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北伐

姜維北伐

三國時期姜維北伐曹魏的戰争
姜維北伐,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死于五丈原後,在西元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曆年史家對姜維的北伐卻是貶多褒少,連年征戰,耗損國力至巨。在最後一次北伐進行時,廖化勸姜維休整軍隊,認為“連年征伐,軍民不甯,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閑之輩”,建議勿“強欲行難為之事”。
  • 名稱:
  • 地點:陝西、四川、甘肅等地
  • 參戰方:蜀漢;曹魏
  • 結果:雙方互有勝敗
  • 參戰方兵力:
  • 傷亡情況:
  • 主要指揮官:
  • 中文名:姜維北伐
  • 時間:公元238年—262年之間

戰役簡介

姜維北伐,文學作品中稱為九伐中原,是指三國時期蜀國大将軍姜維北伐曹魏的戰争。234年(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病逝後,蜀國後主劉禅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将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随後曆任司馬、鎮西大将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将軍、大将軍,朝廷授予符節。

《三國志》記載,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早被滅亡。西川地險民強,易守難攻。隻需死守消耗魏軍,不至于過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姜維隻是在延續諸葛亮的戰略。

人物簡介

姜維的一生為蜀漢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歸附蜀漢後曾先後四次随諸葛亮出師北伐,立下了許多戰功。諸葛亮逝世後,他從容鎮定,有條不紊地整頓軍馬安全撤退。費祎死後,他總攬軍權,曾先後多次出兵北伐,決心完成前人未竟事業統一天下。直到劉禅投降,西蜀滅亡後,他還想利用鐘會複興蜀漢,可見出他忠于蜀漢的堅定信念。

另外,姜維在繼承相貫徹諸葛亮的“和夷”政策、改善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方面,也作了許多努力,有一定貢獻。諸葛亮死後,姜維為涼州刺史。公元247年,汶山(今四川茂汶)變亂,姜維率兵前往平定。

随後又出兵隴西、南安、金城一帶,大戰魏将郭淮、夏侯霸于洮西。這兩次出兵,他都注意貫徹諸葛亮生前的“和夷”政策,安撫了少數民族,調整了民族關系,實現了民族團結的願望。

有人說,諸葛亮特别器重姜維,除了姜維自身的才略之外,主要是因為姜維是少數民族将領,熟悉民族地區的人情世俗及自然形勢。重用他不僅有利北伐,而且體現了“和夷”政策。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

影響

姜維屢次北伐,不但未見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于是,不再輕易對外用兵,轉過頭來,緻力于加強漢中的守禦。

當年劉備留魏延鎮守漢中,各個營寨都充實兵力,抵禦外寇。敵人來進攻,使其不得入一步。後來漢中之戰,王平抵拒曹爽,用的就是這種辦法。姜維認真研究了蜀中形勢,提出了“斂兵聚谷”的新策略。

姜維認為,“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适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臣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并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裡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并出,與遊軍并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

朝廷也覺得姜維的辦法不錯,便命令漢中都督胡濟退駐延壽、監軍王含駐守樂城,護軍蔣斌駐守漢城。又在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等地建立軍營駐防。其實,斂軍聚谷之法,弊大利小,等于是自棄險要,自拆樊籬。

公元262年(景耀五年)十月,姜維起兵再度攻魏,攻入洮陽境。魏征西将軍鄧艾率兵迎戰。鄧艾抓住姜維懸師遠征,戰線長,給養困難,難以持久的弱點。搶占有利地勢,在洮陽以東的侯和(今卓尼東北)設陣,以逸待勞,阻擊蜀軍,雙方激戰後,魏軍發起反擊,蜀軍大敗,損失嚴重。姜維隻得退往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此後,蜀軍實力大減,轉為被動防禦态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