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葉半夏

掌葉半夏

天南星科犁頭尖屬植物

天南星科犁頭尖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塊莖直徑2-4厘米大小不等,頸部須根多。葉與花序同時抽出。葉柄密生紫色斑點,中部以下具膜質葉鞘;佛焰苞紫色,管部圓筒形或長圓狀卵形,肉穗花序幾無梗,附屬器紫色,雄花無柄,花果期6-9月。掌葉半夏塊莖入藥稱白附子。主要功能:燥濕化痰、祛風止痙、解毒散結。對皮膚粘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

    中文名:掌葉半夏 拉丁學名: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别名:滴水參、天南星、野芋、白附子、禹白附、疔毒豆、芋葉半夏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亞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亞綱:澤瀉亞綱(Alismatidae)舊分法歸棕榈亞綱(Arecidae) 超目: 目:天南星科新分類法屬澤瀉目(Alismatales) 亞目: 科:天南星科(Araceae) 亞科: 族:天南星族(Areae Engl.) 亞族: 屬:犁頭尖屬(Typhonium Schott) 亞屬: 組: 亞組: 種:掌葉半夏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二名法: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英文名:Horn Lian

植物形态

掌葉半夏 ,多年生草本。塊莖近球形,類似半夏,但較大,徑約4厘米。葉柄纖細柔弱,淡綠色,長45~65厘米;葉片掌狀分裂,小葉9~11片。肉穗花序頂生,花序柄與葉柄等長或稍長;佛焰苞淡綠色,披針形,下部筒狀,長圓形,先端銳尖,長8~14厘米:花單性,無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端,雄蕊密集成圓筒狀,長約6毫米,有香蕉香氣;雌花着生在花序下部,貼生于苞片上,長約1.5厘米;花序先端附屬物線狀,長約9厘米,稍彎曲。漿果卵圓形,綠色,長4~5毫米,徑2~3毫米,内含種子1粒。花期6~7月。

分布

野生于山坡、田野陰濕處。分布河北和長江流域及西南各地。1

采集

6~7月挖取塊莖,洗淨泥土,除去須根,放入筐内,浸于水中,攪拌搓去外皮後,曬幹或烘幹,幹後再用硫黃熏之,使顔色變白。

藥材塊莖近球形,直徑3~4厘米,外皮粗糙,褐色,有時尚留有已枯葉柄的基部。剝去外皮為類白色而呈粉狀,上部散有細凹點,與半夏在外形上很難區别,但一般形體比較大。

本品在江蘇、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作半夏使用。兩者的區别,詳"半夏"條。

植物性狀

藥材塊莖近球形,直徑3~4厘米,外皮粗糙,褐色,有時尚留有已枯葉柄的基部。剝去外皮為類白色而呈粉狀,上部散有細凹點,與半夏在外形上很難區别,但一般形體比較大。

本品在江蘇、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作半夏使用。兩者的區别,詳“半夏”條。

藥理作用

【性味】:《廣西中藥志》:"味辛,性平,有毒。"

【功用主治】:

①《南京民間藥草》:"治腫毒。"

②《廣西中藥志》:"治毒蛇咬傷及無名腫毒。"

【用法與用量】: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藥用部位】:塊莖

【藥用功能】:止嘔,化痰,消腫,止痛。(《南京民間藥草》)

掌葉半夏大名叫天南星

天南星株高

40—90厘米。葉一枚基生,葉片放射狀分裂,裂片7—20,披針形至橢圓形,長8—24厘米,頂端具線形長尾尖,全緣;葉柄長,圓柱形,肉質,下部成鞘,具白色和散生紫色紋斑。總花梗比葉柄短,佛焰苞綠色和紫色,有時是白色條紋;肉穗花序單性,雌雄異株;雌花序具棒狀附屬器、下具多數中性花;無花被,子房卵圓形雄花序的附屬器下部光滑和有少數中性花;無花被、雄蕊2—4枚。漿果紅色、球形。

天南星在我國大部分省區都有分布。印度、緬甸、泰國北部也有。生于山野陰濕處或叢林之下。秋、冬采挖,刮淨外皮、曬幹。

天南星的塊莖含三萜皂苷、安息香酸、黏液質、氨莖酸、甘露醇、生物堿。果實含類似毒蕈堿樣物質。

天南星有祛風定驚、消腫散結的功效。主治中風半身不遂、癫痫、驚風、破傷風、跌打損傷、或蟲蟻咬傷等病症。

栽培與繁殖

(一)植物特征

天南星多年生草本。高33~50厘米。葉由塊莖頂端生出,葉柄細長,長約33厘米,葉片掌狀分裂,幼苗有1~3個小葉,2~3年後葉片逐漸增多。花序肉穗狀,包于鞘狀大苞片内。花序先端呈長尾狀,伸出于包片外面。漿果卵圓形,綠色,成熟時發白。塊莖近球形,扁平。

(二)栽培技術

山東菏澤市潤康中藥材研究所總結種植經驗,野生天南星多生長于山谷或林下比較陰濕的環境。人工栽培宜在樹蔭下選擇濕潤、疏松、肥沃的黃砂土。天南星喜水喜肥,底肥充足才能高産。

(三)栽培技術

天南星喜陰濕、土壤肥沃的砂質壤上,野生于陰坡、山谷或林下潮濕肥沃的土壤。 山東菏澤市潤康中藥材研究所總結繁殖方法如下

1.繁殖方法

以種子繁殖和塊莖繁殖為主。

(1)塊莖繁殖

秋天挖取塊莖時,大的藥用,中小的可種用,放在室内,上蓋濕土,或理在深66厘米的坑内,

溫度保持在5℃左右,第二年的3-4月施足基肥,翻耕整地作畦,按行距16~26厘米,株距16~20厘米,栽在3~6厘米深的溝内,覆土5厘米,澆水,每公頃大栽600~675千克,小栽375~450千克。

(2)種子繁殖

選新種子,8月上旬播在備好的畦内,在畦内澆透水,稍于後按行距16厘米作淺溝,均勻撒入種子,覆土,6~10天即出苗,結凍時用廄肥或馬糞蓋畦面能安全越冬。第二年4~5月苗高6~10厘米時,按株行距13~16厘米定苗,過些大,選陰天每隔一行去一行栽到别處,林下或玉米間作,晴天栽深一些,并澆水。種子繁殖慢,産量低,故多用塊莖繁殖。

2.田間管理

天南星栽後保持土壤濕潤,勤澆水,及時松土保墒。忌積水,7月份苗高16~20厘米時,追施500千克人糞尿。8月份追施硫酸铵15克或餅肥50千克。除作種用的花穗外,其餘全部摘掉。

3.病蟲害

(1)紅蜘蛛

噴灑200倍樂果液。

(2)紅天蛾7~8月份吃葉子,幼齡期噴90%敵百蟲800倍液。

(五)采收加工

秋季葉黃及時挖取,刨出塊莖,去掉泥土、殘莖葉、須根,搓洗去皮,洗不掉的用竹刀刮去皮,用水沖洗,用硫磺熏成白色,曬幹藥用。天南星有毒,收時帶手套或手擦油,如有皮膚紅腫,用甘草水洗。

主要價值

藥用

《民間草藥》、《中藥大辭典》記載,掌葉半夏球莖供藥用,逐寒濕、祛風痰、鎮痙。治中風痰壅,口眼歪斜、破傷風;治跌打損傷、淋巴結核。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掌葉半夏除上述藥用外,對各種疔、毒、瘡、疖均有特殊醫療效果,民間用掌葉半夏配藥治療肝硬化、糖尿病均有獨特療效。

異名

野半夏(《江西民間草藥》),犁頭尖、剪刀草、玉如意、野慈菇、副本一粒紅(《泉州本草》)。

來源

為天南星科植物掌葉半夏的幹燥塊莖。

主治

風痰所緻中風口眼斜、中風痰壅、半身不遂、破傷風、頭痛、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瘰疬結核、陰疽腫毒辣,毒蛇咬傷、驚風癫痫、癰疽腫毒。

用法用量

煎服,3~6克。研末服,0.5~1克。内服宜制用。外用生品适量,搗爛外敷。[4] 

使用注意

陰虛血虛動風或血熱盛動風者,以及孕婦均慎用,對皮膚粘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4] 

炮制方法

生白附子除去雜質。制白附子取淨白附子,分開大小個,浸泡,每日換水2-3次,數日後如起粘沫,換水後加白礬(每白附子100mg,用白礬2mg),泡一日後再進行換水,至口嘗微有麻舌感為度,取出。将生姜片、白礬粉置鍋内加适量水,煮沸後,倒入白附子共煮至無幹心,撈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至七成幹,切厚片,幹燥。每白附子100mg,用生姜、白礬各12.5mg。

不适人群

陰血虛中風、内熱驚風及孕婦禁服。

中毒表現

初期為咽喉疼痛、口、舌麻木、煩躁不安、頭暈、流涎、胃部燒灼痛;繼之大量嘔吐、腹痛劇烈、出汗、面色蒼白、脫水、脈弱無力、虛脫、心律失常、血壓下降、呼吸困難、驚厥;嚴重時,喉頭痙攣。全身麻木。最終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臨床應用

⑴内服宜炮制後用。

⑵風痰壅盛,經脈拘急,肢體不遂者,可與天南星、半夏、川烏等配伍,以加強祛痰通絡之功。

⑶若風邪侵襲面、風痰阻滞經絡,症見口眼歪斜者,可與僵蠶、全蠍等同用,以散風止痙。

⑷痰氣結聚頸項而緻瘰疬腫痛者,可用鮮品搗爛塗敷患處;或與半夏、貝母、連翹等同用。

⑸燥濕化痰、祛風止痙、解毒散結。

配方選擇

⑴治毒蛇咬傷:鮮掌葉半夏全草和水少許,杵爛敷傷處。

⑵治瘰疬:鮮掌葉半夏全草杵爛,稍加雞蛋白杵勻,敷患處,一日換一次。

⑶治跌打扭傷青紫腫痛:鮮掌葉半夏全草适量,同酒釀糟或燒酒杵爛,敷傷處,一日換一次。

(選方出《江西民間草藥》)

⑷頸淋巴腺結核(未破):鮮禹白附适量,搗爛,外敷患處,每日一次。(《河北中藥手冊》)

⑸面部雀斑、粉刺及白屑風、皮膚瘙癢:白附子、白芷、滑石、綠豆研末洗面,6~7方(《新編常用中藥手冊》)

美容

體現在祛汗斑、瘢痕疙瘩、粉刺等;并常常用于美容添加劑或防腐劑及護膚品中;白附子性熱主升為陽明之要藥,所以能榮于面。白附子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解毒散結作用;美容功效有潤膚白面、滅瘢除黑;白附子的美容功效主要是面部美容,可用于用于美白、祛汗斑、瘢痕疙瘩、粉刺。很多産品有使用了白附子,常常用于美容添加劑或防腐劑及護膚品中。

釀酒

據民間調查,用掌葉半夏釀制,品味清醇獨特,常飲此酒,以及用掌葉半夏熬水喝,可防止多種疾病。

現代研究

化學成分

塊莖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D-glucoside),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膽堿(choline),尿嘧啶(uracil),琥珀酸(succinic acid),酷氨酸(tyrosine),缬氨酸(valine),棕榈酸(palmit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三亞油酸甘油酯(linolein),二棕榈酸甘油酯(dipalmitin)。并含白附子凝集素(typhonium giganteum lectin)。

藥理

用掌葉半夏注射劑治療已感染人型結核杆菌(H37RV)的豚鼠,有一定治療作用。其療效僅差于鍊黴素,與對照組比較效果很顯著。随用量加大而作用增強。經小鼠、犬、豚鼠實驗表明毒性很低。

脫除病毒

采用低溫處理、高溫處理、消毒處理、切取珠芽培養、叢芽培養或誘導、生根培養;二次脫毒;經病毒檢測、獲得脫毒原種苗;經組培擴繁、煉苗移栽等方法獲得掌葉半夏脫毒種苗。本發明解決了掌葉半夏脫除病毒技術問題,為生産提供脫毒掌葉半夏種苗,具有原理運用得當,方法易行,可有效為掌葉半夏的人工大面積種植,提高掌葉半夏的産量和進一步保障其質量等優點。2

參考資料

1.【掌葉半夏】_掌葉半夏的副作用_功效與作用·999穴位網

2.脫除掌葉半夏病毒的方法·掌橋科研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