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縣

婺源縣

江西省上饒市轄縣
婺源縣是上饒市轄縣。位于江西省東北部,東鄰浙江省開化縣,北界安徽省休甯縣。總面積2947平方千米。總人口314985人。2019年婺源縣GDP達131.5億元。截至2017年12月,婺源縣有徽劇、傩舞、三雕、歙硯制作技藝和綠茶制作技藝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10多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地處贛東北低山丘陵區,樂安河上遊。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83%。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樂安河發源于縣境東北、西北,分别稱段莘水和古坦水,有潋溪、高砂水、賦春水橫槎水等支流。東北山地是縣内主要林區。有荷包紅魚、綠茶、龍尾硯、江灣雪梨“四色”(紅、綠、黑、白)特産。徽劇、傩舞為地方劇種。名勝古迹有靈岩洞群、彩虹橋、龍天塔,李坑、思溪、理坑、延村等明清建築群,等。
    中文名:婺源縣 外文名:Wuyuan County 别名:蚺城 行政區劃代碼:361130 行政區類别:縣 所屬地區:中國江西省上饒市 地理位置:中國華東 面積:2967 下轄地區:1個街道、10個鎮、6個鄉 政府駐地:蚺城街道蚺城路1号 電話區号:0793 郵政區碼:333200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江灣景區、大鄣山卧龍谷景區、靈岩洞景區、文公山景區、鴛鴦湖景區 機場: 火車站:婺源站 車牌代碼:贛E 地區生産總值: 地區生産總值:135.32 億元(2020年) 人口:314985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建制沿革

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休甯縣之回玉鄉和樂平縣之懷金鄉置婺源縣,以地當婺水源頭而名,隸江南西道歙州管轄,縣治清華。天複元年(901年)縣治遷弦高(即今縣城)。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為徽州,婺源隸徽州管轄。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為婺源州,屬徽州路。明屬徽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縣。清仍明制。1934年從安徽省劃入江西省,隸第五行政區。1947年劃回安徽省,隸第十行政區。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複劃歸江西省,隸樂平專區。

1950年改屬浮梁專區。1952年起隸屬上饒專區(上饒地區)。現屬上饒市。1984年,設置清華鎮建制(贛府廳字[1984]357号)。1985年4月18日,設立珍珠山、武口、曉林、鳳洲鄉(贛府廳字[1985]230号)。1993年,撤銷秋口鄉、江灣鄉、賦春鄉、中雲鄉,設立秋口鎮、江灣鎮、賦春鎮、中雲鎮(贛民字[1993]34号批複)。1994年11月25日,撤銷許村鄉、鎮頭鄉、大畈鄉、思口鄉,設立許村鎮、鎮頭鎮、大畈鎮、思口鎮(贛民字[1994]238号批複)。1997年8月18日,撤銷太白鄉,設立太白鎮(贛民字[1997]175号批複)。至此,全縣面積2947.4平方千米,人口約32.5萬人。轄11個鎮、16個鄉:紫陽鎮、清華鎮、大畈鎮、江灣鎮、思口鎮、秋口鎮、賦春鎮、鎮頭鎮、中雲鎮、許村鎮、太白鎮、沱川鄉、段莘鄉、古坦鄉、浙源鄉、溪頭鄉、鄣頭鄉、甲路鄉、曉鳙鄉、武口鄉、潋溪鄉、龍山鄉、高砂鄉、珍珠山鄉、曉林鄉、梅林鄉、鳳洲鄉。

1999年5月31日,撤銷武口鄉,并将梅林鄉的上梅洲行政村、潋溪鄉的東嶺塢行政村劃歸紫陽鎮(贛民字[1999]125号批複)。至此,全縣轄11個鎮、15個鄉。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婺源縣常住總人口318658人,其中,紫陽鎮40771人,清華鎮16446人,秋口鎮20600人,江灣鎮15430人,大畈鎮6088人,思口鎮12319人,中雲鎮11212人,賦春鎮21162人,鎮頭鎮11233人,許村鎮13075人,太白鎮14923人,潋溪鄉6364人,曉容鄉7131人,溪頭鄉11805人,段莘鄉15200人,梅林鄉9810人,高砂鄉13750人,龍山鄉8817人,甲路鄉7202人,浙源鄉12335人,沱川鄉6216人,鄣山鄉8229人,古坦鄉9246人,珍珠山鄉10761人,曉林鄉3349人,風洲鄉5184人。2001年12月3日,撤銷潋溪鄉,西坑行政村劃歸紫陽鎮;楊溪、善坑行政村劃歸梅林鄉;撤銷曉林鄉,劃歸中雲鎮;撤銷曉鳙鄉,劃歸江灣鎮(贛民字[2001]570号批複)。

2002年末,婺源縣面積2947.51平方千米,總人口33.5萬人。轄11個鎮、12個鄉,10個居委會、173個行政村。縣政府駐紫陽鎮。2003年8月19日,鄣山鄉更名為大鄣山鄉(贛民字[2003]190号批複)。2003年9月28日,撤銷高砂鄉,成建制劃歸紫陽鎮管轄(贛民字[2003]252号批複)。2003年10月21日,撤銷梅林鄉,成建制劃歸紫陽鎮管轄;撤銷大畈鎮,成建制劃歸江灣鎮管轄(贛民字[2003]273号批複)。2003年末,全縣總人口33.5萬人,轄10鎮10鄉。2005年3月17日,江西省民政廳《關于同意婺源縣撤并鄉鎮的批複》(贛民字[2005]26号):同意撤銷婺源縣龍山鄉,成建制劃歸中雲鎮管轄;撤銷鳳洲鄉,成建制劃歸許村鎮管轄。2006年1月20日,撤銷甲路鄉,成建制劃歸賦春鎮管轄;撤銷古坦鄉,成建制劃歸大鄣山鄉管轄(贛民字[2006]5号批複)。

2008年設立蚺城街道,由紫陽鎮劃出花園域、涵春、文博、儒學前、蚺城、文公、天佑7個社區,香田、東嶺塢、上梅洲、城關4個行政村組成。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婺源縣常住總人口334020人,其中:蚺城街道50533人,紫陽鎮47384人,清華鎮14582人,秋口鎮20899人,江灣鎮26804人,思口鎮12711人,賦春鎮28065人,鎮頭鎮10411人,太白鎮13813人,中雲鎮22821人,許村鎮16192人,溪頭鄉10922人,段莘鄉13369人,浙源鄉12261人,沱川鄉6199人,大鄣山鄉17726人,珍珠山鄉9328人。

行政區劃

全縣轄1個街道、10個鎮、6個鄉:蚺城街道、紫陽鎮、清華鎮、秋口鎮、江灣鎮、思口鎮、中雲鎮、賦春鎮、鎮頭鎮、許村鎮、太白鎮、溪頭鄉、段莘鄉、浙源鄉、沱川鄉、大鄣山鄉、珍珠山鄉。縣政府駐蚺城街道蚺城路26号。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婺源縣位于東經117°21′56.6″-118°12′13.7″,北緯29°01′43.3″-29°34′39.3″之間,地處贛東北,東鄰浙江省開化縣,西毗景德鎮市,北枕黃山市,南接德興銅礦。縣境東西長83千米,南北寬54千米,總面積2967平方千米。

岩石分布

婺源縣以變質岩為主,沉積岩較少,岩漿活動微弱:變質岩面積2568.49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87.14%, 主要為變餘砂岩、闆岩、矽質岩等,分布在縣境大部分地區,構成山地主體;沉積岩面積201.57平方千米,占全縣面積的6.84%,主要有碳酸鹽岩、碎屑岩、紅色碎屑岩,前兩者常組合出露在鎮頭至賦春、中雲、戴村一帶,構成丘陵、崗地;岩漿岩面積177.45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6.02%,可分為燕山期和加裡東期花崗岩,前者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東北部的阆山和大鄣山等地,後者主要分布在南東部的江灣鎮境内,風化剝蝕強烈,構成中低山及丘陵。

地質構造

婺源縣屬于揚子準地台江南台隆之官帽山台拱的一部分,北與浙西—皖南台褶毗鄰,南東與下揚子-錢塘台拗之弋陽-玉山台陷相連。區域内構造形變十分強烈,構造面貌複雜。

基底構造以強烈的塑性變形為主,形成一系列北東向緊密線狀褶皺,局部發生倒轉并形成一系列規模較大的韌-脆性斷裂。區内蓋層不發育,僅局部出露石炭系小型單斜盆地,中生代以後出現一些向斜斷陷盆地。

構造運動

婺源縣地質進入古近紀以來,構造運動減弱趨緩,地殼一般處于相對穩定狀态,新構造運動表現為繼承性的擡升為主,以區域性的地殼擡升、河流下切為其特色,奠定了縣域内東高西低的構造地貌之基本輪廓。

更新世時期,以樂安江為主體的各級水系,縱橫迂回于崇山峻嶺之間,沿其古河道與漫灘區段,形成了以砂礫及細紋狀紅土為主的沖洪積相沉積;在地殼擡升的過程中,更新世地層中偶爾有一些小斷層形成;全新世以來,地殼活動較弱,地殼趨于平穩擡升,現代山川地貌已趨完成。

地形地貌

婺源縣縣域地形以中低山、丘陵為主,地域略呈橢圓形。境内山巒起伏,群山縱橫,地勢由北東向西南傾斜。境内最高山峰為擂鼓尖山,海拔1629.8米,系贛皖兩省界山;許村鎮小港河床海拔高程33米,為全縣最低點。

婺源縣縣屬丘陵地貌,地勢大緻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根據地貌形态及成因可劃分為五種地貌類型:侵蝕構造中低山地貌、侵蝕剝蝕丘陵地貌、剝蝕堆積低丘壟崗地貌、碳酸岩岩溶地貌、侵蝕堆積河谷平原。

氣候

婺源縣地處中亞熱帶,具有東亞季風區的特色,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霜期較短、四季分明。2019年,婺源縣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9.4%。

氣溫

婺源縣曆年平均氣溫為16.8℃,以1998年、2006年17.9℃為最高,1965年、1976年、1980年16.3℃為最低。最熱月7月,月平均氣溫為28.0℃。極端最高氣溫41.0℃,出現于1967年8月28日;極端最低氣溫-11.0℃,出現于1967年1月16日。

降水

婺源縣曆年總降水平均1962.3毫米,其中1-6月降水呈遞增趨勢,7-12月呈遞減趨勢;上半年占全年降水量的69%,4-6月為明顯雨季,稱為汛期,平均月雨量在200-300毫米以上,占全年降水量的47.9%。年最大降水量3036.8毫米,出現在1998年。月最大降水量970.4毫米,出現在1998年7月。雨量分布是四周多,中間少;東北多,西南少。

2020年,婺源縣降水量2519.3毫米,比常年偏多572.4毫米。年平均氣溫18.0℃,比常年偏高0.9℃。年日照時數1483.2小時,比常年偏少172.9小時。

日照

婺源縣境内各地日照時數差異較大,西南鄉多于東北鄉,平原低丘多于山區。全年可照時數4425.9小時,(閏年4437.0小時),而實際隻有1715.1小時,占可照時數的39%。

婺源縣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曆年平均風速1.5米/秒;極端最大瞬間風速為40米/秒以上,出現于1965年8月13日和1978年8月19日。

水文

婺源縣域内河流屬饒河水系,也是樂安河發源地,流域面積1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段莘水、清華水、小港水、高砂水、中雲水和賦春水,總集水面積2404.4平方千米,河流總長370.1千米,河流天然落差146-652米不等,各河均由北東流向南西,注入樂安江,蜿蜒向西彙入鄱陽湖。

土壤

婺源縣土壤有7種類型,分别是紅壤、山地黃壤、山地草甸土、潮土、紫色土、石灰土、水稻土,土地資源利用以耕地、林地、園地為主要形式。

婺源縣耕地面積為18736.71公頃,約占土地總面積的6.36%。适宜農作物生長的耕地土壤類型主要有水稻土、潮土、棕色石灰土、紅壤、紫色土5類;在土壤肥力上,有機質含量在1%~3%,以高有機質、低磷、中鉀和低有機質、低磷、高鉀2類為主。

自然災害

地質災害

婺源縣地質災害類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據學者的一次調查顯示,發現婺源縣地質災害點及災害隐患點共357處,其中滑坡點209處,崩塌點21處,泥石流點2處,地面塌陷10處,不穩定斜坡點115處。 [1] 

水旱災害

從9世紀到16世紀,婺源縣的水旱災害次數基本持平,水災8次,平均每世紀1次,旱災10次,平均每世紀1.3次,旱災略多于水災。但從17世紀到19世紀,水災頻頻發生,共有22次,平均每世紀2次,水災的頻率高于旱災,但水災災情不重,隻影響頻河一條線。根據縣志記載,明清時期,婺源縣總共發生27次水災,其中有9次隻記“大水”而不錄災情,占25.9%;淹沒、漂流房屋18次,概率為66.7%;淹死人口9次,概率為33.3%;沖毀田園8次,概率為29.6%;山崩3次,概率為11.1%;其他損失4次,概率為14.8%。

根據縣志統計,明清時期婺源共發生14次旱災。其中,标記“旱災”的有9次,“久旱不雨”1次,“夏旱”2次,“秋旱”3次,“夏秋兩旱”2次,“大旱”3次。

自然資源

能源資源

婺源縣主要有水能、光能、風能和能源礦産等。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5.61萬千瓦,可開發利用水能為5.83萬千瓦。光能資源,年平均日照時數1716.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39%。風能,累年平均風速為1.5米/秒。能源礦煤炭,主要集中在鎮頭鎮轄區内,地質普查儲量估算為1200萬噸。

土地資源

截至2017年末,婺源縣土地總面積296777.84公頃。其中,有耕地面積21522.38公頃、園地面積5298.36公頃、林地面積245688.62公頃、草地面積4998.11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4764.76公頃、交通運輸用地面積2761.32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7867.55公頃、其他土地面積3876.74公頃。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婺源縣境内約有高等植物種類3500種,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12種,列為省級保護野生植物有100餘種。 [16] 

2020年,婺源縣森林覆蓋率82.64%;全年完成人工造林0.35萬畝、森林撫育1.5萬畝,森林蓄積量達到2244.5萬立方米。全縣已建立自然保護小區19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縣級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濕地公園1處;國家森林公園1處,省級森林公園2處。

動物資源

婺源縣境内共有脊椎動物37目116科457種,魚類6目17科51種,兩栖動物2目8科26種,爬行動物2目6科33種,鳥類18目63科315種,哺乳動物8目22科57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60餘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有中華秋沙鴨、白頸長尾雉、雲豹、黑麂等,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虎紋蛙、穿山甲、猕猴、豺、黑熊等;列為省級保護野生動物有東方蝾螈、費氏肥螈、棘胸蛙等近200種。

礦産資源

婺源縣位于欽(廣西欽州灣)杭(浙江杭州灣)成礦帶東段的萍鄉—德興成礦亞帶,成礦地質條件較優越。礦産資源豐富的有水泥用大理岩,較為豐富的有砂金、方解石、硯石,分布一般的有煤炭、瓷土礦、礦泉水、地熱等。截至2017年底,縣境内已發現各種礦産26種。

人口民族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婺源縣常住人口為314985人,男性人口占比50.43%,女性人口占比49.57%,年齡結構中0-14歲占比21.92%,15-59歲占比57.96%,60歲以上占比20.12%,65歲以上占比13.86%。

政治

職務

名單

縣委委員、縣委常委、縣委書記

徐樹斌

縣委副書記、縣長

吳雲飛

縣委副書記

呂軍

黨組成員、副縣長

高中增

經濟

2020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内外形勢,特别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勞災害雙重影響,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縣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全縣統籌疫情防控、抗洪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經濟運行持續穩步恢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十三五”規劃取得圓滿收官。

綜合

經市統計局統一核算,全年全縣地區生産總值135.3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3.5%。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1.26億元,增長2.2%;第二産業增加值31.43億元,增長8.6%;第三産業增加值92.63億元,增長1.7%。三次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别為5.4%、43.5%和51.1%。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産業結構調整為8.3:23.2:68.5,第三産業占比較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

農業

全年全縣農業總産值18.12億元,同比增長2.6%。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9370公頃,增長0.15%。其中,谷物種植面積18010公頃,增長3.0%。全年油料種植面積7736公頃,增長1.2%。其中,油菜籽7685公頃,增長2.8%。年末實有茶園面積13400頃,增長2.0%;年末果園面積1014公頃,增長3.4%;蔬菜及食用菌種植面積3599公頃,增長2.0%。

全年糧食總産量110490噸,同比增長0.01%。其中,谷物産量103156噸,下降1.7%。全年全縣油料産量9875噸,增長8.5%,其中,油菜籽産量9822噸,增長9.8%。茶葉産量18900噸,增長2.2%;園林水果産量1479噸,增長3.9%;蔬菜及食用菌産量59259噸,增長3.0%。

全年全縣豬牛羊禽肉總産量8537噸,同比下降20.1%。其中,豬肉産量7599噸,下降5.2%;牛肉産量81噸,下降53.4%。禽肉産量下降70.0%,禽蛋産量2315噸,增長18.4%。水産品産量8994噸,增長2.1%。年末生豬存欄8.62萬頭,增長69.7%;生豬出欄9.74萬頭,下降5.9%。

工業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2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6%,同比下降3.6個百分點。全縣規模以上工業19個行業大類中,非金屬采礦業、紡織業、木材加工和木竹制品、家具制造業、文教娛樂用品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金屬制品業、專業設備制造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等10個行業增速高于全縣平均水平。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8.1%,同比下降3.9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21.5%,同比提高12.1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6.3%,同比下降4.5個百分點。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産品銷售率為98.9%,同比下降1.6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9.73億元,增長11.7%,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企業15戶;實現利潤總額2.8億元,增長12.7%。工業稅收突破4億元,增長1.4%,占稅收收入比重為31.2%。

建築業

年末工業園區實際開發面積5.72平方公裡,園内投産企業98家,比上年新增13家,從業人員平均人數6596人,增長14.9%,規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58.82億元,增長17.8%。出口交貨值5.52億元,下降24.5%。完成基礎設施投資4.81億元,增長84.1%。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30.03億元,增長69.3%。

全縣共有資質以上建築企業58家,比上年新增12家。其中,一級資質建築企業3家,二級資質建築企業4家。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産值20.6億元,同比增長26.9%;建築業增加值11.32億元,增長13.1%。全年完成竣工産值12.18億元,增長17.4%;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07.43萬平方米,增長21.2%;竣工面積70.64萬平方米,增長6.4%。

服務業

全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92.63億元,同比增長1.7%。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9.98億元,增長3.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6.99億元,下降2.1%;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6.68億元,下降7.3%;金融業增加值8.82億元,增長7.7%;房地産業增加值10.33億元,增長2.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2.12億元,下降2.1%。

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10.22億元,同比增長4.6%。分行業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97.1%;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94.0%;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增長69.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下降11.0%;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下降25.9%。

年末全縣普通國省道公路通車裡程272.67公裡,高速公路95.35公裡,鐵路營運裡程123公裡。

年末全縣汽車保有量4.16萬輛,同比增長9.1%。小型、微型載客汽車保有量3.62萬輛,增長8.0%,其中私人小型、微型載客汽車保有量3.54萬輛,增長6.9%。

全年全縣郵電業務總量1.63億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12億元,同比增長3.7%。固定電話用戶5.16萬戶,減少1.54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8.8萬戶,新增0.14萬戶;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0.46萬戶,新增0.2萬戶。

固定資産

全縣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産投資比上年增長9.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0.3%,城建投資增長32.1%,民間投資增長14.7%,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長1.0%。全年投資施工項目252個,其中新開工項目168個。

投資

從投資類型看,政府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32.5%,同比下降9.7%;民間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67.5%,同比增長14.7%。從投資結構看,第一産業投資增長138.8%,第二産業投資增長10.3%,第三産業投資增長5.9%。三次産業在固定資産投資中所占的比重為2.4:39.9:57.7。

商品房銷售面積20.3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9%;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8.28萬平方米,增長17.9%。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10.39萬平方米,與上年末基本持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6.39萬平方米,增長6.1%。

國内貿易

全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06億元,比上年增長3.4%。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8.54億元,增長7.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0.52億元,增長17.2%。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3.11億元,增長8.0%;零售業零售額61.03億元,增長13.7%;住宿業零售額1.44億元,下降5.9%;餐飲業零售額3.48億元,下降25.6%。

全年實現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0.23億元,增長15.5%。其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2.25億元,增長66.5%;煙酒類零售額1.02億元,增長5.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0.59億元,增長14.7%;汽車類零售額1.33億元,下降30.6%;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0.25億元,下降15.5%;建築及裝潢材料類零售額1.22億元,增長15.2%。

對外經濟

全年全縣外貿出口總額15805萬美元,增長7.3%;實際利用外資6871萬美元,增長16.3%;實際利用省外2000萬元以上項目28個,實際進資57.11億元,增長9.1%。

财政金融

全年全縣财政總收入完成16.03億元,同比下降6.1%;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44億元,下降14.8%,稅收收入12.82億元,增長0.7%,占财政總收入的比重為80.0%。在主體稅種中,增值稅完成7.97億元,增長3.4%,企業所得稅完成2.4億元,增長14.2%;個人所得稅完成0.55億元,增長19.9%。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9.26億元,增長7.6%。在重點支出中,教育支出完成6.17億元,增長10.8%;衛生健康支出完成4.2億元,增長15.5%;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完成7.57億元,下降10.3%。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币各項存款餘額227.2億元,同比增長14.3%。其中,個人存款餘額161.9億元,增長16.3%;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36.09億元,增長8.1%。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币各項貸款餘額159.3億元,同比增長17.3%。其中,短期貸款餘額38.37億元,增長9.0%;中長期貸款餘額36.82億元,增長9.0%。全年全縣保險公司保費收入24877萬元,同比下降22.5%。其中,财産險公司保費收入13713萬元,下降4.2%;人壽險公司保費收入12688萬元,下降28.7%。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7840萬元,下降11.7%。其中,财産險公司賠款7062萬元,下降3.3%;人壽險公司賠付支出875萬元,下降44.6%。

交通運輸

綜述

截至2020年末,婺源縣普通國省道公路通車裡程272.67公裡,高速公路95.35公裡,鐵路營運裡程123公裡。全縣汽車保有量4.16萬輛,同比增長9.1%。小型、微型載客汽車保有量3.62萬輛,增長8.0%,其中私人小型、微型載客汽車保有量3.54萬輛,增長6.9%。

公路

截至2020年2月,婺源縣境内景婺黃、景婺常高速公路96.5千米。全縣農村公路裡程達2388千米,其中:省道2條121千米;縣道10條305千米;鄉道48條510千米;村道291條828千米;鄉村道路436條611千米;專用千米1條11千米。

鐵路

京福高鐵縱貫婺源縣的南北,九景衢鐵路橫亘婺源縣的東西。

社會事業

人民生活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30元,增長9.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4元,增長10.2%。全年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5719元,增長10.7%;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602元,增長18.2%。

社會保障

2019年全縣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355276人,其中城鎮職工參保24704人,城鄉居民參保330572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8750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33721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4156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261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7683人。發放城市低保金698萬元、農村低保金2842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86億元,扶持自主創業1093人。貧困村退出9個,脫貧2286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4.65%下降至0.42%。

教育事業

2019年全縣普通高中、初中、小學在校生分别為6874人、16229人和29618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24人。幼兒園162所,在園幼兒11162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0%,比上年提高近1個百分點;初中适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學适齡兒童入學率100%。

科學技術

2019年全縣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家,累計擁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5家。累計擁有省級衆創空間1家、市級衆創空間12家,成功申報市級工程技術中心1家,兌現了科技創新獎勵資金235萬元。有效發明專利30件,同比增長50.0%,專利累計申請量218件,同比下降6.4%,專利授權量98件,同比下降30.9%,全年完成技術合同登記額超4500萬元。

文化旅遊

年末共有徽劇傳習所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電視台1個,有線廣播電視用戶31593戶,同比下降9.1%。

全年全縣接待遊客2463萬人次,同比增長3.78%;綜合收入244.3億元,同比增長11.0%。

衛生健康

全年全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1個(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18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個,社區服務中心2個。衛生技術人員877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34人,注冊護士243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1750張,其中鄉鎮衛生院床位464張。

體育

年末全縣共有市民休閑公園6座,公園内均配備多功能健身場所。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大力完善城鄉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全力打造社區十五分鐘健身圈。承辦國家級、省級重大賽事40餘項,“婺馬”實現三年三級跳,成為全國縣級唯一金牌賽事。

自然資源

境内饒河源水質達到或優于國家II類水标準,達标率100%。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II類水标準,達标率100%。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标率100%,出境水質達标率100%。全縣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9.4%。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生态環境

2019年森林覆蓋率82.64%;全年完成人工造林1.1萬畝、森林撫育1.75萬畝,森林蓄積量達到1837.86萬立方米。全縣已建立自然保護小區19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縣級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濕地公園1處;國家森林公園1處,省級森林公園2處。2019年降水量1935.7毫米,比常年偏少11.2毫米。年平均氣溫18.1℃,比常年偏高1.0℃。年日照時數1719.7小時,比常年偏多57.3小時。

應急管理

2019年全縣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27.16萬噸标準煤,比上年增長4.4%;萬元GDP能耗為0.2253噸标準煤,下降3.8%,完成市政府下達的下降3.4%的年度目标任務。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1.36萬噸标準煤,下降9.6%;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0.0964噸标準煤,增長0.35%,未完成市政府下達下降3%的年度目标任務。2019年全縣共發生各類生産安全事故30起,與上年相比,事故增加16起,增長114.3%;安全生産事故死亡人數2人,比上年下降66.7%。

曆史文化

文物古迹

截至2014年12月,婺源縣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處(13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14個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十九處(66個點)和數百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曆史文化名村四個(理坑村、汪口村、延村、虹關村)、省級曆史文化名村九個(思溪村、遊山村、西沖村、慶源村、李坑村、曉起村、 江灣村、鳳山村、考水村)。有九思堂、将軍府、西沖院、俞家大院、明訓别院、寶鑑山房、月亮灣俞家等古宅。

非遺文化

截至2017年12月,婺源縣有徽劇、傩舞、三雕、歙硯制作技藝和綠茶制作技藝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10多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級别

項目名稱

國家級(5項)

婺源傩舞、婺源徽劇、婺源三雕、婺源硯雕技藝、婺源綠茶制作技藝

省級(12項)

婺源傩舞、婺源徽劇、婺源三雕、婺源硯雕技藝、婺源茶藝、婺源擡閣、婺源豆腐架、婺源鄉村文化、婺源綠茶制作技藝、婺源紙傘制作技藝、婺源闆龍燈、婺源徽墨制作技藝

市級(16項)

婺源傩舞、婺源徽劇、婺源三雕、婺源硯雕技藝、婺源茶藝、婺源擡閣、婺源豆腐架、婺源鄉村文化、婺源綠茶制作技藝、婺源紙傘制作技藝、婺源闆龍燈、婺源徽墨制作技藝、婺源皮紙制作技藝、婺源烏飯制作技藝、婺源汪以成九疊篆、婺源徽菜制作技藝

縣級(40項)

婺源傩舞、婺源徽劇、婺源三雕、婺源硯雕技藝、婺源茶藝、婺源擡閣 、婺源豆腐架、婺源鄉村文化、婺源民間故事、“婺源楹聯、匾額”、婺源諺語、婺源綠茶制作技藝、婺源民歌、婺源祠堂建造技藝、婺源甲路紙傘制作技藝、婺源小吃和糕點制作技藝、婺源徽菜制作技藝、新安醫學、婺源燈彩、民間祭祀活動、婺源孝親敬老習俗、婺源徽墨制作技藝、婺源皮紙制作技藝、婺源烏飯制作技藝、婺源汪以成九疊篆、婺源徽菜制作技藝、婺源方言、婺源鼓吹、婺源坑頭老水酒釀造技藝、浙源查氏釀酒技藝、篁嶺傳統曬秋民俗、婺源酥月制作技藝、婺源徽繡技藝、婺源菠蘿漆器制作技藝、婺源山茶油傳統提煉技藝、婺源詹氏家訓家約、婺源飯匙傳統制作技藝、朱子家訓、婺源文公祭祀、婺源徽味銘誠秘制辣醬制作技藝

地方特産

婺源縣的名優特産主要有婺綠茶、荷包紅鯉魚 、龍尾硯(歙硯)、江灣雪梨、竹編工藝品、絞股藍、木雕、猕猴桃、酒糟魚、甲路紙傘等。

風景名勝

江灣景區

江灣景區位于縣東江灣鎮江灣村,面積3平方千米。區内景物以自然山水、官邸民居、聞人遺迹、宗族祠堂、古井拱橋、民情風俗為主要特色。2004年12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2年12月列為“中國傳統村落”;2013年1月榮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婺源篁嶺旅遊度假區

婺源篁嶺旅遊度假區位于縣東江灣鎮篁嶺村,面積7平方千米。是一個集旅遊觀光、休閑度假、文化體驗、戶外運動、會務會展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區内景物以篁嶺曬秋、梯田花海、山寨村落、徽派古建等為主要特色。2014年篁嶺曬秋被評為“最美中國符号”,同年5月婺源篁嶺旅遊度假區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大鄣山卧龍谷景區

大鄣山卧龍谷景區位于縣北大鄣山鄉北部,面積25平方千米。是一處以錦繡峰巒、幽深峽谷、飛瀑流泉、深潭彩池、密林奇木等為主要特色的山嶽型風景區。2005年12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靈岩洞景區

靈岩洞景區位于縣北大鄣山鄉西北隅,面積30平方千米。區内景緻以靈岩洞群、名木古樹、石林奇觀、石城秋色聞名,尤以唐宋遺墨珍貴。1993年5月定為“靈岩洞國家森林公園”;1995年7月列為“靈岩洞省級風景名勝區”;2008年4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文公山景區

文公山景區位于縣南紫陽鎮與中雲鎮交界處,面積2平方千米。區内景緻主要有蔥郁翠林、青石古道、石橋路亭、朱熹祖墓、朱熹手植“江南杉王群”等。2009年2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鴛鴦湖景區

鴛鴦湖景區位于縣西賦春鎮賦春村西側,總面積9.17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7.15平方千米、水域面積2.58平方千米。區内景緻以湖光山色、鴛鴦嬉水為主要特色。1997年1月定為“鴛鴦湖省級自然保護區”;2009年2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李坑景區

李坑景區位于縣東秋口鎮李坑村,面積1平方千米。區内景物以明清商宅民居、小橋流水、“申明”街亭、水碓蕉泉等為主要特色。2010年3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3年8月列為“中國傳統村落”。

思溪延村景區

思溪延村景區位于縣境中部思口鎮西南側,由毗鄰的延村、思溪2自然村組成,面積5平方千米。區内景物主要有商宅民居、山房館塾、曲折巷道、古橋古井、“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裝飾、碑刻遺存等。2010年3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此外,延村2008年11月入選“中國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列為“中國傳統村落”;思溪村2013年8月列為“中國傳統村落”,2014年3月入選“中國曆史文化名村”。

汪口景區

汪口景區位于縣東江灣鎮汪口村,面積1平方千米。區内景物以古樹綠屏、宗祠學塾、街巷埠頭、古橋石堰等為主要特色,其中“俞氏宗祠”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入選“中國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列為“中國傳統村落”;2013年2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嚴田景區

嚴田景區位于縣西賦春鎮下嚴田村,面積4萬平方米。景區以展現村落水口文化、反映婺源民俗為特色,景緻主要有古橋巨樟、古道茶亭、魚塘人家和紙傘、油榨作坊等。2014年11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五龍源景區

五龍源景區位于縣東北段莘鄉東部,以峽谷漂流為主要特色。其溪谷漂流全程8.6千米,首尾落差298米,單段最高落差28米,有多個S型回旋彎道。2014年12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熹園景區

熹園景區位于紫陽鎮湯村街、縣城北部的星江河畔,面積1.9萬平方米。以展現徽州文化、朱子文化和硯文化為主要特色。2015年12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翼天文化旅遊城

翼天文化旅遊城位于縣南紫陽鎮福洋村附近,面積0.86平方千米。以進行戶外大型實景演出為主要特色。其《夢裡老家》大型山水實景演出,被文化部列為2015年度“特色文化産業”重點項目。2016年2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著名人物

朱熹

詹天佑

汪藻

胡伸

江永

汪鋐

詹同

詹徽

餘懋衡

遊震得

遊應乾

金庸

榮譽稱号

獲獎名稱

頒獎單位

獲獎時間

初級農村電氣化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全國森林防火先進單位

國家森林防火總指揮部

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

全國綠化委員會

1995年3月

1991至1995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1995年12月

全國綠化先進單位

全國綠化委員會、林業部、人事部

1996年3月

全國生态農業建設先進縣(1994至1998年)

農業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财政部、國家林業局、水利部、國家環保總局

通過國家科技進步考核(2001-2002年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004年

全國綠化模範縣

全國綠化委員會

2004年3月

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

2004年12月

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05年3月

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06年11月

中國旅遊強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2007年

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标準化生産基地( 茶葉)

農業部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

2007年3月

全國行政區域界線管理工作先進集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07年9月

徽州文化生态保護實驗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2008年1月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2008年1月

2005年至2008年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

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

2009年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009年4月

全國農村水電及電氣化建設先進集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2009年5月

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2010年12月

全國首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2011年2月

2013-2016年度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 授予“長安杯”)

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

2017年9月

中國天然氧吧

中國氣象服務協會

2017年9月

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态環境部

2018年12月

中國最美縣域

《故鄉》欄目

2019年5月

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

2019年9月

2019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2020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

《小康》雜志社

生态綜合補償試點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0年2月

2020中國美食百佳縣市

《小康》雜志社

2020年2月

第一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020年3月

2020中國縣域全生态百優榜,排名第三位

《小康》雜志社

2020年5月

2020中國百佳富氧縣市

《小康》雜志社

2020年5月

2020中國縣域智慧城市百強榜排名79

《小康》雜志社

2020年6月

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第一批)

國家林草局辦公室、民政部辦公廳、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局辦公室

2020年6月

2020中國秋季休閑百佳縣市

《小康》雜志社

2020年7月

江西省雙擁模範縣

江西省人民政府

2020年8月

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縣城

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

2020年7月29日

2020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

全國縣域旅遊研究課題組

2020年8月

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交通運輸部、财政部

2020年9月29日

江西省雙擁模範縣

江西省人民政府

2020年12月2日

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國家衛生健康委

2021年1月18日

入選江西省首批“美麗宜居與活力鄉村(+民宿)”聯動建設試點縣公示名單

江西省農業農村廳

2021年4月16日

首批全國縣域足球典型

國家體育總局

2021年5月27日

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

全國縣域旅遊研究課題組等

2021年7月

2021年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

農業農村部

2021年8月

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

農業農村部

2021年7月30日

2018-2020年江西省食品安全治理示範縣

江西省食品安全委員會

2021年8月20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