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赤道潛流

太平洋赤道潛流

獨立流系
太平洋赤道潛流,位于赤道兩旁南、北緯2度之間,海面以下100~300米深的水層中。太平洋赤道潛流是熱帶太平洋海域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流速快(超過1m/s),流幅狹窄(約在2°N-2°S之間),位于從西太平洋至東太平洋的赤道溫躍層中,自西向東輸送高鹽、高溶解氧的海水。
  • 中文名:太平洋赤道潛流
  • 外文名:Pacific Equatorial Undercurrent
  • 别名:克倫威爾海流
  • 地理位置:位于赤道兩旁南、北緯2度之間,海面以下100~300米深的水層中

基本信息

赤道潛流在1952年由克倫威爾發現,并命名為克倫威爾流。随後許多海洋學家對赤道潛流進行了研究,但其研究的重點是潛流與漁業的關系。

太平洋赤道潛流,位于赤道兩旁南、北緯2度之間,海面以下100~300米深的水層中,厚度約為200米,寬度300千米左右,從亞洲東部菲律賓外海向東,流到美洲西部加拉帕戈斯島附近,流長1.4萬千米。海流的核心位置自西向東逐漸上升,在東部沒有風的時候有時可達到海面。最大流速100~200厘米/秒。

近十幾年又發現,在太平洋赤道潛流兩側,南、北緯5度處,還分别存在着一支潛流,位于200~300米水深處。這兩支潛流的性質,既不同于表層海流,又與赤道潛流有所區别。它們愈向西,愈靠近赤道,深度也變得愈淺,在太平洋中部與赤道潛流合為一處。

發現

1951年,美國科學家克倫威爾在太平洋赤道海域進行鲔魚科魚類生活環境條件研究的時候,選擇了一個穩定的東南信風盛行的海區,且西向的南赤道海流流經此海區,當他布下釣魚工具時,令人不解的事情發生了,雖然此海區的海流是向西流動的,但克倫威爾布放的沉到海面下的釣具卻都向海流相反的方向漂着。起初,克倫威爾以為是自己沒有放好釣具,經過反複調整釣具,結果還是一樣;後來,克倫威爾針對這種現象設計實驗,獲得了不同海域、不同水深的各種流向、流速等水文數據,并将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比較研究;最後,他斷定,在赤道海域的表層海流之下,存在着一支像灣流那樣巨大而穩定的逆向海流。不幸的是,克倫威爾于1957年對這個逆向海流進行考察時獻出了生命。為了紀念這支潛流被發現,人們将其命名為“克倫威爾海流”,也叫“赤道潛流”。之後,經過各國海洋學家的艱苦努力,最終查明,赤道潛流在三大洋中都存在,且都是沿赤道方向自西向東流動,橫越大洋,在2°S及2°N的海區内,形成一支與赤道對稱的狹窄海流。

基本特征

(1)存在于上層海的底部;

(2)流動于2°S及2°N近赤道的地區,因而幾乎是對稱于赤道的;

(3)軸心似乎是固定于赤道且是相當穩定的;

(4)軸心約在離海面之下100m的深處;

(5)在軸心有最大流速約為100cm/s~500cm/s,流量約為4×107m3/s,流長約為1。4×107m,幾乎橫跨了太平洋;

(6)跨越赤道,沿子午線向斷面上的密度随深度的變化發生在近溫躍層處;180°以東區域内的流動,有沿垂直向伸長的特點;

(7)赤道附近海域從海面至深度為50m~100m的表層,是溫度均勻的暖水層,其下至深度約300m處為溫躍層,即赤道潛流所在的次表層,赤道潛流的厚度約200m,流幅(寬度)約300km;

(8)此流動是近于地轉平衡的;

(9)在加拉帕戈斯(Galapagos)群島與140°W之間,此流動的速度沿緯向幾乎不變,而在140°W以東,它就向東邊界逐漸減速,同時軸心的深度也逐漸減小。

多年平均變化

對1950-2002年共43年,深度為7~400m,沿赤道緯向流進行分析,計算出了赤道-深度剖面氣候平均場。赤道潛流的多年氣候平均場是以赤道為中心,南北跨度最大為2個緯度,最大流速中心位于130°~160°W,其深度維持在50~200m。最大流速可達100cm/s左右。最小流速也維持在40cm/s左右。赤道潛流的西邊界平均位置在140°E左右,最西可達130°E。赤道潛流的東邊界平均位置大約在100°W,最東可達80°W。

年際變化

赤道潛流的年際變化特征非常明顯。一是赤道潛流最大中心強度有較大的變化,在ElNino期間的潛流最大中心的流速明顯增強,潛流最大流速均超過100cm/s,最大流速可達140cm/s以上。二是潛流範圍明顯擴大,其深度可由表層至300m深。

與異常海溫

赤道潛流增強與異常海溫東傳具有密切關系。在中東赤道太平洋潛流異常增強期間,基本對應着ElNino的發生。從變化過程來看,潛流異常變化的時間均超前海溫東傳,在110°W潛流變化超前海溫變化一個月,在140°W潛流變化超前海溫變化6個月左右。這種現象可以說明,位于赤道的異常海溫東傳主要受赤道潛流的影響,其影響機制可認為是,赤道潛流的增強将起到引導異常海溫東傳的重要作用,最終導緻ElNino的發生。

作用

太平洋赤道潛流是熱帶太平洋海域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流速快(超過1m/s),流幅狹窄(約在2°N-2°S之間),位于從西太平洋至東太平洋的赤道溫躍層中,自西向東輸送高鹽、高溶解氧的海水。赤道潛流不僅在大洋環流動力學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它直接影響赤道流環與副熱帶流環、南半球與北半球之間的質量、熱量與鹽量輸運,在暖池形成與氣候變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上一篇:長尾理論

下一篇:台風白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