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

南越

秦末漢初趙佗建立政權
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是約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于嶺南地區的一個國家,國都位于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全盛時疆域包括今天中國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地區,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南越國是秦朝将滅亡時,由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後于約前203年建立。前196年,趙佗向西漢皇帝劉邦稱臣,南越國成為西漢的一個“外臣”。約前183年,南越國與西漢交惡,趙佗開始稱帝,其後,閩越、夜郎、同師等國皆臣屬于南越國,南越國的勢力影響範圍擴張至頂峰。前179年,南越國與西漢修好,趙佗再次向西漢皇帝漢文帝稱臣。前113年,南越國第四代君主趙興因向西漢請求“内屬”,而和丞相呂嘉發生争議。呂嘉殺死趙興,立其兄趙建德為新君主,并與西漢對峙。前112年,西漢君主漢武帝出兵10萬發動對南越國的戰争,并在前111年将南越國滅亡。南越國共存在93年,曆經五代君主。南越國的建立保證了秦末亂世時嶺南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使嶺南免遭戰亂之苦。南越國君主推行“和集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族和南越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
  • 中文名:南越國
  • 别名:越(粵)
  • 所屬洲:亞洲
  • 政體:君主專制政體
  • 常用語言:百越民族語系 - 南越(粵)語
  • 首都: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
  • 國家領袖:公元前203年
  • 建國時間:公元前203年
  • 亡國時間:公元前111年
  • 亡 于:漢朝(西漢)
  • 主體民族:百越民族 - 南越(粵)民族
  • 民族文化:南越文化

動亂中立國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平定嶺南﹐設南海﹑桂林﹑象三郡﹐并從中原遷徙數十萬人與當地越人雜處。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死﹐龍川縣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代為郡尉。秦亡﹐趙佗控制了桂林郡和象郡﹐并在漢高帝四年(前203)自立為南越武王﹐建都番禺(今廣東廣州)。

趙佗改從越人裝束﹑習俗﹐使漢越兩族和睦相處﹐越人各部逐漸改變互相攻殺的陋習。

接受漢朝封号的事實獨立

漢高帝十一年(前210年)﹐漢遣陸賈使南越﹐冊封趙佗為南越王。雙方開設關市﹐南越則定期向漢朝進貢。

呂後時﹐因限制南越關市﹐禁止向南越輸出鐵器和母畜﹐引起趙佗不滿﹐關系惡化。

趙佗自稱南越武帝﹐發兵攻打長沙王國邊邑。

漢文帝即位後﹐為趙佗在其家鄉的親冢置守邑﹐封贈其兄弟﹐再次派陸賈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撤去帝号。

漢景帝時﹐趙佗遣使朝請﹐表示臣服﹐但在國中仍用帝号。

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趙佗死﹐其孫趙胡為南越王﹐遣太子嬰齊到漢都長安宿衛。

趙胡死﹐嬰齊代立。

趙嬰齊死﹐太子興繼位﹐其母摎氏是嬰齊在長安時所娶邯鄲人。

元鼎四年(前113)﹐趙興以摎氏意上書漢朝﹐請許與内地諸侯一樣﹐三年一朝﹐廢除邊關。武帝允所請﹐頒賜南越丞相和内史﹑中尉﹑太傅,其餘官署許由南越自行設置;并廢除南越舊有的黥﹑劓刑﹐采用漢朝法律。

呂嘉之亂

但在南越擁有很大權力的丞相呂嘉反對南越内屬﹐當武帝于翌年派韓千秋率兵兩千往讨時﹐呂嘉便舉兵反叛﹐殺死趙興﹑太後摎氏和漢使者﹐立趙嬰齊與越女所生子建德為王﹐并擊殺了韓千秋。

漢武帝遂派伏波将軍路博德﹑樓船将軍楊仆等率十萬人分五路出兵攻南越。

元鼎六年(前111)冬﹐平定了呂嘉之亂﹐廢除南越王國﹐在其地設置了南海﹑郁林﹑蒼梧﹑合浦﹑儋耳﹑珠崖﹑交趾﹑九真﹑日南九郡。 

與越南越族關系

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推動下百越,地區的經濟、文化有着明顯的發展。有些地區的出土文物反映出:漢武帝以後的鐵制工具顯著增加,文化面貌上的民族特點逐漸減弱。部分百越族與漢族在共同的經濟生産與貿易活動以及文化的相互影響中,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進程。瓯閩族與漢族混合的“山越”,在東漢末三國初(公元3世紀初)還很活躍,到南北朝後逐漸從曆史上消失。

在另方面,嶺南百越卻長期留存。東漢建武十六年(公元40),交趾雒越征側、征貳兩婦人曾發動反漢鬥争,“九真日南、合浦蠻裡皆應之,凡略六十五城,自立為王”。延至建武十九年始克讨平。西瓯,東漢稱烏浒,人口衆多,靈帝建甯三年(170),郁林太守谷永曾招撫十餘萬,開置七縣。魏晉以後,嶺南百越有蜒、俚、僚、等名稱,“随山洞而居”,分布很廣,他們是今天壯侗語各族的先民。秦漢時永昌郡西南(今雲南省西南與老撾泰國緬甸接境地帶)的撣國和滇越,珠崖、儋耳的“雒luò越”,也是百越的一部分,他們當時還較原始,使用“木弓弩,竹矢,或骨為镞”,但也都為開發祖國邊疆作出了貢獻。

越南人口占多數的民族也稱越人(Viets)。亦稱“越南人”、“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90%,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使用越語,系屬未定。由于長期受漢文化影響,越語中的漢語借詞約占其詞彙的一半以上。至少早自公元1世紀開始,一直沿用漢文,13世紀出現“喃字”,系在漢字結構的基礎上,按形聲、會意、假借等方法構成的方塊字,但字數不足,著書、行文仍需夾用漢字。

19世紀40年代拉丁化拼音文字開始定型,80年代在越南政府倡導下逐步推廣,又因為與中國交惡及倡導民族主義,現在年青一代已大多不識用漢字。但在鄰近中國地區還有會說中國廣西、雲南方言的邊民。大乘佛教自古在越人中影響較大,并在南方派生出和好教和高台教。另外有不少越人尊崇孔子,建有文廟,稱儒教。天主教傳入後,也有一定影響。由于近代受過法國殖民統治,因此在很多文化生活方面遺有影響。

越人系古代駱越人的後裔,先住越南北部,後逐漸南移,直至19世紀中葉始達南端。在其南遷途中不斷混入其他民族成分。越人自公元初進入封建社會,主要從事農業,少數從事工業、手工業、林業、漁業和商業。村莊多按職業和宗教信仰不同組成。過去在越人中,父母包辦婚姻、指腹為婚和小夫大妻現象比較普遍。後來,這種情況逐步改變。越人的人名,男子喜用文、廷、世、輝、維、友等字,女子喜用夢、麗、瑞等字。也有用仇人的名字給子女取名的,但忌用神靈、尊長的名字給子女取名。對長輩、有地位的人,說話要用敬詞。越人的音樂、舞蹈和戲劇藝術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另有50多萬越人分布在柬埔寨、泰國和老撾,近現代還有僑居、移居、避難歐美、澳洲、中國香港的。

現在的越南中北部,古為中國交阯(趾)之地。古籍中早有神農等三皇五帝南至交趾的傳說。周時,有記載越裳氏重譯來獻。679年,中國唐朝曾于其地設“安南都護府”,故又稱安南。還曾有大瞿越、大越、大虞等國号。1802年,阮朝的創建者嘉隆王阮福映請求改國号為“南越”,1803年中國清廷不許,而封他為“越南國王”,越南之名始此。1838年起又稱大南。1945年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改稱今名。位于中南半島東側,北與中國雲南、廣西接壤,西和老撾、柬埔寨為鄰,東鄰南中國海,南瀕暹羅灣。面積329556平方公裡,人口5800萬(1984),京族占89%以上。還有岱、傣、芒、侬、苗等60多個民族。

現代越南國境内最早的居民可能是印度尼西亞人和美拉尼西亞人,其後代是南方的占人和摩依人。在越南北方和平、甯平、清化等省發現屬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和平文化。在諒山省北山等處發現更為進步的北山文化。約在公元前4世紀,原是中國百越人的一支雒越人占據紅河中下遊一帶。形成部落聯盟。原始公社崩潰,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據越南古史記載,最早出現的國家先後有文郎國和瓯雒國,但都帶有神話、傳說的性質。

疆域

概況

南越國(越南語:Nam Việt quốc)是在秦朝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立國之後,趙佗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在郡的設置上,趙佗保留了南海郡和桂林郡,并把象郡拆分為交趾郡和九真郡。

鼎盛時期的南越國,其疆域北至中國嶺南,南至越南中北部,“東西萬餘裡”,實力雄厚。北部邊界一直到南嶺一帶,包括今天廣西北部的三江、龍勝、興安、恭城、賀州,廣東北部的連山、陽山、樂昌、南雄、連平、和平、梅縣(今梅州市梅縣區),蕉嶺一線,大部分地區與長沙國交界;東部邊界一直到今福建西部的永定、平和、漳浦,與閩越交界;南部邊界一直到今越南中部的長山山脈以東及大嶺一線以北的地區;西部邊界到達今廣西百色、德保、巴馬、東蘭、河池、環江一帶,與夜郎、毋斂、句町等國。

史臣吳士連曰:五嶺之于我越者是為險塞,國之門戶,猶鄭之虎牢,虢之下陽也。帝越者固宜設險守國,不可使之失也。趙氏一失其守,國亡統絕,土宇瓜分,我越又分,南北之勢成矣。後有帝王之興,地險已失,複之必難。故征女王雖能略定嶺南之地,不能據得嶺險,旋底于亡。士王雖複全盛,然猶為當時諸侯,未正位号,沒後又失之。而丁、黎、李、陳止有交州以南之地,不複趙武之舊,勢使然也。

19世紀中葉,阮朝的嗣德帝組織史官編纂《欽定越史通鑒綱目》。嗣德帝在禦覽該書之後,朱批:“統觀前後,則我越地之淪入中國已幾太半。惜乎曆代明君良臣亦多有不世出者,然終不能收回寸土,大是憾事。非特于今複宇為難,悲夫!”

郡治

南海郡大體包括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區域,秦時設有番禺、龍川、博羅、揭陽四縣,南越國建立之後,趙佗又在此基礎上增設浈陽、含洭兩縣。其中番禺縣是南海郡的郡治,也是南越國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廣州市

南越國全盛時期

越秀區内。1983年,在廣州市越秀區發掘出了南越文王趙眜的陵墓,1995年和2000年,又先後在此發掘出南越國宮署禦花園遺址和宮殿遺址,證實了南越國都城的确切位置。

桂林郡包括了今廣西的大部分區域,下設的縣可考者有布山、四會兩縣,其中布山縣是桂林郡的郡治,位于今廣西桂平西南,1976年,在貴港發掘出土了羅泊灣一号墓,該墓的主人被考古學家認為是南越國桂林郡的最高官吏(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是蒼梧秦王)。

交趾郡、九真郡包括了今越南中北部地區,下設的縣可考者隻有象林縣。

民族

南越國境内的居民,大部分是屬于百越族的土著居民,另有來自中原的數十萬移民。這些中原移民包括秦朝平定嶺南的數十萬軍人,為軍人補衣服的1萬5千名未婚女子,以及秦朝強迫移居的有罪官吏、犯人、上門婿和商人等。南越國境内的百越族又分成南越、西瓯、駱越等支系。南越族分布于今廣東北部、東部和中部,廣西的東部也有少量分布,是由舊石器時代生活在廣東北部的馬壩人發展而來的。

西瓯族分布于今廣西大部分地區和廣東西部,其中主要聚居于西江中遊的浔江流域和靈渠以南的桂江流域。西瓯早在秦朝時其部族首領譯籲宋就曾頑強的抵抗過秦軍并被秦軍殺死,南越國時趙佗封譯籲宋的後裔為西籲王,對西瓯族進行自治。至漢朝滅掉南越國時,僅桂林郡就有數十萬的西瓯族人。駱越族分布于今廣西西部、南部,越南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和貴州的西南部,其中主要聚居于今廣西左江、右江流域,越南紅河三角洲及貴州的北盤江、南盤江流域。駱越的名字來源于他們墾耕的田地多為山坡間的田地,當地稱這種田為“駱田”。南越國立國前,趙佗曾率兵征讨駱越族的首領安陽王,并将其擊敗。

政治

政治制度

南越國因為是在秦朝南海、桂林、象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并且南越國的開國君主趙佗也曾為秦朝的南海郡尉,所以南越國的政治制度大部分是沿襲秦朝的;後來因為又臣屬于漢朝,所以漢朝的政治制度對南越國的影響也很大。

南越國的行政制度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以獨立國家的姿态分封了一些王侯,形成了和西漢基本類似的郡縣制和分封制并行的行政制度。在郡縣制上,趙佗保留了大部分秦朝的郡縣設置,同時為了加強有效的統治,又增設了一些郡縣。在分封制上,據文獻記載的有蒼梧王、西于王、高昌侯等。

南越國的職官制度可分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是一個體系寵大的官制系統。在中央官制中,包括有集軍政大權于一身的丞相、丞相的助手内史、監督百官的禦史、指揮禁軍的中尉、輔王的大傅等掌握着南越國内政外交的重臣,還包括有郎、中大夫、将、左将、校尉、食官、景巷令、私府、私官、樂府、泰官、居室、大廚、廚官、廚丞、掌禦、少内等文武百官。在地方官制中有假守、郡監、使者、縣令、啬夫等。

南越國還有和中原政權相似的其它一些政治制度,比如實行戶籍的制度,實行紀年的制度,用漢字、用中原度量衡的制度,預立太子制度。這些來自于中原的制度對治理南越、改變南越原本局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軍事制度

南越國的軍隊來源于秦征嶺南時的50萬大軍,南越國建國之後,一些古越族人也加入到這個軍隊中。南越國的軍事官職有将軍、左将軍和校尉等,軍隊的總人數應該為50萬以上,兵種包括有步兵、舟兵和騎兵等。在南越國墓葬出土的兵器中,主要分為青銅兵器和鐵兵器,其中青銅兵器又占了絕大多數,這反應了當時南越國鐵器的稀缺。當時,南越國的士卒主要配備的武器為青銅制的短劍、矛、镞和弓矢等;而将官則使用鐵劍和鐵矛。

民族政策

南越國的民族政策沿襲了秦朝南海郡尉任嚣、趙佗起就實行的“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對來自中原的移民和本地的百越族之間的相互融合起了積極的作用。秦平南越和南越國建國初期都是以中原人為主要依靠力量的,後來逐步吸收了許多越人加入到南越國的政權裡來,比如丞相呂嘉、左将黃同等都是越族人,呂嘉的宗族在南越國當官的有70多人。

南越國政權還在一些民族複雜的地區分封當地越人為王侯,如在西瓯分封的西籲王等,讓其自治。這些越人治越的方式,增強了越人對南越國政權的認同感。生活習慣方面,在趙佗的帶動下,南越國政權的中原人入境随俗,開始遵從越人的風俗習慣。社會上中原人與越人之間的通婚聯姻越來越普遍,連王室也盛行。南越國王室與越人丞相呂嘉的家族世代有聯姻,末代南越王趙建德的母親也是越人。這些政策對南越國的政權穩定、經濟發展、文化交流都起了很有效的作用。在整個南越國時期,中原人和越人和睦共處,逐漸相互融合。

争議

南越國歸屬問題以及趙朝正統性的争議:

在中國,南越國被當作中國的一個地方割據政權看待,不承認越南人所提出的趙朝。而因為南越國的部分領土延伸到了今天越南的北部地方,部分越南人亦把南越國當作越南曆史的一部分。陳朝時黎文休編成的《大越史記》、佚名作者的《越史略》,以及後黎朝史官吳士連等編成的《大越史記全書》,便把趙朝列為越南的早期王朝來表述。黎文休提出:“趙武帝能開拓我越,而自帝其國,……為我越倡始帝王之基業”,吳士連亦說:“趙氏一失其守,國亡統絕”,反映了他們認為趙朝興亡,與越南的“國統”是息息相關。

到了後黎朝末年的時候,吳時仕對趙朝的正統性提出了質疑,認為趙佗是來自中國的侵略者,而不是越南的賢明帝王。後來,《欽定越史通鑒綱目》不再将趙朝列入正統朝代中,但仍舊将趙朝當作越南曆史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1.司馬遷: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傳

 2.班固:《漢書》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東漢。

 3.張榮芳、黃淼章:《南越國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4.張榮芳:《漢朝治理南越國模式探源》,《南越國史迹研讨會論文選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

 5.劉敏:《“開棺”定論——從“文帝行玺”看漢越關系》,《南越國史迹研讨會論文選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

 6.劉瑞:《南越國非漢之諸侯國論》,《南越國史迹研讨會論文選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

 7.崔銳、付文軍:《從考古發現看南越國在嶺南地區開發方面的曆史地位》,《南越國史迹研讨會論文選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

 8.彭年:《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的先驅——從南越國遺迹看南越文化及其曆史地位》,《南越國史迹研讨會論文選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

 9.藍日勇、蔣廷瑜:《廣西漢墓的發掘與南越國史的研究》,《南越國史迹研讨會論文選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