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複

古籍修複

古籍修複方式
古籍修複曆史悠久,學術界對于古籍修複萌芽說法很多,大體有4種,第一種:在漢唐時代表作就是龍鱗裝也叫做魚鱗裝旋風裝,此裝裱技藝基本失傳,現在天津的竹影法師還會此項龍鱗裝的裝裱技藝。滬派、蜀派、徽派、嶺南、魯派、津派,大部分在1970年左右消失,津派是消失最晚的,津派古籍修複的老藝人陸玉樞所傳最後一名弟子與2004年左右停止修複,為津派最後一個名古籍修複藝人現為竹影法師。由于開化紙潔白細膩,薄而有韌性,再加上雕版精良,所以印出的書真正稱得上紙白墨黑。[1]
    中文名:古籍修複 外文名: 别名: 種類:4種 應用:學術界 開設院校:北京市首都聯合職工大學等

開設院校

1北京市首都聯合職工大學。(與國家圖書館合作,由國家圖書館員工親自任課,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重大維修成果如四庫全書,敦煌遺書,永樂大典等。培訓一批技術性的人才,)

2.金陵科技學院是全國第一所開設古籍修複本科專業的高校。

3.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文物鑒定與修複專業,《古籍裝幀與修複技術》為主幹課程,現為上海市市級精品課程。

4.天津市藝術職業學院文物鑒定與修複專業.與天津市古籍保護中心簽署合作辦學協議書,聯手培養古籍修複專業人才

5.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學校是第一所職校内開辦古籍修複專業的學校

修複曆史

第二種:在宋代出現,這是因為之前書籍和古畫修複不分家,但是到了宋代随着印刷術的發展,古籍修複也蓬勃發展,逐漸獨自發展。成為單獨的技藝。第三種:認為春秋戰國時期,考古發掘發現有很多絹帛上有修改、挖補的痕迹。部分學者認為此時為古籍修複的萌芽。第四種:認為夏商周時期,這個是因為考古發掘,有很多龜甲獸骨上有1、2、3等刻畫符号。在冊頁研究的學術界,龜甲上的刻畫符号在當時應該是用繩子、皮革串連在一起,作為頁數标注所以刻畫。串聯便形成早起冊頁。冊頁出現之時,就是古籍修複成立之時。

古籍修複流派

古籍修複流派在曆史的長河中很多。到民國時期還存在的有如下幾派。滬派、蘇派、揚派、京派、蜀派、徽派、嶺南派、魯派、津派。所存在的派别和書畫裝裱的派别大體一緻。解放後随着古籍修複藝人的歲數逐漸增長,後續無人或者技藝人相繼另尋它路。滬派、蜀派、徽派、嶺南、魯派、津派,大部分在1970年左右消失,津派是消失最晚的,津派古籍修複的老藝人陸玉樞所傳最後一名弟子與2004年左右停止修複,為津派最後一個名古籍修複藝人現為竹影法師。

古籍修複過程

古籍修複因為時代和流派不同修複過程也不同。大體可以分為如下幾種。

1:收到修複的書籍:這個過程是修複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一般這個環節修複師傅要檢查送來的古書的破損程度、珍惜程度。和書籍的持有者商讨價格、修複要求、修複時間。因為修複古籍需要把珍藏的書相當長時間放在修複師傅手裡,所以一般修複師傅隻為熟人或者熟人介紹的朋友修複。從古至今修複師傅和古書持有者之間主要是口頭約定為準,無憑證票據的存在,所以收到古書和客戶商議領悟客戶修複的要求、心情、心境、品味等成為最重要的環節。

2:對書籍資料記錄:1970年之前的修複都是把每頁文字都要抄錄下來以便修複時方便檢查和配頁。津派在2000年時把照相技術引入修複,将古籍做影像資料儲存。比過去更加科學,但是因為涉及古籍版權問題,自竹影法師停止修複後,影像資料的儲存在修複中被取消。隻有博物館工作的部分修複師傅繼續沿用古籍修複中的,影像保存環節。

3:拟定修複方法:古書的各種破損、污漬等被修複藝人叫做書病。古書藝人視書為孩子,所以修複如看病。古書修複也有望聞問切。望:指的是檢查破損、污漬、紙張、絹帛等材質的的現有情況。聞:指的是通過氣味判定,紙張的礬化程度、有無黴爛。問:指的是要詢問書籍來曆,如果書籍現在的持有者是長期居住南方則選用白芨作為漿糊,如果長期居住北方則選用面糊作為漿糊。客戶不同的居住地域也決定了修複方法和修複材料。而且要向書籍的持有者詢問書籍的年代、版本、曾經印刷地域,這點很重要,因為修複師傅對于古籍斷代能力不高,所以詢問下書籍持有者詳細内容很必要。對于修複甚至是決定成敗的。切:指的是修複師傅撫摸和檢查書籍材質的保存狀況。紙張的薄厚、是不是曾經有修複。

4:因為冊頁形制不同從第四部開始不一樣。線裝冊頁的第四步是拆線

5:拆紙釘

6:拆包角

7:清洗書頁,師傅們根據各自流派配置專門的洗書水。

8:處理蟲眼或者根據書病的情況托表或者點鑲。

9:裝訂

10:制作書函

11:送交藏書者完成修複任務

修複的紙張種類

古籍修複主張修舊如舊,所以選擇修複的紙張要跟古籍的紙張盡量保持一緻,那麼古籍修複的紙張種類有哪些呢?

1.竹紙

竹紙,是使用最普通的古籍紙張,竹紙本是常見的幾種明清用紙中除土紙外最差的一種。竹紙産生于唐末,但沒有普及,到宋代才大量使用。竹紙就是用竹的整個莖杆,經過幾十道工序而加工成紙的。中國造紙最初是用麻料破布,而後發展到用樹皮纖維造紙,這是造紙術的一大進步,而從樹皮纖維發展到用整個莖杆造紙又是一大進步,使得紙得以降低成本而大量普及。但今天流傳下來的宋版書用紙大多數是麻紙,其主要原因是竹紙發脆易碎,而在當時好書都是用麻紙來刷。現今市場流通的明清古籍絕大多數是用竹紙,就紙張的性質而言,

2.藏經紙:唐人寫經所用的一種紙張,顔色黃褐,猶如茶色,略有棉性,質地厚硬,不透明。

3.毛邊紙:色呈米黃,故亦稱黃紙。正面光,背面稍澀,質地略脆,韌性稍差,牢固度次于太史連紙。《常昭合志稿》雲:“隐湖毛氏所用紙,歲從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邊,薄者曰毛太,至今猶存其名不絕。”然據《中國雕版源流考》稱,明司禮監造紙名色中,既有“毛邊”名稱,則非始于明末以毛晉得名可知。清乾隆以後印書用紙,除太史連紙、棉紙外,有一大部分是用毛邊紙印的。

4、棉連紙:實際是宣紙的一種。汪六吉制造的稱六吉棉連,色白如玉,勻淨細膩,綿軟有韌性,摹拓碑帖彜器多用之。清末比較考究的印本,也多用棉連紙。

5、官堆紙:色黃比毛邊紙略厚,金陵書局印書多采用之。

6、毛太紙:與毛邊紙顔色相似,質地略差,紙幅也較小,厚薄不等,有明顯的直紋。清同治光緒間,用此紙印書較多。

7、白綿紙:白綿紙印本書籍是明刻本的一大特色,尤其在正德至萬曆年間大為使用。“明白綿紙本”近乎明版好書的代稱,故藏家自當珍視之。曆來認為白綿紙就是由綿繭所造的紙,但經過現代科學方法的檢測,得知白綿紙實際是楮皮紙的一種。

8、皮紙:皮紙是用楮樹皮和桑樹皮所造的紙。産生于唐代,由于皮紙生産成本較高,故一般講究的書才用皮紙印,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皮紙堅韌、抗蛀,比麻紙更加潔白平滑,而有的皮紙在生産過程中也加入一些麻料,所以用肉眼看,有時候皮紙看上去像麻紙,如南宋廖瑩中世采堂本《昌黎先生集》習慣說法是白麻紙,而其實是白色桑皮紙。

明代官方刻書主要是用皮紙和白棉紙,故而從收藏角度上看,凡皮紙本書大部分都是好書。對于初入門者這是一個簡單的辦法。

9、太史連紙:比開化紙色略黃,質地細膩勻淨,綿軟有韌性。清雍正年間用銅活字排印的殿版《古今圖書集成》所采用的兩種紙,一為開化紙,一即太史連紙。

10、開化紙:開化紙也叫“桃花紙”,主要是因為在白色的紙上常有一星半點微黃的暈點,如桃紅。開化紙産生于明中晚期,到清三代大為盛行,殿版書幾乎均用此紙來印刷,到嘉慶之後逐漸失傳了。由于開化紙潔白細膩,薄而有韌性,再加上雕版精良,所以印出的書真正稱得上紙白墨黑。到民國初年,陶湘的其中一項專藏就是開化紙本,因此而赢得了“陶開化”的雅稱。因開化紙産量不大,除殿版書使用外,民間使用極少。開化紙是清代最名貴的紙張,因為它質地細膩,極其潔白,簾紋不明顯,紙雖薄而韌性強,柔軟可愛,摸起來柔潤而有韌性。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宮裡刊書以及揚州詩局所刻的書多用這種紙。

修複展望

1998, 國家圖書館已經成功研究出,紙漿補書機。可以大大提高修書效率,代替各流派修書藝人的消失。随着技術的發展,機器修書可以逐步代替人工修複。成為古籍修複的新的趨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