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天

黃梅天

氣候天氣
初夏長江中下遊流域經常出現一段持續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此時,器物易黴,故稱“黴雨”,簡稱“黴”。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亦稱“梅雨”或“黃梅雨”。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後,是梅雨季節。
  • 中文名:黃梅天
  • 外文名:Huang Meitian
  • 别名:
  • 類型:氣候
  • 屬于:理學

梅雨類型

梅雨是初夏季節長江中下遊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它是中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帶北移過程中在長江流域停滞的結果,梅雨結束,盛夏随之到來。這種季節的轉變以及雨帶随季節的移動,年年大緻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氣候規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緻,存在很大的年際變化。

在氣象上,把梅雨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分别稱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斷梅")。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曆時20多天。但是,對各具體年份來說,梅雨開始和結束的早晚、梅雨的強弱等,存在着很大差異。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顯,有的年份不明顯,甚至産生空梅現象。如1954年梅雨季節異常持久,長達兩個多月,使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曆史上罕見的澇年;而1958年梅雨期隻有兩三天,出現了曆史上少有的旱年。

正常梅雨

長江中下遊地區正常的梅雨約在6月中旬開始,7月中旬結束,也就是出現在"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内。梅雨期長約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間。"小暑"前後起,主要降雨帶就北移到黃(河)、淮(河)流域,進而移到山東和華北一帶。長江流域由陰雨綿綿、高溫高濕的天氣開始轉為晴朗炎熱的盛夏。據統計,這種正常梅雨,大約占總數的一半左右。

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開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會突然到來。在氣象上,通常把"芒種"以前開始的梅雨,統稱為"早梅雨"。早梅雨會帶來一些反常的現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剛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内,靠近地面的大氣層裡,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是很頻繁的,因此,陰雨開始之後,氣溫還比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覺,農諺說:"吃了端午棕,還要凍三凍"就是這個意思;同時也沒有明顯的潮濕現象。長江中下遊部分地區的農民,把這一段溫度比較低的黃梅雨稱為"冷水黃梅"。以後,随着陰雨維持時間的延長、暖濕空氣加強,溫度會逐漸上升,濕度不斷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來越明顯了。早梅雨的出現機會,大緻上是十年一遇。這種早梅雨往往呈現兩種情形。一種是開始早,結束遲,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結束,雨期長達四、五十天,個别年份長達二個月。另一種是開始早,結束也早,到6月下旬,長江中下遊地區就進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來,常常造成長江中下遊地區不同程度的伏旱。

遲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來遲的梅雨,在氣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後開始的梅雨稱為遲梅雨。遲梅雨的出現機會比早梅雨多。由于遲梅雨開始時節氣已經比較晚,暖濕空氣一旦北上,其勢力很強,同時,太陽輻射也比較強,空氣受熱後,容易出現激烈的對流,因而遲梅雨常常多雷雨陣雨天氣。人們也把這種黃梅雨稱為"陣頭黃梅"。遲梅雨的持續時間一般不長,平均隻有半個月左右。不過,這種梅雨的降雨量有時卻相當集中。

特長梅雨

1954年中國江淮流域出現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這次大水,就是由持續時間特别長的梅雨造成的。這一年,長江中下遊的梅雨開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經很多,梅雨又來得很早,6月初就開始了。天氣一直陰雨連綿,并且不時有大雨、暴雨出現,維持的時間特别長,直到八月初才"出梅"。當陰雨結束轉入盛夏天氣時、已經臨近"立秋"了。這一年整個梅雨期長達兩個月,連同五月份的春雨,則達到兩個半月以上。進入"小暑"、"大暑"以後,長江中下遊本來應該是晴朗炎熱的"伏天"了,卻一直是陰雲密布難見太陽,瓢潑的大雨不時傾洩到地面上來,不少地區洪水滾滾、"寒氣"襲人。這一年長江中下遊地區5月-7月三個月的雨量,一般都達到800-1000毫米,接近該地區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區,雨量多達1500-2000毫米,相當于同一地區一年半的雨量,導緻洪水泛濫成災。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局部洪澇經常發生。有的可能是由于台風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别的天氣系統接連帶來的幾次暴雨造成的,但它們的持續時間不長,洪水退去比較快,影響範圍也比較小。象1954年這樣,陰雨時間達到二個多月之久,造成長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現象,是極為罕見的。這種罕見的大水、常常是與異常梅雨聯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長的梅雨所造成的。

"短梅"和"空梅"

同特别長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顯,它象來去匆匆的過客,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停留十來天以後,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這段時間裡雨量也不大,難得有一、二次大雨。這種情況稱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從初夏開始,長江流域一直沒有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多數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涼爽,出現了"黃梅時節燥松松"的天氣。本來在梅雨時節經常要出現的衣服發黴現象,也幾乎沒有發生。這段涼爽的天氣一過。接着就轉入了盛夏。這樣的年份稱為"空梅"。"短悔"和"空梅"的出現機會,平均為十年中l-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發生,有些年份還可以造成大旱。

倒黃梅

有些年份,長江中下遊地區黃梅天似乎已經過去,天氣轉晴,溫度升高,出現盛夏的特征。可是,幾天以後,又重新出現悶熱潮濕的雷雨、陣雨天氣,并且維持相當一段時期。這種情況就好象黃梅天在走回頭路,重返長江中下遊,所以稱為"倒黃梅"。"小暑一聲雷,黃梅倒轉來"。這是長江中下遊地區廣為流傳的一句天氣諺語。它的意思是說,在梅雨過去以後,如果"小暑"出現打雷,則梅雨又會倒轉過來。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梅雨結束之後,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天氣,通常是越來越穩定的,而雷雨卻是天氣不穩定的象征。況且時至"小暑",通常冷空氣已不再影響長江流域,而雷雨的出現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氣南下有關,這種冷空氣的南下,有利于雨帶在長江中下遊重新建立。當然,"倒黃梅"并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後出現。一般說來,"倒黃梅"維持的時間不長,短則一周左右,長則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黃梅"期間,由于多雷雨陣雨,雨量往往相當集中,這是需要注意的。由于"倒黃梅"屬于梅雨的一種,它在結束之後,通常都轉為晴熱的天氣。

從上面所介紹的各種梅雨中,可以看到,通常被人們視為大同小異的黃梅雨,實際上是多種多樣的,它們之間的差别,有時還是相當懸殊的。以"入梅"來說,最早的在每年5月26日,最遲的在7月9日;"出梅"最早的在每年6月16日,最遲的在8月2日,相差均每年可達到一個半月。梅雨最長的年份持續兩個多月,可以引起罕見的大水,而短的年份僅僅幾天,還有的甚至出現"空梅",帶來嚴重的幹旱。可見,梅雨是一種複雜的天氣氣候現象,它遠不是象農曆曆本上所定的"入梅"、"出梅"那樣簡單。相對正常梅雨而言,"早梅"、"遲梅"、"特别長的梅雨"、"空梅"以及嚴重的"倒黃梅",都屬于異常梅雨。

梅雨天氣

梅雨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要弄清楚停滞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的雨帶是如何造成的。為此,我們要從梅雨期間高、低空的大氣環流形勢入手,了解梅雨期的天氣過程。

梅雨期的地面形勢

長江中下遊地區處在歐亞大陸東部的中緯度,一方面受到從寒帶南下的冷空氣影響,另一方面又受到從熱帶海洋北上的暖濕空氣影響。每年從春季開始,暖濕空氣勢力逐漸加強,從海上進入大陸,先至華南地區,嗣後進一步增強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長江中下遊地區,有時還可到達淮河及其以北地區。特别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來自海洋的非常潮濕的強偏南氣流,風速達到每秒十幾米到二十米左右。當它進入中國大陸以後,就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冷暖空氣相遇,交界處形成鋒面,鋒面附近産生降水,梅雨就屬于鋒面降水的性質。

如果冷空氣勢力比較強,雲雨區将随着冷空氣向南移動;如果暖空氣比較強,雲雨區則會随着暖空氣向北移動。顯然,在這兩種情況下,它們都不會在一個地區停滞下來。但初夏時期,在長江中下遊地區,一方面暖濕空氣已經相當活躍,另一方面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有一定的力量,特别是在靠近地面的空氣層裡,常有一小股、一小股的冷空氣南下。這樣,冷、暖空氣就在這個地區對峙,互相争雄,形成一條穩定的降雨帶。這條雨帶南北隻有二、三百公裡,東西長卻可達二千公裡左右,橫貫在長江中下遊,向東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正是這條雨帶的影響,所以日本的梅雨也很明顯。

這條雨帶在短時間裡也往往有比較小的南北擺動。當冷空氣加強時,它稍微南移;當暖空氣加強時,它又重新北擡。當這條狹窄的雨帶在南北方向做小幅度擺動時,雨帶附近的地區就會出現時晴時雨的天氣。在這條雨帶上,還不時有一個個降雨強度比較大的中心出現。在降雨中心經過的地區,常常會出現一次次大雨或暴雨。

實際上,這條降雨帶也就是冷暖空氣前鋒所形成的交界面--即氣象廣播中通常說的"鋒面"的産物。不過,這種鋒面與一般的鋒面有許多不同之處。第一,這種鋒面特别穩定。它不僅不象"冷鋒"、"暖鋒"那樣有明顯的移動,而且與一般的"靜止鋒"也不同。通常,"靜止鋒"在一個地區隻能停留一、二天,多則三、四天。但是,梅雨鋒在長江流域活動的時期,卻正是東亞廣大地區大氣運動發生兩次跳躍性變化之間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内,冷暖空氣長時間相遇在長江中下遊,并且雙方勢均力敵,各不相讓,處于拉鋸狀态。緻使這條鋒面及其降雨帶在相當長的時期内特别穩定,從而給長江中下遊帶來了持續的陰雨天氣;第二,梅雨鋒的南北兩側冷暖空氣性質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空氣的濕度上,即南邊來自海洋上的空氣濕度較大,與北邊的幹冷空氣迥然不同。而鋒面兩側空氣在溫度方面的差異,要比其他季節的鋒面小得多,冷空氣過境之後,沒有明顯的降溫;第三,它的降雨區在南北方向上很狹窄,不象冬春季節的鋒面那樣有十分寬廣的雨區。但其降水強度,卻要比别的季節強烈得多。由于這些特點是梅雨期間所特有的,因此,氣象界把這條鋒面稱為"梅雨鋒"。

相關諺語

中國長江中下遊流傳着許多與梅雨有關的民間諺語,我們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以飨讀者。

"三九欠東風,黃梅無大雨","三九"是指陽曆1月9-17日,"黃梅"是指芒種節氣(6月6-20日)。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三九期間如沒刮過東風,或東風很少,則芒種節氣雨量也将偏少。三九的第一天與芒種節氣第一天相隔約150天左右。按150天的韻律,三九期間刮東風,隔150天左右将有一次類似的重複過程。所以三九期間刮東風與芒種節氣的降水有對應關系。

用冬季天氣特點來預報梅雨的諺語還有許多。例如"臘月裡多雪,水黃梅",就是指臘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關。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諺語說,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則梅雨也偏少。這是因為天氣往往有階段性。天氣持續幹旱,常常是某一種有利于幹旱的天氣形勢相對穩定所造成的。但由于大氣處于不斷的運動中,上述相對穩定狀态總是要被破壞的,并在一定條件下向着反面轉化。

"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桃花水"指清明節氣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的降水。"旱黃梅"指芒種節氣梅雨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在長江下遊地區,如果清明節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雨水增多,俗稱"發盡桃花水",則芒種節氣梅雨将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桃花落在泥漿裡,打麥打在蓬塵裡;桃花落在蓬塵裡,打麥打在泥漿裡",與此意思相似。桃花水偏多,常常标志着春季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比常年強盛,暖濕空氣活躍,在桃花開放的清明節氣裡,就常在江南和上海地區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對峙,以緻形成桃花水偏多。到了六月份芒種節氣時,副高勢力又往往更新相對減弱,或北跳慢,緻使梅雨偏少或開始較晚,造成兩個時段雨量的反相關。

"春水鋪,夏水枯","鋪"是指雨水較常年偏多。諺語說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現幹旱。它和"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一樣,都是用春季的雨水來預測梅雨的。

"行得春風,必有夏雨",春風,是指偏東方向的風(東南風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諺語意思是說,春季偏東風較多的年份,則夏季梅雨一般也較多。

"小滿不滿,黃梅不管",它指明小滿與芒種節氣之間,雨水存在着正相關,即如果小滿節氣雨水偏少,則意味着芒種節氣雨水也将偏少,或黃梅偏遲。這是因為小滿節氣正值春夏之交,如果這個時期雨水偏少,反映了副高勢力較弱,位置偏南,到了芒種節氣,副高勢力一般也不會很快增強,即使有一定強度,它北緣的西南氣流也不會伸向長江下遊-帶,所以芒種節氣長江下遊地區雨水也将偏少。長江下遊一帶也把小滿節氣裡的降水稱"旱黃梅",芒種節氣的降水稱"正黃梅",夏至節氣的降水稱為"甜黃梅"。因此,芒種雨水偏少或梅雨開始偏晚(到夏至節氣才開始),都稱為"黃梅不管"。

以上這些群衆看天經驗,經當地氣象資料驗認,準确率均有70%到80%。換句話說,預報十次,将有七、八次正确。這說明,關于梅雨的諺語是可信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