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王墓博物館
1983年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保存完好,是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漢代彩繪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萬餘件,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南越王墓是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大考古發現之一,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南越國遺迹》與《海上絲綢之路》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建築面積17400多平方米,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博物館還設有楊永德伉俪捐贈的陶瓷枕專題陳列和不定期的臨時展覽。2004年入選國家AAAA級景區,200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1]。
  • 中文名: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 外文名:THE MUSEUM OF THE NANYUE KING MAUSOLEUM
  • 地理位置:廣州市解放北路867号
  • 類别:王墓博物館
  • 開放時間:1988年
  • 門票價格:全票10.00元,半票5.00元

曆史沿革

1983年南越王墓發掘工作完成後,廣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就地建設南越王專題博物館,保護古墓,陳列出土文物”的決策。

1984年3月,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正式由市政府立項并劃地征地,随後開始了方案設計、論證、篩選,最後确定采用中科院院士、市規劃局總工程師莫伯治先生的設計方案。

1986年12月27日舉行建館奠基儀式,首期工程加固維修古墓。

1988年2月8日,綜合陳列樓建成,正式對外開放。

1989年,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進行了墓室維修加固、墓室光棚、東回廊的建設。

1993年2月8日,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第二期工程主體陳列樓竣工。同日,《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陳列》、《楊永德伉俪捐贈藏枕專題陳列》開幕,标志着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全面建成。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于2010年前完成周邊地帶系列改造規劃。規劃主要從功能布局、設施配套與環境整治三方面着手對南越王博物館進行修建改造。恢複象崗山原有風貌,延續城市曆史文脈。

曆屆首席行政領導:副館長、館長司徒裕(1987-1988.10、1988.11-1991.10);副館長黃志賓(1991.10-1991.12),館長蕭亢達(1991.12-1993.12);副館長譚慶芝(1993.12-1997.12);副館長、館長李林娜(1997.12-2001.12、2002.1-2012.1);館長吳淩雲(2012.2-至今)

建築布局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整體布局以古墓為中心,上蓋覆鬥形鋼架玻璃防護棚,象征漢代帝王陵墓覆鬥型封土。

墓的東邊為三層的綜合陳列樓,北邊為兩層的主體陳列樓,用環繞的回廊上下溝通将三座建築物連成整體。

博物館在外型、裝飾及用材方面也獨具匠心,因陵墓的石室所用石材主要是紅色砂岩,所以展館的三個組成部分的外牆,也選用紅砂岩作襯面。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廣州越秀山一象崗文化史迹遊覽線的主要景點,建築以軸線對稱布局,按參觀路線依山建館,拾級而上,把展館、墓室及擴建之展室連成有機整體

館藏文物

文物概述

墓中有15位殉人及出土了一萬多件珍貴随葬品。南越王墓中出土文物尤以銅器和陶器最具南方越族文化的特色,有青銅編鐘樂器3套,銅鼎36個,銅鏡39面,以及金印3枚,出土玉器240多件。墓主身穿的玉衣殓裝已複原,它是中國截至2017年為止發現完整的西漢玉衣中年代最早且是唯一的"絲縷玉衣"。墓中出土藍色平闆玻璃、世界第一套套色印花銅版模、非洲象牙等,都是一批有意義的稀世珍品。不少在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被世人譽為“嶺南文化之光”和“國寶”。

精品展示

“帝印”玉印

印台長:2.3厘米 寬:2.3厘米 通鈕高:1.6厘米。

玉印的印文是陰刻篆書的“帝印”兩個字,因墓室進水及年代久遠,玉印被浸蝕成黃白色。印鈕雕成螭虎形狀,裝飾有雲紋。根據《史記》、《漢書》記載,南越國第一代王、第二代王都曾僭越稱帝,在國内使用皇帝的禮儀。“帝印”玉印及封泥的出土是對這一史實有力的證據。印台長:2.3厘米 寬:2.3厘米 通鈕高:1.6厘米。這枚玉印是在墓主腰腹位置出土的九枚印章中的一枚。這九枚印玺原來是三個一組用小漆木盒盛放着,後來盒子朽爛掉了。玉印的印文是陰刻篆書的“帝印”兩個字,因墓室進水及年代久遠,玉印被浸蝕成黃白色。印鈕雕成螭虎形狀,裝飾有雲紋。根據《史記》、《漢書》記載,南越國第一代王、第二代王都曾僭越稱帝,在國内使用皇帝的禮儀。“帝印”玉印及封泥的出土是對這一史實有力的證據

絲縷玉衣

南越王的絲縷玉衣,長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做成。分為:頭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褲筒和鞋六部分

出土時,因南越王屍體和編綴玉衣的絲線已經腐朽,玉片散落在地,專家花了三年多時間修整複原。漢人迷信玉,以為玉衣可使屍體不腐。目前中國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幾套,南越王的絲縷玉衣是我國迄今所見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玉衣。

文帝行玺”金印

文帝行玺”金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位置。印面邊長3.1厘米,寬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印面陰刻“文帝行玺”四個字,應是南越文王的發布命令的官印

金印的印鈕是一條遊龍,盤曲成“S”形,龍頭伸向一角,龍身上的鱗片和爪是鑄成後鑿刻的,龍腰隆起可以用來穿印绶。出土時,金印印面溝槽及印台四壁都有使用和碰撞的痕迹,顯然,是墓主生前的實用物。“文帝行玺”金印主要特點以龍為鈕,黃金鑄成,僭稱帝玺,打破了秦漢時期天子用玺以白玉為材料,以螭虎為印鈕的規制。“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的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也是唯一的漢代龍鈕帝玺。它與先前發現的“皇後玉玺”玉印和“皇帝信玺”封泥共同印證了史書記載秦漢實行的印玺制,此外,它還是墓主人身份最可靠的物證,具有十分珍貴的曆史和文物價值。

屏風銅朱雀頂飾

通高:26.4厘米 雙翅距寬:24.5厘米

頂飾是屏風橫梁上的裝飾物,共有五件,都是青銅鑄造,遍體鎏金,其中有兩件朱雀頂飾,三件獸首頂飾。在朱雀頭頂和獸頭上都有一個圓管,可能是用來插羽毛的。

朱雀是漢代主管南方之神,是想象中的動物。朱雀昂首展翅,站在方座上,脖子、身體、雙翅刻滿了羽毛紋飾。方座四面裝飾着火焰形紋飾,是一尊火中的朱雀形象,栩栩如生。

珍珠地劃嬰孩紋腰形枕

北宋河北定窯長:24.3厘米 寬:19.9厘米 高:11.4厘米

印花是宋代河北定窯普遍采用的工藝高超的技法之一。工藝素雅的定窯印花瓷器,一向被視為陶瓷藝術的珍品。這件瓷枕是珍珠地花紋枕中的佼佼者,也是定窯罕見的珍品。所謂珍珠地,是在紋飾的空隙處填印細而密的珍珠紋,故又稱珍珠地劃花。它在灰白色瓷胎上施以印花珍珠作地紋,在枕面中心劃一豐腴肥滿的嬰孩,枕側面配以印花紋和珍珠紋,整件瓷枕造型完美,構圖勻稱,劃法流暢,充滿了健康的藝術美,也充分展示了定窯完美的紋飾水平

七星紋銀帶鈎

七星紋銀帶鈎,鈎首是龍頭形狀,鈎身裝飾着北鬥七星紋。這是南越王墓出土的唯一一件與天文有關的文物,因而更顯其珍貴

鎏金銅框玉蓋杯

杯體呈八棱筒形,座足呈喇叭形,杯身是一個鎏金銅框架,有上下兩截,上截嵌入8塊竹片狀的玉片,下半截嵌入5塊心形的玉片。玉蓋杯的蓋子外沿也是一個鎏金銅框,蓋頂嵌入一塊青玉。出土的時候,銅框玉蓋杯用多層絲織物包裹。

展出内容

南越王墓出土各種印玺二十三枚。其中有金印三枚,一為龍鈕“文帝行玺”金印,一為龜鈕“泰子”金印,另為“右夫人玺”龜鈕金印。這三枚金印在考古發掘中尚屬首見。綴在墓主人面幕上的八塊杏形金飾片和置于玉衣兩側的龍龜紋镏金銅牌飾,同是西北草原地區匈奴族人特有的飾物。至于焊珠金花泡飾、蒜瓣紋銀盒和原支的非洲象牙等,應屬來自海上絲綢之路目前已知最早舶來品。還有石硯及四千多顆墨丸,則可視為年代較早的文房二寶。

博物館還設有一個專題陳列室,展出由唐代至元明時期的各種陶枕瓷枕數十個。這批珍貴的藏枕是又香港實業家、文物鑒藏家楊永德伉俪無償捐贈的。該館所藏瓷枕數量之多,品類之全,窯口之衆,在現金世界衆多的收藏單位中實為僅見。

除了上述常設陳列外,博物館還積極舉辦各種類型的臨時展覽。先後舉辦過《石清陶瓷精品展》、《羊城文物精華展》、《中華百佛展》、《客家民俗風情展》、《廣州保護地下文物成果展》、《中國古代科技展》、《清代宮廷文物包裝藝術展》等展覽。近年來為支持開發西部,舉辦了“走向西部”系列文物展,如《廣西瓯駱文物展》、《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展》和《西夏文物展》,近期我們聯合多家相關單位舉辦的《秦皇·漢武·南越王——秦漢文物精華展》和《美食配美器——中國曆代飲食展》更引起了不小反響。此外博物館還積極聯系國外文物展,2001年舉辦的《走進瑪雅——墨西哥古代文物展》,竟然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内,參觀人次達14萬之多

文物保護

廣州象崗發現的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近七千件。持續多年的保護工作主要有:檢測文物穩定性、除去污染物和有害鏽、加固與複原,其中對青銅、鐵器進行除鏽保護以及恢複器物原來色澤的工作難度最大,是文物保護工作的主要研究課題。nn

一、青銅器的保護

南越王墓處在岩石普遍降低至土狀的深度破碎風化雜色細晶岩為主的山體中,複雜的墓室環境和本地區充沛的雨量,使青銅文物不受限制地生長各種銅鏽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針對銅器出土狀況,我們分别運用物理、化學及傳統技術等方法對文物進行檢測、分離、除鏽與修複。

檢測工作主要通過了解文物的被腐蝕情況和出土前的環境狀況,從而對每件被修複的器物制定安全有效的保護方案。處理器物前,我們分别對墓室土壤進行了PH值測試及通過硝酸銀檢測法對青銅文物所含有害物質情況進行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和掌握的數據,對文物進行了藥物浸泡清洗,徹底去除可溶性吸濕性鹽類及其它有害物質。n分離器物主要采用化學藥物浸泡和運用力學原理,使鏽蝕粘連的器物得到分離。對于長滿銅鏽的器物,采用酸和堿兩類化學藥物浸泡,并結合物理方法去除有害鏽。堿液除鏽劑主要選用酒石酸鉀鈉和氫氧化鈉溶液,除鏽時根據器物完殘情況确定浸泡時間,鏽層較薄的小件文物一般浸泡兩天,鏽層厚的大件文物相應延長浸泡時間。經過浸泡處理後,銅鹽和氧化銅會逐漸溶解脫落,但部分氧化亞銅卻較難溶解,成為除鏽工作的一個難點。

吸附力強的氧化亞銅,堅硬并呈褐色,它在一定條件下生成的堿式碳酸銅和堿式氯化銅都是青銅器鏽蝕的主要産物,在反應過程中産生的鹽酸更會加速銅器的腐蝕。經過提取殘片進行多次試驗,發現用除鏽液浸泡後的銅器經加熱幹燥,由于受熱梯度變化影響和熱脹冷縮的作用,冷卻後氧化亞銅的吸附力會大幅度降低,這時運用不鏽鋼針或刀具容易把厚而硬的氧化亞銅剔除掉,遇到胎薄或有紋飾的器物,結合使用超聲波潔牙機和電動刻字機,除鏽效果會更好。工作原理是通過調整超聲波潔牙機頻率,使物體發生共振從而産生高壓力,将金屬顆粒從器物上振掉;而電動刻字機卻通過對堅硬物體局部沖擊震動,使銅鏽在點狀爆破中分離脫落,達到除去氧化亞銅的目的。

選用酸溶液除鏽,必須掌握好濃度、溫度和溶液接觸器物的時間,藥物可用檸檬酸、草酸、甲酸、硝酸、硫酸等化學試劑。工作時,小件文物可放入10~15%檸檬酸溶液中加熱至70℃除去有害鏽,對于顆粒精細的氧化亞銅,用滴管吸取稀硝酸反複滴在處理部位,鏽粒軟化後會溶解脫落。由于酸溶液腐蝕性強,可先用三甲樹脂丙酮溶液對除鏽部位進行加固,并根據器物的殘損情況調配恰當濃度的除鏽液,除鏽液接觸器物的時間要恰到好處,不宜過長,并盡快用堿液做好中和工作,以避免除鏽時文物受到酸液的腐蝕。

出土文物經過化學除鏽後,顯露出原有的文字和紋飾,但另一方面,除鏽液又使部分文物失去原有的古樸外觀,恢複文物表面原有色澤成為保護工作重要的研究課題。在使用礦物顔料做舊處理的基礎上,我們嘗試結合化學試劑作色澤還原處理,經過試驗,發現二價銅鹽與苯骈三氮唑反應生成的綠色産物較接近原有色澤,是較好的器物色澤還原方法。除鏽後的文物經用5%倍半碳酸鈉溶液浸泡後,表面塗上10%硫酸銅溶液,經烘幹後用3%苯骈三氮唑乙醇溶液浸泡2~3天,風幹後再用5%三甲樹脂丙酮溶液表面封護,使藥物在封護層内緩慢反應,一段時間後,器物表面出現綠色産物,延續的化學反應,使綠色産物不斷增多和顔色變深,殘存的氧化亞銅逐漸從褐色化為黑色的氧化銅,表面色澤也逐漸回複到出土時的古樸效果。

除鏽後的銅器殘缺部位,通過選用金屬材料或環氧樹脂填充物補配,表面以礦物顔料結合化學藥物做舊處理,達到恢複文物原貌的目的。n

二、出土鐵器的保護

鐵器化學性質活潑,最易被腐蝕。南越王墓出土的鐵器氧化嚴重,部分文物鱗片分離,處在碎裂狀态中。我們通過檢測鐵器所含腐蝕物質類别和測定器物的磁性,從而掌握鐵器受損情況并确定保護方案。部分鐵器受埋藏環境中各種腐蝕物及含磷化合物等物質影響,表面已經形成一層緻密的氧化膜,該氧化膜性質穩定,不易腐蝕,對文物能起保護作用。這類鐵器經用純水和倍半碳酸鈉溶液浸泡清洗除去有害物、緩蝕處理和藥物加固後,器物便繼續維持穩定狀态。另一部分鐵器産生的鐵鏽酥散脆裂,對器物沒有保護性,必須将其去除。除鏽分别采用了電解還原法、局部電化學還原法和機械除鏽等方法。

電解還原是将腐蝕鐵器放入電解質溶液中,通過直流穩壓電源所産生的電流,對溶液中的鐵器進行還原反應,使有害鏽溶解脫落。電化學還原是使腐蝕鐵器與鋅或鋁合金在電解質溶液中相互接觸後産生的自發電流,清除造成鐵器腐蝕的各種因素,使器物恢複到原有狀态。電化學還原金屬選用鋅粒和鋅粉,電解質為10%氫氧化鈉純水溶液。此外,我們還選用了草酸、檸檬酸和磷酸作化學除鏽劑,其中磷酸不僅能除去鐵器表面的含水氧化鐵、氫氧化物、土鏽等雜質,而且能使鐵器表面形成磷酸鐵鹽膜,起到保護文物的作用。除鏽方法是用5%磷酸溶液浸泡,浸泡後的鐵器用六次甲基四胺溶液中和,然後對器物作深洗處理,除去殘留在文物基體上的酸液和其它有害物質。

深洗處理是把鐵器分别放入純水或10%倍半碳酸鈉溶液中浸泡,使可溶性、吸濕性鹽類及其它腐蝕介質在溶液中消失。用純水浸泡時,如文物基體狀況允許,可将溶液加熱至50℃,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深洗效果。除鏽和深洗後的文物,經過烘幹後,用亞硝酸二環己胺作緩蝕處理,使鐵器表面形成一層不溶于水的亞硝酸鹽保護膜,能有效防止有害物質對鐵器的侵蝕,再用5%三甲樹脂丙酮溶液在表面加固封護,器物強度這時會得到增強。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類别豐富,但在潮濕環境中,不僅銅、鐵器,其它文物也不同程度受到腐蝕損壞。根據各類文物不同的特性,我們采取了相關的保護方法。n

三、出土文物的持續性保護

文物保護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為使修複後的文物得到長久保護,針對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的情況以及本地區多雨潮濕的氣候特點和大氣污染狀況,不斷完善了保存環境、監測制度、科學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保護措施包括對文物展示環境和陳列設備進行改造,防止粉塵對文物的污染,提高恒溫與抽濕效果;建造現代化的文物庫房,提升藏品存放環境質素;制定文物安全管理制度,對文物進行持續性和系統性的監控巡視和安全養護;通過環境監測部門對陳列展示中的文物存放場所大氣情況進行定期檢測,掌握環境變化情況;根據氣候變化規律,加強對穩定性較差的文物觀察,及時掌握異變情況。此外,選取部分文物試樣,送有關部門作金屬和鏽層結構分析,了解文物結構和收集科學數據,為文物修複後的長期養護做好基礎工作。

修複後的出土文物,經多年觀察,未發現有異變現象,證明采取的保護手段是可行的。縱觀文物保護過程,其中不少成功的經驗,如薄胎銅器的除鏽、化學藥物對青銅器表面作舊、鐵器的電解與電化學還原等等,都豐富了文物保護工作的内容,填補了本地區文物保護技術的空白,使傳統的修複技術和先進的文物保護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了文物保護和修複工作健康地向前發展。

參觀信息

地址: 廣州市解放北路867号

郵編: 510040

開放時間:9:00 -- 17:30停止售票及進場時間:16:45

全年開放(僅一天閉館檢測電力設備,時間不定)

門票:全票10.00元,半票5.00元

半票細則:在校大學生、研究生,60歲-65歲人士

免票細則:65歲以上長者,18歲以下未成年,殘疾人,現役軍人,消防救援人員,醫護工作者

電話: 36182920 傳真: 36181030

服務: 可提供中、英、法、日、德、西等語種的簡介、錄像介紹和導覽服務

乘車路線: /203/273/552/7/543/211/29/7/33路 解放北路站下

地鐵二号線,越秀公園站E出口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2020年免費開放日: 1月15日、2月12日、3月18日、4月15日、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6月13日(中國遺産日)、7月15日、8月12日、9月16日、10月14日、11月18日、12月16日,同時,拟定5月12日國際護士節、9月10日教師節、10月26日環衛工人節,護士、教師、環衛工人分别憑有效證件免費參觀。

曆屆領導

館長司徒裕(1988.11-1991.10)

館長蕭亢達(1991.12-1993.12)

館長李林娜(2002.1-2012.1)

館長吳淩雲(2012.2-至今)

所獲榮譽

在202021年4月8日舉行的2021年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工作會議上,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在80個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脫穎而出,成為8個“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其中,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在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9年、2020年的工作考評中被評為優秀基地,并在2017—2019年度考評、2018—2020年度考評中被确定為“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