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三島

京族三島

京族三島65
東興京族三島是指萬尾、巫頭、山心三島,總面積20·8平方公裡,總人口1·3萬人,是我國京族的聚集地。京族三島是民族風光旅遊點,萬尾13公裡長的金灘和巫頭的原始森林,萬鶴山是旅遊勝地。京族的服飾樸素美觀,獨具風格。京族的主要節日有“唱哈節”。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稱:京族三島 越南語:người Kinh Tam Đảo 地理位置:廣西東興市江平鎮 占地面積:20.8平方公裡

簡介

東興京族三島是指萬尾、巫頭、山心三島,總面積20.8平方公裡,總人口1·3萬人。是我國京族的聚集地。京族原為“越人”,曆史上稱為“京人”,1995年正式定名為"京族"。

京族三島在明朝和清朝時歸越南管轄,為越南的飛地。1885年中國和法國簽訂了《中法和約》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在廣東方向(建國後這部分邊界全部劃歸廣西)上,越南的飛地江平、黃竹、石角、句冬(現廣西的江平、黃竹和白龍尾半島)劃歸中國。根據清史記載:廣東西南江平、黃竹一帶,從思勒拓展邊界到海,南北計四十裡,東西共六十裡。京族三島重回中國版圖。

中越交界的京族三島,被越南占領數百年,回歸後居民成一特殊民族

資訊

關注

搜索

中越交界的京族三島,被越南占領數百年,回歸後居民成一特殊民族

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諸多少數民族聚合的國家,而現在中國一共有56個民族。在中國的曆史上,一些政權是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比如元朝、清朝。雖然中國以漢族為主體,但是今天的漢人絕大多數不是純正的漢人,很多都擁有其他民族的血脈,這也讓漢族和各族人民的聯系更加緊密,而且在中國曆史的進程中,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差異,漢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各民族既保留了自己民族的特色,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今天百花齊放、燦爛多彩的多民族文化。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一個很特殊的少數民族——京族。

概況

京族三島是民族風光旅遊點,萬尾13公裡長的金灘和巫頭的原始森林,萬鶴山是旅遊勝地。京族的服飾樸素美觀,獨具風格。京族的主要節日有“唱哈節”,每到節日,男女老少穿着盛裝,雲集哈亭,彈起獨弦琴,跳起竹杠舞等,舉行“唱哈”活動,祈保生産豐收,人畜興旺。

旅遊資源

京族三島風光

京族三島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業方興未艾。海岸樹木茂盛,郁郁蔥蔥;環繞三島長達13公裡的海濱沙灘寬10-20米不等,沙質細軟金黃,被譽為“金灘”;海水潔淨碧藍,淺水區寬闊平坦,白日風平浪靜,漁舟點點,晚間潮漲浪湧,波濤陣陣。海洋、沙灘、樹林、鶴群,構成了京族三島獨特的海濱天然風光,是不可多得的海濱浴場。再加上京族人民的純樸熱情,是京族三島寶貴的旅遊資源。如今,已建成“京島旅遊度假區”,不同檔次的賓館、海洋餐館鱗次栉比。京族三島正張開雙臂,迎接着海内外賓朋的到來。

曆史

京族原為“越人”,曆史上稱為“京人”,1995年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是越南的大民族,京族三島的京族系15世紀末16世紀初從越南塗山遷徙來的,至今約500年曆史。在京族的叙事歌中,對其祖先的遷徙也有反映:京族祖先幾個人,因為打魚春過春;跟蹤魚群來巫島,孤島沙灘不見人。巫頭海上魚蝦多,打魚生産有門路;落腳定居過生活,找到這處好海埠。京族祖先在海邊,獨居沙島水四面;前繼後接幾十代,綜計閱曆數百年。

京族三島入明顯增加,京族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從前的茅草屋,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栉比漂亮的小别墅式的房屋,現代化的家用電器已進入普通京族人的家庭,京族人真正過上了富裕生活。京族人民生活水平已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名列前茅。

廣西的京族三島

我國少數民族中有個叫京族,實際上就是越南族,京族是越南的主體民族。在我國有兩萬多人,主要集中在廣西防城港的萬尾、山心、巫頭三個小島上,稱之為京族三島,這個京族三島可是大有來頭。

京族三島背靠十萬大山,南向北部灣,跟越南隔水相望,最近距離隻有5公裡。本是海水沖積形成的沙島,互不相連。建國後,因為圍海造田再加上築堤引水,現在京族三島中的萬尾和巫頭已經和大陸連成一片,形成一個半島。山心島還是一個小島,跟江平鎮隔着一條小河。廣西著名的金灘就位于萬尾島,如今發展成為京島風景區。

臨近景點

山河

世外桃源漓江古西湖古西湖五排河漂流東定湖聚龍潭榕湖闆峽湖遇龍河蘆笛岩堯山豐魚岩東朗山靜江府城地圖摩崖石刻水仙岩骝馬山摩崖造像碧蓮峰書童山曹邺讀書岩屏風山雪獅嶺資源寶頂瀑布大榕樹與月亮山銀子岩全州龍岩洞桂林古東瀑布列甯岩桂獨秀峰灘瀑布

園區

七星公園資源景區龍勝景區桂林冠岩景區象山景區灌陽景區老山界原始森林公園青獅潭旅遊度假區山水園水月洞疊彩太極洞花坪自然保護區鹦鹉山虞山公園桂林愚自樂園古榕公園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富川碑林玉龍灘大嶺山桃園杉湖穿山公園貓兒山自然保護區靈川景區臨桂景區荔浦景區桂林城區風光貓兒山自然保山象鼻山靈川景區臨桂荔浦景區高田風景區桂林海洋世界

古迹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能仁禅寺侗寨鼓樓群桂海碑林開元寺遺址逍遙樓遺址西街福利古鎮騰蛟庵朗梓古寨榕蔭古渡白面瑤寨陳宏謀家祠鑒山寺靈川江頭古民居全州湘山寺永福闆峽水庫景區翊武就義碑甑皮岩洞穴遺址周渭祠恭城武廟恭城文廟月嶺古民居蘇東神宮恭城孔榕津千年古街王城王陵龍脊梯田廟州古城

其他

龍勝溫泉楊堤漓江民俗風情園資江漂流樂滿地休閑世界草坪八百壯士墓飛鸾橋桂林藝術館古嚴關解放橋雄森熊虎山莊黃布倒影遇龍橋穿岩古榕雲霧山莊南丹溫泉仙家溫泉灌陽神宮桂林嘉信演藝大歌廳湖南會館李宗仁官邸炎井溫泉荔蒲八卦山莊陽朔王城月嶺古民陽朔興坪總統漁村李宗京族三島寶蒲八卦山莊

詳細介紹

“京族三島”訪京族

  京族簡介:

  我國的京族過去曾被稱為越族。1958年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的祖先從16世紀開始陸續從今越南的海防、塗山等地遷來,距今已有500年曆史。

  京族有人口18915人(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字),主要分布在現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下屬的縣級東興市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鎮的巫頭、萬(左三點水,右萬,音wan)尾、山心三個海島上,俗稱“京族三島”。三島現有京族居民近6000人。

  京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系屬尚未确定。“京語”實際就是500年前的越南語,現在使用京語與越南人交流沒有絲毫障礙。由于與漢族人長期和睦相處,絕大多數京族人會說白話(廣州方言)。漢字是京族一直使用的書面工具。京族的先輩曾仿效漢字創造過一種“喃字”。他們把喃字與漢字一起合用,用來寫經書、記歌謠以及書寫文獻,形成一種書面工具,但由于種種原因,喃字沒有成為通行文字。

  京族人喜歡的“唱哈”、竹竿舞、獨弦琴,被譽為京族文化的三顆“珍珠”。

  每年農曆六月舉行的“唱哈節”是京族最隆重的節日。唱哈的“哈亭”也是京族人民最重要的祭祀場所。

  京族主要從事沿海漁業。近年來,京族三島又發展了農業、魚類加工業和人工珍珠養殖場,憑着族源和語言的優勢,越來越多的京族人從事中越邊境貿易。京族人崇拜祖先,信仰多神。京族過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數人信奉天主教。

  一京族本是“越南人”

  萬尾島是“京族三島”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三島”上近6000京族人,一半在萬尾島。因此,我們不多的幾天采訪選擇在萬尾島進行。

  三菱新聞采訪車沿着平直的柏油公路,從江平鎮經巫山一直駛近萬尾村委會的辦公樓,我們一點身處海島的感覺也沒有。迎候我們的村支書蘇明芳解釋說,“三島”是由海水沖積而成的沙島,本來就與大陸距離很近,原來在退潮時可徒步往來,上世紀70年代一場人工圍海造田運動,把三島與大陸連為了一體。

  蘇明芳和他的那些村民一樣,長着一張很有棱角的“越南臉”,乍一眼看去,完全就是那些在越戰片裡看過無數遍的越南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京族就是越南人。蘇明芳的父親蘇維坤是萬尾島上蘇氏家族的長老,在他保存的族譜中,有“先祖洪順三年從塗山漂流到此,立居鄉邑……”的記載。洪順三年即公元1511年,相當于我國的明朝武宗正德六年。

  陪同我們前來的《東興報》記者蘇凱是蘇明芳的兒子,這位畢業于廣西大學的京族高才生對自已民族的這段曆史頗有研究,“京族與越南的主體民族--越族是同一個族群,十六世紀初,越南塗山(今越南海防附近)的一批漁民尋着漁訊一路北上,來到中國南海北部灣靠近内陸的萬尾、巫頭、山心、茶古這幾個荒島上,一開始就住在岸邊,後來為了躲避台風和強盜,向島内延伸,驅蛇蟒、伐荊棘、築海堤、墾荒坡,開拓自己的家園。後來,侵占越南的法國殖民者圈地劃界時,把茶古、芒街劃入越南,從此,‘三島’上的漁民就成了中國人,而同宗同源的茶古島上的漁人就成了越南人。”

  滄海桑田,這段曆史已有近500年了。

  二全國最富有的少數民族

  蘇凱說,“聽老人講,祖先剛上島時,就在海邊把船豎起來遮風擋雨。後來有了草廬茅舍‘欄栅屋’,解放後茅草房換成了堅固耐用而又抗風耐濕的‘石條屋’,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又全都住進了别墅式小樓......”

  京族曆史上是一個主要從事沿海漁業的民族,有“海洋民族”之稱。我們上島的時候,正是海蜇的收獲期,海邊各個漁業碼頭,男男女女正在忙着卸海蜇,就地進行粗加工,一片繁忙景象。蘇明芳說,象這樣北風剛過的好日子,一條漁排一天出海二三次,至少可以捕獲300多隻海蜇,收入頗豐。

  竹排是京族人的發明,先用結實的松木打成船形,再用尼龍線将一根根粗大的南竹綁在一起形成排底、排幫,排底再附着三四十公分厚的發泡塑料層以增大浮力,竹排尾部加裝2台柴油發動機。這種竹排輕便、實用,價格便宜,深受京族漁民的歡迎,越南那邊的漁民也經常來訂做這種竹排。專門加工竹排,也成了萬尾京族人的一大收入。

  近海攤塗上,不少半大孩子,扛着各種專用工具,一邊玩耍一邊挖海螺、文蛤以及一種叫沙蟲的軟體腔腸動物,這些都是京族人傳統生産的一部分,現在成了京族人随時支取的銀行:那些小小的沙蟲,涼幹後賣到二三百元一斤。

  趕海的孩子們身後不遠的灘塗上,密布着一個個京族人稱為“箔”的人工海水養殖箱。随着全國經濟水平的普遍提高,海産品的價格持續走升,原來二三塊錢一斤的對蝦現在賣到二三十塊錢,京族人不再滿足于出海捕撈,而是大力開發灘塗,引進人工海水養殖技術,放養各種适銷海産品。

  蘇凱說,“建國後一段時間,‘京族三島’一度‘以糧為綱’,圍海造田,大力發展農業,但沿海地區自然條件的限制,糧食産量一直不高,多年來‘吃糧靠返銷,花錢靠貸款’,生活很苦。改革開放以來,漁業生産和銷售政策的放開了,海洋民族又重新回到海上,現在萬尾島上農業已經完全退出了京族的生産活動。89開始,随着中越那段不愉快曆史的結束,中越邊境貿易漸漸活躍起來,我們與越南同胞同族同源,有語言互通的優勢,在邊貿互市中如魚得水,很多人都發了家。我最近看到一組調查統計數字,說我們京族人在全國少數民族中人均收入是最高的。”

  三哈亭,京族人民的精神寄養所

  在蘇明芳兄弟們闊氣的三層洋樓中間,是父親蘇維坤的石闆老房。這位77歲的蘇氏家族族長不習慣樓梯和地面瓷磚,和老伴堅持住在結實的石闆老房裡。雖然四個兒子都很孝順,但老人樂意生活自理。略略有些駝背的族長身體硬朗,我們去拜訪他時,他剛從海上拉大網回來。經常溫習一下海上的作業,已經成了這位老漁人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功課。

  蘇族長另一項必須的功課,是每天對着神壇上香、祈福。京族家家都有神壇,蘇族長石闆房裡的神壇比一般人家的大很多,占滿了整整一間堂屋,這是蘇氏家族的總神壇。每年春節初一至初三晚上,蘇氏家族每家派一個代表都集中在蘇族長的老石屋裡,在族長的帶領下一起祭祖、祈福。

  每年蘇族長還有一項重大的功課,就是農曆六月初九在“哈亭”裡用京文誦讀儒字祭文。

  京族人的村子裡,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是“哈亭”,京族三島上最漂亮最有氣勢的哈亭就是建在萬尾村委會辦公樓旁邊的萬尾哈亭,它不僅供奉全村人最為崇拜的神祗,以及每個家族的祖先牌位,而且京族人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曆六月初九“哈節”也在這裡舉行。

  海洋民族喜愛海歌,“哈”就是唱歌的意思,“哈節”就是唱歌的節日。這個節日緣自京族對海洋的崇拜和信仰,它的背後有一個曲折的神話傳說。

  離三島不遠的白龍嶺上住着一隻蜈蚣精,漁船每次經過此地都要送一個人給它吃,倘若不送,它就興風作浪,把船掀翻。

  有個神仙發誓要除掉這一禍害。他化裝成一個乞丐,來到東興港要搭船到北海。船主心中暗喜,覺得有這個乞丐可以送給蜈蚣精。乞丐帶着一個大南瓜,上船時請求船主煮到鍋裡,船主應允。船到白龍嶺海面,蜈蚣精出來要吃人,船主說:“乞丐公,委屈你了!”說着動手要推他下海,乞丐說,“先把南瓜拿給我!”船工拿來煮得滾燙的南瓜,乞丐舉起大南瓜投進蜈蚣精的嘴裡,蜈蚣精吞下南瓜,燙得直打滾,屍斷三段,化成三個小島,頭這截叫巫頭島心這截叫山心島,尾這截叫萬尾島。牙齒落在越南,成為茶古島(“京族三島”的人稱茶古島為“萬柱島”)

  這個傳說反映京族人的世界觀:蜈蚣精就是海上自然災害的化身,其自然原形可能是惡鲨之類,其興風作浪綜合了海上風災浪害的特征,這是自然災害的“妖化”,而鎮海大王則是京族人企望的征服自然災害的力量之化身,可以說是人的力量的“仙化”。人們尊稱神仙為“鎮海大王”,在白龍尾立廟供奉。三島的哈亭也供鎮海大王神位,每年“哈節”都要迎鎮海大王到哈亭享祭,請“鎮海大王”保佑三島安甯,海上平安,打魚豐收。

  萬尾的哈亭是前幾年耗資50萬新建的,面積多大上千平方米,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上設有京家人信奉的諸神社座,殿内的柱上都雕寫着具有民族習俗特色的楹聯或詩詞,不過,新哈亭已是鋼筋水泥結構,原來木結構的傳統哈亭在破四舊中被付之一炬。與“三島”隔海相望的越南茶古島上也有一座哈亭,始建于明,至今已逾500多年風雨保存完好,我們在那裡看到了凝滞的曆史。

  老人們說,中國的京族和越南的越族,唱哈、過哈節的風俗幾乎完全一緻。

  哈節包括祀神,祭祖,文娛,鄉飲四項重要内容。唱哈前一天,全島京族人集隊舉旗擎傘擡着“鎮海大王”神座到海邊,遙遙迎神,再把神迎進哈亭。在祭拜三天後再将神送回海邊。在三天的節日中,除了祭神儀式外,全島男女老幼要集體鄉飲,邊吃邊聽哈哥哈妹“唱哈”。唱哈的歌詞總合起來就是一部京族曆史:我們從何而來,如何在島上生存發展至今。

  老族長蘇維坤誦讀的那段祭文,發音我們完全聽不懂,文字卻完全是地道的漢語文言:

  “恭維王!三江孕秀,五嶽儲精,禀北方之正氣,維東海之英靈。天地共其德,日月秉其明。感之必通,求之必應。今日良辰,起駕還宮。來年仲秋,再禦龍亭。承蒙聖德洋洋,瞻仰天恩浩浩,相安相樂,男女康甯!”

  四搶救“字喃”,為京族留住民族文化

  老族長蘇維坤念的這段祭文,在京族文化中稱為“儒字”,與漢字意義相近,發音迥異。舊時比“儒字”更普遍使用的一種京族文字,京族人稱之為“字喃”。而現在,全島上能略通“字喃”的老人不超過十位,而能讀能寫能解其意的,隻有區區二三人。

  能稱得上“字喃”專家的,可能就隻有蘇維坤的堂弟蘇維芳了。

  蘇維芳是京島上不多的國家幹部之一,曾經位居地級防城港市公安局副局長。去年退休回到島上,一心一意整理京族“字喃”古籍,現在古籍本《宋珍》《京族英雄杜光輝》已經整理完成,《金雲堯新傳》正在整理之中。

  “京族古老的曆史古籍文化都是用字喃記錄的,現在年輕人不關心、不學習字喃,那幾個懂字喃的老人死了,以後京族的很多東西就沒有辦法傳下去了,那些祭文、民間歌謠、傳說也無法整理保存。我們廣西壯族自治區12個民族,已經有9個民族出版了古籍譯本,我們京族還是個空白。破四舊、文革期間,絕大多數字喃古籍已經被燒掉了,現在再不整理,很多京族文化就會失傳了。”蘇維芳一邊翻弄着《宋珍》譯本草稿一邊平淡地說。

  蘇維芳的外公阮其福是京族最有名的“道公”(祭師、法師),宋維芳小時候就常聽外公講《宋珍》。後來,外公用了三個月時間,憑心力将宋珍抄錄成冊送給外孫,并教其識、讀。這些本領在後來宋維芳擔任萬尾團支部書記兼文藝宣傳隊長的時候發揮了作用,他把這部堪稱“京族長恨歌”民間愛情故事改編成小戲進行表演,深受三島群衆歡迎。

  後來,蘇維芳應響應抗美援越的号召應征入伍,經過集中培訓後調到前線當越語翻譯。戰事結束後,宋維芳回到廣州軍區,在繼續與越南語言文字打交道的同時,又被前後三次送入高校學習中文。有良好的中文基礎、精通京族字喃、越南文字,這缺一不可的三個條件,讓宋維芳理所當然成為京族中惟一一個字喃古籍整理工作者。

  現在,廣西大學畢業的蘇凱,村中另外一個剛考上廣西民院的小夥子羅海雄一起協助蘇維芳進行“字喃”的搶救工作,3600行“六八體”(前半句六言,後半句八言)字喃古籍《金雲翹新傳》已經整理三分之一,估計年底前可以交付審查。這本在越南流傳很廣的愛情古典作品是蘇維芳曆盡曲折從越南親戚那裡搞到的。

  “美國福特基金會幫助三島建立了京族文化開發中心,最近要辦2個班,一個是獨弦琴班,一個是字喃班,讓我當字喃教師。雖然是義務的,可想到我能為自己的民族做點事,心裡很高興。”

  五,小龍莊,承載一代京族人的夢

  蘇維芳說到的“獨弦琴”,是京族的傳統樂器,民族文化的瑰寶。我們到萬尾的第二天,在“小龍莊”聽到了它美妙的聲音。

  年過半百的“莊主”孫進在他獨創的船形建築前支起獨弦琴,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咫尺聆聽,真不敢相信韻味悠長餘音繞梁的美妙琴音是從這一根弦上彈拔出來的。這兩把獨弦琴是孫進去年到越南花了近6000元淘來的,不彈奏的時候,它們就作為展品擺放在京族文化展示廳裡,有客人來,孫莊主就會熱情地介紹這種自己民族特有的樂器。

  孫進是土生土長的萬尾京族人,是解放後島上的第二個大學生。在走出家鄉40年、成功下海在商界打拚出一片天地後,這位京族漁人的後代最念念不忘的仍是自己的家鄉。2000年初,他把多年辛苦創辦的“武漢南華通訊電子貿易公司”交給助手,自已回到萬尾島上,一門心思重新創業:他與廣西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京族文化研究基地;開設京族文化風情展示廳,展示京族的曆史文物、生活生活用品、字喃古籍;籌建京族文化表演隊,挖掘京族傳統歌舞;建立京族文化推廣技術中心,開辦獨弦琴、字喃培訓班......他要把京族文化與旅遊開發結合起來,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民族經濟,帶動京族群衆在邊境旅遊發展中緻富。

  相對于“京族文化博物館”這樣頗為宏大的目标來說,個人的力量顯然有些單薄。兩年來,相對于巨大的投入來說,收益入不敷出,但孫進對京族文化的癡迷依然絲毫不減。他木結構的辦公室門楣上懸一匾額,“夢苑”。他指着它對我們說:“我們京族是個小民族,盡最大能力保護我們自己的文化,是我們一代人的夢啊!”

  六茶古島

  我們在島上的第三天,蘇明芳滿足了我們的要求,讓兒子蘇凱、二弟蘇明光、蘇明光的兒子蘇小東帶我們乘竹排到越南茶古島上去。

  茶古島距離“京族三島”不到3海裡(約7公裡),一衣帶水,雞犬相聞,天晴之時遙望可見。曆史上雙方漁人如同鄰居,常來常往,以物易物,互通有無。上世紀80年代末中越關系正常化以後,蘇明光就與茶古搞起了生意。主要是海産品。這幾年,随着中國漁民的捕撈技術和工具越來越先進,淺海漁業資源越來越少。越南那邊雖然僅隔不到三海裡,海産品品種、數量都十分可觀。那邊不但價格低,而且民風敦樸,可以讓蘇明光先銷售後付賬。人民币在越南是硬通貨,數着大把的中國“美元”,茶古島上的越人對蘇明光十分友好,尊稱他為“二叔”。

  如果不是“二叔”親自帶我們去,心裡還真沒底,畢竟什麼出境手續都沒辦。

  蘇凱說:“特事特辦嘛,你們不遠萬裡來到這裡宣傳我們京族,茶古島上京族的文化遺迹不能不看。”

  竹排上,放着2麻袋魚網,二叔說這是給茶古的越南朋友帶的。“剛才碼頭上那些液化氣瓶也是中國漁民給越南漁民捎帶的。越南物資相對中國來說還是緊缺,他們的家電、建築瓷磚也都是從我們那邊買的。反正這麼近,跟串門一樣方便。”

  一個小時,船靠茶古。很清靜漂亮的一個小海島,除了語言不通、滿街是看不懂的越南拼音文字外,感覺這裡與中國“京族三島”沒有太大的區别。二叔與蘇凱随便地與路人打着招呼,如同天天見面的鄰裡。

  二叔去找朋友談生意,蘇凱帶我們深入茶古島腹地,參哈亭,拜媽祖,還有一百法國殖民者修建近年梵帝岡出資修茸的天主教堂。哈亭裡那些已近500年的柱廊、木雕、神壇令我感到敬重,而那些紅底镏金儒字匾額和楹聯讓我覺得親切。而亭外門柱上貼着的一幅新春對聯更有意思:“新春黨策英明民樂業/癸未農漁商貿富無邊/飲河思源”,這裡的“黨”指的是越南共産黨,“策”是指越南“一步到位”的改革開放政策。

  “越南聰明,老瞅着中國怎麼做,他立即就學着做。船小好調頭,中國近20年的改革開放路程,他們不到十年就走完了。”蘇凱說。

  越南人是富了,請我們吃一餐午飯,二叔的越南朋友嚴文奉就花了50萬!當然是越币了,不過換算成300塊人民币,仍算是出手大方。嚴文奉現在蓋了五層小樓,開家庭旅館,他說他們全家和全島越人一樣,都看中國電視節目,《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浒》在他們看來,就如同好萊塢大片。當過兵的嚴文奉最愛看軍事片,尤其是新聞聯播前的國旗護衛隊升旗儀式,他百看不厭。

  “這才叫軍隊!”他說着,豎起大拇指。

  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污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其餘分布在譚吉、紅坎、恒望。

  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1958年正式改名為京族。京族有自已的語言,沒有文字,絕大多數京族人通用漢語(廣州方言)和漢文。京族人喜歡的“唱哈”、竹竿舞、獨弦琴,被譽為京族文化的三顆“珍珠”。

  京族主要從事沿海漁業。近年來,京族三島又發展了農業、魚類加工業和人工珍珠養殖場。京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京族過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數人信奉天主教。

  習俗

  逢年過節都要進行敬一祭神活動。屆時要備豬、雞、魚拜祖。煮豬肉拜祖還是京族女子出嫁時的一種禮習。每年哈節,凡年滿16歲的男子都要置備雞、酒、糯米飯、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經過祭拜的男子才算“入衆”(即進入成年),才能被允許參加唱哈節的入席活動,從此便可參加捕魚生産。

  婚俗

  京族男女青年訂婚,男方要用一定數量的豬肉、糕餅等作為禮品送給女方,貧窮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葉、糕餅作為訂婚禮。結婚時,男方要備一百斤豬肉、二百提酒(每提等于200克)、七鬥米及其他禮品,送給女方。

  婚後三天,新娘“回潮”,夫妻倆将自家染紅的糯米飯兩托盤(約6斤),豬肉兩塊、雞兩隻回娘家謝拜嶽父母,婚禮才算結束。

  食俗

  大部分地區習慣日食三餐,居住在污尾的京族一般習慣日食兩餐,早餐多選在上午十一點左右,直到入夜後才吃晚餐。過去京族常以玉米、紅薯、芋頭混着少量的大米煮粥作為主食,隻有出海捕魚或秋收,勞動量大時才吃幹飯。如今稻米已成為京族最為常見的主食了。

  日常菜肴以魚蝦為主,常用魚蝦做成魚汁,作為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家庭飼養的豬雞,也是日常主要肉類來源。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魚汁,又稱“鲶汁”。是京族民間傳統調味品,以各種小魚經腌制而成。

  節慶

  京族除了和漢族相同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

  “唱哈節”過去每年都舉行,各地日期不一。“唱哈”是京語唱歌娛樂之意,節日的當天,全村男女老幼都要穿上盛裝,雲集在哈亭(唱歌娛樂的公共場所)之前迎神、祭祀,祈保漁業豐收,人畜兩旺。每年哈節,由村裡人輪流做“哈頭”(哈節中主持唱歌娛樂的人),并由“哈頭”出一頭肥豬,辦一桌酒肉參加。在宴席上輪流唱歌,婦女隻能聽唱,不入席。

  春節家家都要做“白薯壹”(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種糕點),年初一早餐不吃葷不喝酒,隻吃糖粥、粽粑和白薯壹。春節期間全村都要到哈亭以豬、雞、魚為供品祭拜諸神,回家後要拜祖先。歲守時,必須在祖先牌位前,擺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