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掌楸

鵝掌楸

木蘭科鵝掌楸屬植物

鵝掌楸,拉丁學名: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 Sarg。中國特有的珍稀植物。為落葉大喬木,高達40米,胸徑1米以上,小枝灰色或灰褐色。葉形如馬褂──葉片的頂部平截,猶如馬褂的下擺;葉片的兩側平滑或略微彎曲,好像馬褂的兩腰;葉片的兩側端向外突出,仿佛是馬褂伸出的兩隻袖子。故鵝掌楸又叫馬褂木。花單生枝頂,花被片9枚,外輪3片萼狀,綠色,内二輪花瓣狀黃綠色,基部有黃色條紋,形似郁金香。它的英文名稱是“ChineseTulipTree”,譯成中文就是“中國的郁金香樹”。它生長快,耐旱,對病蟲害抗性極強。花大而美麗,秋季葉色金黃,似一個個黃馬褂,是珍貴的行道樹和庭園觀賞樹種,栽種後能很快成蔭,它也是建築及制作家具的上好木材。主要生長在長江流域以南。主治風濕痹痛,風寒咳嗽等疾病。

    中文名:鵝掌楸

    拉丁學名: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 Sarg.

    别名:馬褂木

    雙飄樹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又稱木蘭綱。

    亞綱:木蘭亞綱(Magnoliidae)

    目:木蘭目(MagnoliaIes)

    科:木蘭科(Magnoliaceae)

    族:木蘭族

    屬:鵝掌楸屬

    種:鵝掌楸

    保護級别: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英文名:Chinese tulip tree

    分布:中國的11個省84個縣有分布

    體征:落葉大喬木,高達40米,胸徑1米以上

基本簡介

【學名】Liriodendron chinensis(Hemsl.)Sarg.

【英文名】Chinese tulip tree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準)

木蘭科為古老被子植物,本屬在中生代白垩紀中期--第三紀早-中期分布于北半球緯度較高的北歐、格陵蘭和阿拉斯加等地。到了新生代第三紀,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第四紀冰川以後僅在中國的南方和美國的東南部有分布(同屬的兩個種),成為孑遺植物。

因此,鵝掌楸和北美鵝掌楸都是十分罕見而古老的樹種,它們對于研究東亞植物區系和北美植物區系的關系,對于探讨北半球地質和氣候的變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本形态

落葉喬木,高達40米,胸徑1米以上,小枝灰色或灰褐色。葉馬褂狀,長4-12(18)厘米,近基部每邊具1側裂片,先端具2淺裂,下面蒼白色,葉柄長4-8(-16)厘米。花杯狀,花被片9,外輪3片綠色,萼片狀,向外彎垂,内兩輪6片、直立,花瓣狀、倒卵形,長3-4厘米,綠色,具黃色縱條紋,花藥長10-16毫米,花絲長5-6毫米,花期時雌蕊群超出花被之上,心皮黃綠色。聚合果長7-9厘米,具翅的小堅果長約6毫米,頂端鈍或鈍尖,具種子1-2顆。花期5月,果期9-10月。

2

【栽培要點】

栽培土質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和微酸性土壤為宜,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耐寒、耐半陰,不耐幹旱和水濕,生長适溫15-25℃,冬季能耐-17℃低溫。

生活習性

性喜光及溫和濕潤氣候,有一定的耐寒性,可經受零下15攝氏度低溫而完全不受傷害。在北京地區小氣候良好的條件下可露地過冬。喜深厚肥沃、适濕而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酸性土壤(pH4.5-6.5),在幹旱土地上生長不良,也忌低濕水澇。本樹種對空氣中的SO2氣體有中等的抗性。

分布範圍

鵝掌楸主要生長在長江流域以南,其分布區東起浙江省青天縣,向西直至雲南省金平縣,北界為陝西省紫陽縣,向南也至雲南省金平縣,再向南一直可延伸到越南北部。大多在海拔600-1500m之間的低山地零星生長。據調查中國的11個省84個縣有鵝掌楸自然分布,包括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西、陝西、四川、貴州、雲南等,但一般東部、中南部較分散,而西部相對較集中。

相關價值

保護價值

鵝掌楸為古老的遺植物,在日本、格陵蘭、意大利和法國的白紀地層中均發現化石,到新生代第三紀本屬尚有10餘種,廣布于北半球溫帶地區,到第四紀冰期才大部分絕滅,現僅殘存鵝掌揪和北美鵝掌楸兩種,成為東亞與北美洲際間斷分布的典型實例,對古植物學系統學有重要科研價值,綠樹濃蔭,葉形奇特,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材淡紅褐色,輕軟适中,紋理清晰,結構細緻,輕而強韌,硬度适中,是膠合闆的理想原料,也是制家具、縫紉機闆、收音機殼與室内裝修的良材,但抗腐力弱。

奧運價值

南京林業大學的專家孜孜不倦地實驗了40多年,終于讓定居美國的鵝掌楸,與咱們“中國的郁金香”産下了壯壯實實的混血兒。由用同屬木蘭科鵝掌楸的中國鵝掌楸“母本”與美國鵝掌楸“父親”雜交而成,才被培育成為了“奧運樹”馬褂木的,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呢。都說混血兒特别漂亮,還真不假,2008年的奧運會,就指定了要它去裝點門面。不過,同是遠古的孑遺植物,與無限風光的水杉、銀杏相比,鵝掌楸還是有些吃虧了。因為同期的植物,比如銀杏等,早已聲名顯赫,向着國樹的地位進發了,而鵝掌楸卻還在為入選了奧運樹種而興奮呢。

南京浦口區繁育的馬褂木幸運地成為奧運會的指定樹種,将在奧運新建場館、道路、庭院以及周邊環境綠化中扮演主角!作為生态景觀樹種的雜交馬褂木,必将成為扮靓“綠色奧運”的一朵奇葩。

觀賞價值

鵝掌楸樹形端正,葉形奇特,是優美的庭蔭樹和行道樹種,與懸鈴木、椴樹、銀杏、七葉樹并稱世界五大行道樹種。花淡黃綠色,美而不豔,最宜植于園林中的安靜休息區的草坪止。秋葉呈黃色,很美麗,可獨栽或群植,在江南自然風景區中可與木荷、山核桃,闆栗等行混交林式種植。因其花形酷似郁金香,故被稱為“中國的郁金香樹”(ChineseTulipTree)。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盆景觀賞植物,十分稀少。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有抗性,可在大氣污染較嚴重的地區栽植。

栽培技術

母樹選擇

母樹宜選擇生長健壯的15~30年生的林木。鵝掌楸種子10月份成熟,當果實呈褐色時即應采收。果枝剪下後放在室内陰幹約7~10天,然後放在日光下攤曬2~3天,待具翅小堅果自行分離,去除雜質,裝入布袋幹藏。

育苗方式

鵝掌楸的育苗的地方,應選擇避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秋末冬初深翻,翌春施基肥整平土壤,并且挖好排水溝,修築高床,苗床方向為東西向。育苗有播種和扡插兩種方式。播種育苗采用條播,條距20~25cm,每667m2播種量10~15kg。3月上旬播種,播後複蓋細土并複以稻草。一般經20~30天出苗,之後揭草,注意及時中耕除草,适度遮蔭,适時灌水施肥。1年生苗高可達40cm。

種子育苗

選擇20~30年生的健壯、成群狀分布的母樹,10月聚合果呈褐色時采收,不采單株、孤立木的種子。采回的種子放在室内陰涼、通風處,攤放1周左右,再放在戶外攤曬2~3d,待翅狀小堅果自動分離後進行淨種處理,可布袋幹藏或沙藏。育苗圃地選取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砂質壤土,不宜選擇蔬菜、瓜類用地。為促進早期苗木生長、發育,必須細緻整地和施肥。播種前1個月,深翻圃地,施腐熟廄肥和餅肥3~3.75t/hm2,并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0.2%溶液消毒土壤。土地整平後,按寬100~120cm,高25cm,步道寬30cm做好苗床。播種前30~40d,對種子進行催芽,催芽後播種,發芽率高,出苗整齊。

将種子用一定濕度的中沙(手捏成團,松開即散)分層混藏,底面鋪1層35~40cm濕沙,上面加蓋麻袋、草簾等複蓋物,有利于透氣和減少水分蒸發,隔10~15d适量灑水和翻動1次,保持濕度。一般在雨水至驚蟄期間播種比較好。采用條播,條距一般為25~30cm,播種溝深2~3cm,可将沙與種子拌勻,然後均勻地撒播在播種溝裡,播種量150~225kg/hm2。

播種後,複蓋焦泥灰或黃心土,蓋土厚1.5~2cm,以看不見種子為易,然後用稻草或其他草類複蓋。當幼苗開始出土時,要分2~3次将草揭完,揭草通常選在陰天或傍晚進行。揭草後,注意中耕除草和病蟲害防治,雨後用波爾多液或0.5%高錳酸鉀噴灑,酌施追肥,以葉面追肥為主,少量多次。為提高苗木産量和質量,應在4月底5月初的陰天或小雨天進行間苗、補苗,使苗木分布均勻,定植密度為10~15株/m2。

扡插育苗

選擇插條要考慮位置效應和采穗母樹條件,可采用硬枝扡插和嫩枝扡插。

硬枝扡插。選擇1年生健壯0.5cm粗以上的穗條,剪成長15~20cm插條,下口斜剪,每段應具有2~3個芽,插入土中2/3,扡插前用50mg/LⅡ号ABT生根粉加500mg/L多菌靈浸扡插枝條基部30min左右。插條應随采随插,插好後要有遮蔭設施,勤噴水,成活率可達75%左右。

嫩枝扡插。剪取當年生半木質化嫩枝,可保留1~2個葉片或半葉,6~9月采用全光噴霧法扡插,扡插基質采用珍珠岩或比較适中的幹淨河沙,要保持葉面濕潤,成活率一般在50%~60%。扡插後50d,對插條進行根外施肥,以提高成活率和促進插條生長。

一般3月上中旬進行栽植。應選在比較背陰的山谷和山坡中下部。庭園綠化和行道樹栽培應選擇土壤深厚、肥沃、濕潤的地段。栽植地在秋末冬初進行全面清理,定點挖穴,穴徑60~80cm,深50~60cm,翌年3月上中旬施肥回土後栽植,用苗一般為2年生,起苗後注意防止苗木水分散失,保護根系,盡量随起苗随栽植,株行距以2×2m~2×3m為宜。

病蟲防治

馬褂木病蟲害很多,馬褂木的主要病蟲有炭疽病、白絹病。

炭疽病危害馬褂木主要發生在葉片上,病斑多在主側脈兩側,初為褐色小斑,圓形或不規則形,中央黑褐色其外部色較淺,邊緣為深褐色,病斑周圍常有褐綠色暈圈,後期病斑上出現黑色小粒點。病原為Gloeosporiumsp,屬半知菌腔孢綱黑盤孢目黑盤孢科盤圓孢屬。分生孢子盤無剛毛,分生孢子長橢圓形,無色,單胞,内含1-2個油球。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盤在病殘株及落葉上越冬。分生孢子随風雨、氣流傳播,從寄主的傷口或氣孔侵入,在梅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發病嚴重。

藥防:發病期噴施5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每10-18天1次,連續2-3次。白絹病病症狀為:先是受害苗木的根部皮層腐爛,而後地上部份萎蔫死亡。發病期為6--9月,7--8月為發病旺季,高溫高濕、土壤沙性、酸性土及連作易引起發病。防治措施:苗木患病以預防為主,藥物隻能起控制作用。

1、在發病期,用5%石灰水或1%硫酸銅澆苗根,也可用每畝100斤石灰撒于圃地上。

2、增施有機肥:提高苗木生長,增強抗性,增加微生物。

3、進行輪作:有可能的話,苗木和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時間4-5年以上。

繁殖方法

鵝掌楸用種子繁殖,必須用人工輔助授粉。秋季采種精選後在濕沙中層積過冬,于次年春季播種育苗。第三年苗高1米以上時間即可出圃定植。移植物時應保護根部。栽培土質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和微酸性的土壤。

主要價值

科研價值

鵝掌楸為古老的遺植物,在日本、格陵蘭、意大利和法國的白垩紀地層中均發現化石,到新生代第三紀本屬尚有10餘種,廣布于北半球溫帶地區,到第四紀冰期才大部分絕滅,現僅殘存鵝掌揪和北美鵝掌楸兩種,成為東亞與北美洲際間斷分布的典型實例,對古植物學系統學有重要科研價值。

喜溫涼濕潤氣候,速生,通常用種子繁殖。花大美麗,葉形奇特,為園林綠化優良樹木;樹皮入藥,祛水濕風寒;木材淡紅褐色,紋理直,幹燥少開裂,比重0.58克,可供作家具、建築用材。

觀賞價值

鵝掌楸樹形羰正雄偉,葉形奇特石雅,花大而美麗,為世界珍貴樹種之一,17世紀從北美引中到英國,其黃色花朵形似杯狀的郁金香,故歐洲人稱之為“郁金香樹”,是城市中極佳的行道樹、庭蔭樹種,無論叢植、列植或片植于草坪、公園入口處,均有獨特的景觀效果,對有害氣體的抵抗性較強,也是工礦區綠化的優良樹種之一。

經濟價值

材淡紅褐色,輕軟适中,紋理清晰,結構細緻,輕而強韌,硬度适中,是膠合闆的理想原料,也是制家具、縫紉機闆、收音機殼與室内裝修的良材,但抗腐力弱。

木材淡紅褐色、紋理直,結構細、質輕軟、易加工,少變形,幹燥後少開裂,無蟲柱。供建築、造船、家具、細木工的優良用材,亦可制膠合闆;樹幹挺直,樹冠傘形,葉形奇特,古雅,為世界最珍貴的樹種。

藥用價值

鵝掌楸葉和樹皮入藥,味辛、性溫。有祛風除濕,散寒止咳的作用。主治風濕痹痛,風寒咳嗽。臨床應用:治因受水濕風寒所引起的咳嗽、氣急、口渴、四肢微浮。以幹樹皮一兩,加芫荽、山油麻(陰行草)各五至六錢,老姜三片,甘草三錢,水煎,沖紅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

藥理作用:抗菌作用心材乙醇提取物具有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包皮垢分枝杆菌、白色念珠菌及黑曲黴等有效,進一步證明抗菌有效成分為去氫海罂粟堿(dehydroglaucine)。

保護現狀

鵝掌楸屢遭濫伐,在其主要分布區已漸稀少。鵝掌楸是異花受粉種類。但有孤生殖現象,雌蕊往往在含苞欲放時即已成熟,開花時,柱頭已枯黃,失去授粉能力,在未授精的情況下,雌蕊雖能繼續發育,但種子生命弱,故發芽率低,是瀕危樹種之一。

化學成分

葉含美鵝掌楸内酯(tulipinolide)和表美鵝掌楸内酯(epitulipinolide)。皮含鵝掌楸甙(liriodendrin)。木部含鵝掌楸堿(liriodenine),海罂粟堿(glaucine),去氫海罂粟堿(dehydroglaucine),巴婆堿(asimilobine),N-乙酸基原荷葉堿(N-acetylnornuciferine),去甲黃心樹甯堿(norushinsunine),右旋丁香樹脂酚(syringaresinol),右旋丁香樹脂酚二甲醚(syringa-resinoldimethylether),丁香醛(syringaldehyde),O-甲基阿塞洛林(O-methylatheroline),N-乙酰巴婆堿(N-acetylasimilobine)。

瀕危原因

鵝掌楸在自然條件下,種子飽滿率一般不到15%,而種子發芽率僅在5%以下,造成這種低結實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鵝掌楸為蟲媒花植物,但花色單調,花瓣為綠色,缺乏對多數昆蟲的招引力,花期又一般多在4-5月份,正值長江流域多雨季節,氣溫變化較大,偶遇低溫,妨礙了昆蟲正常活動,因而也常影響花粉的傳播和受精,降低了天然的結實率。樊汝文、尹增芳、周堅等系統觀察了鵝掌楸的花芽分化以及果實成熟達到整個發育過程。鵝掌楸屬雌雄同株同花,通常雌蕊早熟于花瓣展開之前,而這時雄蕊尚未成熟,存在自花授粉隔離機制;花瓣展開後,柱頭又很快變褐,可受氣極短,雌雄配子敗育現象普遍存在,且存在花粉管生長受阻,胚和胚乳發育不協調等現象。故生殖生物學障礙是導緻鵝掌楸結實率低而瀕危的主要原因。

除上述由于花部構造特化和受精過程的遺傳障礙而大大地降低天然結實率外,現存種群達到規模極小,資源配置不合理,長期異交繁殖在基因庫中必然積累大量隐性有害基因,居群内個體間近交系數增大,而發生自交,遺傳漂變等也影響種群生存能力。又根據Parkws和Wendel對來自安徽、江西鵝掌楸種子同功酶分析,中國鵝掌楸遺傳多樣性水平低于北美鵝掌楸。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然結實率。

再從生态角度分析,賀善安等認為原由适生環境已遭嚴重破壞,鵝掌楸長期處于非适宜生境中,也是導緻該物種趨向瀕危的原因之一。

保護措施

朱曉琴等認為鵝掌楸種群大多處于不利的生境,但仍具有較高水平遺傳多樣性,對一個具有複雜遺傳結構的瀕危物種的保護應采取綜合措施。首先要制止亂砍亂伐,努力保存現有的居群和個體,在原地保護基礎上,創造一個較适宜的生境。還可認為遷地創造大居群、大空間,給該物種提供基因交流和重組條件,組織目前各孤立小居群由于遺傳漂變以及近親交配而引起的遺傳多樣性降低。王章榮還認為中國鵝掌楸基因資源的保護應以遷地保存為主,建議在中國的華東,中南和西南選擇适宜地點,分别建立基因庫,保存中國現有自然資源,同時選擇優良種群,人為促進天然更新措施,進行就地保存。還應開展種群間的交配,促進基因交流,拓寬該樹種的遺傳基礎。

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北美鵝掌楸引種栽植在中國的南京、昆明、青島、廬山、杭州、上海等地,但數量極少。1991年鵝掌楸作為世行貸款國家造林項目闊葉樹課題的主要樹種,中國首次有規模引種多個北美鵝掌楸南部種源,并開展了全分布區的地理種源試驗。根據李健民等報道,北美鵝掌楸種源在福建邵武試驗點試驗結果,北美鵝掌楸根系不發達,人工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都不高,造林後植株死亡率都高于中國鵝掌楸,大面積造林總是難以成功。他們認為引種北美鵝掌楸的目的在于豐富種間雜交育種資源,而不在于豐富該地區的造林樹種,在引種5個北美鵝掌楸參試種源中,來自較内陸的密蘇裡種源表現最好,可用作種間雜交育種的親本種群。

參考資料

1.鵝掌楸的功效與作用·蘋果綠養生網

2.鵝掌楸主要價值·農人養殖種植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