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虹貫日

白虹貫日

漢語成語
白虹貫日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白虹貫日指白色的長虹穿過太陽,形容異常的現象;古人以為這種變異的天象,是人間君主遇害或英雄精誠感天的征兆;在句子中用作謂語、定語。[1]
  • 中文名:白虹貫日
  • 外文名:
  • 拼音:
  • 近義詞:
  • 反義詞:
  • 出處:《戰國策·魏策四》
  • 用法:褒義,謂語
  • 結構:聯合式
  • 例句:當代·殷謙《天廷秘傳》:“卻說三界初定,天鬥靜養數日,精氣旺盛。時,女娲奉召前往玉京宮觌見天鬥,為玉京宮美景折醉,但見玉京宮外雲蒸霞蔚,白虹貫日。”(殷謙·《天廷秘傳》第二回)

成語出處

昔者荊轲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西漢·司馬遷《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白虹貫日”。

《南齊書.褚淵傳》“以淵眼多白精,謂之‘白虹貫日’,言為宋氏亡微也”。

成語故事

荊轲刺秦王

戰國末年,秦國即将吞并全部六國,燕國危在旦夕。燕國的太子丹與秦王赢政有舊仇,擔心秦國滅了燕國後,自己沒有好下場,于是千方百計想阻擋秦國的進攻。當時秦國的軍事實力遠非燕國所能比,于是太子丹想出了一個派勇士刺殺秦王,以期打亂秦國陣腳的主意。

太子丹的太傅鞠武,認為太子丹的主意并不可行,但是又沒有辦法阻止,于是便向他推薦了一位智謀深遠的燕國處土田光,建議太子同田光具體商讨之後再決定是否應該采取行動。誰知田光聽完太子丹的叙述之後,不但表示贊成,還向他推薦了一位當時著名的勇士荊轲。太子丹便向荊轲坦陳了自己的設想::“我準備派您出使秦國,給秦王獻上豐厚的禮物。秦王是個見利忘義的小人,一見有利可圖,就一定會接見您。這時,您就可以上殿接近秦王,然後可以伺機挾持秦王,迫使他答應把侵占各國的土地悉數歸還,并撤退軍隊。如果能這樣,那是再好不過的結果。如果秦王不答應,就馬上殺了他。希望壯士您能為我出力。”

荊轲答應去完成這一艱巨任務。他帶着裝有秦王追捕的逃亡秦将樊於期的首級匣和裏有鋒利的徐夫人匕首的燕國督亢地圖匣上路了。荊轲踏上出使行刺之路後,太子丹命人觀察天象。這時天上有一道白虹,但沒有貫穿太陽。(古時認為虹象征臣,日象征君,白虹若能貫日,則預示臣行刺君能夠成功,沒有貫穿,則預示不能成功。)太子丹頓時憂心如焚,垂頭喪氣地說:“看來,我們的計劃要失敗了。”

在秦國的朝堂之上,荊轲獻上地圖,趁秦王展開地圖之時,一把奪過已經露出來的匕首,準備脅持秦王。荊轲乘機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結果沒能刺中秦王,反而被亂劍斬死。

聶政刺韓傀

戰國時期,韓國大臣嚴遂與相國韓傀結下怨仇,他到齊國去找屠狗為業的聶政去刺殺韓傀。聶政待母親去世後,為報答嚴遂的知遇之恩,就獨身仗劍闖入戒備森嚴的韓傀府并刺殺了他,然後自我毀容自殺,傳說當時有白色的長虹穿日而過。

成語寓意

戰國時燕國的荊轲奉太子丹的命令刺殺秦王的時候,韓國的聶政刺殺相國韓傀的時候都有白虹貫日。古人認為人間有不平凡的行動,就會發生這種天象。後人遂以這種天象謂壯大之舉、正義之象。也用來形容義士抗擊暴君的壯舉,或用來形容最高統治者面臨危險。後引義為有較大變革發生之前上天所降示的吉兇之預兆。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主謂式成語;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定語;形容異常的現象。

運用示例

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四》:“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

唐·房玄齡《晉書·天文志》:“鹹康元年七月,白虹貫日。二年七月,白虹貫日。自後庾氏專政,由後族而貴,蓋亦婦人擅國之義,故頻年白虹貫日。”

唐·沈彬《結客少年場行》:“重義輕生一劍知,白虹貫日報仇歸。”

擴展閱讀

從科學角度來講,天上白色長虹穿日而過絕非出現什麼不平常或不平凡的人與事,而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其中包含豐富的科學知識。

成語中的“虹”實際上不是我們常見的雨過天晴後的“彩虹”,而是一種天象——暈,它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冰晶(卷雲、冰霧等)對日光或月光的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光學現象。 古代科學落後,認為虹的産生是很神秘的現象。有人認為是天龍現身,在空中飲水,有人認為是天子德高,上天施恩,大吉大利等,其實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而“暈”的産生雖然也是由于太陽光線經過一系列的反射和折射所形成的,但它與虹所出現的位置不同,它與太陽出現在同一側,所以就可以“貫穿”太陽。還有暈的形狀很多,如呈環狀、弧狀、柱狀或亮點狀等。暈還分内暈與外暈兩種,常見的是内暈,它的色彩鮮明,但顔色順序與虹剛好相反,“虹” 是内紫外紅,而“暈"是内紅外紫。外暈的顔色順序雖與内暈相同,但色彩不鮮明,亮度較弱,往往隻能看到白色光環。

綜上所述,“白虹貫日” 現象的出現絕非是一種迷信所說的兇兆将臨,說是一種壞天氣到來的征兆才是科學的說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