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争十大戰役

抗日戰争十大戰役

抗日戰争戰中的大型戰役
本文所說的抗日戰争十大戰役分别是: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
  • 名稱:
  • 地點:中國境内
  • 參戰方:中國、日本
  • 結果:
  • 參戰方兵力:
  • 傷亡情況:
  • 主要指揮官:
  • 中文名:抗日戰争十大戰役
  • 拼音:kangrizhanzhengshidazhanyi
  • 類型:曆史
  • 發生時間:1937年至1945年

淞滬會戰

簡介

淞滬會戰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軍以日租界和黃浦江上的軍艦為基地,向閘北一帶進行炮擊,我軍奮起還擊開始,至11月12日我軍西撤結束。

這次戰役,日軍以松井石根大将為總司令,先後投入陸,海,空與特種兵部隊近30萬人,動用艦船130餘艘,飛機400餘架,戰車300餘輛,狂妄地宣稱1個月内占領上海。當時的國民政府先由馮玉祥,後由蔣中正(兼)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指揮。先後調集中央部隊,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部隊和稅警總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以及部分省市保安總隊,總計兵力約70萬餘師,奮勇迎戰。

戰果

淞滬會戰挫敗了日軍中央突破,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粉碎了他們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它是我國從局部抗戰轉向全面抗戰的曆史轉折點。

這次戰役,日傷亡6萬多人,被我軍擊毀擊傷飛機200多架,艦船20餘艘。但是我軍以落後的武器死守被日軍優勢火力控制的戰線,加上指揮失當,傷亡重大,有大約30萬将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軍團級幹部損失過半,導緻我軍中下層出現斷層,緻使我軍戰力在後續出現下滑。

淞滬會戰,一寸山河一寸血!!!

上高會戰

“上高戰役”聞名中外,又稱“錦江會戰”。上高會戰,中國軍隊擊斃日軍少将指揮官岩永、大佐聯隊長濱田,殲滅日軍16000餘人,擊落敵機1架,繳獲日軍軍馬2800餘匹,辎重物資無數。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将稱之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蔣介石對擔任攻擊主力的74軍甚為滿意,特以軍委會名義授予74軍“飛虎旗”一面,此為國民革命軍中最高獎勵。

背景

當時,日寇企圖拔掉駐守在上高的中國軍隊第19集團軍這顆釘子,于元月份開始,盤踞在南昌的日軍,陸續将派往鄂西及武漢的部隊調返原駐地,并積極補充兵員,增加給養。日軍積極進行渡河及夜戰演習,并有侵華日空軍第3飛行團主力先後飛抵南昌機場。日軍拟兵分三路,總兵力約6。5萬人,配有戰車40輛,飛機150架,以第11軍團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為總指揮。

戰鬥過程

1941年3月15日,圓部和一郎指揮2個師團、1個獨立混成旅團,由安義、南昌等地分3路向上高地區進攻,企圖攻殲國民黨軍第9戰區第集團軍主力。

安義;中路日軍第34師團占領高安後,向官橋、泗溪等地繼續攻擊;南路獨立混成第20旅團一部在獨城、經樓地區被國民黨軍第49軍阻擊,主力被阻止在灰埠,被迫渡江北上與第34師團會合。第9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于19日下決心:利用既設陣地,逐次抗擊,誘日軍進入上高地區予以圍殲。當即電令:“嚴饬各軍積秀對敵猛攻,務将深入之敵,殲滅于高安錦河南北地區。”為了增強羅集團的攻擊力量,第戰區長官部抽調王陵基川軍陳良基、傅翼兩個師由三都導區兼程南下。各軍懾于軍律之森嚴,又知援軍即将到達,士氣大振,奮勇争先與敵搏鬥,圍殲日軍第34師師團之戰于上高地區展開。

日中路軍第34師團本已陷入絕境,而第34師團奪取上高的野心卻未死,自19日經餘程萬師阻止于泗水東岸泗溪附近後,20日第34師團又采取錐形突入之戰術,集中大炮十餘門、飛機30餘架,集中轟擊泗水西岸唐、港西羅地區,陣地被毀,敵軍遂乘機分由檔口、港西羅強渡,廖奇齡師一部奮勇堵塞缺口,激戰至夜,敵軍大隊擁至緻塘坎附近,陣地被突破。廖奇齡乃率所部于21日午夜轉移于白矛山、莘樹下、苛舍之線與餘程萬師的潘家橋、雲頭山、磊家山的斜交陣地,及石拱橋、下坡橋徐樓的預備陣地相銜接,以确保上高城。是時,第34師團主力為斜交陣地所吸引,激戰竟日,仍未突破。

參戰各軍在薛嶽、羅卓英嚴令督導下,無不奮勇赴戰。王耀武為切斷日軍第34師團後路,21日命李天霞蕭清錦江南岸殘敵,率部挺進高安。不料當晚獨立混成第20旅團亦集結所部,于22日昧爽亦發起攻勢,李師前鋒甫出石頭街即遇獨立混成第20旅團主力複由錦江北岸渡過河,經盧家圩來犯,以一股繞攻臘燭山,一股由石頭街西胡家南渡,抄襲李師側背,并以飛機9架、大炮4門自北向南轟擊。

李師不敵,退守石頭街西南高地。王耀武接報後,立即變更部署:命李天霞師主力向左轉用;命控置在印塘附近的軍直屬野戰補充團急趨華陽,堵敵西犯。野戰補充團以1小時15華裡的速度,冒天空9架敵機掃射和幫軍阻截,于7時許搶占據華陽及其東北無名高地。9時許敵軍大至,在10餘架飛機轟炸配合下猛撲華陽、全團官兵浴血戰鬥,敵軍死傷累累,陣地屹然未動。

獨立混成第20旅團攻不下華陽,乃以主力轉向況家,會合白車頭南渡的千餘人沿江急趨熊坊,意圖迂回我軍左翼,補充團當派第1營附迫擊炮1連向左延伸,與敵演成丁字形的遭遇戰。敵再增援反撲,并以一部繞襲熊坊南端,國民黨軍拚死抵抗,敵又未得逞,乃施放大量燒夷彈和毒氣。戰至前半時熊坊失守。李天霞乃派右翼的兩個團先赴援,午夜又收複熊坊。同時石頭街、雞公嶺亦為李師攻克。日軍獨立混成第20旅團陷入背水為陣的窘境。

雙方激戰至24日淩晨,粉碎第34師團對聶家及白茅山的攻勢。上午,第34師團又将錦江南岸調來的獨立混成第20旅團殘部3000餘人投入戰鬥,日軍第3加強團亦出動飛機70餘架協虞,投彈1700餘枚,廖師陣地大部摧毀,敵人兩度乘隙突入,均被擊退。午時,敵機輪番轟炸,敵步兵曾乘隙由下坡橋突入,賴步兵指揮官李翰卿率所屬軍士隊數度逆襲,反複肉搏,日軍死傷累累,終将敵人驅逐出下坡橋。至此日軍第34師團已攻擊乏術,陷入絕境。

原先羅卓英命令各軍以高安為前進目标,圍殲日軍。由于戰鬥情況變化,于22日午,複命各軍改向上高東北地區前進。23日午,劉多荃、李覺兩軍分途進據石頭街、官橋街、楊公圩,迫近灰埠、高要,對第34師團包圍之勢已成。酉時,羅再下令各軍,再度縮小包圍圈,向敵人作求心攻擊。24日已時,李覺軍張言傳師收複南茶羅,複向畢家猛攻,進至介子坡、坑口冷一線。唐伯寅師亦進抵土地王廟,繼攻泗溪。王陵基軍傅翼、陳良基兩師亦展開于荷舍、雷市一線,由北向南攻擊前進。至此将第34師團壓縮在南北10華裡,東西30華裡的橢圓形包圍圈内。而畢家為大賀指揮部所在地,已置于國民黨軍猛攻之下,遂緻日軍全線動搖。

第34師團為免于全軍複沒的厄運,急忙向第11軍司令官圓部求救,圓部立即命令人第33師團增援,并派其參謀長木下勇偕同作戰主任參謀山口中佐、大根大尉就地指揮各部,掩護第34師團逃回南昌。

第33師團接令後,即派其步兵旅長荒木正二指揮步兵215聯隊附一個山炮大隊為右縱隊;以步失214聯隊為左縱隊;自率師團主力為中央縱隊,于24日分别自牛行、奉新等據點出動,再犯五橋河、村前街,然後分别向棠浦、官橋急進。25日晨,第33師團猛撲正在向北翼包圍日軍的張方傳師陣地正面之坑口冷、介子坡、南羅茶猛撲,接應第34師團突圍。張師力戰不勝,陷入腹背受敵的危境,乃于黃昏撤至土地王廟附近,與唐伯寅師取得聯系。

接着櫻井師團猛攻唐師涼山腦、桐子坑陣地。時李覺不在前線,張言傳以副軍長身份指揮作戰,鑒于形勢對本軍不利,乃自動率所屬兩個師向鳳凰圩、莊坊撤走,使第33師團進入官橋與第34師團會合。為接應第34師團突圍,獨立混成第20旅團24日後亦回到高安。26日,獨立步兵第104大隊西進,27日向龍團虛前進,占領收容陣地,掩護第34師團退卻。

26日晨,羅卓英對張言傳獨率兩個師脫離戰鬥,已接獲非正式報告,但考慮到王耀武軍在上高東西正面出擊有進展,錦江南岸殘敵已大部肅清,而來援的川軍、東北軍又趕到戰場,中國兵力仍優于日方,遂決心施行第二次包圍戰,徹底殲滅第34師團。遂于已時,嚴令張言傳、唐伯寅兩師恪遵前令,于官橋附近盡力者截,防敵突圍與增援;命令餘程萬師經潘家橋北攻擊前進;廖齡奇和宋英仲兩師以官橋為目标奮勇進擊;王克俊師于官橋以東攻敵側背;傅翼師向江家洲以南;陳良基師經常浦轉向東南,索敵猛攻,迅速聚殲殘敵,以竟全功。

27日,第34師團在第33師團和獨立混成第20旅團接應下,突出中國軍隊包圍圈,按師團司令部、行李、獨立山炮隊、傷員運輸隊、野戰醫院、後衛部隊的行軍序列,向土地王廟方向東進,殘兵敗将極其狼狽。羅卓英為徹底殲滅逃敵,于午夜下達總攻擊命令:各部于28日午,以官橋街、南茶羅為目标,猛烈攻擊,徹度殲滅殘敵。

28日子時,王克俊師經楊公圩向官橋挺進,适遇第34師團東退大隊,王師當即據楊公圩南北高地亘磨子嶺之線阻擊,鏖戰竟日,将敵遏阻于暇蟆碑、虎形嶺一線,自高安來接應的獨混第20旅團一部亦被阻擊于龍圖圩附近。擔任正面攻擊任務的廖齡奇師于是日追至長嶺亘蠻眉高地之線,咬住第34師團後衛,發生激烈戰鬥。午間李天霞師一部趕到,于上羅象、山源李、方頭腦一線展開,襲撫敵右側背;餘程萬師一部亦進抵龍形山,迂回官橋街南,殘敵乃退據市内頑抗,經廖師猛攻,面市内與敵格鬥至酉時,全殲守敵600餘人。同日,羅卓英于申時對外圍各軍亦下達南北夾擊,迅速解決楊公圩、龍圖圩附近殘敵後,即行勇猛追擊命令。

29日午,薛嶽饬劉多荃督率王鐵漢、王克俊、陳良基三師為右追擊軍,沿湘贛公路經高安、大城追擊敵荒木支隊;李覺率張言偉、唐伯寅、宋英仲三師為左追擊軍,沿伍橋河奉新大道迫擊第33師團。是時獨混第20旅團2000餘人正固守龍圖圩、楊公圩一帶襲擊我軍,日軍飛機前來轟炸,以掩護第34師團潰逃。王鐵漢、王克俊兩師攻之于東,張言傳、唐伯寅兩師壓迫于西,敵傷亡慘重。30日午,遂放棄該兩據點分股向東北潰去,其一股600餘人逃至村前街附近,正陷入張言傳師主力陣地,當予迎頭痛擊,大部就殲。至此,外圍殘敵基本肅清,劉、李兩路追擊軍遂遵薛嶽電令追擊前進。

31日子時,陳洪時挺進第2縱隊收複高安,王鐵漢師收複祥符觀;是日晨張言傳、宋英仲兩師克複奉新;未時王鐵漢師又克夏西山、萬春宮;3日各軍分途追擊至大城及幹州街附近,由于日軍已龜縮進原陣地憑險固守,羅遂下令停戰鬥。

戰果

這一戰役,重慶國民黨軍統帥部公布的戰果為:斃傷日軍少将步兵旅團長岩永、大佐聯隊長浜田以下1.5萬餘人,軍馬2800餘匹,各種火炮10門,步槍千餘支,粉碎日軍吹噓的“攻必克”狂言,國民黨軍為抗日戰史中難能者。日軍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1975年編着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一書字裡行間透露了大賀茂此次冒險的狼狽相:“28日淩晨2時,負責野戰醫院警衛的炮兵第八中隊,終于在土地廟村西端遭到優勢的重慶軍攻擊,緻使該中隊在處理了火炮後,全體壯烈陣亡。”櫻井師團掩護大賀退卻,并遭到中國軍隊的痛擊:“28日渡過泗溪進入東岸,翌29日雖開始向後撤,但出發不久遭到據守盡,處于不能射擊的狀态。以後接到了空投彈藥,經過無法用言語形容的重重苦難,于4月2日,返回了原駐地。”

意義

上高會戰,是國民黨軍唯一一次在人數不及日軍(由于吃空饷、部分編制不存,國軍總共隻有約40000人,日軍也隻有70000餘人)的情況下取得勝利!

上高會戰的勝利,得益于中國軍官良好的戰鬥素質和正确的戰鬥指揮,來源于全體官兵勇往直前的戰鬥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體現了中國軍民團結一心、同仇敵忾的民族氣節和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這次戰役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寇的嚣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中華民族的抗日鬥志!炎黃子孫奮勇抵禦外侮的這段光輝業績必将彪炳史冊,百世流芳!

《上高會戰奏捷》-羅卓英

又報前線戰鼓催,

寇氣直犯上高來。

休誇掃蕩侵三路,

且看包圍奮一錘。

諸葛陣圖終有價,

臨淮壁壘不容開。

應知萬馬埋輪日,

莫使蝦夷片甲回。

南京保衛戰

背景

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領。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營下達了《大陸命令第八号》“命令:中支那方面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克敵國首都南京”,詳細部署則命令按“參謀總長指示”辦。于是,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餘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11月8日,日軍分路直逼南京,11月30日,廣德失守,日軍逆向南京右側背迂回,形成對南京東南至西南面的包圍。

戰鬥開始

1937年12月1日,江陰要塞失守。4日,日軍完成了對南京東面的包圍。這樣,南京的第一道防線江甯、牛首山、淳化、湯山、龍潭之線已暴露在敵軍面前。

1937年12月9日,南京南郊秦淮河畔炮聲連綿不斷。日軍以坦克為前導攻克高橋門,向光華門進逼。夜色中的光華門上,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第一旅第二團團長謝承瑞上校望着遠處一言不發。此時已不用言明,每一個士兵都知道,大戰就要來臨。

10日上午,日軍占領大校場的通光營房,炮轟光華門。謝承瑞團長指揮部下依托城牆堅決還擊,并将戰況向教導總隊總隊部彙報。總隊長桂永清中将命令,炮兵團立即入城,設陣地于明故宮,支援謝團。炮火中的日軍依然不斷沖鋒,至下午三時,已推進到護城河一線。

晚八時,一支十餘人的日軍敢死隊沖入光華門外城城門洞内。謝承瑞團長向在午朝門督戰的桂永清總隊長建議火燒日寇。獲得批準後,謝團長親率士兵運送汽油到外城箭樓。半夜時分,将汽油灌進城門洞并投下火種。霎時濃煙滾滾,槍炮聲聲。火還未熄,謝團長命令打開城門并率領一排戰士反擊。城門洞中的日寇不是被燒死就是被擊斃。光華門陣地安然無恙,而謝承瑞團長沖鋒在前,被火焰灼傷。受傷的謝團長撤回陣地後又一次向巍然屹立的光華門望去。他保住了光華門,但他不知道就在不遠處的通濟門,71軍87師259旅旅長易安華少将已經以身殉國。

通濟門的戰事是在10日下午爆發的。城牆在炮火中傾頹,259旅的将士們與日軍殊死搏鬥,終因缺口太大,陣地失守。259旅喘息未定,71軍軍長王敬久的電話就打到了前線指揮所。命令259旅和261旅迅速恢複原陣地。易安華旅長手持軍令,沒有半點猶豫就叫通了261旅旅長陳頤鼎少将,相約黃昏反擊。盡管他清楚,他的部隊已在幾個月前的淞滬會戰中大傷元氣。

黃昏來臨,暮色中的滾滾硝煙使得天空愈加昏暗。攻擊的信号升空,易安華旅長親率一個加強團向東北方向的敵陣穿插。陳頤鼎旅長率261旅兩個加強營由北向南猛攻。日軍前鋒被夾在城牆和259、261旅出擊部隊之間,易、陳二部又被夾在日軍前鋒與日軍後援之間。混戰之中,隻聽得到槍聲和喊殺聲。戰至深夜,突入之敵被全部消滅。但易安華旅長頭、腰、臂受傷多處大量失血壯烈殉國。年37歲。

11日,日軍的進攻重點轉向中華門外的雨花台。負責防守雨花台的是右翼陣地88師262旅和左翼陣地88師264旅。從9日到11日,雨花台陣地不斷受到日軍的進攻。262旅和264旅憑借地形殊死抵抗,寸土未失。日寇的進攻在11日達到最激烈的程度。日軍的攻勢在源源不斷的增援下絲毫未減,雨花台守軍的傷亡越來越大。262旅旅長朱赤少将和264旅旅長高緻嵩少将手中再也沒有一兵一卒可供投入戰鬥,而且他們沒有任何援軍。

戰鬥進行到12日淩晨,傷亡慘重的守軍依然牢牢控制着雨花台。日軍暫停了進攻,調集重炮和飛機轟炸262旅陣地。炮火越來越密集,山上的工事在轟炸中成為廢墟,堅守山崗的262旅将士們一批批陣亡。炮聲停止後,蜂擁而上的日軍步兵再也沒遇到抵抗。守軍262旅全軍複沒,旅長朱赤少将殉國,年37歲。此時?264旅的堅守更加艱難。日軍在炮火的支援下已沖上陣地,與守軍短兵相接。混戰持續到下午,槍聲和喊殺聲逐漸停息。264旅陣地失守,旅長高緻嵩少将陣亡,年39歲。

雨花台失守,日軍取得了制高點,繼續向中華門進攻。至12日,守軍74軍51師302團團長程智殉國。但中華門守軍依然死戰不退。下午5時許,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召集各軍師長開會,司令長官唐生智下令撤退。撤退令下達後,各軍師長大多未回部隊,隻是打電話将命令下達後就各自跑掉。失去了指揮的撤退轉瞬間就成了潰退。守軍各部紛紛退向挹江門,形勢大亂。

清涼山憲兵指揮部,憲兵副司令兼首都警察廳廳長肖山令少将命令分散在各處的憲兵、警察部隊集結撤退,身邊隻留下憲兵教導團的兩個營維持撤退秩序。等到肖山令完成撤退的善後工作到達江邊時已是深夜。此時,還有成千上萬的士兵在望江興歎。肖山令果斷命令大家尋找一切可利用的東西,迅速過江。在他的指揮下,散兵們紮起木筏開始渡江。突然,中山大道上響起了密集的槍聲,日軍已追了上來。肖山令見敵軍來勢兇猛,便指揮未過江的散兵向兩側撤退,自己親率憲兵掩護。最終殉國。年35歲。

戰鬥結束

在大多數部隊潰退之時,紫金山教導總隊陣地依然戰鬥激烈,光華門上第二團仍然在竭力反擊。當撤退令下達到第二團時已是13日淩晨。教導總隊立即奉命轉移。傷病交加的謝承瑞團長就在此時犧牲在陣地上。年33歲。

此戰,中國軍隊以10萬之衆浴血奮戰,英勇地反擊了日本侵略軍。但日軍以8個師的兵力分兵進逼,使守軍處于三面被圍。背水一戰的不利地位,再加上軍事當局在組織指揮上采取消極防禦,使守軍處處設防被動挨打,最後決定突圍又未拟定周密計劃,緻使大量部隊困于城内,慘遭日軍殺戮。

作戰中,中國軍隊傷亡約5萬餘人。

影響

日軍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之後,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平民和戰俘進行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搶掠、強奸等戰争罪行。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國際法庭認定至少20萬以上,中國學者考證為30萬以上。分析南京保衛戰的資料可以發現,國民黨軍隊真正在戰鬥中陣亡的不多。多數死于混亂的撤退中以及日軍的大屠殺中。

太原會戰

背景

1937年夏末;在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指揮下的關東軍察哈爾兵團(後稱蒙疆兵團)在多倫設立指揮部,以四個旅團附有僞蒙軍九個騎兵師由察哈爾(分内蒙古東南部)沿平綏路進犯蒙疆。平漢路之日本侵略軍第五師團在師團長闆垣征四郎指揮下,由懷來經蔚縣、涞源向保定策應作戰。

過程

中國方面,國民政府第二戰區以各一部在蔚縣、平型關間及天鎮、陽高進行抵抗,以主力在大同附近集結,準備在聚樂堡與日本侵略軍決戰。日軍自9月5日向西進攻至24日,僅二十天,便占領了天鎮、陽高、大同、集甯各城市和大片地區。天鎮作戰失利,追查責任,第六十一軍軍長李服膺伏法。

1937年9月13日,日軍獨立混成第1旅團未經戰鬥占領大同後,國民政府第二戰區接着組織平型關戰役,其主力撤至恒山内長城一帶防守,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一軍防守茹越口,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撤至雁門關陣地,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第七十三師及第十五軍退守平型關、團城口既設陣地,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第一一五師進出平型關外,遮斷日軍後方供應連絡線。

日軍蒙疆兵團之一部于9月21日陷商都、豐鎮,續向集甯進攻,其主力攻陷應縣、山陰、左雲、右玉、平魯、涼城等地,再向内長城線進攻,以策應第五師團作戰。28日突破茹越口,中國守軍第二零三旅旅長梁鑒堂殉國。日軍進陷繁峙,威脅平型關守軍後方,第二戰區各部遂于30日夜撤向五台山、代縣之線,平型關戰役結束。

應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請求,國民革命軍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率蔣介石嫡系部隊第十四軍、第九軍、第八十五師、獨立第五旅等部,由石家莊趕來太原以北增援。10月十10日衛部集中于忻口附近,會合原第二戰區各部,區分為三個兵團。劉茂恩所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第十七軍、第九十四師為右翼兵團。

以王靖國為總指揮、郝夢齡為前敵總指揮、陳長捷為前敵副總指揮所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十九軍、第三十五軍、第六十一軍為中央兵團。李默庵所指揮的第十四軍所屬第十師、第八十三師、第八十五師及晉綏軍第六十八師、第七十一師為左翼兵團,歸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衛立煌統一指揮。于10月12日在忻口以北龍王堂、界河鋪、大白水、南峪之線占領陣地,進行忻口戰役。

日軍主力于10月8日後相繼攻陷崞縣、原平,13日開始向忻口陣地攻擊。中國軍隊堅守陣地,進行反擊,激戰至14日,第二十一師師長李仙洲負傷,獨立第五旅旅長鄭廷珍及繼任李繼程接連陣亡,至16日,前總指揮兼第九軍軍長郝夢齡、第五十四師師長劉家麒壯烈殉國,官兵傷亡極重,戰勢呈膠着狀态。

10月上旬,日軍第二、第二軍主力向正定鉗擊,形勢嚴重。第一戰區抽出第一軍團、第十四軍團、第三軍、第三十八軍等部,轉用于娘子關占領既沒陣地,歸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竑統一指揮。

日軍陷石家莊後,長驅南進。僅以其第二十師團之一部向娘子關進攻,策應其第五師團之攻勢。11日後進攻井陉、砭驢嶺,中國守軍第三十八軍第十七師迎擊。14日突進葦澤關、舊關,被第一軍團、第三軍包圍,消滅甚多,困守數據點,賴空投補給。惜中國軍隊火力不足,未能将其全殲,圍攻至22日,日軍仍負隅頑抗。

10月21日,日軍被迫抽調第二十師團全部及第一零九師團一部由冀南回援,第二十師團對娘子關再興攻擊,第一零九師團由橫口車站向測魚鎮、南漳城前進。中國軍隊第三軍及增援之第四十一軍調集未畢,迎擊失利。娘子關側背暴露,退守平定。第二十師團于26日陷娘子關,30日進平定,第一零九師團進至昔陽,平定、陽泉相繼失守,日軍進逼太原。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命傅作義守衛太原。忻口各部隊為免于被圍,于11月2日夜開始撤退,轉移太原北郊,終以東山失陷,乃渡汾河西撤。娘子關方面撤下部隊到達太原,日軍已對太原形成包圍,隻好分路南移或西渡汾河。

11月6日,日軍第五師團和蒙疆兵團向太原陣地進攻,8日由北城突入,守軍向西山突圍,太原陷落。日軍9日陷交城,接連陷祁縣、平遙後停止。中國軍隊退守子洪鎮、韓侯鎮、兌九峪。太原會戰結束。

參加太原會戰的中國軍隊,于會戰結束後,其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第十七軍等部轉進于晉東南高平、陽城等地;其第十四軍、第十四軍團等部轉進于翼城、沁水一帶。晉綏軍各部轉進于晉西山嶽地帶,與日軍繼續進行不間斷的戰鬥,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

這是一場由國共兩黨軍隊在站上協同作戰的戰役。

曆史意義

太原會戰曆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着的一次會戰。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八路軍在會戰中有力地配合友軍作戰,平型關伏擊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忻口會戰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牽制了日軍沿平漢鐵路(北平-漢口)南下的作戰行動。惟娘子關方面防範疏漏,被日軍乘虛而入山西省會太原,雖然最後會戰以失利告終,但太原會戰是八年抗戰中,華北規模最大的一次對日會戰。太原會戰中光忻口戰役就傷亡日軍約兩萬人,創造了華北殲滅日軍人數的最高紀錄,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的正規戰争宣告結束。

徐州會戰

背景

1937年12月,侵略華東的日軍侵占南京後,第13師北渡長江,進至安徽池河東岸的藕塘、明光一線;侵略華北的日軍第2集團軍從山東青城、濟陽間南渡黃河,占領濟南後,進至濟甯、蒙陰、青島一線。日本大本營為打通津浦鐵路(天津-浦口),使南北戰場聯成一片,先後調集8個師另3個旅、2個支隊(相當于旅)約24萬人,分别由華中派遣軍(1938年2月18日由華中方面軍改編)司令官畑俊六和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内壽一指揮,實行南北對進,首先攻占華東戰略要地徐州,然後沿隴海鐵路(蘭州─連雲港)西取鄭州,再沿平漢鐵路(北京-漢口)南奪武漢。中國軍隊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先後調集64個師另3個旅約60萬人,以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區,抗擊北線日軍南犯,一部兵力部署于津浦鐵路南段,阻止南線日軍北進,以确保徐州。

戰鬥過程

徐州以南地區作戰1938年1月26日,日軍第13師向安徽鳳陽、蚌埠進攻。守軍第11集團軍第31軍在池河西岸地區逐次抵抗後,向定遠、鳳陽以西撤退。至2月3日,日軍先後攻占臨淮關、蚌埠。9~10日,日軍第13師主力分别在蚌埠、臨淮關強渡淮河,向北岸發起進攻。第51軍與日軍展開激戰,傷亡甚重,12日向澥河、浍河方向撤退。第五戰區以第59軍軍長張自忠率部馳援,進至固鎮地區,協同第51軍在淮河北岸地區頑強抗擊日軍。同時,在淮河南岸,以第21集團軍第48軍固守爐橋地區,第7軍協同第31軍迂回攻擊定遠日軍側後,迫日軍第13師主力由淮河北岸回援。第59、第51軍乘勢反攻,至3月初恢複淮河以北全部陣地。第21集團軍和第31軍旋由淮河南岸向北岸集中。雙方隔河對峙。

徐州以北地區作戰2月下旬,日軍第2集團軍開始分路南犯。東路第5師從山東濰縣(今濰坊)南下,連陷沂水、莒縣、日照,直撲臨沂。第3軍團第40軍等部節節抵抗。第59軍奉命馳援,3月12日到達臨沂北郊的沂河西岸,協同第40軍實施反擊,激戰5晝夜,重創日軍,迫其向莒縣撤退。西路日軍第10師長濑支隊(相當于旅)從濟甯地區西渡運河,向嘉祥進攻,遭第3集團軍頑強抵抗,進攻受挫;濑谷支隊(相當于旅)沿津浦鐵路南進,3月14日由鄒縣(今鄒城)以南的兩下店進攻滕縣(今滕州)。守軍第22集團軍第41軍英勇抗擊,傷亡甚重,苦戰至17日,該軍守城的第122師師長王銘章殉國,滕縣失守。

台兒莊地區作戰3月20日,日軍第10師濑谷支隊南進連陷臨城(今薛城)、棗莊、韓莊後,不顧第5師和第10師長濑支隊在其兩側進攻受阻,孤軍深入,向台兒莊突進,企圖一舉攻占徐州。李宗仁以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率部固守台兒莊,第20軍團軍團長湯恩伯率部讓開津浦鐵路正面,轉入蘭陵及其西北雲谷山區,誘敵深入,待機破敵。3月23日,日軍由棗莊南下,在台兒莊北側的康莊、泥溝地區與守軍警戒部隊接戰。

24日起,日軍反複向台兒莊猛攻,多次攻入莊内。守軍第2集團軍頑強抗擊,與日軍展開激烈的争奪戰。第五戰區以第20軍團主力向台兒莊機動,拊敵側背,與第2集團軍形成内外夾擊之勢,并令第3集團軍進至臨城、棗莊以北,斷敵後路。日軍為解台兒莊正面之危,速以第5師坂本支隊(相當于團)從臨沂馳援,進至蘭陵北面的秋湖地區,即被第20軍團第52軍卷擊包圍。4月3日,第五戰區發起全線反攻,激戰四天,殲滅日軍濑谷支隊大部、坂本支隊一部共萬餘人。其餘日軍殘部于7日向峄城、棗莊撤退。

徐州附近地區作戰中國最高軍事當局令第五戰區集中兵力于徐州附近,準備再次聚殲日軍。日軍改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牽制對方,主力向西迂回,企圖從側後包圍徐州,殲滅第五戰區主力。1938年4月18日,日軍第10、第5師分别從山東峄城(今屬棗莊)和臨沂西北的義堂地區南進,對守軍第2集團軍和第20、第3軍團及第27軍團第59軍實施牽制性進攻。守軍頑強抗擊,至月底,将日軍阻止在韓莊、邳縣(今邳州)和郯城一線。5月5日,日軍開始從南北兩個方面向徐州西側迂回包圍。在南面,第9、第13師從蚌埠地區分别沿北淝河、渦河西岸北進,至13日,陷蒙城、永城(屬河南)後,向江蘇蕭縣、砀山(今均屬安徽)進攻;第3師由蚌埠進入大營集地區,向宿縣(今宿州)進攻。

在北面,第16師由山東濟甯渡運河,至14日,連陷郓城、單縣、金鄉、魚台後,向江蘇豐縣、砀山推進;第14師從河南濮陽南渡黃河,陷山東菏澤、曹縣後,直插河南蘭封(今蘭考);同時,第10師将韓莊、台兒莊地區的作戰交由第114師接替後,在夏鎮附近渡過微山湖,向沛縣(屬江蘇)進攻。由于日軍已形成對徐州的四面合圍态勢,5月15日,中國最高軍事會議決定放棄徐州。16日,第五戰區命令各部隊分别向豫、皖邊界山區突圍。19日徐州陷落。日軍沿隴海鐵路西進,6月6日占領開封。為阻止日軍前進,蔣介石9日下令在鄭州東北花園口附近炸開黃河大堤,河水經中牟、尉氏沿賈魯河南泛。日軍被迫向黃泛區以東地區撤退。會戰結束。

戰果

此役,中國軍隊廣大官兵英勇奮戰,首先在南線将日軍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與北線日軍會合的企圖;繼而在北線将東路日軍擊敗于臨沂地區,又将西路日軍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區,粉碎日軍在台兒莊會師的計劃。在台兒莊地區作戰中,第五戰區采取積極防禦戰法,以一部擔任内線防禦,另一部置于外線作戰,攻防結合,靈活機動,獲得大捷。随後,最高軍事當局不顧敵強我弱的總體形勢,調集大軍在徐州附近,企圖與日軍決戰,因而使會戰在後期陷于被動。盡管如此,這次會戰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遲滞了日軍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保衛戰赢得了時間。

武漢保衛戰

保衛目的

武漢是平漢,粵漢兩鐵路的銜接點,又是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南京失守後,這裡成了全國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的中心。

戰鬥過程

日本侵略者妄圖攻占武漢,控制中原,進而支配整個中國。1938年6月後,中日雙方在武漢外圍展開大戰。日軍以華中派譴軍司令畑俊六為總指揮,分兵5路進犯,另派波田支隊及海軍陸戰隊協同海軍第3艦隊沿長江西上。我軍為保衛武漢,由第9戰區司令陳誠指揮,依托幕阜山,九宮山,廬山等山脈構築陸地防守;在江北,由第5戰區司令李宗仁指揮,依托大别山,富金山等山脈構築陸地防守;并在馬當,湖口,武穴和田家鎮等江防要塞設防。

1938年6月11日,日軍溯長江西上,進攻安慶,拉開了武漢會戰的序幕。7月26日,日軍攻陷九江,我軍第29軍團退守廬山兩側,全殲日軍第145聯隊。10月上旬,薛嶽兵團又殲敵4個聯隊,挫敗日軍突破南浔路的企圖。在長江以南,長江沿線和長江以北地帶,皖西及豫東南等各戰場,我軍官兵英勇抵抗,在馬當,瑞昌,萬家嶺,馬頭鎮,田家鎮,固始等戰鬥中,将士浴血奮戰。但,由于我方單純防禦,逐次使用兵力,防線一再被攻破。我軍于10月25日撤出武漢。

影響

武漢會戰曆時4個半月,戰線大到皖,豫,贛,鄂4省數千裡地,雙方投入兵力之多,戰線之長,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是抗戰中任何戰役所不能比拟的。會戰後,日軍由于戰線延長,兵力與資源不足,不得不放棄"速戰速決"的企圖,抗日戰争逐漸進入相持階段。

長沙會戰

背景

在抗日戰争相持階段,日發動了3次長沙會戰,但均遭失敗。

戰鬥過程

1939年9月中旬,日軍以10萬多兵力,在艦艇,飛機的支援下,從贛北,鄂南,湘北向長沙進攻。第9戰區代司令薛嶽指揮約20萬兵力參戰,利用贛北,鄂南,湘北的有利地形節節阻擊,并以有力部隊側擊,各個擊破的戰術,挫敗了日軍的進攻。至10月上旬,日軍損失慘重,向北敗退。此役,敵傷亡達2萬餘人。

1941年9月,日軍第2次進攻長沙。日軍集結12萬人,兵分兩路。其左翼由平江至株州一線包抄我軍第9戰區的主力部隊,另一路沿粵漢路正面攻打長沙。第9戰區司令薛嶽指揮13個軍約17萬人,利用有利地形,在正面逐次抵抗,将日軍主力誘住長沙東北和東面山地前,反擊而殲滅之,同時以7個軍的重兵集團威脅左翼日軍的側翼和後方,日軍狼狽逃竄。此外,我第5第6兩戰區的部隊向漢口以西一線的宜昌,荊門也發動了反攻。會戰結果,日軍傷亡2萬餘人,不得不于10月中旬撤回出發地。

戰果

1941年12月,日軍第3次進攻長沙,調集兵力12萬餘人。第9戰區投入兵力有13個軍,約17萬人。十月二十四日,日軍強渡新牆河向南進犯;渡撈刀河後,于1942年1月1日向長沙猛攻。我長沙守軍連續打退日軍3天的猛攻,戰鬥空前激烈。日軍死傷慘重,且糧彈将盡。這時,我長沙外圍的部隊,向長沙合圍。日軍不得不下令分路突圍。我軍乘勝堵擊,側擊和尾追,擴大勝利戰果,取得了長沙會戰大捷。

桂南會戰

背景

日軍為切斷中國由南甯至越南河内的國際交通線,并在南甯地區開辟其海軍向内陸作戰的航空基地,1939年11月15日,日軍在欽州灣登陸.中國當地守軍進行抵抗後退守防城,欽縣今欽州.日軍主力登陸,16,17日連陷防城,欽縣,并分兩路向南甯進犯.東路沿小董,百濟,西路沿欽邕公路,次日占領南甯.12月1日,日軍陸,空協同,向南甯以北的高峰隘陣地猛攻,我守軍傷亡甚大,陣地失陷.在昆侖關方面,我守軍苦戰後失去陣地,轉移至賓陽,黃圩地區。

戰鬥過程

鑒于南甯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我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調集重兵,并以部分空軍戰車部隊支援,決心以反攻作戰收複南甯.北路軍由徐庭瑤指揮,從賓陽方面向昆侖關進攻;東路由蔡廷锴指揮,從靈山,陸屋向邕江南岸及邕欽路作戰,阻止日軍喪增援,西路由夏威指揮,向高峰隘攻擊,并阻擊南甯出援之敵軍。經過反複激戰,昆侖關終為我軍攻克。日軍殘部退守九塘。 

戰鬥結果

1940年1月上旬,日軍由粵北抽調兵力到桂南進行反撲.1月27日,日軍由南岸突破邕江,進占永淳.我守軍與日軍展開激戰,克複永淳.到2月8日,日軍相繼攻陷昆侖關,進占賓陽,上林武鳴等地.此時,日軍兵力分散,後方空虛,補給困難,時時遭受攻擊,遂于2月9日起開始南撤.我軍乘勢不斷給日軍以打擊.至11月30日,先後收複龍州,南甯,欽縣,鎮南關(今友誼關)。曆時一年的昆侖會戰結束.

滇緬之戰

中國遠征軍于1942年深入緬甸與日軍作戰失利後,一部分撤到印度境内;又陸續空運補充一部分中國軍隊到印度,接受美國的裝備和訓練。同時從緬甸撤到滇西的遠征軍,經過整頓、補充和訓練,于1943年4月在雲南楚雄成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陳誠任司令長官(10月起由衛立煌接任)。6月,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成立,史迪威任總指揮,羅卓英任副總指揮。兩軍準備從印度和我國雲南西部同時向侵占緬甸和我滇西的日軍進行反攻,并打通中印公路。

1943年10月,揭開了緬北滇西反攻的戰幕。其時,日軍的緬甸方面軍有11個師團,近30萬人馬。中國駐印軍從印度的列多發南地區出發,身侵緬日軍攻擊。我官兵經一年多作戰,先後赢得了胡康河谷戰鬥,孟拱河谷戰鬥以及密支那等戰役的巨大勝利,在中國遠征軍的配合下,攻克八莫,南坎等地,親乘勝向滇西畹町推進。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天險,從滇西開始反攻。将士們堅持血戰8個月,連克日軍重兵防守的騰沖,松山,龍陵,芒市等重要城市。1945年1月下旬,終于和中國駐印軍在畹町勝利會師。

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以數萬戰士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反攻作戰的完全勝利。這場勝利,打通了中印公路,解除了日軍對中國戰場西側的威脅,打破了日軍對美援華物資的封鎖,同時減輕了盟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在國際上博得了崇高的榮譽。

著名電視連續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就是以中國遠征軍向緬北滇西進行反攻的事迹進行拍攝素材的。

湘西會戰

在中國正面戰場上,中國空軍首開反攻的先聲。我軍和美空軍協同作戰,不斷襲擊日本空軍的重要基地,多次與敵40架以上的戰鬥機激戰,并取得勝利。同時,頻繁轟炸敵人的地面部隊和各種軍事目标,從海南到東北敵占區,從日本本土到南洋的敵海上交通線,都在我嚴厲打擊之下。中國取得了制空權,為全面反攻的勝利奠定重要基礎。

1945年上半年,日軍在中國廣闊的戰場上已陷入全面被動和被包圍殲滅的狼狽境地。這時,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部已拟定出中國戰區總反攻計劃,調整了戰鬥序列,我正面戰場從抵擋敵人進攻轉入反攻。1945年3,4月間,日軍為破壞我靠近前線的野戰機場,糾集重兵向湘西發動進攻。

1945年4月8日,敵第6方面軍的第20軍主力一部,在空軍的配合下向湘西進犯,企圖占領芷江空軍基地。我軍除第3,4兩個方面軍擔任防禦外,并将在緬北作戰的新6軍空運到芷江參加任總作戰。我軍對日軍從逐次阻擊到截擊,夾擊,将日軍分割包圍。在中國戰區的中美空軍,也集中力量于芷江方面。由于制空權完全被我牚握,日軍陷入了手足無措狀态,侵華日軍中國派遣軍新任總司令岡村甯次被迫于5月8日下令停止攻擊,狼狽逃竄,我軍乘勝反攻。

至六月七日,日軍所占地區全部收複,并斃,傷日軍24000餘人,取得了湘西會戰的勝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