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兵學員

工農兵學員

文化大革命之前獨特的教育現象
工農兵學員是特定曆史時期的産物,是個獨特的教育現象,“工農兵學員”是我國高等教育在特殊時期的特殊産物。[1]代表了一個時代。他們承載着那個特殊年代的光榮與驕傲。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就被取消了。直到1971年,大學才重新開始招生。
    中文名:工農兵學員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worker-peasant-soldier students 産生時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開始 背景:大學生畢業就當幹部 結束:1971年 主要影響:取消高考 又名:工農兵大學生

由來

主要問題是在經曆了這樣一場動亂後如何招生。由于毛澤東堅決反對高考,中國又恢複了唐朝以前的推薦制度。大學新生直接從工人、農民和士兵中推薦産生,而不是通過高考。報名者必須當過三年以上工人、農民或士兵。這就是“工農兵大學生”的由來。中央政府把新生名額分配給各部,各省,和部隊,再由它們逐級向下分配名額,一級一級地分到工廠、縣、和師。毛以為,這樣做打破了高校主要招收幹部子弟的局面,會給工農子弟更多的上大學的機會。

但是,很快,幹部子弟就又占了新生的多數。原因是,1966年以後,由于所有的大學停止招生,所有幹部子弟也都去做了工、農、兵,因此也都具備了工農兵大學生的資格。在1970年,隻有不到1%的中國人受過高等教育,而大學的錄取名額在中國許多地方不到适齡青年千分之一。在許多地方和單位推薦過程由于靠裙帶關系和走歪門邪道而腐敗變質。周雪光認為,1972到1976年,百分之七十通過推薦上大學的學生是幹部子女或者有政治背景或者出賣人格。同時,本科學制從四年縮短到兩三年。由于在勞動中荒廢了學業,以及新生的水平參差不齊,一些教授抱怨說不少工農兵大學生的水平還不如文革前的中學生。“工農兵學員”是世界教育史裡的一大笑柄。

學曆問題

八十二萬工農兵大學生一畢業就當了幹部;但他們的起薪低于文革以前的本科生,隻相當于文革前的大專生。1993年,當學位又成為中國就業和工資的重要因素,一些學校重新研究以後,給這些畢業生補發了學士學位。中央政府立即下文件說這樣做是“非法”的。

1970年至1976年入學的高校畢業生,即工農兵學員的學曆,1993年人事部、國家教委聯合下發教學廳字[1993]4号文件做出了規定,對于1970-1976年進入普通高等學校的大學生,他們的學制當時規定:普通班暫為2至3年,學習期滿畢業時已由學校頒發了畢業證書,國家承認其學曆為大學普通班畢業。該時期進入高等專科學校的,自然為專科畢業。

發行郵票

1976年9月6日我國發行了《工農兵上大學》郵票一套。

發行背景:文革伊始,全國高校陷入動亂之中,招生工作從1966年至1971年中斷了5年。1972年恢複招生,狠批了所謂的“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廢除了高考,實行推薦,名曰“工農兵上大學”,被贊美為教育革命的偉大成果,定性為文化大革命的新生事物。當時郵票的圖稿被送往“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革命大批判組”征求意見時,得到了肯定的回答“這套郵票很好,實行開門辦學,把教育同三大革命運動緊密結合起來,有力地批判了舊學校的三脫離狀況”。

1976年的故事片《決裂》反映了與舊教育制度的鬥争,讓工農兵直接上大學,其情其景與郵票第一枚“滿懷豪情上大學”異曲同工。第三枚“大課堂”,意識是被推薦來上大學的工農兵學員大多數本來文化基礎差,上了大學後一下被派往農村“學農”,一下又安排到部隊“學軍”,還要像郵票畫面所表現的那樣深入到廠礦工地“學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