ʰa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ʂʰaŋ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ʰaŋ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ʰaŋ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ʰɑ̃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ʰa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sʰɒ̃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sʰaŋ

44

陰平

吳語

溫州

tɕʰi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sʰan

33

陰平

湘語

雙峰

tʰɒŋ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sʰɔŋ

44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tsʰɔ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tʃʰœŋ

53

陰平

粵語

陽江

tʃʰiɛ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ʰiɔŋ

55

陰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ʰia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ʰuɔ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語)

建瓯

tsʰiɔŋ

54

平聲

上一篇:深情厚誼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