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丁戰役

哈丁戰役

十字軍運動大會戰
哈丁戰役(Battle of Hattin)是十字軍運動的一次大會戰,發生于 1187年 7月4日星期六。結果是伊斯蘭教埃及蘇丹薩拉丁大勝基督軍,俘虜其耶路撒冷王蓋伊和他的弟弟阿馬裡克、沙蒂永的雷納爾德、托倫(Toron )的漢弗雷、聖殿騎士團團長裡德福特的傑勒德、醫院騎士團團長羅傑·德·莫林斯、阿克主教戰死。基督部隊作戰時向來攜帶的聖物真十字架被穆斯林繳獲。
  • 名稱:哈丁戰役
  • 地點:巴勒斯坦哈丁
  • 參戰方:十字軍;阿拉伯軍隊
  • 結果:十字軍慘敗,穆斯林侵占耶路撒冷
  • 參戰方兵力:十字軍1.3萬以上
  • 傷亡情況:十字軍幾乎全滅
  • 主要指揮官:居伊
  • 時間:1187年7月4日

人物簡介

國王鮑德溫四世指定其外甥(另一個鮑德溫),即其姐姐西比拉與阿什凱隆-雅法伯爵蒙特費拉特的威廉所生之子,為繼承人。1177年威廉去世,3年之後西比拉改嫁給呂濟尼昂的居伊,新郎是由他的兄長、宮廷總管阿馬爾裡克帶到東方來成親的。國王(鮑德溫四世)和他的貴族們極力反對這門親事,因為居伊還不過是個孩子,軟弱無能,毫無經驗。他通過結親進入王室,這樣,這個未見過世面的法國小貴族之子就有可能繼承王位。

居伊是哈丁之戰中拉丁人一方的四個主角之一,其他三人是:的黎波裡伯爵雷蒙德三世、沙蒂永的雷納爾德(有時也叫雷金納德或雷納)和“聖殿騎士團”的大頭領裡德福特的傑勒德。雷蒙德對居伊毫無好感,雷納爾德和傑勒德也對雷蒙德頗懷敵意。

曆史經過

戰争背景

1185年,當薩拉丁開始最後完成其征服大業、鮑德溫四世病入膏肓之際,雷蒙德被推為攝政王。這是他 第二次攝政,他第一次攝政是在鮑德溫未成年期間。1162年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繼承了的黎波裡的爵位,後來又通過其妻埃斯齊娃以國王封臣的身份掌握了加利利。他是個久經沙場的老戰士,曾當努爾丁的俘虜達8年之久。如今他45歲,既是個實幹家,又是個雄心勃勃的人;既是個好戰士,又是個高明的政務家和謀士。他恐怕是對付那個危難時期的種種挑戰的最合适的人,但在上層他有許多勁敵。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時,沙蒂永的雷納爾德随路易國王來到巴勒斯坦并留了下來。他生性多變、反複無常、令人厭惡。他是對哈丁大敗負有主要責任的人。不過,他有一些可以彌補他缺點的特點即英俊、勇敢。安條克的康斯坦絲為之傾倒,兩人遂結為夫婦。通過康斯坦絲,雷納爾德成了法國的公爵。不久之後,他對塞浦路斯進行了一次掠奪性的遠征,引起了拜占庭皇帝和自己國王的不滿。1160年,努爾丁的部隊應十字軍的要求将他劫去達16年之久。獲釋之後,他娶米伊的斯特凡妮為妻(康斯坦絲已在他被監禁期間死去),并且通過她成了卡拉克和蒙雷阿勒的勳爵。卡拉克位于死海的東南端。為了對無辜的商隊和紅海港口進行襲擊,他從這個城堡出發,撕毀了與撒拉丁的兩次和約,制造了無數的麻煩。由于這些以及其他的劣行,撒拉丁兩次圍困他的城堡(均未奏效),發誓有朝一日要親手殺死他。

裡德福特的傑勒德于1173年到達的黎被裡,成為雷蒙德麾下的一名騎士。但不久他便與雷蒙德發生了争吵,因為後者未履行為他娶一個富有的女繼承人為妻的諾言。傑勒德認為自己受到了愚弄,十分惱火,一直不肯原諒雷蒙德。不久之後,傑勒德參加了"聖殿騎士團",青雲直上升到執事。1184年,"聖殿騎士團"的大頭領托羅熱的阿諾爾德在歐洲募兵期間去世,傑勒德被推選為繼承人。這樣,他實際上便成為該王國的最高統帥。

矛盾激化

1185年,鮑德溫四世去世,雷蒙德在宮廷要臣對他頗有敵意的情況下繼續攝政。法蘭克人很不走運,正好一年之後,幼王鮑德溫五世夭亡。鮑德溫四世生前已為這類緊急情況的出現作了安排,貴族們也曾發誓支持雷蒙德繼續治理國家,直到由教皇、拜占庭皇帝、法國和英國國王組成的委員會在西比拉(鮑德溫五世之母,原蒙特費拉特的威廉之妻)和她的同父異母的姐妹伊莎貝拉中間選定一個為止。但是,居伊的一群狐朋狗黨騙過了雷蒙德,違背自己的誓言,不等委員會裁決便将西比拉和居伊從阿什凱隆送到耶路撒冷,并為他們雙雙舉行了加冕典禮。

雷蒙德發現自己上了當。便将忠于他的貴族召集到納布盧斯。他們一緻同意雷蒙德的主張:第一,王位應交予伊薩貝拉及其丈夫托倫的漢弗萊(兩人當時也在納布盧斯);第二,向耶路撒冷進軍。除"聖殿騎士團"和雷納爾德以外,雷蒙德受到王國所有大小諸侯的支持。這次突襲本來是可以成功的;不料漢弗萊聞知自己可能要當國王,大驚失色,偷偷趕到耶路撒冷,與西比拉媾和。這樣,反對派失去了名義上的首腦,隻好解散,大部分貴族歸順居伊,但雷蒙德不肯如此,而是退職回到妻子的封邑太巴列。

撒拉丁懷着極大興趣注視着事态的發展。他是個重信義的人,盡管他知道拉丁王國内部嚴重分裂,現在正是他推波助瀾、攪亂該國的大好時機,但他甯願恪守和約。不料沙蒂永的雷納爾德為他代勞了。1187年初,雷納爾德向一支由開羅到大馬士革的商隊進行了第三次擄掠性的襲擊,将護送船隊的軍人或打死、或生俘,把大批掠奪品運進城堡。撒拉丁強烈要求賠償損失和釋放戰俘,但遭到雷納爾德的拒絕;撒拉丁又向居伊交涉,居伊大為吃驚,責令雷納爾德照辦。雷納爾德再次拒絕,竟然聲稱自己是為獨立的國家,與撒拉丁根本沒有和約。

戰争前夕

此時戰争已不可避免,盡管安條克公爵和的黎波裡的雷蒙德各自都在活動,争取重修和約。但是雷蒙德走得更遠,他現在自認(不無道理),隻有他能夠救王國,也隻有他才配當國王。于是他争取撒拉丁全力支持他來達此目的。誰都知道,撒拉丁自己的目标就是消滅這個王國,可見,阿拉伯人(撒拉遜人)和法蘭克人之間的關系多麼錯綜複雜!侍臣們好不容易才說服了居伊不要為雷蒙德的叛國行為向太巴列興師問罪而引起一場内戰。作為變通辦法,他派出一個斡旋團,成員有伊貝林的巴利安、提爾的大主教和"軍事教團"的大頭領們。

戰争開始

關于後來的詳細情況人們衆說紛纭,但最終結果無可置疑。看來當時的情況是:撒拉丁想派一支精銳的突擊隊穿過雷蒙德伯爵的領地去加利利,但此舉為何目的至今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注:撒拉丁的同時代人傳記作者貝哈丁稱:當時并無突擊隊,消滅斡旋團的部隊是撒拉丁之子阿夫達爾率領的主力軍一部,正開往戰鬥陣地。這種說法可能是正确的)。據說薩拉丁曾征求雷蒙德的同意,而後者為了不得罪盟友便答應了,條件是部隊需日出而往,日落而返,而且不得損壞财産。雷蒙德随後還向包括正在前往太巴列途中的斡旋團在内的所有基督徒團體發出了通報。突擊隊如約準時在日落時返回,未曾損壞财産,但是殺了不少斡旋團的人,并把他們的人頭挑在刺刀上得意洋洋地招搖過市。

斡旋團一行(除留在納布盧斯另有公幹的巴利安外)于4月30日晚到達富拉,在那裡,他們收到了雷蒙德發來的通報。裡德福特的傑勒德決心與突擊隊交戰(雷蒙德在通報中講要避免交戰),從周圍地區匆忙召集了一些"聖殿騎士團"的人。第二天,在人們通常稱作"克雷森泉"的地方發生了沖突。此處大約在拿撒勒以北10英裡。即使加上傑勒德的援軍,雙方數量也太懸殊,因為據說穆斯林有7000人。結果沖突成了一場大屠殺,隻有傑勒德和兩三名騎士得以生逃,傑勒德還受了傷。提爾的大主教明智地決定中途留在拿騷勒,他與巴利安和西頓的雷金納德(看來是戰鬥的幸存者之一)最後到達了太巴列。此役使居伊痛失了一批精兵良将,雷蒙德和傑勒德的敵對也更尖銳了。

這件事使雷蒙德羞傀萬分,于是重返崗位,決心盡職。他廢除了與撒拉丁的和約,然後随斡旋團一道去晉見居伊。到耶路撒冷之後,他向居伊和西比拉表示臣服,他們也對他表現得寬宏大度。表面看來,現在基督徒的團結已占了上風,但這種團結的下面仍埋藏着強烈的憤恨和猜疑。

參戰信息

雙方都在為即将到來的實力較量秣馬厲兵。各種史料對參戰的人數曆來說法不一,差異很大,而且大都偏高。1187年6月底在阿卡集結的拉丁軍大概有1200名騎士、1萬名騎兵,還有很多(可能有2000名)圖爾科波裡人。圖爾科波裡人是從當地招募來的,主要是些騎兵。他們是弓箭手,比騎士輕裝,但除在一些特殊場合外,其戰鬥作用與騎士相同。他們在"軍事教團"的部隊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軍事教團"又是王國職業部隊的核心。在"總動員"(現在居伊已下了總動員令)的情況下,兩個教團都能各自集合起400名騎士。然而這樣做意味着大大削弱城堡的防護力量,而城堡是王國戰略防禦的核心。

在雷納爾德進行最後一次擄掠後,撒拉丁立即宣布讨伐。他從豪蘭、阿勒頗和帝國其他地域調集了人馬,甚至伊茲丁也從摩蘇爾給他派來一支強大的分遣隊。撒拉丁兵力的确切數目,我們不得而知,但肯定超過了法蘭克人,可能總共多達2萬人。大部分士兵騎着體型小而速度快的鄉間馬,其武器主要是弓箭。撒拉丁還有相當數量的铠甲騎手,他們象土耳其的騎士那樣,用劍和矛作戰。

戰争裝備

考慮到在哈丁所發生的情況,回憶一下騎士的裝束是很有意思的。那時騎士披的是鎖子甲,(其下擺和袖子一直延伸到膝部、小腿、臂和手),内有緊身皮上衣,外罩一層布衣。外衣的作用是防止炎熱的陽光把铠甲曬燙。騎士頸部和面部有防護甲,頭戴鍋形或圓錐形頭盔,外加護鼻罩。騎馬的軍士以及圖爾科波裡人則不這樣重甲披身。騎士作戰時不騎笨重的騎兵軍馬,而是騎更小巧的安達盧西亞馬。如果說馬匹也有護甲,那隻是局部的,與騎士相比,馬匹更容易受到弓箭的傷害。

5月底,撒拉丁将其軍隊集合于豪蘭山區太巴列以東的阿什塔拉。在這裡,他給衆多的埃米爾下達了作戰命令,并作了如下的布置:侄子塔吉丁負責右翼,他最能幹的副手格克貝裡負責左翼,他自己則指揮中路。6月26日(星期五),部隊向太巴列湖南端的烏庫旺納挺進,在該地駐留5日。偵察隊向撒拉丁報告說,法蘭克人已在薩富裡雅集結,該地在拿騷勒以北,常被用作基地。[ 注:很可能是"克雷森泉"。那些突擊隊員被派到此處偵察。但即使是武力偵察,7000人也未免多了一點。] 撒拉丁把大軍部署在由北向東約15英裡的太巴列正北的山區。1183年和1184年,法蘭克人曾兩度憑借堅固的陣地拒絕應戰。這一次也許是為了誘使法蘭克人到更有利于己方作戰的地區,撒拉丁親自率領一支精銳部隊圍困太巴列,不費吹灰之力便拿下該城。但雷蒙德的妻子埃施瓦伯爵夫人死守在城中的營堡内,向居伊求援。

戰争發展

7月2日夜間,基督軍一方作出了進軍的決定,這對拉丁王國的前途有決定性意義,對此後面将有詳述。雷蒙德曾力主留在薩富裡雅,他的這一主張最初也已為衆人所接受,但後來居伊在雷納爾德和傑勒德的極力勸說下決定放棄此方案。會議把雷蒙德的忠告斥責為叛徒的奸計,認為拒絕戰鬥必将使大家蒙受恥辱。

很多騎士對這個最後決定感到遺憾,他們懇請居伊重新考慮,但這一次居伊堅定不移。出于忠誠,衆人最終服從了決定。于是,7月3日清晨,在手捧"真十字架" [ 注:這枚小巧玲珑的十字架存放在鑲着珠寶的盒子裡,基督徒打仗時帶着它,其他重大場合也展示它。作為神聖的标志,它就象後來軍隊中的國旗或軍旗差不多。阿拉伯傳記家稱之為基督教信仰的最高象征。] 的阿卡主教的陪同下,這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拉丁軍隊向太巴列進發。隊伍中必定有很多人對此行懷有疑問,但沒有幾個能估計到這次冒險行動的緻命後果。照慣例,雷蒙德(部隊先通過他的領地)率部走在前面,國王和"真十字架"居中,"聖殿騎士團"殿後。

戰争轉折點

把"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放在這樣的行進位置上無疑是個正常而明智的預防措施,因為衆所周知,撒拉丁的戰術是先作包圍之勢,然後增加對後衛部隊的壓力,使其脫離主力部隊。後來所發生的情況果真如此。那是個熱不堪言的一天,基督徒軍隊在到達太巴列之前必須通過一片高原,而這片高原無邊無際、幹旱荒蕪,滴水不見。很快,人員(其中有些身着沉重的盔甲)和馬匹便幹渴難忍。他們剛走了大約7英裡,敵人的輕騎兵就發起進攻,利箭撲面射來。從那時起,雖然居伊的士兵在嘴唇幹裂結起厚痂、舌頭幹得象皮條的情況下進行了拼死的抵抗,但土耳其人輪番攻擊,始終保持着強大的壓力。居伊的後衛部隊所受壓力太大,開始與中央脫節,于是傑勒德請國王下令停止前進。

主力部隊此時已行進到一個名叫馬裡斯卡爾西亞的廢棄小村莊,這個小村莊差不多在薩富裡雅和太巴列的正中間。向東幾英裡有一條山脈,高達1100英尺,其間有三個隘口,沿着陡跌的地勢通往低于海平面600多英尺的太巴列。山脈的北端有兩個突出向外的山崖,稱作"哈丁角",屏護着下面約600英尺的同名村莊。雷蒙德伯爵及前衛部隊用力趕到大軍前面,或許已經看到了太巴列山上撒拉丁人馬的部署情況。不管怎樣,他派人向後面送了一封信,力勸居伊加速前行,于夜幕降臨之前趕到有水的地方。但居伊覺得人困馬乏,便下令原地宿營。這是一個有争議的、十分關鍵的決定。

關鍵一戰

戰争的幸存者恐伯誰也不會忘記那個夜晚。傷員們不斷地叫喊着要水喝,可是沒有一滴水來濕潤一下舌頭。整個夜晚,敵人的巡邏隊在周圍遊蕩,高聲贊頌真主把基督教徒送到了他們的手心。有些權威人士說,除了擾亂軍隊外,他們還縱火燒了附近的灌木叢,但看來此舉更有可能發生在第二天的戰鬥之中。

7月4日(星期六)晨,居伊的大軍按原次序出發,穿過盧西亞,打算在哈丁旁邊的北山口實施突破。開始時先頭部隊取得一些進展,敵軍讓出了某些地段;但撒拉丁的兵力部署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其狡猾的用心。戰鬥于哈丁角的正南方進行,撒拉丁把部隊擺成一個月牙形,兩翼前突、中央後縮,這樣很快就能對拉丁軍形成嚴密的包圍之勢,用伊馬德丁的話來說"連一隻螞蟻都休想逃脫"。阿拉伯人精神抖擻,士氣高昂,遠非基督徒軍可比,而且據伊馬德丁說,撒拉丁始終有一支載有大量箭矢和其它武器的駱駝隊處于待命狀态。

兩軍想必都是采取簡單的戰術,按各自的"作戰教程"作戰。法蘭克人的重騎兵有步兵弓箭手的保護,而弓箭手又有厚厚的軟铠甲保護着。弓箭手的任務是當騎士出擊時把隊伍展開,騎士回歸時再把隊伍收攏起來。阿拉伯騎手的任務是騷擾居伊的側翼和後衛,準備敵進我退,敵退我追。在哈丁戰役中,基督教徒士氣低落,根本談不上使用什麼戰術,以緻輸掉了這場戰鬥;這些疲憊不堪、垂頭喪氣、幹渴難忍的士兵再也挺不住了。戰鬥開始後不久,他們離開大路,爬上就近的一座小山,就再也不想動了,無論國王怎樣央求也毫無用處。不久,阿拉伯人來了,很多基督徒淪為俘虜,但更多的人死在地上,他們的舌頭都腫脹着伸在外面。

騎士失去步兵便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在這種規模的戰鬥中很難取勝。居伊意識到局勢的危險性,便以"真十字架"為中心,将人馬組成密集的方陣。他們在力量非常懸殊的情況下英勇奮戰。但突然他們又被滾滾濃煙包圍,因為撒拉丁已下令将野草點燃,以便進一步擾亂法蘭克人。居伊将哈丁山坡作為最後的立足點。在這裡,約有200名騎士聚集在國王周圍殊死搏鬥,直到最後撒拉丁下令停止屠殺。基督教徒的騎兵幾乎全軍複沒,阿卡主教陣亡,"真十字架"被穆斯林繳獲。

戰鬥即将結束時,雷蒙德伯爵可能是奉命、也可能是自作主張率領伊貝林的巴利安、西頓的雷金納德和其他幾個人孤注一擲,拼死沖出重圍。他們眼見大勢已去,隻好逃離戰場,尋個安全之地。有些編年史家沒有很多的依據便斷言是塔吉丁讓隊伍為他們閃開一條路,以便計擒,但并非有意幫助他們逃跑。這後一種解釋使雷蒙德的人格受到進一步的诋毀。不過他很快便什麼都不用想了,因為3個月之後死亡使他從軍事叛變的奇恥大辱中得到解脫;而他自己深信,自己這樣做是出于對共同事業的忠貞不渝。

戰争結束

戰役結束後,拉丁軍的戰俘被集中起來,薩拉丁對那些幸存的基督徒作了大緻公正的處理。他對國王居伊相當仁慈,對其他騎士也寬宏大量,除一人之外全部釋放。[ 注:令人驚奇的是,這其中還包括"聖殿騎士團"的大團長、裡德福特的傑勒德。"醫院騎士團"的大團長羅傑已在哈丁陣亡。] 這唯一的例外是沙蒂永的雷納爾德,薩拉丁實踐了自己的諾言,親手将他處死。下層軍官、軍士和騎兵的遭遇則不太好。他們大部分淪為奴隸。"軍事教團"的下場最摻,撒拉丁把他們視為最壞的人,是對其信仰的威脅。他們之中至少有200人被殘酷地用劍挑死。那是個暴虐肆行的時代,雖然穆斯林蘇丹的這種行為可能被看作野蠻之舉,但與14年之後一位基督教國王(而且還是一位英格蘭國王)獅心王理查德在阿卡下令屠殺2000多名戰俘的事件相比卻可謂小巫見大巫。

大部分城堡的軍隊都已被抽調去組成拉丁大軍,哈丁之戰的勝利使撒拉丁得以輕而易舉地蕩平這些城堡。少數幾個進行了抵抗的城堡可以用釋放重要戰俘的方式來換取,如用居伊和傑勒德換阿什凱隆。隻有極少數城堡(如克拉克騎士堡)堅守了一年以上。一年半之後,十字軍手裡還剩下提爾、安條克和叙利亞的的黎波裡。1187年10月,耶路撒冷宣布投降,撒拉丁對待那裡的居民十分大度,這與1099年第一次東征時十字軍的可恥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戰争意義

哈丁戰役對十字軍運動的影響與曼齊刻爾特戰役對拜占庭帝國的影響十分相似,戰敗的一方都繼續存在了一段時間。第三次十字軍東征與薩拉丁之死使得已經大大削弱和縮小的耶路撒冷王國繼續苟延殘喘了100年。曼齊刻爾特戰役與哈丁戰役都成了曆史的轉折點。哈丁戰役的勝利是伊斯蘭教對基督教的勝利,是新月對十字架(基督教正是打着這種旗幟參戰的)的勝利。十字軍丢掉了耶路撒冷以及内陸的戰略要地叙利亞和巴勒斯坦,教皇也失去了對十字軍的控制,以後十字軍運動的宗教色彩越來越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