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

古埃及

世界古國
古埃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位于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遊(今中東地區)。距今約7400多年前,以法尤姆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城邦進而形成國家,古埃及文明最早形成于約7450年前下埃及的法尤姆地區(約公元前5450年),終止于(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國将其伊斯蘭化。古埃及有着一套完整的文字系統、政治體系和制度,以及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統。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稱:古埃及 英文名稱:Ancient Egypt 簡 稱:埃及 所屬洲:非洲 首 都:孟菲斯→底比斯→亞曆山大 主要城市:阿拜多斯,錫瓦,塞易斯,昔蘭尼,克諾珀斯,赫拉克利翁,等 國慶日:賽德節,聞風節 官方語言:埃及語,希臘語,科普特語,等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法老 人口數量:1550萬(公元前30年) 主要民族:埃及,努比亞,馬其頓,等 主要宗教:古埃及多神教 國土面積:105萬平方公裡(公元前1500年) 文明存在時間:公元前5450年—公元639年 政權統一時間: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30年(止) 度量單位:肘尺,德本,加德特,等 代表人物:那爾邁,伊姆荷太普,胡夫,拉美西斯,曼涅托,托勒密,海巴夏等 代表事物:尼羅河,鷹,蛇,睡蓮,大金字塔群,亞曆山大燈塔,等 文化思想:孟菲斯神學,赫利奧波利斯神學,赫爾摩波利斯神學,等 文學經典:阿蒙涅姆赫特教谕,普塔霍蒂普箴言集,美楞普塔詩集,等 帝号與王銜:拉之子銜,兩地之主銜,上下埃及之王銜,荷魯斯銜,等 最高主神:太陽神拉(凱布利,阿圖姆),太陽神阿蒙(拉),太陽神阿頓 高階主神:普塔,阿佩普(暗),舒,泰芙努特,蓋布,努特,奧西裡斯,賽特 主要神祇:伊西斯(高階)奈芙蒂斯(高階)塞赫麥特,索貝克,荷魯斯,等 其他神祇:穆特,哈索爾,巴斯特,瑪阿特,托特,阿努比斯,塞拉匹斯,等 天文與曆法:太陽曆,科普特曆

地理位置

古埃及位于非洲東北部(今中東地區),橫跨亞非兩洲,其西奈半島位于亞洲地區。它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埃塞俄比亞和蘇丹)。縱貫埃及全境的尼羅河,由發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羅河和發源于蘇丹的青尼羅河彙合而成。流經森林和草原地帶的尼羅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濫,浸灌兩岸幹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植質的泥沙随流而下,在兩岸逐漸沉積下來,成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代埃及人因而稱自己的國家為“凱麥特”(意為黑土地)。

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饋贈的厚禮,在人類曆史上尼羅河是文明的化身,在世人心目中埃及文明總是和尼羅河聯系在一起。

原始社會

埃及人的原始社會起始于200萬年以前的埃及直立人,是埃及最早的人類,他們的共同祖先屬于埃及古猿,主要起始于在埃及法尤姆窪地的原上猿和埃及猿距今約2800~2600萬年之間。埃及法尤姆的直立人生活反映了埃及最早人類的活動。

農耕文明到王權國家

距今約9000多年前,人們在尼羅河河谷定居,開始在岸邊建立房屋和村落,進行農業畜牧業的生産活動。距今7500年前,下埃及的法尤姆地區出現了早期城市,并開始使用青銅器,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法尤姆湖附近的考古發掘表明,早在公元前5450年,生活在此地的埃及先民耕作物有大麥和小麥。另一個遺址梅裡姆達也位于尼羅河西岸,其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800年。

下埃及:

1.法尤姆A時期(約公元前5450年——前4400年)

2.邁瑞姆達時期(約公元前5000年——前4100年)

3.奧瑪瑞時期(約公元前4600年——前4350年)

4.馬阿迪時期(約公元前4000年——前3200年)

上埃及:

1.塔斯亞巴達裡時期(約公元前4500年——前4000年)

2.涅伽達一期阿姆拉特時期(約公元前4400年——前3500年)

3.涅伽達二期格爾塞時期(約公元前3500年——前3300年)

4.涅伽達三期塞梅尼時期或前王朝第零王朝時期(約公元前3300年——前3100年)

王朝社會

約公元前350年前後,埃及第三十一王朝初期的史學家曼涅托,将埃及第一王朝,至其當時所在的埃及第三十一王朝,把埃及一共分為三十一個朝代,之後學術界(将曼涅托之後的第32王朝即托勒密王朝重新列入)又有現代學者在此基礎上将上古埃及朝代重新劃分為三十三個王朝(含第0、32王朝)及以下幾個時期:

古風時代(前)

0、前王朝時期(城邦(塔索.巴達裡、阿姆拉提亞、基澤)—0王朝,約公元前4000—約前3300年,0—1王朝,約公元前3300—約前3100年)

1、早王朝時期(1—2王朝,約公元前3100—約前2700年)

古典時代(早)

2、古王國時期(3—8王朝,約公元前2700—約前2180年)

3、第一中間期(9—10王朝,約公元前2180—約前2040年)

4、中王國時期(11—12王朝,約公元前2040—約前1786年)

5、第二中間期(13—17王朝,約公元前1786—約前1550年)

帝國時代(中)

6、新王國時期(18—20王朝,約公元前1550—約前1069年)

7、第三中間期(21—25王朝,約公元前1069—約前664年)

8、晚王國時期(26—31王朝,約公元前664—約前332年)

希臘化時代(晚)

9、托勒密時期(31—32王朝,約公元前332—約前30年)

羅馬統治時代(後)

10、後埃及時期(埃及行省,約公元前30年—約公元639年)

注:

1、新王國時期十八王朝之後的埃及統治者才被稱作“法老”。

2、據現代埃及古物學最新考古發掘證明了埃及的第一次統一可能早在蠍王時期就已經完成了,其跨度約為200年左右,這段前王朝時期又被現代埃及學家稱為“零王朝”。

3、古埃及文明滅亡僅僅是指文化上的更叠,而絕非人種消亡,古代侵略者從未有過針對埃及本土人種的滅絕性屠殺,現代的埃及人種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含科普特人),其他較大部分為混血。

通過對獲取的三例不同時期木乃伊樣本中獲得的3組個體的全基因組數據陣列和90個線粒體基因組對比分析,分别是J(mt-J1d),J(mt-M1a1),E1b1b1a1b2(mt-U6a2),古埃及人種和現在的埃及人種一樣,都是EJ,幾乎沒變。

古埃及人與近東人的祖先比現在的埃及人數量還要龐大,後者在一段時間裡接受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混合,這一分析為古埃及木乃伊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基因來源

前王朝時期

阿姆拉特城邦時期:約公元前4000—前3500年,埃及各城市中出現了明顯的私有制和階級關系。涅伽達地方1610号墓中的一個黑頂陶罐上,發現了作為王權标志之一的紅冠形象(以眼鏡蛇作為其标志)。在屬于格爾塞時期的一個墓中(涅伽達1540号墓)發現的一塊陶片上,畫着一個象征王銜符号的荷魯斯鷹神的形象(這也是王權的标志之一)。

格爾塞城邦時期:約公元前3500—前3100年。在埃及,私有制逐步确立,階級逐漸形成。

在格爾塞後期,随着私有制的确立和階級的形成,在埃及出現了國家。埃及人稱這種國家為斯帕特,在當時的埃及,這樣的國家形式有若幹個。在這些國家裡,有一個以政府機關、王宮、神廟為中心的城市。反映這個時期存在戰争的雕刻和繪畫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畫墓中的水陸戰圖外,還有阿拉克出土的象牙刀柄上的水陸戰圖、戰場調色闆等。這時,王權已經形成。

埃及第零王朝:公元前3300年—3100年。

阿拜多斯發現的描述蠍子王戰勝敵人的銘文,可能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曆史文獻。根據對其墓葬的最新發現,最早時期的文字可能産生于他統治的時期。據推測蠍王可能比那爾邁更早統一埃及。

早王朝時期

在早王國時期的約公元前3150年,第一位國王鞏固了他在下埃及的統治,定都孟斐斯(白城)。在那裡他們可以控制富庶的三角洲地區的農業和勞動力,以及利益豐厚的通往黎凡特的商路。

埃及第一王朝:公元前3150年—2850年。世界上赫赫大名的帝王中,古埃及的那爾邁恐怕是年代最早的一個了。他是古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是古埃及國家統一的奠基者。埃及是世界古國中的古國,而那爾邁正是站在這一切開端處的特殊人物。從那爾邁到卡,第一王朝共有八位國王。

埃及第二王朝:公元前2850—2686年。從霍特普司克摩伊(Hotepseknemoui)到卡斯克摩,共有六位國王。古王國時期農業生産力的發展是古王國時期建築、藝術、科技取得驚人進步的基礎,而完善的中央政府使這些成為可能。

在“維西爾”(首相)的指導下,國家官員征稅、協調水利工程以提高農作物産量,征用農夫進行建築工程,建立司法系統維護和平與秩序。富裕和穩定的經濟保證了财政的盈餘,使國家有能力主持建設紀念性質的巨型工程和讓皇家工場委托制作傑出的藝術品。

中央政府重要性的上升随之而來的是被法老承認土地擁有權并供養的官吏和書吏階層。國王也會将土地用于修建陵寝或贈與地方神廟以保證死後對自己的崇拜。這樣的五個世紀的封建統治逐漸削弱了國王的經濟實力,到古王國後期,國王已經無力維持龐大的中央機構。國王的權力下降了,地方統治者随即開始挑戰國王的威嚴。再加上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2150年的嚴重幹旱,最終導緻國家陷入被稱為“第一中間期”的長達140多年的饑餓和動蕩之中。

古王國時期

埃及第三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從納特裡克特—吉塞(Neteriknet—Djeser)到胡尼(Houni),共有五位國王。焦瑟統治時代是權力和勝利的開始,此時出現了以沙卡拉的階梯金字塔建築群為代表的恢宏壯觀的石頭建築。該建築群的設計師、作家兼學者的伊姆荷泰普成為史書上首批出現的偉人之一。這一時代是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君主制得以發展的時期,君主坐于都城孟斐斯,分派各省總督統治全國。

埃及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前2494年。

從斯内夫盧(Snefrou)到斯克普斯卡夫(Skepseskaf),共有六或七位國王。從金字塔的雄偉程度來判斷,斯奈夫魯、胡夫和哈夫拉的統治時期為這個時代的頂峰。在達夏爾,梅頓和基薩修築的金字塔顯示出王朝的治國有方、經濟繁榮。

埃及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2345年。從烏斯卡夫(Ouser)到烏納斯(Ounas),共有九位國王。最著名的是薩胡蕾(Sahoure)和吉德卡雷—伊塞西(Djedkare—Isesi)。

埃及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從特提(Teti)一世到女王尼托克裡斯(Nitocris),共七位國王包括佩比一世和活了上百歲的佩比(Pepi)二世。雖然第六王朝文治武攻顯赫一時,曾組織過遠至非洲南端的軍商遠征,但一些省督不斷膨脹的權力使中央集權的孟斐斯備受威脅,而引發了内亂。

第一中間期

第一中間期(公元前2181—前2040年)古王國後期中央政府崩潰後,政府已經無法維護經濟穩定,接着發生的食品短缺和政治辯論升級為饑荒和小規模内戰。盡管存在難題,但地方統治者不再對國王進貢,而利用新獲的獨立維護各省的繁榮。一旦掌握了自己的資源,各省經濟上變得更加富足,在創作力爆發之際,各省的藝術家繼承和調整了古王國時期服務于王權的文化主旨,書吏們發展和豐富了文學的風格,表現出這一時期的創造力和樂觀。從對國王的效忠中解脫後,地方統治者開始互相争奪領土和權力。到公元前2160年,耶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的統治者統一了下埃及,而底比斯的因提夫家族統一了上埃及。因提夫家族不斷在北方擴張勢力,南北朝之間的沖突不可避免。約公元前2055年,底比斯軍在門圖荷太普二世率領下擊敗了耶拉孔波利斯統治者。埃及的再次統一,開創了經濟和文化複興的新時期。

埃及第七王朝:第一過渡時期的第一個混亂王朝,隻統治了七十天。

埃及第八王朝:公元前2181—前2130年。共有八到二十七位國王

埃及第九王朝:與第十王朝承接,統治下埃及,在北方。

埃及第十王朝:與第九王朝共有90年,公元前2130—前2040年。共有六位國王,有三位名叫凱蒂。

埃及第十一王朝:統治上埃及,南方,共有三位國王。

注:

第六王朝後期,随着古王國的分裂和國王權力下降以及人民的反抗,再加上盜墓猖獗,此後君王們也就不再建造勞民傷财的金字塔,而是在深山裡開鑿秘密地下陵墓(帝王谷),後世君王都選擇長眠于此地,慢慢的帝王谷逐漸演變為皇家專屬陵墓群,且設有軍事要塞世代守衛。

中王國時期

(公元前2040—前1786年),中王國的國王們恢複了國家的繁榮和穩定,刺激了藝術、文學和紀念性建築工程的複蘇。第十一王朝的門圖荷太普二世和他的繼承者們從底比斯統治全國。約公元前1985年,維齊爾出生的第十二王朝建立者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将首都遷往法尤姆綠洲的伊塔威(Itjtawy)。在那裡,第十二王朝的國王們實行了富有遠見的墾荒和灌溉計劃以增加這一地區的農業産量。此外,對努比亞的再征服獲取的領土中富産石料和黃金,人民被驅使在三角洲東部修建防禦建築,稱為“大公牆”(Walls—of—the—Ruler),用于抵禦外族入侵。

中王國文學的特點是詭辯的主題和自信而雄辯的人物風格。浮雕和肖像雕塑藝術,細節上盡善盡美,達到了新的技術高度。

中王國的最後一位有為之主,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允許亞洲移民進入三角洲地區以為他的采礦業和水利工程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但這些充滿雄心的水利工程和采礦活動,與他統治後期尼羅河泛濫不足聯系起來,透支了經濟,加速了國家衰落,最終在公元前14世紀和公元前13世紀進入“第二中間期”。這次衰落期間,外來的亞洲移民開始控制三角洲地區,甚至建立了希克索斯王朝。

埃及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00—前1786年。七位國王名阿門埃瑪特(Amenhemat)或塞索斯特裡斯,最後一位統治者是女王塞貝克内菲盧雷(Sebekneferoure)。

如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穩定總是和動亂是互相交替。各省分權勢力和其他曆史不明的勢力,毀滅了從第十二王朝傳續下來的底比斯政權,埃及分裂成許多的諸侯國。

埃及第十三王朝:公元前1786—前1674年。約有四十位國王,其中有幾位名叫塞貝霍特普。一些國王同時在北部、中部、南部統治。從公元前1730年開始,這些國王隻不過是西克索國王的封臣。

埃及第十四王朝:資料缺失

第二中間期

第二中間期(公元前1786—前1567年),約公元前1650年,中王國衰落,居住于三角洲東部城市阿瓦瑞斯(Avaris)的亞洲移民随之奪取了這一地區并逼迫中央政府遷往底比斯。

南遷後,底比斯的國王們發現自己被夾在北方的希克索斯王朝和它的努比亞盟友-南方的古什之間,100多年在沉悶和不作為中度過。到公元前1555年,底比斯的軍隊終于強大到可以挑戰希克索斯王朝。沖突持續了30多年,國王陶二世和卡摩斯最終打敗了努比亞人。卡摩斯的繼任,雅赫摩斯一世成功地在一系列戰役中讓希克索斯王朝永久地退出埃及的曆史舞台。之後的新王國時期,軍隊成了優先考慮的核心問題,國王們籍此擴張埃及的疆界,維護他們在近東的優勢。

埃及第十五王朝:希克索斯人最初所建立的王朝。

埃及第十六王朝:公元前1674—前1567年。第十六王朝被稱為“小希克索”王朝,隻存于三角洲東部。“大希克索”王朝有五位國王,包括一位基安(Khyan)和兩位阿拉比(Apopi)。

埃及第十七王朝:公元前1674—前1567年。十位國王統治底比斯及周圍地區。他們是希克索的封臣。最後三位國王塔阿(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Kamosis),開始和北方的希克索人鬥争。

新王國時期

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67—前1085年),新王國的法老們通過維護邊境安全和加強與鄰國的外交确立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代。圖特摩斯一世和他的孫子圖特摩斯三世時的軍事征服讓埃及的勢力擴張到叙利亞和努比亞,埃及完成了從一個地域性王國向洲際超級大帝國的質變。

埃及第十八王朝:埃及第十八王朝(埃及帝國時期),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第一個王朝,也是古埃及曆史上最強盛的王朝,所處的時間大緻是前16世紀至前13世紀(約前1575年-約前1308年)

開始了大規模的向外擴展運動,它的勢力範圍,南達埃塞俄比亞,北達愛琴海諸島、克裡特島、塞浦路斯島,巴勒斯坦、叙利亞等地區。

前1575年,第十七王朝法老卡摩斯的弟弟阿赫摩斯繼位。阿赫摩斯在位期間成功驅逐了喜克索斯人,并統一了上下埃及,強大的第十八王朝建立了。其間埃及稱為帝國,在一個世紀時間内,勢力延伸深入亞洲,很多名義上獨立的國家都承認埃及為其領主國。位于非洲尼羅河上遊第五瀑布的努比亞也歸附埃及。埃及人開始與北叙利亞和南部非洲進行頻繁的貿易。王朝前幾任法老還消滅了國内敵對的地方勢力,建立了法老對政治和軍事的中央集權。這一集權模式持續了幾乎500年未曾改變,并使埃及王朝度過了幾個危機,例如圖特摩斯一世政變,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攝政等。

哈特謝普蘇特死後,圖特摩斯三世開始獨自統治埃及,他進行連續不斷的戰争,平息了叙利亞巴勒斯坦的叛亂,恢複了哈特謝普蘇特時代喪失的對該地區的統治。他在麥吉杜、卡叠石、卡爾赫美什等地取得一系列軍事勝利(以圍攻麥吉杜的戰役最為有名)。

後來,圖特摩斯三世打敗了米坦尼國王,奪占米坦尼王國位于幼發拉底河西岸的土地。經過長期的征服,埃及南部的邊界被圖特摩斯三世擴展至尼羅河第四瀑布,同時東地中海成了他的勢力範圍,愛琴海諸島、克裡特島、塞浦路斯島都在他的海上帝國之中。第十八王朝後期争奪國家最高權力的鬥争越來越激烈,宗教領袖的影響力變大,嚴重威脅了法老的權力和統治。由于宗教影響力的增加,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後改名為埃赫那吞)試圖更改埃及信仰稱為一神總教(僅崇拜太陽神阿頓),但他死後繼位的法老,圖坦卡蒙,又恢複了埃及傳統的宗教和法老統治。

圖坦卡門死後,約前1308年,朝中老臣阿伊上位繼任法老,随後霍倫海布及普拉美斯先後繼承王位,最後普拉美斯(拉美西斯一世)建立了埃及第十九王朝,第十八王朝結束。

埃及第十九王朝:(前1295—前1189),新王國時期第2個王朝,公元前1295年由拉美西斯一世建立,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達到鼎盛。

公元前1189年,埃及第十九王朝被伊蘇爾起義推翻。

拉美西斯一世之子塞提一世擊敗入侵的利比亞人并攻占迦南。

這一時期,小亞細亞的赫梯帝國也擴展到叙利亞。塞提二世去世後,子拉美西斯二世繼位。

公元前1274年,埃及第十九王朝與赫梯帝國在卡叠石戰役中互有勝敗。

公元前1272年,拉美西斯二世再次進攻叙利亞。公元前1270年,埃及第十九王朝北部疆界達到了幼發拉底河西岸。公元前1259年,埃及第十九王朝與赫梯帝國簽署《埃及赫梯和約》,埃及第十九王朝與赫梯帝國在叙利亞的戰争結束,埃及第十九王朝達到鼎盛受到各國朝拜。

拉美西斯二世統治長達66年,在他統治後期,埃及第十九王朝開始衰落。公元前1213年,拉美西斯二世去世,子麥倫普塔赫繼位。公元前1205年,麥倫普塔赫擊敗入侵的海上民族。1887年在埃及的阿馬爾奈發掘出大量書有锲形文字的泥闆文書。其中已為人們所知的有382塊,分别收藏于開羅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和柏林博物館,如實叙述了當時動蕩的政治形勢。

除32件以外,所有的文書無外乎以下兩種,其一,埃及帝國與西亞強國諸如赫梯、米坦尼、巴比倫的君王的外交通函;其二,巴勒斯坦、腓尼基、叙利亞等附庸國統治者發來的信件。

公元前1203年,麥倫普塔赫去世,子塞提二世繼位。阿蒙麥西斯占據上埃及,對抗塞提二世。公元前1200年,塞提二世擊敗阿蒙麥西斯,統一全國。西普塔赫去世後,塞提二世之妻塔沃斯特繼位。公元前1189年,埃及第十九王朝被伊蘇爾起義推翻。塞特納赫特鎮壓了伊蘇爾起義,建立埃及第二十王朝。

埃及第二十王朝:(前1200—前1085)。十位君主,除了第一位名叫賽特納克特(Sethnakht)之外,其餘都叫拉美西斯(Ramesess)。

公元前1078年,拉美西斯十一世去世,斯蒙迪斯一世取得埃及北方的統治權。公元前945年,利比亞王子舍順克一世控制了三角洲地區,建立了所謂“利比亞王朝”或“布巴斯提斯王朝”(布巴斯提斯是首都),即第二十一王朝,持續200多年。舍順克也通過将自己的家族成員安置在重要僧侶位置上控制了埃及南方。

利比亞統治腐朽的同時,它在三角洲地區的對手開始在利安托波力斯(Leontopolis)興起,庫施威脅于南。約公元前727年,庫施國王皮耶侵入北方,占領了底比斯,并最終占領了三角洲地區。埃及原本深遠的影響力大打折扣。亞述崛起後的埃及

它的外國盟友淪為亞述的勢力範圍,到公元前700年兩國間的戰争終于不可避免。

建都塞易斯的賽特王們見證了這次短暫而充滿生氣的經濟文化複興。然而好景不長,公元前525年,強大的波斯帝國在岡比西斯二世率領下開始了對埃及的征服,最終在貝魯西亞(Pelusium)之戰中抓獲了法老普薩美提克三世。岡比西斯二世于是采用法老稱号,但卻在遠在蘇薩的家中統治,将埃及劃為總督區。

第三中間期

埃及第二十一王朝:(前1085—前945)赫裡荷爾自行宣布為埃及國王,同時又保留阿芒神僧侶長的職位。這樣的措施無疑是要遇到一些抵抗的。與此同時,在塔尼斯城有一個名叫斯門提斯的國王,勢力及于整個三角洲和中埃及的大部分。

埃及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12)由布巴斯梯斯的9王組成(據阿夫利坎努斯),其中保留的塞松契斯,奧索爾通和塔凱羅提斯3王名,顯然相當于舍尚克,奧索爾康和塔凱羅特,其餘6王名沒有保存下來。曼尼托記載第二十二王朝總計230年。

埃及第二十三王朝:(前818—前715)年開國法老為帕杜巴斯一世,也稱為帕圖巴特斯,他在第二十二王朝舍尚克三世統治的第八年,在三角洲地區自立為王,在三角洲萊翁特坡裡斯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曼尼托稱它為塔尼斯王朝。這樣再度出現了南北朝的局面。

埃及第二十四王朝:(前8世紀)是古代埃及在前8世紀時期的一個短暫王朝,曆時隻有十餘年,定都于西部的塞易斯,統治尼羅河三角洲一帶,最後被南方的第二十五王朝所滅。

晚王國時期

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前752—前656)(努比亞王朝或埃塞俄比亞王朝)是自前8世紀中期至前7世紀中期統治下的一個王朝,它的君主起源于(Kush,亦作“庫什”、“古實”;即努比亞,大約位于今蘇丹北部),後來征服了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因亞述人的入侵而衰落,最後一任法老在第二十六王朝派兵占領底比斯後退回努比亞。

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前664—前525)共由舍易斯的九位法老組成,總共統治了150年或163或167年。有六至七位法老,統治了139或147年。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始祖是尼科一世,他的祖先可能是埃及第二十四王朝利比亞血統的王公,在亞述帝國入侵埃及的時候,他擔任埃及三角洲舍易斯城的總督。尼科一世的兒子普撒提克一世是第二十六王朝真正意義上的開國法老,他建都舍易斯城。公元前663年,亞述王亞述巴尼拔在恢複它父親舍易斯總督頭銜之後,又認命了普撒提克一世為阿特裡畢斯城的總督,但他不甘于俯首稱臣,奮起反擊亞述帝國的入侵。

埃及第二十七王朝:(前525—前402)又稱第一次阿契美尼德時期、第一次埃及總督時期,是古埃及晚期的一個曆史時期,自前525年至前402年為止。這一時期古埃及,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埃及行省。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的第三位皇帝岡比西斯率領大軍遠征埃及,

在邊境一戰中打敗埃及第二十六王朝,一路攻到埃及首都孟菲斯,埃及海軍司令官烏加霍列森尼叛變,孟菲斯陷落,埃及第26王朝法老普撒美提克三世法老被俘,殘暴的岡比西斯讓他受盡了屈辱。埃及爆發了四次反波斯的大起義。公元前404年,波斯統治者大流士二世去世,波斯帝國内亂,埃及爆發第四次反波斯起義,這次起義是由三角洲地區的利比亞人主導的,領導人叫阿米爾塔伊俄斯二世。他控制了下埃及,波斯帝國在埃及的統治崩潰,埃及第二十七王朝宣告結束。

埃及第二十八王朝:(前404—前399)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二世去世,子阿爾塔薛西斯二世上台,波斯帝國爆發内戰。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統治者後代普薩美提克五世乘機發動起義,驅逐波斯帝國統治者,建立埃及第二十八王朝,首都塞易斯。公元前399年,内法阿魯德一世殺死普薩美提克五世,奪取政權,建立埃及第二十九王朝,埃及第二十八王朝結束。

埃及第二十九王朝:(前399—前380)埃及第二十九王朝是一個短命王朝,曼尼托記載的埃及第二十九王朝由門德斯地區的幾名法老王組成,總共隻經曆了二十餘年,第二十九王朝曾與斯巴達結盟,和波斯帝國開戰。考古發現能确認的第二十九王朝法老分别是尼發魯德法老、哈考爾法老、普塞穆特、尼斐利提斯

埃及第三十王朝:(前380—前343)曼尼托記載由塞邊尼圖斯的三位法老組成,總計統治了38年。内克塔内布一世是第三十王朝的第一個法老,他原本是在布巴斯提斯北部的塞邊尼圖斯出身的将軍。

在公元前380年篡奪了埃及第二十九王朝尼斐利提斯的王位,創設了新的王朝,并擊退了波斯帝國的進攻。之後經曆了泰奧斯法老和内克塔内布二世的統治。公元前343年冬,波斯帝國再度進軍埃及,在貝魯西亞戰役獲勝,擊敗了内克塔内布二世的軍隊,埃及第三十王朝滅亡。

埃及第三十一王朝:(前343--前332)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三世奧庫斯翻了埃及第三十王朝,第二次确立了波斯帝國對埃及的全面統治,曆史把波斯的第二次統治成為第三十一王朝(公元前343--前332),阿塔薛西斯三世大肆破壞埃及的神廟、摧毀埃及普塔神的神殿、劫掠财富。

公元前332年,亞曆山大大帝推翻了波斯人之後,曾不惜涉險,以險些葬死沙漠的代價,前去埃及腹地錫瓦的阿蒙神殿祭拜阿蒙神,以此獲得阿蒙神谕,來認可自己的法老頭銜,并在埃及正式加冕為法老。

托勒密時期

埃及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前332—前30年)

亞曆山大大帝死後,亞曆山大的繼承者托勒密一世沿用此前的埃及模式建立了政府機構,定都亞曆山大。這座城市試圖展現統治者的權力,并以著名的亞曆山大圖書館為核心,成為了世界文化和學術的中心。

托勒密一世時即鼓勵文化事業,發展工商業,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托勒密一世親自下令建立了舉世聞名的亞曆山大圖書館,最盛時藏書約70萬卷(莎草紙卷)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它的建成吸引了當時大量的學者,阿基米德、歐幾裡德等著名學者都來此從事研究,促使古代西方的文學、數學、力學、地理學、天文學、解剖學、生理學等學科的研究取得很大的進展。

像《荷馬史詩》第一個校定本就出自亞曆山大圖書館館長芝諾多德斯之手,埃拉托斯特尼也是在托勒密埃及經過測量後,計算出了子午線的長度(與實際相差僅300公裡左右),并進一步提出了“地圓說”,古王國時期到托勒密時期埃及曆朝曆代許多的哲學、詩歌、文學、醫學、宗教、倫理和其它科學均有大批著述收藏于此。

希帕提娅(Hypatia)是古代埃及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也是亞曆山大圖書館最後一任研究員,她出生在埃及的亞曆山大城,也對該城的知識社群做出了極大貢獻。

此外,由于埃及各地名家四方學者紛紛雲集此地講學,還有很多古希臘地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和詩人的埃拉托色尼,古希臘文獻學家阿裡斯塔克等不少曆史名人都曾出任過亞曆山大圖書館的館長。而諸如哲學家埃奈西德穆,數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等睿智聖賢也均在此或講學,或求學,使圖書館享有“世界上最好的學校”的美名,并在整個地中海世界傳播文明長達200至800年,托勒密統治者将商業和創收行業作為發展首選,例如莎草紙的制造業,也奠定了亞曆山大城世界文化和經濟的中心的地位。

托勒密四世(前221年—前205年在位)。治國無能,受寵臣左右。因此托勒密王朝的叙利亞土地大部喪失,附屬國紛紛倒戈起義也使國内動蕩不安。

托勒密四世即位後不久就逮捕了在埃及避難的斯巴達國王克裡昂米尼三世,并将之監禁。随着托勒密最能幹的一位指揮官的背叛,埃及在叙利亞巴勒斯坦一帶的領土受到塞琉西王朝安條克三世的嚴重威脅,野心勃勃的叙利亞國王安條克三世(大帝)進行第四次叙利亞戰争

公元前219年,塞琉西的軍隊攻陷了一些沿海城市,前217年,托勒密秘密訓練的新軍隊在巴勒斯坦南部的拉斐亞戰役中獲勝(托勒密王朝的最後一次偉大勝利),成功抵禦了安條克三世對埃及在巴勒斯坦領地的進攻。通過和約,托勒密四世奪取了除塞琉西亞外塞琉古王朝的全部沿岸城市。

托勒密六世(約前186年—前145年在位),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國王(前181年—前145年在位)。托勒密五世之子。在他統治期間,埃及繼續與叙利亞的塞琉古王朝進行混戰,此時的托勒密王朝疆域仍就包含,昔蘭尼、安那托利亞南部、巴勒斯坦的一些地區、叙利亞南部和一些地中海的島嶼,領土最南時可達努比亞。

前170年,塞琉古國王安條克四世對埃及發動了第六次叙利亞戰争。至前168年,安條克四世一度占領了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亞曆山大,托勒密六世不得不向羅馬求援。在羅馬幹預下,安條克四世被迫退出埃及,前145年托勒密六世在與亞曆山大·巴拉斯的戰鬥中陣亡。

公元前51年,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豔後)勾結凱撒謀害了自己弟弟法老托勒密十三世後,登上王位。羅馬人對她痛恨不已,因為她差一點讓羅馬變成埃及的一個行省;埃及人稱頌她是勇士,因為她為埃及赢得了22年的和平。

羅馬統治時期屋大維在亞克提姆海戰中打敗了馬克·安東尼和埃及的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後,埃及在公元前30年成了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公元前31年9月2日,阿克提姆海戰爆發。羅馬統帥阿格裡帕率領400艘戰船,在希臘西海岸迎戰埃及的500艘戰艦。由于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裡奧佩特拉棄軍而逃,導緻埃及的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此次海戰成為安東尼與屋大維鬥争的決定性戰役。

克裡奧帕特拉死後屋大維害怕“太多的恺撒”會威脅他恺撒惟一繼承人的地位,下令處死了小法老凱撒裡昂(凱撒與克裡奧帕特拉的兒子),托勒密王朝滅亡之後埃及淪為羅馬帝國埃及行省。

參戰方兵力

羅馬共和國:

8萬步兵,1.2萬騎兵,400艘戰艦

埃及托勒密帝國:

6萬步兵、1.5萬騎兵、15萬海軍水兵、500艘戰艦

羅馬五列槳座戰艦

羅馬五列槳座戰艦

托勒密四世40列槳座巨艦Tessarakonteres(244-205BC),

長130米,寬18米,高22米(到船舷),船艉柱距吃水線有24米。是埃及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噸位的超級巨艦也是人類曆史上首艘近萬噸的超級海上巨無霸,阿特納奧斯記述托勒密巨艦的劃槳長達14米,最上一層的劃槳長18米,漿上還有為保持平衡而附加的鉛配重,它有40行槳,甲闆上有八個塔台用來安排投擲武器和大型弩炮。托勒密的巨艦有400名水手操縱風帆和索具,4000名槳手和2850名士兵,載員高達7250名。後來由羅馬史學家普魯塔克再次記錄這艘前無古人的巨艦。

注:

1、托勒密王朝中、後期希臘移民開始逐漸被埃及同化,這種同化晚期才被羅馬中斷。

2、埃及國家滅亡時間為公元前30年(羅馬滅亡埃及32王朝(托勒密王朝)設立埃及行省),埃及文明滅亡時間為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國将埃及伊斯蘭化)。

後埃及時期(埃及行省)

羅馬帝國統治:(前30—公元642)埃及亡國

一任總督:科尼利厄斯·加盧斯

二任總督:埃利烏斯·加盧斯

三任總督:蓋烏斯·佩特戎尼烏斯

爆發起義

?任總督:督穆西烏斯·埃米利亞努斯

阿拉伯帝國統治:(公元642)埃及文明中斷

建築

建築在藝術象征、空間設置和功能安排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濃厚的宗教意涵,反映了古埃及獨特的人文傳統和奇異的精神理念。其穩定的自然和社會秩序似乎達到永恒和靜态。在建築藝術中,其空間也同樣體現了永恒和靜态。如正方形,三角形一些穩固的幾何形體經常被用在建築設計中,象征永恒的主題,許多神廟的幽暗,神秘的空間石柱如林,排列密集,光線透過高窗落在巨大的柱子上,光影斑駁,給人壓抑感,技術上的限制使神廟内部空間非常狹小和壓抑,形成一種均衡感的壯美宗教空間。

卡納克建築群

卡納克神廟始建于3900多年前,位于埃及城市盧克索北部,是古埃及帝國遺留的一座壯觀的神廟。神廟内有大小20餘座神殿、134根巨型石柱、獅身公羊石像等古迹,氣勢宏偉,令人震撼。

卡納克神廟是埃及中王國時期及新王國時期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太陽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埃及最大的神廟所在地。

建築占地面積30公頃,總長336米,寬110米。

前後一共造了六道大門,而以第一道為最高大,它高43.5米,寬113米。

主神殿是一柱子林立的柱廳,寬103米,進深52米,内有16列共134根高大的石柱。

中間兩排十二根柱高21米,直徑3.6米,支撐着當中的平屋頂,兩旁柱子較矮,高13米,直徑2.7米。

這些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精神在物質的重量下感到壓抑,而這些壓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點,這也就是卡納克阿蒙神廟藝術構思的基點。

宗教

埃及文明的核心是古埃及宗教,不研究古埃及宗教的人,很難說是對埃及文明有真正的了解。古埃及宗教的三大主題是自然崇拜、國王崇拜和亡靈崇拜,動植物崇拜隸屬自然崇拜,在自然崇拜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埃及人是一個笃信宗教的多神崇拜的民族,國王政權在很大程度上是神權政治,王權神授,文學中充滿宗教的說教;藝術與建築是宗教象征的一種表現。凡此種種,無不表現出宗教在古埃及人的全部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古埃及的宗教,經曆了漫長的發展曆程。

肉體的死亡隻是為靈魂開啟通往永生的大門。尼羅河西岸成為埋葬之地,那是每天太陽落下的地方,死者的靈魂也應在那裡安息。

文化

字體

1890年代在Hierconopolis發掘時發現的納爾邁石闆(公元前3000年)多年來被認為是埃及象形文字的最早文獻。然而,在1987年德國考古隊在阿比多斯(地名為Umm el-Qa'ab)發現了前王朝的一個統治者的U-j墳茔,複原了幾百塊骨片,從中找到了具有完全規模的埃及象形文字,這一墳茔的年代為公元前3150年。

埃及象形文字包含3種字符:音符,包含單音素文字,還有許多單音節文字和多音節文字;意符,表示一個單詞;限定符,加在單詞的最後以限定語意的範圍。商博良對這一文字系統作了如下說明:當文字發展并在埃及普及時,對文字的簡化也就發展了。這就導緻出現了僧侶體和世俗體字體。

由于迦南地區一直淪為為埃及附屬國,埃及聖書文字對腓尼基字母的影響非常大,而希臘字母又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建的,現代英文字母的源頭最早可以追溯至埃及聖書文。

埃及語與書寫系統的演進

埃及語前期(公元前3150起)棺篆

埃及語早期(公元前2700起)Pyramids銘文

埃及語中期(公元前2100起)聖書體(正楷)

埃及語晚期(公元前1600起)僧侶體~世俗體(行書,草書)

埃及語後期(科普特語)科普特字母(方言)

閱讀聖書體字符

音符:字符僅用來表讀音

意符:字符即表示所繪之物,且有讀音

定符:位于詞尾,不發音,提示詞義

注:現代古埃及語相比古代埃及語的區别在于缺少元音,國際埃及學術界後使用一個全新音節将其填充。

公元4世紀出現了Horapollo的《象形文字集》,對其中近200個象形文字作了解釋。早期研究者認為它源出于希臘文,近期的研究則傾向于它含有真正的知識的殘片,把它定性為埃及知識階層試圖挽救瀕于失傳的文化的一次“絕望”的嘗試。《象形文字集》對文藝複興時期的符号主義起了主要的影響,特别是安德烈·阿爾齊亞特的《圖形的寓意》,還有弗朗切斯克·科羅納的《波利菲爾之夢》。

拿破侖軍隊遠征埃及時,在羅塞塔城附近發現了一塊用三種文字(聖書體、世俗體和古希臘文)寫成的黑色玄武石碑,被稱為“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這塊石碑給解讀帶來了關鍵性的資料。商博良在前幾位文字學家研究基礎上從國王托勒密的帝号名印入手,前後用了近20年時間終于在1830年完全破譯了埃及象形文字,這對當時誕生不久的埃及學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進展。

文學

流傳到當下的古埃及文學作品,都是古代埃及社會形态下的産物其神學、詩歌、教谕,箴言,描繪了埃及古代文學史的燦爛。大約在公元前3300年,埃及人發明了象形文字,許多文學作品寫在紙草紙上保存了下來。

第一中間時期和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280~公元前1778),文學有了很大發展,中埃及語成為埃及古典文學語言。

中王國時期是古埃及文學的繁榮時期,其文學作品在修辭、表意、描繪等方面是後來各個時期文學作品的典範。

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70~公元前1090)最突出的文學體裁是寫實的旅行記,這個時期還留下許多對衆神和國王的頌歌《阿頓太陽的頌詩》是古代十八王朝頌歌中的名篇,它熱烈贊頌給萬物帶來生機的太陽神。這篇頌詩代表了古代埃及宗教詩的主要成就,埃及考古學家認為《阿頓太陽的頌詩》對古代希伯來文學産生過影響,特别是《舊約·詩篇》中可以看出古埃及頌詩的痕迹。

《尼羅河頌》是美楞普塔時期的篇長詩共14節,據埃及學者推斷,它創作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其外又有早在古王國時期,國王陵墓中就已經有了各種符箓。中王國時期,這類符箓種類增多,而且中等居民階層也在死者棺中放入符箓。新王國時期便産生了《死者之書》(一譯《亡靈書》),它是寫在長卷紙草紙上的各種咒文、禱文和頌歌,放在奴隸主帝王的陵墓或石棺裡供“亡靈”閱讀,許多詩句莊嚴典雅,氣象宏偉。它表現了古埃及人對衆神的虔誠,其中還有著名的三大神學體系,即孟斐斯神學,赫利奧坡裡斯神學,赫爾摩波利斯神學,等著作古代埃及每個時期都有訓言、箴言之類的教谕文學。箴言這類作品多出自統治者或王公貴族之手,教導其子弟、臣下如何治國如何愛戴人民;有些則宣揚如何立身行事。後世把教谕文學上溯到古王國時期,《普塔霍蒂普箴言》就是這時期的作品。據說在著名的《所羅門智訓》裡,可以看出古埃及大臣普塔霍蒂普所寫箴言的影響。

古代埃及各個曆史時期都有許多故事傳世。中王國時期,由于經濟活動範圍的擴大,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增多。這些故事大多叙述主人公遊曆冒險的事迹,情節曲折。它表明當時埃及人社會視野大為開闊,也反映當時埃及跟海外的交往日益增強。有些故事取材于曆史事件。第十王朝時期的《能說善道的農夫的故事》(一譯《有口才的莊稼人的故事》),是其中優秀的作品之一。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刻畫了一個聰明的勞動人民的形象。《賽努希故事》是根據第十二王朝初年的真實事件而創作的,它描述了當時國家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狀況,反映了埃及人在巴勒斯坦的真實生活。

中王國時期另一個脍炙人口的故事是《遭難水手的故事》(一譯《沉舟記》),它很象《一千零一夜》中的《辛伯達航海旅行的故事》,也象《魯濱孫飄流記》。這部作品饒有風趣,引人入勝,充滿驚險的場面和奇異的情節,反映出當時埃及水手的生活和愛國熱忱。新王國時期留下了許多曲折離奇的故事,如《兩兄弟的故事》、《倒黴的王子》、《占領尤巴城》和《關于真理和非真理的故事》等。新王國時期另一個突出的文學體裁是寫實的旅行記,著名的《威納蒙旅行記》寫于第二十王朝的末期,它描述阿蒙神廟神官哈雷侯爾派遣威納蒙前往腓尼基比布魯斯城采購木材的故事。

古埃及文學在題材或體裁上對古代希臘文學、科普特文學和中世紀的東方文學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藝術

音樂

古代埃及音樂,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從埃及古遺迹出現的古樂器,顯示埃及的古樂史迹,僅次于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的音樂近5千年的曆史;當時的埃及音樂,相信是以祭典儀式及宮廷音樂為主。

古代埃及在(公元前3100~前332),已産生了豐富的音樂文化。已使用多種樂器,如西斯特魯姆(一種金屬叉鈴)是宗教和音樂的象征,常用于宗教儀典和公祭活動。貝尼琴(弓形豎琴)豎琴的多種形制,皆由它演化而成。其他樂器還有弦樂器利拉、納菲爾琴(琉特),管樂器賽比笛、雙管瑪穆(一管奏曲調,一管奏持續低音)以及體鳴樂器對擊棒(有木制、青銅制、象牙制,黃金寶石等)和多種鼓。

在公元前17~前15世紀,埃及人又曾征服過叙利亞近東等地,因此埃及音樂與西亞音樂有過密切的交流。西亞音樂對埃及音樂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三角形豎琴和長頸琉特的傳入,豎琴的體積由小變大;一種雙簧的管樂器在許多場合取代了笛子;音階也由原來的五聲變為七聲。

從埃及古王朝的遺迹和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在宮廷貴族的生活中,音樂占有重要地位,吟詩、舞蹈以及婚喪儀典都伴有音樂。根據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記載,5世紀時,埃及的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相當繁榮,曾舉行過600人的合唱、300人的豎琴合奏。

繪畫

埃及藝術宏大而細緻、莊嚴而溫和、肅穆而崇高、驕傲而謙卑。古代埃及藝術的主要特征我以為就是“恒定”感,希望通過“恒定”的牽引,使藝術在人與神秘力量間形成媒介。它們是人創造的,但并不完全為現實的人的藝術。這樣的藝術無疑有着造型的紀念碑性和别樣的内在力量。

法尤姆畫像(Faiyum mummy portraits)法尤姆肖像出現的時期正值羅馬美術對埃及美術産生巨大影響之時。在2世紀初,該地區還出現過身着羅馬衣袍的埃及人的畫像。這一類肖像對光、影以及人物性格和神态的刻畫頗具特色,人物眼大且富于表情。這種手法被認為是東方概念與西方現實主義的結合,并被認為是拜占庭畫風格的先聲。

科技

埃及是文明古國之一。古代埃及有着與衆不同不同的科技傳統。古代埃及為世界貢獻了諸多發明創造,而且在天文、數學、醫藥、機械、建築等衆多方面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先進成果。

古代埃及人于公元前2600年發明了莎草紙,它是曆史上最早最便利的書寫紙。當時,莎草紙大量出口,遠銷海外,希臘人、羅馬人、亞述人、腓尼基人阿拉伯人等等都大量使用,深刻影響了西方文化3000年之久。由于紙草紙的發明和推廣,才使人類可以不再用泥、石、木、陶、金屬等材料記錄文字或圖畫,也使古代大量信息得到傳播和保存,直至8世紀,中國造紙術傳到中東,才取代了莎草紙。

包括英文“紙”的拼寫paper,就是來源于拉丁文中莎草紙的拼寫papyrus。莎草紙因此也成了古埃及人對人類文明巨大的貢獻。

注:(埃及人發明的是莎草紙造紙術,之後中國人發明的是宣紙造紙術而現代使用的是複合造紙術)一些由古代埃及先于其他國家發明的包括:最早的紙(紙莎草)、鎖和鑰匙、玻璃器皿制作技術、啤酒釀造技術、牙刷、隕石中提取鐵技術、10進制和拆分法、薄荷糖、安全套、保齡球、鏡子和化妝品、大型帆船、眼影、假發、水鐘、牙膏、扇子、手套、文胸、剪刀、文具盒、骰子,手術器械(根據《艾德溫·史密斯紙草文稿》記錄,古埃及人可以治療48種骨骼移位,并為此使用一整套手術器械,包括刀、剪、針、鉗、勺、鈎、探針、夾鉗、柳葉刀等。)等。

古代埃及的家具制造以及建築設計方面大量使用榫卯系統結構十分先進,其榫頭和榫眼、燕尾榫、斜榫、暗榫,木釘加金屬件的結構等。

建築上将兩塊花崗岩接縫處鑿出個騎縫燕尾型榫,然後制作個領結型木楔或銅楔砸進去,兩塊石頭就連接成了一塊,牢不可分。

此外木制家具榫頭處理還實現大進小出,且有軟包的形式。反應出埃及古代木匠的高超水平。

醫學

被古代文明和現代社會大為推崇的埃及醫學,當下依然是一種引人入勝的存在。

古代埃及醫學的基本概念,着重于醫學系統對血管系統的解剖,病理學和疾病方面的認知,

古代埃及醫學起源于公元前3300年,左塞王的禦醫伊姆霍特普,是其奠基者。

古埃及醫學是同時代最先進的醫學體系之一,廣泛影響了古希臘醫學,波斯醫學體系的發展,古埃及人從木乃伊的制作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解剖學知識和技巧,他們還研究藥物學,利用他們掌握的知識來實施簡單的外科手術。

早在4500年前古埃及當時研究出了800多種簡單的醫療手術措施,和600多種天然藥物用法,如柳樹葉子和樹皮(含阿司匹林)用作防腐,以及從黴變面包中獲取盤尼西林成分外敷傷口等。

《艾德溫‧史密斯紙草文稿》醫學論文集,也是人類史上第一部醫學著作,在這部著作上面他們已經掌握了腦部的大體解剖,「腦」的個名詞第一次出現了,同時出現的還包括腦膜、腦脊液。他們還知道腦外傷和偏癱之間的關系,從而揭示出了腦的部分功能。

當時外科醫生對各器官功能的認識大部分都是正确的,比如心髒泵血的功能、血液中帶有「活力」的功能。

出現于紙草文稿中的手術技術包括:縫合,切除,止血,鑽孔(古埃及人發明了帶有鋸齒内緣的管子來鑽孔,主要用于血腫的減壓)骨折和錯位的處理:複位、打繃帶、打夾闆。

事實上,涉及外科知識最多的埃德溫·史密斯紙草卷很可能就是一本軍醫手冊,所以文稿的48個病例中,大多數外傷特别是頭部外傷的,「标題-檢查-診斷-治療-手術細節注釋」的順序寫作,非常有條理

古埃及外科醫生已經将病人區分為「可治愈的」、「可争取的」和「不治療的」,并從而制定針對性的分級治療策略——「可治愈的」可以直接手術;「可争取」病人暫時有手術禁忌,但可以先觀察,減輕痛苦,若情況有好轉,再行手術。

莎草紙保存不易,留存下來的文件屈指可數。幸好古埃及有豐富的墓葬出土為醫學史研究者帶來有用的補充信息。

引:古埃及的血管系統醫學和外科手術(Justin Barr New Havenue,Conn)耶魯大學醫學院《古代埃及醫學史》

政治

古埃及是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國家,一切的權力都歸屬于法老,包括司法、行政、立法、宗教等。法老之下有一套政府機構,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全國各地進行各方面的管理。

中央政府最高官員是維西爾,相當于宰相,其權力僅次于法老,但也是全方位的,對各個政府部門都進行監督和管理,如立法、建築、國防、國家資源調查和分配、征兵、國家公祭等等。

維西爾職位重要,古王國時期一般由王子擔任,老國王去世後則可以由王子繼位。古王國衰敗後,維西爾職務開始被非王族控制,并開始威脅法老的王位。

在中王國時期,首個維西爾政變的情況發生了,阿蒙涅姆赫特取代了第十一王朝末代法老曼圖霍特普四世登基,開創了埃及第十二王朝。

後來一些法老曾試圖削弱和分散維西爾的權力,如設置兩個維西爾等,但維西爾成為法老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

中央政府在維西爾之下設有司法部、财務部和軍事部等部門。司法部分為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諾姆法院),高等法院設一名院長,受維西爾領導,并由一些将領和官員組成,主要處理危害國家安全的重要案件,例如叛國、政變等。

埃及地方40個諾姆各設有地方法院,對本諾姆的案件進行審理,國家的法律在地方是适用的。财務部設有财務大臣,負責國家财務相關事務,如稅收、國庫、土地丈量、外國貢品等,但後來在新王國時期财務大臣的權利逐漸轉移給内宮總管,使王宮的權力淩駕于政府權力之上。

地方諾姆的财務權則由市長(諾姆長)擔任,他們負責收集運送谷物和稅收,并直接向維西爾負責。

古埃及的軍事部門也是不斷演變的,國家軍事是中央集權,使法老可以有效的統全國之力進行軍事行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埃及此時出現了管理武器、武器與船舶制造、軍隊補給和防禦工事等事務的專門機構——“軍械院”。其首領為“軍械院院長”,有時與軍隊中的錄事職務合并,是軍事部門的要職。這是古代世界最早出現的中央一級軍事後勤機構。

軍事

古王國時期

古埃及有悠久的軍事史。埃及曆史上曆次王朝更替大都是以大規模戰争導緻的。在二十王朝以前,埃及帝國連續三千多年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埃及十八王朝即使在滅亡時還擁有十幾萬正規軍,曆史上和周邊地區不斷有軍事摩擦和對外征戰。

此外埃及在古王國時期就出現了管理武器、部隊補給和防禦工事的後勤部門——“軍械院”。在軍事發達的新王國時期,軍隊則發展分化為步兵、海軍、戰車部隊。全國步兵分幾個軍區(稱“梅沙”),以埃及神隻的名字命名,之下設連隊、排、班等,層層組織。新兵一般從埃及和埃及的殖民地征集,進行統一的訓練,退伍的老兵則受到政府的厚待,例如發放土地、奴隸和牲畜等。埃及還設有常備軍,主要負責法老和王宮的安全,相當于法老禁衛軍。

中王國時期

在兵制建設上,古埃及在中王國時期有一個從民兵到常備軍的發展過程。最初,中王國的民兵隊伍的招募,由“軍隊錄事”負責。據第12王朝的一個紀念碑文記載,“皇太子”作為“軍隊錄事”在提尼斯州募兵,其比例是每1000名男性居民中招募10人。被招募的士兵,通常補充到州長管轄的地方部隊中。每個州常達800—1200人,在軍事作戰時,州長率領這些地方軍,加入王家軍隊,聽其指揮。另外,中王國時期從努比亞招募雇傭兵,而且數量不少,在軍隊編制中另入雇傭兵系列。在中王國時期,國王建立了常随自己身邊,保護自己的近衛隊。長期服役的常備軍就是從這種近衛隊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随着常備軍的擴大,以前戰時臨時招募的民兵逐漸被定期在各州招募的由新兵組成的專職軍隊所代替。新兵受州長和專門軍官的領導

中王國的統治者們一方面注重對外征伐侵略,另一方面又下令全國大興土木,修築防禦工事,加強國内重地和邊疆要沖的防衛。國内要地的防禦工事主要在首都底比斯和北方重鎮孟斐斯一帶。北方防禦工事主要對付亞洲人的入侵,數量不多,而重要的防禦工事集中在南方,主要在第一瀑布和第二瀑布南北一帶。

南部第二瀑布地區的塞姆拉之間,沿尼羅河兩岸埃及人建有一系列堡壘,形成保衛埃及的三道防線,又是南侵努比亞的兵站基地。

新王國時期、埃及帝國霸權時代

新王國時期每一個軍團都由數千名士兵組成,典型的軍團構成是:每個軍團有800~2000名步兵和200~400輛戰車;一個軍團被分成10個營,每個營有100~300名戰士;一個營還可以細分成由50人組成的兩個連;連下面的單位是排,一個排有20人;而最小的單位為小隊,10個人為一個小隊。

此時埃及帝國已經擁有接近8~10萬以上且訓練有素的常備軍。即擁有非常龐大數量的常備軍,其軍事文明之先進,可見一斑。

許多特殊的部隊也在這個階段逐漸形成,比如使用厚盾、攻城槌的部隊;成魚鱗分布排列的梯隊;地道的先鋒隊。當埃及再次征服了努比亞之後,庫什(Kushite)重擊部隊(shock troops)和努比亞弓箭手軍團也再次回歸埃及武裝力量。

新王國時期的法老身邊也聚集了一大批以前禦駕親征一起戰鬥過的老将來維護他自己的王位和人生安全。比如Didu,一名将軍,他曾經守衛過底比斯以東的沙漠。由于他對法老的忠誠,他先後做過法老派往外國的使臣;國王近衛隊的成員;戰艦Meri-amen号的船長;最後是王宮侍衛長。另一名叫做Neb-amen的軍人,最後也成為了首都底比斯城的警衛總督。

随着帝國的不斷擴張,埃及需要更多的軍人。于是,埃及人開始将那些囚犯也編入了軍隊之中。比如在抗擊海上民族(Sea Peoples)戰争中所捕獲的Sherden人,這些戰俘忠于埃及帝國。

《圖特摩斯三世年代紀》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在位執政期間對外擴張的重點是西亞叙利亞的諸城邦。在首戰告捷之後,圖特摩斯三世又花了近20年的時間反複多次征讨,才最終确立了對叙利亞的統治,而他對叙利亞的征服嚴重刺痛了西亞大國米坦尼,強強相碰終不能免。米坦尼王國的悲哀在于它的對手是如日中天的埃及第十八王朝傑出軍事家圖特摩斯三世。數次大戰埃及都取得了壓倒性優勢,其中公元前1472年圖特摩斯三世還一度渡過幼發拉底河追擊對手。最後米坦尼屈服,并成為埃及的盟友,這使整個西亞地區大為震動,亞述和巴比倫都同埃及修好,巴比倫還将一位公主送給圖特摩斯三世為妃。兩個曆史最久遠的文明中心第一次以聯姻的形式相結合。

随着圖特摩斯的威名漸行漸遠,越來越多的國家向他稱臣納貢。他的艦隊同樣所向無敵,東地中海成了他的勢力範圍,愛琴海諸島、克裡特島、塞浦路斯島都在他的海上帝國之中。

向北擴展是他的戰略重點,但圖特摩斯也沒有忘記埃及以南的熱土,盡管這些地區的文明程度稍遜一籌。南方的邊界在圖特摩斯時代被推進到尼羅河第四瀑布(今埃塞俄比亞境内)。

為了鞏固新征服地區的統治,圖特摩斯三世在西亞駐紮精悍的軍隊,并派駐總督進行治理,同時也利用當地王公進行統治。每征服一國,他便将其王公的子弟帶到埃及,一方面作為人質,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接受埃及的教育,培養對埃及的感情。這一招為世界各地的征服者所慣用,而圖特摩斯三世顯然為原創。

圖特摩斯三世去世之後,他的前三個繼承者繼續保持了埃及軍事上的強勢,但隻限于鞏固祖先留下來的成果,而鮮有擴展。或許圖特摩斯三世所征服的地盤,在他那個時代的生産力和交通狀況下已是極限。

此時鄰國每年都要向埃及進貢,埃及在巴勒斯坦、叙利亞和努比亞一共組織了16場戰役,他對待戰俘的态度也是人道的,他在執政期間建立了帝國的和平,巴勒斯坦和叙利亞都心甘情願地臣服于他的統治。他創造了一個空前繁榮的埃及。

此外重甲騎兵的出現最早是在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統治時期,為了對付馬拉戰車,重甲騎兵被埃及軍隊普遍采納。然而,直到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Persians)才真正地将這些騎兵的力量全部發揮出來。

第二十二王朝的舍松挈一世(Sheshonq I)在很多年之後曾經這樣描繪過王室軍隊:

“Sesonchosis組建了一支由健壯的男人組成辎重部隊……他擁有600,000人的步兵,24,000人的武士,27,000輛可用于戰争的戰車。他和近1700名勇敢的、富有戰鬥經驗的、年輕的戰士一起分享他的統治權。

經濟

新王國時期,與以往相比最顯著的特征是在存檔工作、契約、統計表、征兵表、命令、備忘錄、稅收表、書信、流水帳、清單、規定、案件副本等方面都需要記錄。

這種記錄工作的完善是國家控制強化的标志,同時也顯示了新王國政治秩序的進步,國家統治的有序。

文明成就

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古代埃及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西亞北非地中海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之一,在世界文化體系内占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文學,醫學,科學,等方方面面都對後世影響深遠,正應了那句老話,埃及并不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國度,而是先有了埃及,然後才有了曆史。

古埃及的文化非常豐富。創造的象形文字對後來腓尼基字母的影響很大,而希臘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建的。此外,金字塔、亞曆山大燈塔、阿蒙神廟等建築體現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和數學知識,在幾何學、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上一篇:擒拿

下一篇:幾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