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

制造業

第二産業
制造業(Manufacturingindustry)是指機械工業時代利用某種資源(物料、能源、設備、工具、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場要求,通過制造過程,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業品與生活消費産品的行業。制造業是人類制造物品活動的職業化,制造業發展是制造業内在增長與持續轉變。質量是事物的固有屬性滿足要求的程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制造業多維度多層次高水準滿足要求與叠代升級,即制造業發展既要高度符合市場需求又要高度符合區域制造業發展現實及相關規定,且随市場要求與相關規定的提高而提高。[1]根據在生産中使用的物質形态,制造業可劃分為離散制造業和流程制造業。制造業流程包括産品制造、設計、原料采購、設備組裝、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等。
    中文名:制造業 外文名:Manufacturing industry 原料:物料、能源、設備、工具等 分類:離散制造業和流程制造業

分類

概括

制造業是指對制造資源(物料、能源、設備、工具、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場要求,通過制造過程,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業品與生活消費産品的行業。

制造業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生産力水平,是區别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重要因素,制造業在世界發達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份額。

根據在生産中使用的物質形态,制造業可劃分為離散制造業和流程制造業。

制造業包括:産品制造、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在主要從事産品制造的企業(單位)中,為産品銷售而進行的機械與設備的組裝與安裝活動。

2012年下半年由于日貨在國内被第二次抵制,加上國内爆發的大規模抵制日貨行為。因此,中國制造業感受到了來自外界和内界的巨大生存壓力,包括員工的分配壓力,員工數量上的缺失雙重壓力,因此,中國開始注重培養制造業的員工,并大力扶植中國的制造産業。

在中國,由于汽車的價格較昂貴,又不環保。因此,多數中國青年小夥子喜歡上了一些包裝精緻、使用方便的越野摩托車。因此,大多數中國制造業将市場重點放在了制造越野摩托車以及普通摩托車上。

主要分類

01農副食品加工業

02食品制造業

03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

04煙草制品業

05紡織業

06紡織服裝、服飾業

07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

08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

09家具制造業

10造紙和紙制品業

11印刷和記錄媒介複制業

12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

13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

14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

15醫藥制造業

16化學纖維制造業

17橡膠和塑料制品業

18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19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20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21金屬制品業

22通用設備制造業

23專用設備制造業

24汽車制造業

25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

26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

27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28儀器儀表制造業

29其他制造業

30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

31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

生産類型

1.按定單設計(Engineer To Order,簡稱ETO)或按項目設計(Engineer To Project)

2.按定單裝配(Assemble To Order,簡稱ATO)或按定單制造(Make To Order)

3.按庫存生産(Make To Stock,簡稱MTS)

4.重複生産(Repetitive)

5.批量生産(Batch)

6.連續生産(Continuous)

用電量統計

中電聯2013年5月22日公布的1-4月份電力工業運行簡況顯示,4月份,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環比有所提高,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增速明顯放緩;日均制造業用電量創月新高,四大高耗能行業用電量增速同比略有回升,環比較3月份有所回落。就電力行業本身而言,水電表現優異,火電的投資也在增加。

4月份,全國制造業用電量235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4%;全國制造業日均用電量78.5億千瓦時/天,比上月增加12.7億千瓦時/天,創制造業日均用電量新高。

值得慶幸的是,四大高耗能行業4月用電量增速同比略有回升,環比較3月份有所回落。4月份,四大高載能行業用電量合計136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2%。

就電力行業本身而言,受上年基數偏低影響,1-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電廠水電發電量180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5.2個百分點。這也意味着,水電公司1-4月将有不錯的業績表現。

水電設備利用小數增加越多的公司,業績表現可能更佳。中電聯的統計顯示,在水電裝機容量最大的12個省份中,廣西水電設備利用小數同比增加454小時,貴州增加401小時,青海增加241小時,湖南、四川、雲南的增加數也都超過150小時,隻有湖北同比減少116小時。

與此同時,由于煤價下跌,而電價依然維持穩定,因此1-4月火電的投資出現了增長。據中國産業洞察網統計數據顯示,在電源完成投資中,火電完成投資225億元,同比增長7.9%。不過,火電在建規模同比繼續下降,比上年同期減少600萬千瓦。

智能化趨勢

中國制造業作為國家的支柱産業,一直保持較好的發展态勢。然而,随着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人工費用的增長,傳統制造業依靠人力發展的道路已經越走越窄。與此同時,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正為傳統的裝備制造以及物流等相關行業的生産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産業變革。

分析師指出:智能化是集信息技術、系統控制技術、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傳感技術、軟件技術和專家系統等為一體,實現擴展或替代腦力勞動為目的的高層次的控制技術,是實現數字化工廠的重要技術基礎。我國制造業在新時期新形式下的發展必伴随智能化、自動化。

智能裝備典型代表是工業機器人,機器人在工業生産中具有很多優點。首先,它們能代替人做某些單調、頻繁和重複的長時間作業,或是危險、惡劣環境下的作業。其次,在重複動作中可以保持較高精度,保證産品質量的穩定。第三,機器人可以連續工作,投資回收期較短。最後,機器人的使用成本較低,且便于控制,可以削減昂貴的人工費用,為企業節約大量的成本。

智能裝備正支撐着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中國市場對機器人的強勁需求始終保持較高增速,相關數據顯示,到201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有望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市場,需求總量将達36000台,占全球比重18%。今後三年我國機器人銷量将累計增長11.8萬台套。以每台30萬元計算,我國機器人單體市場平均每年100-150億元。

在《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态勢及投資商機研究報告(2013-2017)》中提到:傳統制造企業利潤不斷被壓縮,人口紅利的消失使得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壓力。加強設備自動化改造,提高生産自動化程度,減小勞動強度,改善作業環境,已經成為制造業的普遍共識。智能裝備正在快速有效的拉動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制造環境

制造業的制造活動是多樣的,根據生産制造的目的和前提,制造環境以分為定貨生産、裝配生産、工程生産和備貨生産等4種制造方法。

工程生産的交貨時間通常比定貨生産、裝配生産和備貨生産都長。

這也就是制造業的生産銷售環境,它們提前期的長短和工廠的制造配置方式是不同的。

有時在一個公司裡,同時混合存在着多種制造方法。

1.訂貨生産(Make-To-Order,簡稱MTO)

訂貨生産:能夠制造多種産品,隻保持少量産成品庫存,生産提前期短,交貨期也短。

訂貨生産主要關心生産計劃與控制。因為在訂貨生産中,大部分是新的訂單,重複作業的比率不高,所以迅速地報告問題與更快地作出反應,以解決機器安裝、物料計劃更改等問題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2.裝配生産(Assembly-To-Order,簡稱ATO)

裝配生産是訂貨生産中的一種特例。即訂單上所需要的最終産品是由庫存中現有的零部件組裝而成的,它往往用于系列可選産品的訂貨生産中。這些零部件一般是通用的零部件,并且是事先生産好之後存入倉庫的,當客戶需要時,将它們裝配起來就行了。

3.工程生産(Engineer-To-Order,簡稱ETO)

工程生産是以工程項目來組織生産的,如電梯、鍋爐、造船等生産。一般産品結構複雜,通用件和标準件少。先要進行産品設計,因此提前期長,交貨期也長。

面向工程項目的企業通常給計劃者提供不變的積壓訂單來進行生産日程的安排。

4.備貨生産(Make-To-Stock,簡稱MTS)

備貨生産:接受訂單之前,就開始組織生産。一般有多種産品、多個地點的産成品庫存,供客戶選擇。

在備貨生産中,由于掌握了生産計劃和控制的主動權,所以提前期較短,交貨準時。

生産計劃比較正确有效,庫存為需求與供應的變化提供了緩沖,客戶服務可得到相當大的改善,設備維護可采用計劃維護方式。

生産銷售環境受兩種周期的制約。

一是從客戶簽訂銷售合同開始,到客戶收到訂購的産品或貨物為止的時期,稱之為需求周期(demandcycle,用D表示),也稱客戶交貨提前期(customerdeliveryleadtime,簡稱CDL)。

另一種是從設計、生産準備開始到客戶收到貨物為止的時期,稱為生産周期(productioncycle,用P表示)。

兩種周期之比稱為P/D值。

行業現狀

全球制造業

美國:數據不樂觀

6月美國制造業活動從5月份的意外萎縮中恢複擴張,6月制造業指數從上個月的49回升至50.9,增幅略高于預期。其中新訂單分項指數從48.8升至51.9,生産分項指數從48.6跳漲至53.4。制造業成本壓力小幅上升,支付價格指數從5月的49.5升至52.5。

與此同時,制造業的就業分項指數從5月的50.1下跌到48.7,行業的就業情況是2009年9月來最差,經濟複蘇仍可能受到制造業複蘇不力的挑戰。

歐元區:整體仍萎縮

市場機構馬基特(Markit)數據顯示,歐元區6月PMI由5月的48.3升至48.8,顯示出改善迹象,整體制造業創下近一年半以來的最樂觀水平,但仍繼續萎縮,尚未步入擴張。

多數歐元國家制造業在6月份的下降幅度均小于前幾個月。西班牙制造業則從48.1上升到50,這是26個月以來首次沒有萎縮擴張。希臘制造業創下兩年來最小萎縮幅度;法國從46.4上升到48.4,意大利也從47.1上升到49.3。不過,歐元區頭号經濟大國德國的制造業PMI略有下降,從48.7微幅下跌至48.6。

制造業數據進一步表明,歐元區的經濟困境正在見底回升,但短期内不太可能實現強勁的複蘇。

英國:兩年來最強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生工業化革命的國家,有“現代工業革命的搖籃”和“世界工廠”的美譽。英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産品、電腦、電視和手機的制造地。英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煙草、紡織、造紙、印刷、建築等。生物制藥、航空和國防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争力的行業。英國主要出口機械、汽車、航空設備、電器和電子産品、化工産品和石油,主要進口原材料和食品。

工程機械及同類行業占據最大部分,2003年占制造業總産值的30.8%。在這個部分中,交通設備貢獻最大,有8家全球性的汽車制造商在英國開展經營。英國制造的設備範圍廣泛,主要生産商有英國宇航系統公司即BEA系統公司,生産民用及國防用途的航空、陸地及海運設備;VT集團、GKN和羅爾斯-羅伊斯發動機公司(不同于勞斯萊斯汽車公司,雖然相同的英文名字)則生産航空引擎和發電系統。

英國政府設立了一家制造業咨詢機構(ManufacturingAdvisoryService,MAS),為先進制造業領域的中小企業提供咨詢幫助和商業建議。自2002年啟動以來,制造業咨詢機構已完成了2.8萬份綜述和1萬個具體項目。通過提高效率和附加業務,為英國公司帶來了超過7億英鎊的收益。據英國商務部估算,投資于MAS的每6000英鎊中,有3000英鎊是公共資金,企業得到的淨收益則高達3.5萬英鎊。

2009年英國制定了低碳工業戰略(LowCarbonIndustrialStrategy),向制造業咨詢機構追加400萬英鎊投資,用于為競争低碳機遇的制造商提供專業建議,包括為民用核工業供應商提供支持。

也是在2009年,英國政府與工業界聯合啟動英國先進工程國際市場營銷戰略(InternationalMarketingStrategyforUKAdvancedEngineering)。由英國貿易投資總署與英國工商組織協商制定戰略目标,幫助企業增加國際銷售,并吸引更多的高附加值先進工程來英國投資。

Markit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海内外訂單增加,6月歐元區外主要國家英國的制造業表現呈現出連續第三個月來的上升,當月數據為52.5,是25個月來最強勁的數據,高于5月份的51.5,也高于路透社調查的經濟學家們的預測值。Markit表示,第二季度英國的制造業增長了0.5%。

制造業的上升趨勢和近幾個月來英國經濟加速的走勢十分吻合。因此,英國央行在本周再推更多量化寬松措施幾無可能。而制造業的數據提升人們對英國經濟正在重新獲得動力的預期。

日本:制造商信心明顯改善

1日日銀短觀調查顯示,6月份日本制造業大企業信心指數為4,比3月份上次調查的-8大幅上升12點,也是2011年9月以來該數據首次出現正值。該指數為時隔1年9個月首次出現正值,表明這些企業正受到貨币寬松政策帶來的日元貶值、出口形勢好轉等積極因素的提振,商業信心明顯增強。

市場人士強調,一系列數據都顯示出制造業的回暖态勢。不過彭博社援引前高盛經濟學家太久保卓治(TakujiOkubo)說:“盡管近期數據喜人,企業管理者們知道無法确保數據持續向好。”

亞洲多數國家:制造業活動放慢

周一發布的數據顯示,除日本外,亞洲其他地區6月制造業活動數據透露的信息并不樂觀。有些國家制造業活動放慢,有些已陷入衰退。這表明未來幾個月經濟增長可能疲軟,直到今年晚些時候西方國家經濟複蘇能夠帶來提振。

中國制造業

2008年,中國工業增加值129112億元,比2007年增長9.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9.1%;集體企業增長8.1%,股份制企業增長15.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9.9%;私營企業增長20.4%。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12.3%,重工業增長13.2%。

2008年規模以上工業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加值比2007年增長19.1%,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增長6.1%,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增長18.2%,燃氣生産和供應業增長26.8%,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15.0%,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6.9%,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長15.2%,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2.0%,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增長18.1%,化學纖維制造業增長2.2%。

6大高耗能行業比2007年增長10.0%,其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16.9%,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8.2%,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0.0%,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2.3%,電力熱力的生産和供應業增長8.6%,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增長4.3%。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2007年增長14.0%。

2008年,我國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7071億元,比2007年增長7.1%。全國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1756億元,增長12.5%,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509億元,增長21.8%;上繳稅金2058億元,增長20.0%,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771億元,增長24.7%。

利用外資方面,一直以來制造業均居于主導地位。2008年,制造業利用外資項目個數達到11568個,占全部利用外資項目個數的42.04%,比2007年減少39.73%;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98.9億美元,占全部實際利用外資額的54%,比2007年減少22.10%。

數據顯示,4月份中國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2.6%,跌幅超出市場預期,該數據也創下11月以來新低。同時發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上月略有上浮,同比增速為2.4%。當前CPI數據顯示通脹壓力不大,而PPI的超跌則預示經濟動能不足。

PPI比值出現顯著下降,基本可以确定PPI第一階段上漲已近尾聲,而是否會存在第二段成本推動式上漲,要看後期CPI是否有超預期的表現。

PPI超跌顯示經濟遇冷

在經曆四季度和一季度跌幅短暫收窄後,4月份PPI環比為-0.6%,且翹尾因素-2.48%是2010年以來最低點,較3月下降約0.2個百分點,使得4月PPI同比大幅降至2.6%。

從整個周期來看,我國PPI已經連續14個月負增長,4月PMI中購進價格指數為40.1,環比3月份大幅回落10.3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回落,也意味着PPI短期内将繼續疲軟。

銀河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總裁顧問左曉蕾說,PPI持續為負,這并不是一個好現象,說明上遊的原材料加工企業沒有利潤,這對于增加其投資意願不是很有利,但是單月PPI跌幅擴大并不說明趨勢的改變。“國家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等給中國生産資料價格帶來輸入型影響,某些行業的産能仍然在調整過程中,尤其是一些上遊行業很難獲得利潤。”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也持相同觀點,他表示,在國内制造業持續低迷。部分關鍵行業的産能嚴重過剩,而且庫存重新回到曆史高位,對生産者價格形成下行壓力。在出口方面,近幾個月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則持續下滑。

“随着後期石油價格、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的可能上漲,再加上國内鐵路等有效投資的釋放以及改革紅利逐步凸顯,相信PPI逐漸會轉負為正,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左曉蕾說道,長期來看,産業結構要調整,需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對于落後産能行業也沒必要因為其虧損而去扶持。

同時,交通銀行報告指出,“由于PPI翹尾因素自5月将進入回升通道,短期内PPI同比降幅将有所緩和,但實質性回升仍然取決于國内外需求的持續提振,短期還應關注國際油價異動。”

CPI或将溫和中上行

相比PPI,我國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較為溫和,國家統計局表示,在4月份2.4%的CPI同比漲幅中,新漲價因素和翹尾因素為1.4和1.0個百分點,分别比3月份增加0.2和0.1個百分點,兩者合計增加0.3個百分點,影響4月份CPI同比漲幅有所擴大。4月份新漲價因素增加,與鮮菜價格上漲密切相關。

楊為敩表示,雖然在3月食品價格超跌的判斷下,4月進行了修複式上漲,但是上漲幅度仍然較低;另外,非食品價格同比數據出現下降,亦對消費品價格有向下的拉動力。除了供給瓶頸緩解帶來的周期弱化效應之外,H7N9禽流感也對消費結構産生影響進而促使肉類價格出現進一步的回落。

中國物價水平較低,但PPI顯示經濟需求偏弱,而外圍市場包括韓國、澳大利亞以及歐盟等經濟體卻紛紛降息以刺激經濟。複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CPI反彈并不代表實體經濟好轉需求上升,預計我國降息窗口很快打開。

但也有不同觀點,“通脹壓力反彈會使得中國不會放松貨币政策,由于基數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未來幾個月的CPI仍将上行,預計5月CPI會至2.7%,而6月則攀升至2.9%。”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說,随着通脹水平逐漸接近一年期存款利率,降息窗口不會打開。

“央行将堅持中性的貨币政策立場,今年年内将保持利率和存準率不變。貨币政策操作的重點将是管理金融體系中的流動性。”朱海斌說。

制造業和非制造業PMI研究報告指出2015年3月份制造業PMI為50.1%,比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重回擴張區間。PMI小幅回升的主要原因,一是春節過後,企業集中開工,生産活動有所加快,生産指數比上月回升0.7個百分點,是帶動本月PMI回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在近期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政策措施利好作用下,企業對未來一段時間的市場預期持樂觀态度的比例有所增加,生産經營活動預期指數升至61.3%,為近期高點;三是近期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降幅收窄,一些建築鋼材産品價格出現回升,市場環境的有利因素對企業的生産也帶來一些積極影響。

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表現依然穩定,PMI為51.5%,比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穩中有升,是制造業生産增長的有力支撐,同時也是PMI回升的重要因素;中、小型企業PMI雙雙回落,持續低于臨界點,生産經營過程中的困難依然較大。

雖然PMI小幅回升,但漲幅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同時本月的新訂單指數和新出口訂單指數均小幅回落,國内外市場需求仍顯偏弱,制造業存在一定下行壓力。

2015年3月,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7%,雖比上月小幅回落0.2個百分點,但近期走勢總體穩健,表明我國非制造業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态勢。

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2.3%,比上月回落0.9個百分點,服務業業務總量增速有所減緩。本月電信、互聯網軟件、郵政快遞等行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但春節過後,一些與居民消費密切相關的零售、餐飲、航空運輸等服務性行業業務總量出現一定程度的季節性回落,是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回落的主要因素之一。

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别為58.9%和54.7%,均比上月上升2.4個百分點,表明随着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加快推進以及天氣轉暖,建築業企業生産活動加快,市場需求較快增長。

中國制造業增加值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

2021年9月13日,國新辦舉行“推進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自2010年以來,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已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在500種主要工業品中,超過四成産品的産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堅實。

中國國制造業發展勢頭強勁。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到2020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由20.9萬億元增長到31.3萬億元,其中制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增長到26.6萬億元,占全球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光伏、新能源汽車、家電、智能手機等重點産業跻身世界前列,通信設備、高鐵等一批高端品牌走向全球。

優勢劣勢

優勢

(1)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在勞動密集型産業、産品領域占優勢,競争力強。而且中國的勞動力素質也比較高,比如,在廣東、浙江一帶的勞動力一部分是農村出來的高中生,這些人的素質相當不錯;

(2)我國潛在消費市場大,能夠容納這些産品,促進這些産品很快地形成規模經濟。通常,一個國家的産品首先要在國内銷售,取得了一定的經驗,達到一定的産量規模以後,再走向國際市場。中國這麼大的國内消費市場為産品的開發、發展創造了基本條件;

(3)制造業基礎比較完善。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和支柱性産業,制造業為今後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制造業的發展面臨的國際和國内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進入到一個更加廣闊和深層次的階段;

(4)制造業生産比較集中,大部分分布在相關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國家十分重視制造業相關産業的發展,因此我國好多大型制造業的生産資源基礎比較好,并且在經濟調控中的市場導向作用也很有利于制造業的發展。

劣勢

(1)技術開發與技術創新能力薄弱;

(2)企業缺乏活力;

(3)管理機制、管理思想落後,阻礙了生産力的發展;

(4)市場機制不完善,競争不完全;我們不具備市場經濟所需的基本的法律;

(5)重制造,輕研發;我們許多産品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做得雖然很大,但是研發很多都是從國外引進來的。比如彩色電視機,我們的顯像管都是買進的,雖然對買進的技術作了改進,不會在知識産權方面産生糾紛,但是我們沒有原創技術;

(6)産品缺乏世界品牌;

(7)機械化程度不高,效率低下。

差距

結構不合理

我國裝備制造業普通産品總量過剩,而體現競争力的重大技術裝備卻不能滿足要求。機械産品進出口逆差逐年加大,長期以來缺乏具有工程設計、系統成套和工程總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緻使大量附加值較高的成套裝備市場不得不讓給外商。

我們很多單體設備做得不錯,但缺乏成套設備,系統設計不行。比如在寶鋼,設備都是國内生産的,但整個系統卻标着SMS(德國西馬克)。這種整個系統的成套所攝取的附加值一般是20%以上,也就是說,我們有20%以上的這種高附加值都被國外的公司白白拿走了。這就是結構問題,單體設備做得很好,但成套能力差,這就是真實的差距。

生産效率低

我國制造業産品技術、生産技術和管理技術的研究、應用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特别是在勞動生産率、工業增加值率、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差距更大。2000年,我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産率為3.82萬元/人年,約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07%、德國的5.56%;我國制造業的增加值率為26.23%。自動化和生産率的提高和就業率沒有關系。 技術創新薄弱已成為制約我國由世界加工基地轉變為世界制造基地的關鍵因素。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大部分技術依賴從國外引進。

主要機械産品的大部分技術依靠從國外引進,原創性産品和技術極少;而企業又不能處理好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的關系,缺乏消化吸收及創新的資金和優秀人才,基本停留在仿制、實現國産化的低層次階段,尚未形成自主開發的良性循環,有些技術經過一段時間後還要重複引進。

第二,裝備制造業發展嚴重滞後。

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核心,制造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裝備的現代化。我國裝備制造業占制造業的比重明顯偏低,發展嚴重滞後,已帶來嚴重後果。

其嚴重滞後有兩個突出的表現:

(1)國民經濟和高技術産業發展所需要的裝備已形成依賴進口的局面。2001年,全國進口裝備制造業産品額1100億美元左右,占全國外貿進口總額的48%左右,出口為1000億美元左右,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38%左右,進出口逆差為100億美元左右。2001年當年進口用彙折合人民币9130億元左右,加上各種費用可達10000億元左右,而當年全國固定資産投資中設備、工具、器具購置費隻有8834億元。雖然進口設備不完全用于固定資産投資,但進口設備仍占國家建設投資中的很大部分。據統計,光纖制造裝備的100%、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的85%、大型成套石油化工裝備的80%、轎車工業裝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和膠印設備的70%由進口産品占領。

(2)系統設計,成套能力薄弱。成套能力和成套水平是裝備制造技術水平最直觀、最集中的表現。改革開放20年來,通過引進技術、合作設計、合作生産、自主開發等多條途徑,已能生産大批高水平、高質量的單機産品,但由于對工藝流程研究不夠,沒有掌握系統成套技術,缺乏一批具有系統設計、系統成套和工程總承包能力的供應商,大量的成套設備市場不得不拱手讓給外商。常常是大部分,甚至90%的單機由國内企業制造,但大部分利潤卻被外商拿走。

人才短缺

目前我國制造業高級人才不足有三大原因:

第一,上世紀90年代後期對制造業重新定位後,發現制造業對人才的需求是“量”上不足而忽視了“質”。

第二,就業觀念存在問題。許多青年人認為從事制造業就是“苦力工”,不願将其作為職業。

第三,高職院校作為大量培養制造業人才的“孵化器”,其本身對工科類人才培養資金投入不夠。

升級制造業

工業轉型升級規劃系列——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

“十一五”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已成為世界裝備制造的大國,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總量躍居世界前列;二是裝備制造體系日趨完善;三是創新和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四是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但是,我國還不是裝備制造業的強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着四個主要差距:一是技術創新能力急需提高,關鍵核心技術未完全掌握;二是産業基礎薄弱,基礎元器件、關鍵零部件、核心材料已成為發展“瓶頸”;三是産品結構不平衡,高端裝備産業急待培育和發展;四是産業集中度低,具有國際競争力的大企業少,國際知名的品牌少。

《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抓住産業升級的關鍵環節,着力提升關鍵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制造裝備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加快機床、汽車、船舶、發電設備等裝備産品的升級換代,積極培育發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民用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制造業,促進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這為“十二五”裝備制造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點。

一、重點方向和任務

(一)關鍵基礎零部件和基礎制造裝備。關鍵基礎零部件主要包括了液氣密元件及系統、軸承、齒輪及傳動系統、自動控制系統等;基礎制造裝備主要包括了數控機床及沖壓、鍛造、鑄造、焊接、熱處理等“工業母機”。《規劃》對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和基礎制造裝備發展予以高度重視,提出了三項主要任務:一是加強鍛鑄焊等基礎工藝研究,加強裝備及檢測能力建設,提升關鍵零部件質量水平;二是推進智能控制系統、智能儀器儀表、關鍵零部件等自主創新,建設若幹行業檢測試驗平台;三是繼續推進“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發展高精、高速、智能、複合、重型數控工作母機和特種加工機床、大型數控成形沖壓、重型鍛壓、清潔高效鑄造、新型焊接及熱處理等基礎制造裝備。到2015年,将高端關鍵基礎零部件本土化滿足率提高到30%,将高檔基礎制造裝備本土化提高到50%。

(二)重大智能制造裝備。智能制造裝備是具有感知、決策、執行功能的各類制造裝備的統稱。大力培育和發展智能制造裝備産業對于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産效率和技術水平,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實現制造過程的智能化具有重要意義。《規劃》提出,要圍繞先進制造、交通、能源、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發展需要,組織實施智能制造裝備創新發展工程和應用示範,集成創新一批以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設備、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設備、自動化物流成套設備、智能化造紙及印刷裝備等為代表的流程制造裝備和離散型制造裝備,實現制造過程的智能化和綠色化;同時,加快發展焊接、搬運、裝配等工業機器人,以及安防、深海作業、救援、醫療等專用機器人。到2015年,力争将我國機械、冶金、紡織、資源開采、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産業所需智能制造裝備的本土化保障率提高到30%。

(三)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據預測,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将超過2億輛,我國燃油供應緊張與巨大的汽車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将日益突出。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全球汽車産業應對能源和環境挑戰的戰略選擇,是汽車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但傳統燃油汽車在較長一段時期仍将占據市場主導地位。我國作為新興的汽車大國,既要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汽車,也要堅定不移地推動傳統燃油汽車的節能減排。《規劃》提出,要堅持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并舉,進一步提高傳統能源汽車節能環保和安全水平,加快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發展。一是組織實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工程,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專項)有關研發工作,掌握先進内燃機、高效變速器、輕量化材料等關鍵技術,突破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及管理系統等核心技術,逐步建立和完善标準體系;持續跟蹤研究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因地制宜、适度發展替代燃料汽車。二是加快掌握先進内燃機、高效變速器、動力電池等關鍵核心技術;三是完善新能源汽車準入管理,穩步推進節能和新能源汽車試點示範,加快充、換電設施建設,積極探索市場推廣模式;四是加快傳統汽車升級換代,建立基于燃料消耗量的獎懲機制,完善标準體系,提高污染物排放标準,減少污染物排放;五是大力推動自主品牌發展,鼓勵優勢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競争力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前10強企業産業集中度達到90%。《規劃》提出,到2015年,節能型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降至5.9升/百公裡;新能源汽車累計産銷量力争達到50萬輛。

(四)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我國2010年造船産量達到6560萬載重噸,規模躍居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造船指标先後全面超過日本、韓國。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全系列主流船型的自主設計建造能力,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實現了自主研發和批量建造,大型船用曲軸等産品實現自主生産,成功研制了首台自主品牌中速柴油機,形成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品牌船型。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獲得長足發展,具備了自升式鑽井平台的總承包能力,承接了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等高端産品,海洋工程輔助船的市場份額位居世界第一。經過“十一五”時期的高速發展,未來五年船舶工業面臨着嚴峻形勢。《規劃》提出了“十二五”期間的重點任務:一是适應新的國際造船标準及規範,建立現代造船新模式,着力優化船舶産品結構,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散貨船、油船(含化學品船)、集裝箱船等主流船型升級換代;二是全面掌握液化天然氣船(LNG)等高技術船舶的設計建造技術,加強基礎共性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研究,完善船舶科技創新體系;三是提升船舶配套水平,鞏固優勢配套産品市場地位,提升配套産品技術水平,完善關鍵設備二輪配套體系;四是重點突破深水裝備關鍵技術,大力發展海洋油氣礦産資源開發裝備,積極推進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以及海洋監測儀器設備産業化,打造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海洋工程裝備産業集聚區;五是組織實施綠色精品船舶、船舶動力系統集成、深海資源探采裝備、深海空間站等創新發展工程,全面提升綠色高效造船、信息化造船能力和本土配套能力。《規劃》提出,到2015年,主流船型本土化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80%,海洋工程裝備世界市場份額提高到20%,船舶工業前10強企業産業集中度達到70%以上。

(五)軌道交通裝備。軌道交通裝備主要涵蓋了機車車輛、工程及養路機械、通信信号、牽引供電、安全保障和運營管理等技術裝備。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形成了較為完整并相對獨立的産業(研發、制造和服務)體系,生産能力與規模高居世界第一,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了高速動車組、大功率交流傳動機車等高端産品。但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原始創新較弱,産業發展的基礎材料、零部件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對外依存度較大,産品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維護性和全壽命周期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等。預計“十二五”期間,高速動車組需求量約為1000列以上,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機車和内燃機車需求量約為5000台以上,軌道交通裝備産業規模年市場需求約可達2000億元。《規劃》提出,要以滿足客貨運輸需求和構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為導向,以快速客運網絡、大運量貨運通道和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為依托,大力發展具備節能、環保、安全優勢的時速200公裡等級客運機車、大軸重長編組重載貨運列車、中低速磁懸浮車輛、新型城軌裝備和新型服務保障裝備;要組織軌道交通裝備關鍵系統攻關,加速提升關鍵系統和核心技術的綜合能力,到2015年,軌道交通裝備力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六)民用飛機。“十一五”期間,我國繼續加大對民用飛機産業的支持,在型号研制、體制改革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ARJ21支線飛機進入适航試飛階段,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大型客機項目進展順利。我國已将民用飛機産業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并将逐步推進低空空域開放,這必将對民用飛機為主的航空裝備産業帶來極大的機遇。《規劃》提出,要堅持軍民結合、科技先行、質量第一和改革創新的原則,加快研制幹線飛機、支線飛機、大中型直升機、大型滅火和水上救援飛機、航空發動機、核心設備和系統;要深入推進大型飛機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全面開展大型飛機及其配套的發動機、機載設備、關鍵材料和基礎元器件研制,建立大型飛機研發标準和規範體系;實施支線飛機和通用航空産業創新發展工程,加快新支線飛機研制和改進改型,推進支線飛機産業化和精品化,研制新型支線飛機,發展中高端噴氣公務機,研制一批新型作業類通用飛機、多用途通用飛機、直升機、教練機、無人機及其他特種飛行器,積極發展通用航空服務。《規劃》提出,到2015年,航空工業銷售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國産單通道大型客機實現首飛,國産支線飛機、直升機和通用飛機國内市場占有率力争達50%。

(七)民用航天。“十一五”時期,我國民用航天裝備取得快速發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48次56個航天器的發射任務,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進展順利,嫦娥一号、二号實現成功繞月。繼續加快我國民用航天發展,建設國家空間基礎設施,是支撐國家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展現我國科技實力的重要手段。《規劃》提出:一是要完善我國現役運載火箭系列型譜,完成新一代運載火箭工程研制并實現首飛;實施先進上面級、多星上面級飛行演示驗證;啟動重型運載火箭和更大推力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二是實施月球探測、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宇航産品型譜化與長壽命高可靠工程,發展新型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新技術與科學實驗衛星,不斷完善應用衛星體系,推進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衛星地面系統建設,推進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由科研試驗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三是加強航天軍民兩用技術發展,拓展航天産品與服務出口市場,穩步提高衛星發射服務的國際市場份額。“十二五”期間,力争實現衛星應用産業規模年均增長超過30%。

(八)節能環保裝備。“十一五”期間,我國繼續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減排治污設施建設快速發展,環保裝備獲得長足進步,2010年工業總産值近2000億元,産品種類達到10000種以上,在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工業廢水處理、垃圾焚燒發電、除塵脫硫等方面具備了成套設備的自行設計和制造能力。“十二五”期間,國家對環境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兩個指标外,還将氨氮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增加為約束性指标,環境污染治理的任務更加艱巨。《規劃》提出,緊緊圍繞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需要,依托國家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和節能環保産業重點工程,加快發展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和裝備。“十二五”時期,一是大力發展高效節能鍋爐窯爐、電機及拖動設備、餘熱餘壓利用和節能監測等節能裝備;二是重點發展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重金屬污染防治、垃圾和危險廢棄物處理、環境監測儀器儀表、小城鎮分散型污水處理、畜禽養殖污染物資源化利用、污水處理設施運行儀器儀表等環保設備,推進重大環保裝備應用示範;三是加快發展生活垃圾分選、填埋、焚燒發電、生物處理和垃圾資源綜合利用裝備,圍繞“城市礦産”工程,發展高效智能拆解和分揀裝置及設備,推廣應用表面工程、快速熔覆成形等再制造裝備;四是發展先進、高效、可靠的檢測監控、安全避險、安全保護、個人防護、災害監控、特種安全設施及應急救援等安全裝備,發展安全、便捷的應急淨水等救災設備。

(九)能源裝備。“十一五”以來,我國能源裝備發展迅速,發電裝備裝機容量累計超過9億千瓦,其中以風電裝備和太陽能裝備為核心的新能源裝備得到快速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産業鍊;建成世界首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和1000kV特高壓交流輸變電示範工程;長期依賴進口的2000千瓦以上大功率厚煤層電牽引采煤機、世界最高的6.3米液壓支架、世界最大等級的55立方米礦用挖掘機、1.2萬米的陸地用石油鑽機、乙烯“三大壓縮機”等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十二五”期間,我國将緻力于調整能源結構,實現一次能源消耗中非化石能源比例達到11.4%的目标。《規劃》提出,要積極應用超臨界、超超臨界和循環流化床等先進發電技術,加快水電裝備向高參數、大容量、巨型化轉變;大力發展特高壓等大容量、高效率先進輸變電技術裝備,推動智能電網關鍵設備的研制;推進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掌握百萬千瓦級核電裝備的核心技術;突破大規模儲能技術瓶頸,提升風電并網技術和主軸軸承等關鍵零部件技術水平,着力發展适應我國風場特征的大功率陸地和海洋風電裝備;依托國家有關示範工程,提高太陽能光電、光熱轉換效率,加快提升太陽能光伏電池、平闆集熱器及組件生産裝備的制造能力;推動生物質能源裝備和智能電網設備研發及産業化;掌握系統設計、壓縮機、電機和變頻控制系統的設計制造技術,實現油氣物探、測井、鑽井等重大裝備及天然氣液化關鍵設備的自主制造。

二、主要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依托重大工程發展高端裝備的體制機制。以用戶為龍頭,以裝備制造單位為主體,發揮産學研用相結合的優勢,共同開發先進裝備;鼓勵由裝備使用單位和制造企業組成的産業聯盟參與工程招投标;完善招投标制度,消除對國産裝備歧視性條款,發揮投資、工業主管部門的作用,加強對招投标工作的指導和監管。

(二)加大财稅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民用飛機、民用航天、高技術船舶等科研計劃的作用,加大創新支持力度。發揮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的作用,組織實施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設立高端裝備發展專項,支持高端裝備及其關鍵零部件、配套系統的研發和産業化。鼓勵開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對研制生産國家鼓勵發展的高端裝備,确有必要進口的核心裝置、關鍵部件、原材料和關鍵技術,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三)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支持重大技術裝備發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産品品種,支持裝備制造企業融資、規模化發展;發揮現有裝備制造業基金的作用,支持裝備制造企業轉型升級;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裝備制造企業上市,加大創新投資和股權投資向裝備制造領域傾斜;支持金融租賃公司開展裝備的融資租賃業務。

(四)突出抓好重大專項。繼續抓緊抓好高端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大飛機、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等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工作,開發關鍵制造裝備,突破核心共性技術,為實現我國高端裝備産業化提供基礎支撐。

(五)加大市場培育力度。建立裝備首台套保險機制和示範應用制度。探索設立裝備風險基金,為裝備使用單位采用首台套高端裝備及配套系統提供擔保,鼓勵裝備使用單位為研制企業提供工業試驗條件和應用機會,建立裝備示範應用制度。加速推進低空空域開放,為通用飛機的發展奠定市場基礎。

(六)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和平台,積極探索合作新模式,融入全球産業鍊。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支持國外企業和國内企業開展先進裝備聯合研發和創新。支持國内企業到境外設立公司,并購或參股國外先進裝備制造企業和研發機構,支持國内企業培育國際化品牌,開展國際化經營,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