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

漢語漢字
灰,漢語常用字,最早見于甲骨文,讀作huī,其本義為草木等固體完全燃燒形成的粉塵狀物質,後引申為粉塵、草木燒透後的顔色、無熱量的、寂滅的、無生機的等含義。
  • 中文名:灰
  • 拼音:huī
  • 部首:火
  • 五筆:DOU
  • 倉颉:KF
  • 鄭碼:EGUO
  • 筆順:一丨一丨一ノ丶ノノ丶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
  • 平水韻:十灰
  • 注音:ㄏㄨㄟ
  • 異體字:??
  • 結構:半包圍結構
  • 總筆畫:10

字源演變

灰,會意字。“灰”與“燼”同源,後分化。灰,甲骨文(如圖)=(手持棍棒)+(火堆),從火,從又(手形),表示手持棍棒撩撥火堆,使火堆充分燃燒。本義為物質燃燒後殘留的粉狀物。《說文》:“死火餘燼也。從火,從又。又,手也。火既滅,可以執持。”說的是火滅之後,餘燼可以用手執持。《禮記·月令》:“(仲夏之月)令民毋艾藍以染,毋燒灰,毋暴布。”鄭玄注“火之滅者為灰。”“灰”也可以指木炭或石炭。由灰的形狀引申指塵土,由灰的顔色引申指介于黑白之間的一種顔色,由熱火化為冷灰可比喻沮喪、消沉。“灰”為名詞,還可用為動詞,指燃燒、燒毀。秦漢文字(圖1、圖2、圖3、圖4)字形為右手取火之形,後(圖5)右手形演變成“十”,寫作“灰”。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灰 huī ㄏㄨㄟ

物體燃燒後剩下的東西,經燒制後形成的産品:紙灰。灰燼。洋灰。灰飛煙滅。

塵土:灰塵。

特指“石灰”:灰牆。灰膏。

黑白之間的顔色:灰色。灰質(腦和脊髓的灰色部分)。灰沉沉。

志氣消沉:心灰意懶。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例句

名詞

火灰。

毋燒灰。——《禮記·月令》。

火過為灰。——《字彙》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隐《無題》

灰塵。

民間食鹽,雜以灰土。——《宋史·食貨志》

已衄而灰。——《韓非子·說林上》

石灰的簡稱。

所在近山皆有之,燒青石為灰也。——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三·石灰》

灰漿。

特指蘆草灰。

畫随灰而月運阙。——《淮南子·覽冥訓》

特指古代候氣的葭灰。

朕一臨寰海,四換星灰。——《冊府元龜·帝王·明罰三》

動詞

燒毀,燃燒。

不灰之木。——《抱樸子·釋滞》

碎裂。

童麋觸犀,灰其首。——揚雄《太玄·童》

用灰洗濯。

冠六升,外畢,鍛而勿灰。——《儀禮·喪服》

指塗刷。

房頂得灰一灰了。——歐陽山《高幹大》

形容詞

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面色灰死。——《聊齋志異·促織》

虎口脫餘生,驚喜泣相語……扶床面色灰,謬言不畏懼。——黃遵憲《潮州行》

沮喪。

直氣自消瘴,遠心無暫灰。——張祜《走筆贈許玖赴桂州命》

成自經訟系,世情盡灰,招周偕隐。——《聊齋志異·成仙》

指輩分小(常為貶義)。

暗淡,懊喪。

肮髒。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火部】

灰,死火餘燼也。從火,從又。又,手也。火既滅,可以執持。

說文解字注

【卷十】【火部】

灰,死火餘燼也。

《漢書》曰:死灰獨不複然乎。

從火,從又。

會意。呼恢切。古音在一部。

又,手也。火既滅,可以執持。

說從又之意。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

《婡臫頭唐樤韻》:呼恢切。《集韻》《韻會》《正韻》:呼回切,并音虺。《說文》:死火馀㶳也。從火從又。

又手也。火旣滅可以執持。《禮·月令》:毋燒灰。注:為傷火氣也。火之滅者為灰。

又《内則》:冠帶垢,和灰請潄。衣裳垢,和灰請澣。《周禮·地官·掌炭》:掌灰物炭物之徵令,以時入之,以權量受之,以共邦之用。凡炭灰之事。《後漢·杜笃傳》:皤康居灰珍奇。

又葭灰。《前漢·天文志》:氣之法,竹為管,葭莩為灰,為室三重,布缇幔,木為案,内庳外高,加律其上,氣至灰飛。

又劫灰。《高僧傳》:漢武穿昆明池,得黑灰,問東方朔,朔曰:可問西域梵人。後竺法蘭至,問之,雲:此劫火灰也。

又自然灰。《酉陽雜俎》:凡雕刻琉璃,先以自然灰煑令軟。藏器曰:灰生南海,狀如黃土,可澣衣。玉石以此灰霾之,爛如泥。

又不灰木。《太平寰宇記》:俗為铤子,燒之成炭,而不灰。

又葉呼侯切。楊方《合歡詩》:生為倂身物,死為同棺灰。秦氏自言至,我情不可俦。

又葉荒壷切。《陳琳·柳賦》有孤孑之細柳,獨幺枰而剽殊,随枯木於爨側,将置於土灰。《說文》本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