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

漢語漢字
宛,漢語漢字,讀音:wǎn,yuān;是我國常用的漢字,屬于多音字。
  • 中文名:宛
  • 拼音:wǎn,yuān
  • 繁體:
  • 部首:宀
  • 字碼:
  • 五筆:PQBB
  • 倉颉:
  • 鄭碼:
  • 筆順:
  • 字級:
  • 平水韻:
  • 注 音:ㄨㄢˇ,ㄩㄢ
  • 部 外:5
  • 總筆畫:8
  • 基本釋義:1.曲折 2.仿佛 3.姓
  • 英文翻譯:as if; winding; surname Wan

釋義

wǎn

①曲折:委~。~妙(聲音婉轉動聽)。~轉(zhuǎn )(a.輾轉;b.同“婉轉”)。

②仿佛:~然。~如。~若(仿佛,好像)。

③姓。

yuān

〔大~〕古代西域國名,在中亞細亞。

方言集彙

粵語:jyun1 jyun2

客家話:[梅州腔] jang1 [海陸豐腔] wan3 won3 [客語拼音字彙] van1 von3 yan1 [東莞腔] jen3 [客英字典] von3 [寶安腔] won3 wan3 | jen1 [台灣四縣腔] wan3 won3

潮州話:冤2(婉)

出處

宛,屈草自覆也。――《說文》

宛宛黃龍。――《史記·司馬相如傳》

是以欲談者宛舌而固聲。――《漢書·揚雄傳下》

晴野霞飛绮,春郊柳宛絲。――白居易詩

紛乎宛乎。――《莊子》。成玄英疏:“紛綸宛轉,并釋散之貌也。”

一面收拾禮物,徑往東京,投宿省院諸官,令其于天子之前,善言啟奏,别作宛轉。——《水浒傳》

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詩·陳風·宛丘》。毛傳:“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

宛中宛丘。——《爾雅·釋丘》。郭璞注:“宛,謂中央隆高。”

天為粵宛,草木養長,五谷蕃實秀大。——《管子》

宛彼鳴鸠,翰飛戾天。——《詩·小雅·小宛》

宛然可遇。——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宛然尚在。——《聊齋志異·促織》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惌《唐韻》《正韻》於阮切《韻會》委遠切,?音琬。《說文》屈草自覆也。

又宛然猶,依然。《詩·秦風》宛在水中央。《注》宛然,坐見貌。《魏風》好人提提,宛然左辟。《注》宛然,讓之貌。

又丘名。《爾雅·釋丘》宛中,宛丘。《又》丘上有丘為宛丘。《注》宛謂中央隆高。

又平聲。《玉篇》《集韻》《類篇》?於袁切,音鴛。大宛,西域國名,去長安萬二千五百裡。

又縣名。《一統志》宛,本申伯國,春秋時屬晉,戰國為韓宛邑,秦為宛縣,漢因之,明屬南陽府。

又姓。《左傳》鄭大夫宛射犬,楚大夫宛春。

又去聲,於願切,音苑。小也。《詩·小雅》宛彼鳴鸠。《注》宛,小貌。

又入聲,纡勿切,音郁。《史記·倉公傳》寒濕氣宛。與苑郁通。

又葉於雲切,音熅。《前漢·班固叙傳》漢武勞神,圖遠甚勤。王師嘽嘽,緻誅大宛。

姓。如明代有宛嘉祥。

說文解字

【卷七】【宀部】宛

屈草自覆也。從宀夗聲。惌宛或從心。於阮切

說文解字注

屈艸自覆也。上文曰奧,宛也。宛之引伸義也。此曰屈艸自覆者,宛之本義也。引伸為宛曲,宛轉。如爾雅宛中宛丘,周禮琬圭皆宛曲之義也。凡狀皃可見者皆曰宛然。如魏風傳曰宛辟皃,唐風傳曰宛死皃,考工記注惌小孔皃皆是。宛與薀。薀與。聲義皆通。故方言曰宛蓄也,禮記曰兔為宛脾,春秋露曰鶴無宛氣皆是。從宀。夗聲。夗,轉卧也。亦形聲包會意。於阮切。十四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