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姓

支姓

中國姓氏
支姓是中國的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3位,2014最新百家姓排名支姓311位。2013年據支姓宗親網不完全統計:支姓一族如今已遍布25省300多處集居地,人口約17.3萬。江蘇省的支姓人數排名第一。
    中文名:支 外文名: 得姓方式: 得姓始祖: 主要郡望:琅琊郡、邰陽郡 主要堂号:琅琊堂、邰陽堂 讀音:zhī

曆史發展

支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妫姓。n

支姓是中國的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3位(虞、萬、支、柯),2014最新百家姓排名支姓311位。2014年據支姓宗親網不完全統計:支姓一族如今已遍布25省近400處集居地(除海南,福建外其餘省市自治區均有50人以上聚集地),國内總人口約17.3萬。官方統計江蘇省的支姓人數排名第一。n

支姓起源一n

源于子姓,出自堯、舜時期的隐士子州支父,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n

據史籍《高士傳》記載:堯舜時有個叫支父的人。支父,全稱為子州支父,是傳說中的隐士,子姓,名州,字支父。是一個博學淵源的人。在子州支父的後世子孫中,便以其字為姓氏,稱支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n

該支支氏族人多尊奉子州支父為得姓始祖,正确讀音作shì(ㄕˋ),且不與大月氏國支氏、析支國(黨項)支氏、黃支國支氏、條支國支氏族人合譜。n

支姓起源二n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姬姓後代姓支的氏族,屬于以先祖譜序為氏。據史籍《路史》記載,周代王公、諸侯後的支子,一部分後人有以支為氏。周朝時宗法制度下稱嫡長子,先祖嫡長子為“宗子”,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子為“支子”,他們在分封時,支子有的以支為姓,遂形成支氏。n

另外,古代王公、諸侯的支子中,有的就用“支”字作姓氏。n

支姓起源三n

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時期大夫郭支,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姓氏大觀》中記載:“夏有郭支,見《抱樸子》。禹乘二龍,郭支之馭。”相傳,大禹有兩個護衛馭手叫郭哀和郭支,他們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為大禹駕禦馬車之人。n

在郭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支氏、郭氏,郭支還是郭氏的鼻祖。該支氏與妫姓郭氏同宗同源,氏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n

支姓起源四n

源于月氏部族,出自西漢朝時期月支族人的後代,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月支族人,出月支國,就是秦、漢時期的月氏國。據史輯《古今姓氏書辨證》、《貴姓何來》等記載,秦漢之際,西域有月支國,其部族遊牧于敦煌、祁連之間。

公元前177~前176年,月支國遭到匈奴民族的連續攻擊之後,大部分族人被迫西遷到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稱為大月支,又遷徙到妫水流域,再後征服了鄰國大夏(今阿富汗),并在其地安居樂業,形成今阿富汗的主要民族;少數沒有西遷的部族進入祁連山,後與羌族人雜居,稱為小月支。n

東漢時期,中原地區又來了一批月支人,也是主要從事于佛教,而且引進了民樂樂器效忠東漢王朝,據傳後來流傳于唐朝的樂府名曲《陽關三疊》,就是按月支人的思鄉之曲《渭城曲》改編的。之後,這些月支人通過絲綢之路引商交往,後有留居于中原者,各有别姓。n

支姓起源五n

源于國名,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析支國人的後代,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析支國,為古代國名,亦稱賜支國,實際上是一個古老的北方民族部落群體河湟羌,即古宓人。在典籍《書·禹貢》中記載:“有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卽叙。析支在河關西。”河關,是遠古羌族人及其分支黨項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在今甘肅省南部和青海、四川的交界處,大體在甘肅省臨夏縣一帶(今甘肅臨夏積石山大河家),統稱為“析支之地”。n

在析支國後代的黨項民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古國名稱為姓氏者,稱析支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支氏,大部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少部分融入蒙古族,成為後來的蒙古族席熱臣氏,今冠漢姓為席氏。n

支姓起源六n

源于國名,出自漢朝時期黃支國人的後代,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在史籍《前漢·平帝紀》中記載:“黃支國獻犀牛。黃支在日南之南。”n

日南國在今越南中部,東漢末期以後為林邑國,在其南為古黃支國,就在今印度東海岸地區。在西漢時期,黃支國多次遣使進貢,即有留居中原之人,後按漢俗以國名為姓氏,稱支氏、黃氏,世代相傳,主要分布在今湖北地區。n

支姓起源七n

源于官位,出自晉朝時期度支尚書,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度支尚書,是三國時期魏國魏文帝所設置的官位,因掌管貢賦和稅租,量入為出,故名度支。南北朝時期,以度支尚書領度支、金部、倉部、起部四曹,其中北齊度支尚書兼轄左民、右民等曹,于度支之外,包括民政事務。隋朝時期制定六部制度,即沿北齊舊制,亦設度支尚書。

隋開皇三年(公元582年)改度支為民部,主管官改為民部尚書。唐朝時期,唐高宗李治即位後,為避父親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改稱為戶部,其長官亦改為戶部尚書,在以後的《隋書》中以避諱之故,也均寫成“戶部”。以後曆朝曆代沿設,一直到清朝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滿清政府進行部院改革,又改戶部為度支部,其長官為度支大臣、副大臣。n

在度支尚書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度支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支氏,度氏,世代相傳。n

支姓起源八n

源于國名,出自唐朝時期條支國人的後代,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條支國,是唐朝時期見于史籍的古國名。如在《大唐西域傳》中記載:“條支國臨西海。”關于條支國的具體地理位置,學術界有多種假說,最有影響的假說有兩派:一派認為條支位于地中海沿岸(今塞琉西王國首都安條克或其外港塞琉西亞);另一派認為條支位于波斯灣沿岸。

所以,條支國大緻就是位于亞洲西部外高加索東南部、東臨裡海、南鄰伊朗、北靠俄羅斯、西接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的今阿塞拜疆共和國。按史書記載,甘英返回時,随有若幹條支國使者,後亦有往來,亦有留住中原不返者,按漢俗以國名稱漢姓條支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支氏,世代相傳,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的衡水地區。

該支支氏族人中,最著名的人物叫支叔才。支叔才是定州人(今河北定州),唐明皇李隆基時期的知名文士,因其至孝被時人所頌揚。該支支氏族人多尊奉支叔才為得姓始祖。n

源流九:n

源于北匈奴郅支單于後代,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虛闾權渠單于死,引起内部分裂,先後出現五單于争立的情況,混戰不斷,最後發展為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的相互攻伐。

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附漢,是為南匈奴。郅支單于(約公元前80年-公元前36年),名呼屠吾斯,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之後的北匈奴第一代單于,曾擊敗大宛、烏孫等國,強迫四方各族進貢,威震西域,一度領導了匈奴的短暫複興,最後被漢朝遠征軍擊滅。百家姓支姓簡介,邰陽郡,漢宣帝時郅支單于世子入侍,其裔留于京師,遂有支姓。n

源流十:n

源于佛教傳播佛學大師之姓為姓,嚴格講也應該源于西域月氏國之族裔(未分大小月氏)。漢桓帝建和三年(公元147年),月氏佛僧支谶又名支婁迦谶來到洛陽布道傳教,後有沙門支曜,于漢靈帝、獻帝年間來洛陽,繼支曜以後又有支亮、支謙等在公元3世紀中葉來到中國從事翻譯佛教經典工作。

支謙又名支越,其祖父支法度于漢靈帝(公元157-189年)時率國人數百移居中國,支謙随之。受業于支谶門人支亮,漢獻帝末年,洛陽一帶發生兵亂,他随族人避亂南渡到東吳,遷居吳地。他雖不是僧人,但對佛教的貢獻卻十分偉大。而支法度率國人數百移居中國之後裔就跟随他以支為姓,所以較為科學的支姓最早見于佛家,則把各佛學大師做為支氏之鼻祖就順其自然了。另很多支氏家譜記載支氏源于東晉的佛學大師支遁,支道林一脈,後世支姓尊他為始祖。n

源流十一:n

據史籍《路史》記載,周代王公、諸侯後的支子,一部分後人有以支為氏。周朝時宗法制度下稱嫡長子,先祖嫡長子為“宗子”,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子為“支子”,他們在分封時,支子有的以支為姓,遂形成支氏。另外,古代王公、諸侯的支子中,有的就用“支”字作姓氏。n

支氏文史研究學者支登成注:結合各地家譜及各類史料,墓志等,以:支遁,月氏國,子州支父,以及姬姓後代這4種淵源記載最多,尤其以月氏國後裔的說法為最盛。支登成遍查各類家譜史志及其他姓氏淵源,支氏來源于中原古帝王姓氏之說筆者認為站不住腳,如支父,姬姓後裔,等等。而月氏胡人源流之說筆者認為最為可靠,其中的時代脈絡,遷徙脈絡清晰。

分布n支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的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六十三位門閥。n

支姓的來源比較複雜,而且模糊。相傳堯舜二帝時有個名叫支父的人,他的後代就是支氏。亦有一說是源于周朝後代中一個姓支的氏族。

西漢時中亞有一個月支國,是秦朝、漢朝時候,位于絲調之路上敦煌那一帶的一個小國,位于今甘肅省中西部和青海省東部。最初在陝西、山西等地落腳,後逐漸移遷分布于全國各地。到晉代的時候,月支國人有的留在中原等地定居。到了唐王朝統一天下之後,受漢文化同化,變成完完全全的中國人。他們學習中原人使用姓名的習慣,有的從國名中取一個支字,作為姓。

另外一個支姓,源于遠古,但古書記載很簡單,如《高士傳》裡說,堯帝時候有人名叫支父。又有本《路史》裡說,周朝後代有姓支的氏族。在古代,支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琅琊,今山東臨沂就有不少姓支的人家。支姓主要居住在河北,河南,江蘇,浙江,江西,山東,雲貴川等地。

傳統文化

郡望堂号

1、郡望n

邰陽郡:治所在今陝西省武功縣西南。n

琅琊郡:學術界多數認為,支姓在我國的出現,應以唐朝統一天下算起。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支氏的老家、出處應為山東琅琊縣,統一天下後的第一個支姓始祖應是支叔才。望族居琅琊郡(今山東省諸城縣)。n

2、堂号琅琊堂。n自立堂号:孝感堂、五經堂等。n【宗族字派】n字輩:n

江西臨川支氏原字輩:勖茂仕國時君益,本鄉秉應汝道萬。續字輩:一元自立志,百世允垂芳,學品崇東魯,文才獻上邦,茹讕振玉海虹長。n

江西進賢支氏字輩:學必中有成,天朝可登明。n

安徽霍邱支氏字輩:全萬連經本,得道傳毅大,中振永平和。

姓氏名望

支曜:

著名漢朝大儒。靈帝末年,西域沙門支曜居洛陽譯佛經,先後譯成《成具光明經》等十一部,其中七部地靈帝中平二年(185)問世。

支婁迦谶:

桓帝建和元年(147),月支國(今新疆伊犁地區及迤西一帶)沙門支婁迦谶至洛陽。支氏少習華語,精勤持戒,志在弘揚佛法,因居洛陽譯經。自建和元年至獻帝中平三年(186)先後把《李阇佛圖經》、《般若道行品》、《般若三眛經》、《首楞嚴經》等二十一部佛經譯成漢語,其中大乘、小乘約各居其半。

支遁:

他本姓關,陳留(今河南省開封)人,25歲出家,東晉佛教學者。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好談玄理,是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宣揚“即色是空”。

支越:

字恭明,被後世訛稱為支謙;小月支國人(今甘肅西北祁連山)。著名東漢末年佛經翻譯家。其祖父支法度于漢靈帝(公元167~189年在位)時率數百人來華,受封率善中郎将支越出生于中原,受業于支婁·迦谶的門人支亮,為其再傳弟子。支谶、支亮、支越三代師徒合稱“三支”,時世稱“天下佛知,不出三支”。支越博覽經籍,通六國語言,于漢獻帝末年(公元189~224在位)避亂入江南東吳。

支仲元:

(生卒年待考),鳳翔人(今陝西鳳翔)。著名五代時期前蜀畫家。

支雄:

(生卒年待考),月支國人。著名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将領。支雄是後趙政權石勒屬下的八騎和十八騎之一,為後趙的龍骧大将軍,官至大司空。

支叔才:

(生卒年待考),定州人(今河北保定),著名唐朝時期文士。唐明皇時期知名的文士,因其待母至孝而被時人所稱頌。

支高:

[唐]德宗時人。善屬文,工書,貞元十六年(七九0)嘗撰并書唐尚書李公造華嚴三會普光明殿功德碑。

支漸:

(生卒年待考),資州資陽人(今四川資陽)。著名宋朝大孝子。

支可勝:

北宋建隆年間翰林院禦史(内翰禦史)。建隆元年任(陳橋兵變--960年),應為支融爺爺。

支融:(同“支詠"待考)

字盛和,974--1059年官至吏部尚書(1049),娶趙氏。為現浙江台處紹金等地區支氏之始祖。

支郗齡:

字九臯,1086--1165.宋崇甯癸末年登進士(1103年),亦授吏部尚書(1123年)。娶谷氏,為支融曾孫。

支選:

(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畫家。仕宗朝(公元1023~1063年)圖畫院祗候。工畫太平車及江州車。又畫酒肆邊絞縛樓子,有分疎界畫之功,兼工雜畫。

支堯佐: 

[宋]善畫,宋中興館閣儲藏,有其驢國圖。

支遇:

南宋淳熙甲辰(1184)武進士,武科廷試第一,字弘達,号龍洞,官拜采石總戎(一方統帥),在抗擊金兵犯境時壯烈犧牲。

支渭興:

(生卒年待考),著名元朝四川行省參政。《龍溪詩集》。參政、合陽支渭興撰。

支叔芳:

[元]嘉興(今浙江嘉興)人,世稱“幽齋先生”。文藻高潔,善繪事。

支可大:

(生卒年待考),字有功;昆山人(今江蘇蘇州)。萬曆二年(1574年)甲戌科殿試金榜,中二甲第一名進士。著名明朝文人。明朝萬曆年間官禮部主事,清介自守,宰相張居正欲引為铨曹,辭不受。累官湖廣巡撫,尋告歸。

支立:

(生卒年待考),字中夫,一字可與;嘉興人(今浙江嘉興)。著名明朝學者。約明憲宗成化八年前後在世。事母孝。明天順中期(公元1461年前後)由舉人官翰林院孔目。嘗為常州學官。與羅一峰友善。精于經學,時人稱為支五經。支立的著作今存《十處士傳》一卷,《四庫總目》傳于世。

支大綸:

[明](約公元一五八九年前後在世)字華平,嘉善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明神宗萬曆十七年前後在世。萬曆二年(公元一五七四年)進士。由南昌府教授擢泉州府推官。谪江西布政使理問。終于奉新縣知縣。

支貫:

字通甫。明中葉昆山人。生卒年月不詳。先世祖支德,永樂初年随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有功,賜籍太醫院。支貫繼世業,嘉靖年間(1522~1566)薦任太醫院吏目,後升禦醫,累升至通判。

支子傑:

[明]嘉興(今浙江嘉興)人。工詩,善行草書。

支如玉:

明代嘉善人,字甯瑕,萬曆舉人,官刑部主事,有《半衲庵集》。

支鑒:

(生卒年待考),字汝同;昆山人(今江蘇昆山)。著名明朝畫家。整潔自喜,都不與世作緣。小楷學夏昹。每晶起,作百十楷字,蠅頭蟬翼,具有尋丈勢。或請書宮、廟、墟墓碑版,莊體勻畫,無異小楷,人以為得書中三昧。

支雪堂:

(公元1824~1900年),法名清含澈。著名清朝僧人。自幼聰敏,為龍藏寺主持雲塢所賞識,收為徒。支雪堂“精詩文兼書法,人皆以詩僧目之”,在他主持龍藏寺的數十年間,遍求曆代及當時的書法精華,特聘名工高手镌刻碑帖數百通,并修建亭閣,嵌立其中。著有《祿天蘭若詩鈔》、《潛西精舍文存》、《紗籠文選》、《方外詩選》、《四川名勝記》等二十餘種。

支隆求:

清代,嘉興人,官為沂水知府,多惠政,著有《泊庵集》;

支清彥:

[清]字少崔,浙江人。官四川學使。長詩古文詞,工書。《益州書畫錄續編》

支元福:

[清]字雪樵,号菊,乾隆時(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人。後得顧阿瑛“玉山完璞”竹根印,遂更名璞,号玉山。鎮洋(今江蘇太倉)諸生。性孤介絕俗,人鹹以“支怪”目之。畫法得王昱指授,善仿倪瓒,秀逸可愛,非應至好之求不為,幫所作甚罕。能詩,工篆刻,卒年七十七。有雪樵詩稿。《墨香居畫識、墨林今話、懷舊集、廣印人傳》。

當代名人

第十八屆中央委員、國家質檢總局局長、黨組書記支樹平

吉林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省委主委支建華

原陝西省委副書記支益民

國家安全生産監管總局政策法規司司長支同祥

全國農技中心種子檢驗處處長支巨振

國家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産業司副司長支陸遜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綜合處處長支玮

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村黨總支書記支芬

山東省臨沂市旅遊局局長支富增

山東省聊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李太屯村黨支部書記支德海

山東省政協常委、原菏澤市政協主席支建立

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姜樓鎮副鎮長支延堂

遼甯省葫蘆島市連山區區委書記支劍鋒

原山西省第一屆政協副主席支應遴

山西檢驗檢疫局局長、黨組書記支毅隆

山西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農保處處長支軍

山西省朔州市發改委主任支立新

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原文體委主任、文博副研究館員支配勇

河南省開封市運輸管理處黨委書記支玉峰

河南省濮陽市委維穩辦副主任支宏偉

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縣長支斌

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西大街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支潤芳

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桲椤台村黨支部書記支秀山

河南省發改委農業處長、副巡視員支安宇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産局地質處副處長支風岐

河南省銀監局局長支德勤

山東省東營市團市委常委、學少權益部部長支冬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支廣輝

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公安局長支廣棟

四川省綿陽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黨組書記支衛平

青海省省水利廳水利管理局黨委書記支勇

黑龍江省肇東市公安局紀檢委書記支偉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墾局企業管理處處長支有鳳

陝西省鹹陽市消防支隊防火處處長支建義

陝西省山陽縣副縣長支振玉

陝西省漢中市勞動服務處處長支生茂

陝西省西安市地方稅務局經開分局黨組書記、局長支衛

陝西省富平縣衛生局局長支國正

陝西省信訪局副局長支寶生

陝西省國家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副主任支建立

浙江省國稅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支瑤瑤

浙江省杭州市錢江地方海事處海月橋所所長支小強

江西省景德鎮市樂平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支飛龍

江蘇省地震局發财處副處長支愛娟

江蘇省知識産權局副局長支蘇平

江蘇省常熟市旅遊局副局長支建新

江蘇省常熟市車管所所長支國光

江蘇省張家港保稅區管委會主任助理支振榮

江蘇省張家港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支坤興

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洪莊鎮黨委書記支躍兵

江蘇省漣水縣民政局副局長支耀群

安徽省亳州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支訓海

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大興鎮人民政府鎮長支文俊

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縣委常委、縣委統戰部部長支成平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雙堡鎮人民政府鎮長支洋

河南省商丘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支家斌

東海艦隊某潛艇支隊支隊長支天龍

陝西鎮安縣人民法院副院長支社旗

浙江省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幹部人事處處長支起來

甘肅省通渭縣原人民武裝部部長支居盛

甘肅省天水抗美援朝戰鬥英雄支國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團委副書記支媛媛

北京理工大學化學學院副院長支俊格

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副院長支梅

山東省滕州二中校長支興華

河北省張家口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支玉恒

河南理工大學機械學院黨委副書記支光輝

河南省鄭州市電子信息工程學校支德銀校長

陝西省鹹陽八方中學校長支會俠

西北工業大學黨政辦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支希哲

武漢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支敏

江蘇省鹽城市南苑小學副校長支菊祥

支元華:嘉善人上海延安制藥廠情報室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九三學社“支社委員。

支啟華:曾任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心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現任邯鄲榮耀心血管病醫院心外科主任醫師、教授、系中華醫學會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學會委員、《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編委。

從事心外科臨床工作30餘年,增長雙瓣膜替換術和巨大心髒瓣膜、心髒粘液瘤、胸部大動脈瘤的外科治療,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較高的技術水平。先後在醫學刊物發表心髒外科方面的著作及論文共100篇、曾先後赴美國、日本、荷蘭及阿爾巴尼亞參觀、考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