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

五谷

五種谷物
平常俗稱的“五谷”所指的五種谷物。關于“五谷”,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1]兩者的區别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産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無稻。
    中文名:五谷 外文名:whole grains 分類: 口味: 别稱:五谷雜糧 主要原料:無 營養成分:蛋白質,澱粉 适宜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含防腐劑:否 适宜人群:所有人群 組成:稻、黍、稷、麥、豆

基本含義

文化

五谷文化舉足輕重,可謂人類文明之起源。據權威資料顯示,人類在數十萬年前的石器上觀察到高粱的痕迹,說明五谷孕育了人類十多萬年。人類将野生雜草培育成五谷雜糧,這不能不說是人類史上的一個壯舉,五谷孕育了人類文明。同時告訴世人,人類與五谷的不解情緣。五谷糧食畫是五谷文化的最高藝術體現,是五谷文化的藝術寫照。

藝術

五谷糧食畫起于唐,盛于清,清乾隆時期曾是重慶府敬獻皇帝之貢品,重慶是中華五谷糧食畫的發源地,後向北發展,在陝西、山西一帶也有分布。唐大焱老師是重慶五谷糧食畫傳承人。五谷糧食畫在流傳過程中名稱衆多,依據民間傳統,應叫“五谷糧食畫”,簡稱“五谷畫”或“糧食畫”,也可美其名曰“五谷藝術”。

我國西北部分山區稱之為“糧藝”、“谷藝”、“豆塑畫”、“百米圖”、“米畫”等。五谷糧食畫起源于盛唐,當時五谷豐登、國泰民安。“五谷”在佛教和道教規儀中,地位極高,被視為奪天地之精華的吉祥物,民間則将“五谷”作為辟邪之寶,故用之作畫。在清代十分興盛,全國各地形成了很多流派。其他各朝因戰亂不休,國不甯日,故五谷糧食畫不能興盛。當代五谷糧食畫的興起,反映現代社會五谷豐登、國泰民安、民族統一、欣欣向榮。

五谷藝術是和諧社會的真實寫照。唐大焱老師所作《五谷豐登》,在中國第十屆工藝美術大師博覽會上獲獎,是五谷糧食畫的代表作。反映了建國六十周年來國家繁榮富強,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大焱用五谷藝術展示當今中國的美好景象,重慶人民用土生土長的五谷藝術在向全人類述說着重慶文化的發展。重慶五谷藝術是重慶的一張名片,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交往的橋梁和紐帶。

《五谷糧食畫藝術大觀》

包括以下内容:糧食處理、染色技術;五谷糧食畫粘貼技術;裝裱基礎;保存技術;保護層處理技術;推廣糧食畫的經驗。包含了糧食畫的所有技術。

《五谷糧食畫藝術大觀》由唐大焱老師編寫,在多年的實踐中,唐大焱最終将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研發了一套環保和作品長期保存的制作技術。該技術有20多道工藝流程,每

個環節都需嚴格要求,此方法可達到防蟲、蛀、腐、黴等作用。作品不變形、不褪色、不黴變、不蟲蛀,可永久收藏。

糧食畫

五谷糧食畫是以各類植物種子和五谷雜糧為本體,通過粘、貼、拼、雕等手段,利用其它附料粘貼而成的山水、人物、花鳥等形象的畫面,運用構圖、線條、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對其進行特殊處理所形成的圖畫。每幅五谷糧食畫都要經過特殊工藝處理,采用永久保存技術,可将作品長期保存和收藏。

食品概念

“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谷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五谷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谷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關于五谷主要有兩種說法,主流的是稻(俗稱水稻、大米)、黍(shǔ,俗稱黃米)、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制作面粉用)、菽(俗稱大豆)。因為有的地方氣候幹旱,不利于水稻的種植,因此有将麻(俗稱麻子)代替稻,作為五谷之一。

關于稻、麥、菽由于生活中常見,這裡就不介紹了,下面主要介紹現在生活中不常見的但是在古代确實常見的谷物:

黍:黍去殼,就是黃米,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現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為主食了。

稷:又稱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顔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适合在幹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以作飼料,一般隻有牛能消化。現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

麻:麻主要是用來農作生産的,他的莖皮,經漚制可以做繩子(麻繩),麻衣,麻紙等,很耐用。去皮後的莖,可以當柴燒,可以蓋房子,有點木質的感覺,目前皮與杆經提煉纖維,可以做宣紙等各種高檔紙。

菽:豆類的總稱,古語雲:“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衆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豆類制品也是中國百姓們喜歡的食物之一。

另外,也曾有關于“五谷”劃分為“天谷”、“地谷”、“懸谷”、“風谷”、“水谷”的。天、地、懸、風、水所代表“五谷”并不一定都是糧食:“天谷”含諸如稻、谷、高粱、麥等果實長在頭頂類的作物;“地谷”含諸如花生、番薯等果實長在地面下的作物;“懸谷”含諸如豆類、瓜類等果實在枝蔓上的作物;“水谷”含諸如菱角、藕等水中生長果實的作物;唯有“風谷”特殊,指玉米是通過風傳播花粉,将頭頂花粉吹到作物中節長出的須上從而結出果實的作物。

有句俗語稱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四體就是四肢,就是怕走路,怕動手幹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懶人就沒有分辨事物的本質了,變相的說一個人懶。因為古時大多數人都是農業勞作,不去勞動的人,到了農田也就不認識什麼樣子的農作物是五谷了,尤其幼苗小時候樣子有點相似。

簡介

粟、豆、麻、麥、稻

古代所指的五種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别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産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無稻。

小米(學名:Setariaitalica),中國古稱稷或粟。脫殼制成的糧食,因其粒小,直徑2毫米左右,故名。原産于中國北方黃河流域,中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屬于“粟文化”。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顔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适合在幹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以作飼料,一般隻有牛能消化。粟在中國北方俗稱谷子。西方語言一般對粟、黍、禦谷和其他一些粒小的雜糧有統稱,非農業專家一般不分,如英語均稱“millet”。

大豆

大豆(學名:Glycinemax),中國古稱菽,是一種其種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的豆科植物。大豆呈橢圓形、球形,顔色有黃色、淡綠色、黑色等,故又有黃豆、青豆、黑豆之稱。大豆最常用來做各種豆制品、壓豆油、煉醬油和提煉蛋白質。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飼料。在中國,日本和朝鮮,不同軟硬的豆腐已經吃了幾千年了。大豆加工之後,也可以成為醬油或腐乳。歐美現代也開始吃豆腐,但是一般用來代替奶制品。

黍類是禾本科一類種子形小的飼料作物和谷物。亞洲或非洲可能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栽培。一般株高0.3至1.3米(珍珠黍可高達1.5至3米)。穗狀或總狀花序,也有圓錐花序。除珍珠黍外,種子脫粒後谷殼不脫落,去皮後常呈奶油白色。黍類在亞洲很多地區、俄羅斯和西非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在美國和西歐主要作為牧草或用來制幹草,但在中世紀的歐洲也作為主要谷物。

黍類有很多種,如珍珠黍(是印度和非洲的普通糧食,适于貧瘠幹燥土壤)、掃帚黍(在美國作為飼料,在亞洲和東歐供食用)、谷子(也稱小米或粟,北美和歐洲西部作為幹草種植,在中國等亞洲國家是重要糧食作物)、指黍(南亞和非洲部分地區的重要糧食作物)、日本黍(種植于日本和美國,用于制幹草)等等。黍類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蛋白質含量約6%至11%,脂肪約1.5%至5%。黍類味濃,不能制膨松面包,主要用于小面包幹及做粥或飯。世界年産量約3000噸,主要生産國是印度、中國、尼日利亞和俄羅斯。

王璐薇

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說文》。按,象戴種而出之形,下其根也。一,地也。指事。菽草之難殺者也。——《漢書·五行志》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衆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春秋·考異郵》中原有菽,小民采之。——《詩·小雅·小宛》俗孝家家供菽水。——陸遊《湖堤暮歸》菽水(指豆和水,指菲薄的飲食,形容生活的清苦;指晚輩對長輩的奉養);菽水藜藿(粗茶淡飯。藜藿:野菜;豆葉);菽乳(即豆腐);菽麥(大豆和麥);菽麥不分(豆、麥不分。亦指是非、好壞不分)菽粟shūsù[grain]泛指糧食布帛菽粟。

王璐薇

注音:yùmǐ

拉丁名/學名:ZeamaysL.

英文名字:Maize,corn

别名:玉米、苞蘆、玉蜀黍、大蜀黍、

棒子、苞米、苞谷、玉菱、玉麥、稀麥、玉豆、

六谷、蘆黍、珍珠米、紅顔麥、薏米包,

苞谷、粵語稱為粟米,上海話和台灣話稱作番麥。

安徽廬江方言為“六谷子(方言音leguzi)”。

豫北叫玉茭草、玉茭

房國強

高粱

高粱,禾本科,高粱屬。1年生草本。稈實心,中心有髓。分蘖或分枝。葉片似玉米,厚而窄,被蠟粉,平滑,中脈呈白色。圓錐花序,穗形有帶狀和錘狀兩類。穎果呈褐、橙、白或淡黃等色。種子卵圓形,微扁,質粘或不粘。性喜溫暖,抗旱、耐澇。按性狀及用途可分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類。我國栽培較廣,以東北各地為最多。谷粒供食用、釀酒(高粱酒)或制饴糖。糖用高粱的稈可制糖漿或生食;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嫩葉陰幹青貯,或曬幹後可作飼料;穎果能入藥,能燥濕祛痰,甯心安神。

五四班編輯起源與曆史

高粱(sorghumbicolor(L.)Moench)起源問題目前尚未定論,但是許多研究者認為高粱原産于非洲,以後傳入印度,再到遠東。高粱分布廣,形态變異多。非洲是高粱變種最多的地區。斯諾頓(1935)收集到17種野生種高粱,其中有16種來自非洲。他所确定的31個栽培種裡,非洲占28種;158個變種裡,隻有4個種在非洲以外的地方。中國高粱(S.bicolorvar.kaoliang)又名蜀黍、秫秫、蘆粟、茭子等。

關于它的起源和進化問題,多年來一直有兩種說法:一說由非洲(或印度)傳入。二說中國原産。因為高粱在中國經過長期的栽培訓化,漸漸形成獨特的中國高粱群,許多植物學形态與農藝性狀均明顯區别于非洲起源的各種高粱。中國高粱葉脈白色,穎殼包被小,易脫粒,米質好,分蘖少,氣生根發達,莖成熟後髓部幹涸,糖分少或不含糖分等。另外,中國高粱與非洲高粱雜交,F1容易産生較強的雜種優勢。

說明兩種高粱遺傳距離差異較大。高粱是我國最早栽培的禾谷類作物之一。有關高粱的出土文物及農書史借證明,最少也有5000年曆史了。如《本草綱目》記載:“蜀黍北地種之,以備糧缺,餘及牛馬,蓋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

在莫桑比克的一個溶洞中,考古學家發現了距今10.5萬年前的各種石器,有刮削器和研磨器,而且石器上面粘着許多當地的一種高粱的顆粒。由于洞穴中很黑暗,不适合作物生存,這些高粱顆粒肯定不是洞穴中自然産出的。顯然,原始人從洞穴外收集大量的高粱作物,然後在洞穴中用石器處理外殼後食用它們。這是迄今為止人類食用高粱的最早發現。

高粱品種資源與育種

建國以來經曆了全國高粱地方品種的普查、征集、整理和從地方品種選擇到雜交育種的轉變。育種目标從單一産量育種到高産前提下的品質育種,再到高産、優質與多抗的育種變化。盡管中國高粱産區遼闊,自然條件複雜,生産目的各異,比如粒用、飼用、糖用、造酒或工藝用等,但是有了良種才使畝産由20世紀50年代的73公斤,提高到近年的313公斤;在播種面積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而總産量趨于平穩的。

高粱用途與生産意義

綜合利用高粱的籽粒、穗荛(花序)、穗頸、莖稈,是中國高粱栽培的傳統習慣。高粱籽粒加工後即成為高粱米,在我國、朝鮮、原蘇聯、印度及非洲等地皆為食糧。食用方法主要是為炊飯或磨制成粉後再做成其他各種食品,比如面條、面魚、面卷、煎餅、蒸糕、粘糕等。除食用外,高粱可制澱粉、制糖、釀酒和制酒精等。

關于營養

高粱的主要利用部位有子粒、米糠、莖稈等。其中子粒中主要養分含量:粗脂肪3%、粗蛋白8~11%、粗纖維2~3%、澱粉65~70%。

蛋白質在子粒中的含量一般是9~11%,其中約有0.28%的賴氨酸,0.11%的蛋氨酸,0.18%的胱氨酸,0.10%的色氨酸,0.37%的精氨酸,0.24%的組氨酸,1.42%的亮氨酸,0.56%的異亮氨酸,0.48%的苯丙氨酸,0.30%的蘇氨酸,0.58%的缬氨酸。高粱子粒中亮氨酸和缬氨酸的含量略高于玉米,而精氨酸的含量又略低于玉米。其他各種氨基酸的含量與玉米大緻相等。高粱糠中粗蛋白質含量達10%左右,在鮮高粱酒糟中為9.3%,在鮮高粱醋渣中是8.5%左右。高梁稈及高粱殼的蛋白質含量較少,分别為3.2%及2.2%左右。

高粱蛋白質略高于玉米,同樣品質不佳,缺乏賴氨酸和色氨酸,蛋白質消化率低,原因是高粱醇溶蛋白質的分子間交聯較多,而且蛋白質與澱粉間存在很強的結合鍵,緻使酶難以進入分解。

脂肪脂肪含量3%,略低于玉米,脂肪酸中飽和脂肪酸也略高,所以,脂肪熔點也略高些。亞油酸含量也較玉米稍低。高粱加工的副産品中粗脂肪含量較高。風幹高粱糠的粗脂肪含量為9.5%左右,鮮高粱糠為8.6%左右。酒糟和醋渣中分别為4.2%和3.5%。子粒中粗脂肪的含量較少,僅為3.6%左右,高粱稈和高粱殼中含量也較少。

無氮浸出物無氮浸出物包括澱粉和糖類,是飼用高粱中的主要成分,也是畜禽的主要能量來源,飼用高粱中無氮浸出物的含量變化于17.4~71.2%之間。高粱稈和高粱殼中的粗纖維較多,其含量分别為23.8%和26.4%左右。澱粉含量與玉米相當,但高粱澱粉顆粒受蛋白質複蓋程度高,故澱粉的消化率低于玉米,有效能值相當于玉米的90~95%。高粱稈和高粱殼營養價值雖不及精料,但來源較多,價格低廉、能降低飼養成本。

礦物質與維生素礦物質中鈣,磷含量與玉米相當,磷約40~70%,為植酸磷。維生素中B1、B6含量與玉米相同,泛酸、煙酸、生物素含量多于玉米,但煙酸和生物素的利用率低。據中央衛生研究院(1957)分析,每千克高粱子粒中含有硫胺素,(維生素B)1.4毫克,核黃素(維生素B)0.7毫克,尼克酸6毫克。成熟前的高粱綠葉中粗蛋白質的含量約13.5%,核黃素的含量也較豐富。高粱的子粒和莖葉中都含有一定數量的胡蘿蔔素,尤其是作青飼或青貯時含量較高。

丹甯屬水溶性多酚化合物,也稱鞣酸或丹甯酸。丹甯具有強烈的苦澀味,影響适口性;丹甯能與蛋白質和消化酶結合,影響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利用率

性味:性溫,味甘、澀。

功效:溫中,利氣,止洩,澀腸胃,止霍亂。适用于下痢及小便濕熱不利。

食用菜譜

高粱米粥

【需要材料】高粱米50克,冰糖适量。

【制作】煮高粱米為粥(高粱米需煮爛),加入冰糖再煮,糖化後溫服。

【功效】健脾益胃,生津止渴。

高粱螵蛸粥

【需要材料】高粱米100克,桑螵蛸20克。

【制作】先将桑螵蛸用清水煎熬3次,收濾液500毫升;然後将高粱米洗淨,放入沙鍋内摻入桑螵蛸汁,置火上煮成粥,至高粱米爛時即成。

【功效】和胃健脾,益氣消積。

高粱豬肚粥

【需要材料】高粱米90克蓮子60克豬肚100克稻米50克

胡椒3克鹽3克各适量

【制作】将高粱米炒至褐黃色有香味為止,除掉上面多餘的殼;把豬肚,蓮子肉,胡椒洗淨,與高粱米一齊放入瓦鍋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煮至高粱米熟爛為度,調味即可。

高粱米糕

【需要材料】高粱米600克紅豆沙300克白砂糖150克

【制作】1.将高粱米洗淨,倒入适量清水,放入籠内蒸熟,備用。2.取2隻瓷盤,取一半高粱米放入盤内鋪平,用手壓成二三厘米厚的片,剩下的高粱米放入另一盤内壓好。3.将壓好的高粱米扣在案闆上,用刀抹平,再鋪上厚薄均勻的豆沙餡,然後将另一半高粱米扣在豆沙餡上,再用刀抹平,食用時用刀切成菱形塊,放入盤内,撒上糖,即可食用。

[]人名高粱

男,漢族,1968年出生,現為職業畫家,中國徐悲鴻畫院油畫創作室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敦煌創作中心創作委員。1995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1997年參加'97中國藝術博覽會;2001年參加台北藝術與環境藝術展;2003年舉辦高梁油畫藝術展·北京·[新空間]。

[]釋義

高粱-名字解釋本義:植物名。古代指粟的優良品種,子實也稱粱,為細糧。

粱,米名也。――《說文》按,即粟也,穈也。芑也。今小米之大而不黏者,其細而粘者謂之秫,古舂粟之率,自粝至于侍禦皆言粱也。

粱,好粟也。――《三蒼》

粱曰芗萁。又,大夫不食粱。――《禮記•曲禮》。注:“加食也。”

夫膏粱之性難正也。――《國語•晉語》。注:“食之精者。”

黃鳥黃鳥,無集于桑,無啄我粱。――《詩•小雅•黃鳥》粱有好幾種,這種粱的子實很像“粱”,植株高大,所以叫“高粱”。

高粱古稱蜀黍,因為我國蜀地民族最先種植的,古書上還有叫蜀黍、木稷、荻粱、烏禾、蘆檫等名稱的,顧名思義,大都是以形态特征來稱呼的。

藥用價值

【拼音名】GāoLianɡ

【别名】木稷、藋粱(《廣雅》),蘆穄(《食物本草》),蜀秫、蘆粟、獲粱(《綱目》),番黍(《瓯治遺事》)。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rghumvulgarePers.

【來源】禾本科高粱SorghumvulgarePers,,以種子入藥。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性味】《綱目》:"甘澀,溫,無毒。"

【歸經】《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

【源形态】

蜀黍(張華《博物志》)

一年生草本,高3~4米。莖圓柱形,節上有黃棕色短毛。葉互生,狹披針形,長達50厘米,寬約4厘米;葉鞘無毛或被白粉;葉舌硬膜質,先端圓,邊緣生纖毛。圓錐花序長達30厘米,分枝輪生,無柄小穗卵狀橢圓形,長5~6毫米,成熟時下部硬革質而光滑無毛,上部及邊緣有短毛。穎果倒卵形,成熟後露出穎外,亦褐色。有柄小穗雄性,其發育程度變化甚大。花、果期秋季。

【化學成分】幼芽、果實含p-羟基扁桃腈-葡萄糖甙、水解産生p-羟基苯甲醛、HCN和葡萄糖。

【備注】

高粱佛焰苞能清熱止血,治一切失血之病。

高粱根能利小便,以及膝痛,腳跟痛。

功能主治】

①《綱目》:"溫中,澀腸胃,止霍亂。粘者與黍米功同。"

②《四川中藥志》:"益中,利氣,止洩,去客風頑痹。治霍亂,下痢及濕熱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1~2兩。

【附方】治小兒消化不良:紅高粱一兩,大棗十個。大棗去核炒焦,高粱炒黃,共研細末。2歲小孩每服二錢;3~5歲小孩每服三錢,每日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臨床應用】治療小兒消化不良:取碾高粱的第2遍糠,除淨硬殼等雜質,置鍋中加熱翻炒,至呈黃褐色,有香味時取出放冷。每天3~4次,每次0.5~1錢口服。治療104例,其中100例多在服藥6次以内治愈,4例無效。

【藥用植物栽培】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環境。耐旱。宜選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4-5月播種,按行距50cm開溝,點播,間距約20cm,播後蓋土。田間管理,出苗後,中耕除草2-3次,結合中耕除草,将過密的苗間掉。追肥1-2次,肥料以氮肥和廄肥為主。

食療價值

禾本科草本植物蜀黍的種子。又稱木稷、蜀秫、蘆粟、荻粱。我國各地均有栽培。秋季采收成熟的果實,曬幹除去皮殼用。

[性能]味甘、澀,性溫。能益脾溫中,澀腸止瀉。

[參考]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B、煙酸等成分。

[用途]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便溏腹瀉。

[用法]煎湯,研末,或煮粥服食。

[附方]

1,高粱大棗散:高粱米60g,炒香;大棗10個,去核,炒焦存性,同高粱米共研成細末,加入适量白糖,混合均勻。每次6~12g。溫開水送服。

本方用高粱米、大棗益脾胃、止瀉,炒用以增強收斂澀腸作用。主要用于小兒腸胃虛弱,消化不良,少食腹瀉或大便稀溏等。

2,高粱苡仁車前湯:高粱30g,薏苡仁、車前各15g。加水煎湯服。

本方用高粱益脾澀腸,以薏苡仁、車前草利尿除濕。用于脾虛濕盛,瀉下稀水,小便短少。

五年級二班劉天宇

◎草本植物,種類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亞麻”等。莖皮纖維通常亦稱“麻”,可制繩索、織布:~布。~衣。~袋。~繩。~紡。

◎指“芝麻”:~醬。~油。

◎像腿、臂被壓後的那種不舒服的感覺:腳~了。

◎感覺不靈,或喪失感覺,引申為思想不敏銳:~痹。~醉。~木不仁。

◎面部痘瘢,引申指物體表面粗糙:~子。

◎帶細碎斑點的:~雀。~蠅。

◎喻紛亂:~亂。~沸。

青稞

青稞,英文名hullessbarley,是禾本科大麥屬的一種禾谷類作物,因其内外穎殼分離,籽粒裸露,故又稱裸大麥、元麥、米大麥。青稞分為白青稞,黑青稞,墨綠色青稞等種類。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曆史,距今已有3500年。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壩州、雲南的迪慶、甘肅的甘南等地海拔42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區。青稞是西藏四寶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

青稞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突出的醫藥保健作用。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為何不乏百歲老人,這與常食青稞,與青稞突出的醫療保健功能作用是分不開的。據《本草拾遺》記載:青稞,下氣寬中、壯精益力、除濕發汗、止瀉。藏醫典籍《晶珠本草》更把青稞作為一種重要藥物,用于治療多種疾病。

青稞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特殊功效

1、β一葡聚糖:據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資料介紹,青稞是世界上麥類作物中β一葡聚糖最高的作物,據檢測青稞β-葡聚糖平均含量為6.57%,優良品種青稞25可8.6%,是小麥平均含量的50倍。β-葡聚糖通過減少腸道粘膜與緻癌物質的接觸和間接抑制緻癌維生物作用來預防結腸癌;通過降血脂和降膽固醇的合成預防心血管疾病:通過控制血糖防治糖尿病。具有提高機體防禦能力、調節生理節律的作用。另根據美國科學研究表明,青稞除β—葡聚糖外,青稞還含有一種專門的膽固醇抑制因子,其含量約每公斤100—150毫克。

2、膳食纖維:青稞的總療效纖維含量16%,其中不可溶性療效纖維9.68%,可溶性療效纖維6.37%,前者是小麥的8倍,後者是小麥的15倍:一葡聚糖含量6.57%,僅比燕麥低0.1百分點,是小麥的50倍。膳食纖維具有清腸通便,清除體内毒素的良好功效,是人體消化系統的清道夫。

3、支鍊澱粉:青稞澱粉成分獨特,普遍含有74—78%的支鍊澱粉,近年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培育的新品種青稞25支鍊澱粉達到或接近100%。支鍊澱粉含大量凝膠黏液,加熱後呈弱堿性,對胃酸過多有抑制作用。對病竈可起到緩解和屏障保護作用。

4、稀有營養成分:每100g青稞面粉中含硫胺素(維生素B1)0.32mg,核黃素(維生素B2)0.21mg,尼克酸3.6mg;維生素E0.25mg。這些物質對促進人體健康發育均有積極的作用關系。

5、微量元素: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無機元素鈣、磷、鐵、銅、鋅和微量元素硒等礦物元素。硒是聯合國衛生組織确定的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且是該組織目前唯一認定的防癌抗癌元素。

青稞可釀制青稞酒。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青稞炒後磨成面用酥油茶拌着吃,人們也将青稞與豌豆摻合制做糌粑,青稞的營養是比較豐富的,從有關資料對比來看藏族人民的主食糌粑,營養價值不低于其它谷類的營養,有的營養素還高于其它谷類食物,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人民的傳統食品,而且作為藏餐出現在拉薩的主要飯店,成為招待外賓的重要食品。

在宗教節日中藏族人民還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在舉行盛大煨桑時,人們不但要往火裡灑點水,還要投入糌粑等。藏族民歌唱道:你點燃雪笆,我燒起糌粑……這種糌粑文化的魅力是其他民族少見的。

◎姓。五四班劉喆

植物纖維-簡介

麻型織物的定義

麻型織物是指麻纖維(包括苎麻和亞麻)純紡織物及其混紡或交織物。

麻型織物的特點

麻纖維屬纖維素纖維,其織物擁有與棉相似的性能。

麻織物具有強度高、吸濕性好、導熱強的特性,尤其強度居天然纖維之首。

麻布染色性能好,色澤鮮豔,不易退色。

對堿、酸都不太敏感,在燒堿中可發生絲光作用,使強度、光澤增強;在稀酸中短時間作用(1~2分鐘)後,基本上不發生變化。當然,強酸仍對其構成傷害。

抗黴菌性好,不易受潮發黴。

麻型織物的品種

特點

麻型織物的品種比棉布和呢絨少得多,但因有其獨特的粗犷風格和涼爽透濕性能,加之近年來的回歸自然潮,使其品種日趨豐富起來。

1.純麻織物

⑴苎麻織物苎麻織物是由苎麻纖維紡織而成的面料,分手工與機織兩類。手工苎麻布俗稱夏布,因其質量好壞不均一,故多用作蚊帳、麻襯、襯布用料;而機織苎麻布品質與外觀均優于手工制夏布,布面緊密平整,勻淨光潔,經漂白或染色後可制做各種服裝。苎麻服裝穿着挺爽、透氣出汗,實屬理想的夏季面料。

⑵亞麻織物亞麻織物是由亞麻纖維加工而成,分原色和漂白兩種。原色亞麻布不經漂白、染色,具亞麻纖維的天然色澤。漂白亞麻布經過漂煉、絲光,比原色布柔軟光滑、潔白有彈性。亞麻布因布面細潔平整、手感柔軟有彈性,穿着涼爽舒适、出汗不貼身等優點而成為各式夏令服裝之面料,如外衣、襯衣、窗簾、沙發布等。

⑶其他麻織物除苎麻布、亞麻布外,還有許多其它麻纖維織物,如黃麻布、劍麻布、蕉麻布等,這些麻織物在服裝上很少使用,多用于包裝袋、漁船繩索等。另外,近年來非常熱門的羅布麻服裝作為一種保健服飾,也日益為人們所認識和接受。

2.麻混紡、交織織物

苎麻、亞麻纖維均可與其它纖維混紡或交織,大多為低比例麻纖維與化纖、天然纖維混紡或交織,目的是集各類纖維之長,補其所短,使面料性能更加優良,同時也可降低成本價格,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⑴麻棉混紡交織織物麻棉混紡布一般采用55%麻與45%棉或麻、棉各50%比例進行混紡。外觀上保持了麻織物獨特的粗犷挺括風格,又具有棉織物柔軟的特性,改善了麻織物不夠細潔、易起毛的缺點。棉麻交織布多為棉作經、麻作緯的交織物,質地堅牢爽滑,手感軟于純麻布。麻棉混紡交織織物多為輕薄型,适合夏季服裝。

⑵毛麻混紡織物采用不同毛麻混紡比例紗織成的各種織物,其中包括毛麻人字呢和各種毛麻花呢。毛麻混紡布具有手感滑爽、挺括、彈性好的特點,适合制作男女青年服裝、套裝、套裙、馬夾等。

⑶絲麻混紡織物絲麻砂洗織物是近年來利用砂洗工藝開發出的新産品。它兼有真絲織物和麻織物的優良特性,同時還克服了真絲砂洗織物強度下降的弱點,産生了爽而有彈性的手感。此面料适合制作夏令服裝。

⑷麻與化纖混紡織物包括麻與一種化纖混紡的織物、麻與兩種以上化纖混紡的織物。如:滌麻、維麻、粘麻等織物、“三合一”織物。

a.滌麻布:指滌綸與麻纖維混紡紗織成的織物或經、緯紗中有一種采用滌麻混紡紗的織物。包括滌麻花呢、滌麻色織布、麻滌帆布及滌麻細紡、滌麻高爾夫呢等品種。滌麻布兼有滌綸與麻纖維性能,挺括透氣,毛型感強。适合制作西服、時裝、套裙、茄克衫等。

b.“三合一”混紡織物:指麻與兩種纖維混紡的織物,如滌毛麻、滌麻棉、滌腈麻等。這種織物既具有麻織物的涼爽、舒适、挺括透氣的特點,又具有其它兩種纖維的優良特性,如滌毛麻既有麻的風格、又有毛滌花呢彈性好、不易起皺、易洗免燙的特點,可滿足各種用途需要,非常适合制作男女各式時裝、外套、裙料、褲料等。

稷稷#jì【釋義】①古代的一種糧食作物。有人說是指黍,也有人說是指粟。②古人奉為谷神,還用“社稷”來稱國家。

形聲。從禾,畟聲。表示與農作物有關。本義:稷谷)

植物名。我國古老的食用作物,即粟。一說為不粘的黍。又說為高粱

稷,齌也。五谷之長。――《說文》

黍稷無成。――《國語·晉語》。注:“粱也。”按,千谷粟三者為黍,稷稻梁之大名。梁則今小米子之大而不黏者,與稷别。

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本草綱目》

稷,粟也。――《爾雅·釋草》注

稷,今人謂之高粱。――《廣雅疏證》

又如:稷食(稷米煮的飯。泛指粗粝的飯);稷飯(以稷谷為飯);稷饋(古代以稷為主的祭禮)

引申為莊稼和糧食的總稱

稷jì

⒈〈古〉指一種谷物,一說是黍屬,一說是粟(谷子)。

⒉〈古〉迷信指"谷神"(以稷為百谷之長)。

稷zè1.太陽西斜。

【釋義】①一年生或兩年生的草本植物,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糧食作物,子實可食用,也可釀酒、制糖:小麥|大麥|黑麥|燕麥。②專指小麥。③姓。④古地名。

小麥是小麥屬植物的統稱,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最早起源于中東的新月沃土地區。小麥是世界上總産量第二的糧食作物,僅次于玉米,而稻米則排名第三。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後可制作面包、饅頭、餅幹、蛋糕、面條、油條、油餅、火燒、燒餅、煎餅、水餃、煎餃、包子、混沌、蛋卷、方便面、年糕、意式面食、古斯米等食物;發酵後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質燃料。同時小麥也被用于人名,出現在各電視劇、動畫、遊戲中。也有如舞蹈師等職業的同名名人。

簡述

1、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中空,葉子寬條形,子實橢圓形,腹面有溝。子實供制面粉,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由于播種時期的不同有春小麥、冬小麥等。

小麥王芸拍攝于陝西省秦嶺南麓2、這種植物的子實。

自花授粉.禾本科小麥屬的重要栽培谷物。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莖具4~7節,有效分蘖多少與土肥環境相關。葉片長線形;穗狀花序直立,穗軸延續而不折斷;小穗單生,含3~5(~9)花,上部花不育;穎革質,卵圓形至長圓形,具5~9脈;背部具脊;外稃船形,基部不具基盤,其形狀、色澤、毛茸和芒的長短随品種而異。穎果大,長圓形,頂端有毛,腹面具深縱溝,不與稃片粘合而易脫落。

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及維生素A等。因品種和環境條件不同,營養成分的差别較大。從蛋白質的含量看,生長在大陸性幹旱氣候區的麥粒質硬而透明,含蛋白質較高,達14~20%,面筋強而有彈性,适宜烤面包;生于潮濕條件下的麥粒含蛋白質8~10%,麥粒軟,面筋差,可見地理氣候對産物形成過程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面粉除供人類食用外,僅少量用來生産澱粉、酒精、面筋等,加工後副産品均為牲畜的優質飼料。

來源

P一粒小麥x拟斯卑爾脫山羊草

AABB

F1AB(異源二倍體)

環境突變、染色體加倍=AABB二粒小麥

二粒小麥x方穗山羊草

AABBCC

F2ABC(異源三倍體)

環境突變、染色體加倍=AABBCC普通小麥

習性和種植

小麥是一種溫帶長日照植物,适應範圍較廣,自北緯18°~50°,從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如中國西藏)均有栽培。按照小麥穗狀花序的疏密程度,小穗的結構,穎片、外稃和芒以及谷粒的性狀、顔色、毛絨等,種下劃分為極多亞種、變種、變型和品種;根據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兩個生理型,不同地區種植不同類型。

在中國黑龍江、内蒙古和西北種植春小麥,于春天3~4月播種,7~8月成熟,生育期短,約100天左右;在遼東、華北、新疆南部、陝西、長江流域各省及華南一帶栽種冬小麥,秋季10~11月播種,翌年5~6月成熟,生育期長達180天左右。

大、小麥都是秋天種下,冬天成長,春天長葉,夏天結果實,具備了四季的精華,因此被稱為“五谷之貴”。有的地方比較暖和,春天就下種,夏天就可以收割了。但這種麥子和秋天種的相比,沒有經過四季的洗禮,有微毒。北方人種麥子用漫撒的方法,南方人種麥子用撮撒的方法,所以北方的麥子皮薄但面多,南方的麥子則剛好相反。據說,收割好的麥子和蠶沙放在一起,可以防蟲。

小麥的世界産量和種植面積,居于栽培谷物的首位,以普通小麥種植最廣,占全世界小麥總面積的90%以上;硬粒小麥的播種面積約為總面積的6~7%。生産小麥最多的國家有蘇聯、美國、加拿大和阿根廷等。

未成熟小麥還可入藥治盜汗等。小麥皮治療腳氣病。

水稻

水稻原産亞洲熱帶,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國科學家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水稻所結稻粒去殼後稱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有米飯、米粥、米餅、米糕、米線等。水稻除可食用外,還可以釀酒、制糖作工業原料,稻殼、稻稈也有很多用處。

由來

遠古時候,食物很少,人們經常饑一頓飽一頓,身體很虛弱。有一個名叫稷的青年人決心去嘗盡天下草木果實,為大家找到能做主糧的糧種。

他把他的這個決心告訴了女娲,女娲很支持他,還讓她的五個兒子稻、黍、麥、菽、麻拿着白、黃、紅、綠、黑五隻不同顔色的袋子,做稷的侍從,跟着稷一起去找。

他們漸漸地找滿了五袋子的糧種。一天,他們看見一座山上有一種高杆紅穗的東西,就爬了上去。到了山頂,向下一看,發現下面有五條山谷,山泉湧流,土肥草綠。于是,稷讓他的五個侍從各選一個山谷,播下種子,耕種起來。他自己則在山頂開了一片荒地,種下了那種高杆紅穗的東西。後來,人們就以他們的名字給那幾種糧食命名,又因它們是在五條山谷種成的,就把糧食總稱為五谷。稷種的那個品種又被稱為了高粱。

河南周口淮陽縣城東北5公裡處有個五谷台,傳說是炎帝神農教民稼穑,播種五谷的地方。附近有神農井,為神農教民澆灌五谷而掘。神農時代,炎帝就教人種植五谷,以充腹肌。炎帝把谷粒分為五種,分别起名為稻、黍、稷、麥、菽。炎帝興農事,知耕稼,種五谷,故為神農,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創始人。

神農還親嘗百草,發明草藥,為人治病,被尊為祖國醫藥的創始者。傳說炎帝神農在位140年,在巡視長沙茶鄉時無疾而逝,終年168歲。炎帝神農“都于陳”,完成了從遊獵至農業的偉大轉變,以淮陽為中心的黃淮大地平原是中國農業的發源地,後人尊炎帝為“五帝”之首,當之無愧。

《禮記·月令》載:“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寝廟。”《荊楚歲時記》亦雲:“十月朔日……今北人此日設麻羹、豆飯,當為其始熟嘗新耳。”後來,這種習俗沿襲下來,便是五谷神生日。由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便想像冥冥之中有一位能主宰五谷生長的女神,稱之為“五谷母”。而且将五谷豐登時作為她的生日行祭祀之禮,答謝她的恩德。每年八月十五這天,用大米粉制成扁擔形狀的供品,備上三牲,挑到剛剛收割過的那塊土地上,焚香點燭祭祀。對五谷神的祭祀,源于上古秋收時節的嘗新祭祀活動。

“五谷”之說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微子》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五谷這一名詞在當初創造的時候,究竟指的什麼,沒有留存下來。比《論語》更古的書如《詩經》、《書經》等,裡面隻有“百谷”,沒有說“五谷”的。從百谷到五谷,是不是糧食作物的種類減少了呢?五谷這一名詞的出現,标志着人們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分類概念,同時反映當時的主要糧食作物有五種。

最早的解釋是漢朝人寫的。漢人和漢以後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說是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這兩種說法的差别,隻是一種有稻而沒有麻,另一種有麻而沒有稻。之所以出現分歧,是因為當時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種。“五谷”說之所以盛行,顯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因此,籠統地說,五谷指的就是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

麻雖然可以供食用,但主要是用它的纖維來織布。谷指的是糧食,前一種說法沒有把麻包括在五谷裡面,比較合理。但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沒有稻。把這兩種說法結合起來看,共有稻、黍、麥、菽、稷、麻六種主要作物。

戰國時代的《呂氏春秋》裡有四篇專門談論農業的文章,其中《審時》篇談論栽種禾、黍、稻、麻、菽、麥的得失與利弊。禾就是稷,《呂氏春秋·十二紀》中說到的作物,也是這六種。

很明顯,稻、黍、稷、麥、菽、麻就是當時的主要作物。所謂五谷,就是指這些作物,或者指這六種作物中的五種。但随着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産的發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斷演變着,現在所謂五谷,實際隻是糧食作物的總名稱,或者泛指糧食作物罷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後,雖然相沿2000多年,但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不同時期發揮着不同的作用。

發展曆程

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後雖然相沿了兩千多年,但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卻因時而異。

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征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

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并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面食,适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并與粟相提并論。儒家經典《春秋》一書中,它谷不書,至于禾麥不成則書之。可見,聖人在五谷之中最重視麥與禾。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等都曾緻力于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

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麥作的發展有着密切的關系。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于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集中于東南地區,這正是秦漢以來被稱為“地廣人稀”的楚越之地。宋代南方人口已超過北方,有人估計是6:4;此後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遠大于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與水稻生産分不開的。水稻很适合于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區種植,但最初并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谷之外。然而卻後來居上。

唐宋以後,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據明代宋應星的估計,當時在糧食供應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絕對優勢,大、小麥、黍、稷等糧作物,合在一起,隻占十分之三的比重,已

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糧食作物的範疇,隻作為蔬菜來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糧食作物的行列時,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馬鈴薯相繼傳入中國,并成為現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1.“五谷”之說逐漸形成的習俗,是指稻、麥、黍、稷、菽五種糧食作物。黍與稷在古代以黏性為區别(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本草綱目》),菽指豆類。如今,“五谷”已泛指各種主食食糧,一般統稱為糧食作物,或者稱為“五谷雜糧”,包括谷類(如水稻、小麥、玉米等),豆類(如大豆、蠶豆、豌豆、紅豆等),薯類(如紅薯、馬鈴薯)以及其他雜糧。

2.西漢“五谷”是什麼?西安出土的木牍揭答案新華網西安10月19日電(呼延思正)西漢時期人們所吃的“五谷”到底是什麼?近日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的一枚木牍揭示了這個答案。

這枚記有177字的長方形木牍長23厘米、寬4.5厘米、厚0.4厘米,下側邊緣處略有殘缺,文字主要以古隸體墨書書寫,其中夾雜了一些俗字草體,大都清楚可辨。這枚木牍上字迹自右至左共分8行,每行上方均标有一個小黑點,以示為章節之始,每行字數由15到25字不等,上面有關漢代五谷種植的内容基本完整,清楚地記載了當時的五谷是指粟、豆、麻、麥、稻,其順序也不是随便排列的。

這與在秦漢時代專用于選時擇日的《日書》中所記載内容基本一緻。據考古工作人員介紹,出土這枚木牍的墓葬處于西漢漢宣帝杜陵陵區,應該是杜陵的陪葬墓,因而墓主當為與漢宣帝較為接近的高官。結合木牍内容分析,墓主生前的身份應與皇室禮儀活動及農業生産活動相關,故判斷其任職應為大鴻胪或大司農。據了解,漢代的“五谷”究竟指哪些谷物,古籍記載曆來含混。這枚木牍的出土第一次明确了西漢時期陝西關中地區“五谷”的種類與名稱。

另外古代道家有“吃五谷,百病出”的說法,道家認為,人食五谷雜糧,要在腸中積結成糞,産生穢氣,阻礙成仙的道路。《黃庭内景經》雲:“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反老得還嬰?”同時,人體中有三蟲(三屍),專靠得此谷氣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産生邪欲而無法成仙。因此為了清除腸中穢氣

積除掉三屍蟲,必須辟谷。辟谷即不吃五谷,是方士道家修煉成仙的一種方法。又稱“卻谷“、“避谷“、“斷谷”、“絕谷”、“休糧”、“絕粒”等。道士們模仿《莊子·逍遙遊》所描寫的“不食五谷,吸風飲露”的仙人行徑,企求達到不死的目的。辟谷術起于先秦,大約與行氣術同時。

集秦漢前禮儀論着的《大戴禮記·易本命》說:“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道教創立後,承襲此術,修習辟谷者,代不乏人。《漢武帝外傳》載,東漢方士王真“斷谷二百餘年(當為“日”之誤——引者注),肉色光美,徐行及馬,力兼數人”。④《後漢書·方術傳》載:“(郝)孟節能含棗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⑤曹植《辯道論》載郗儉善辟谷事,謂曾“躬與之寝處”以試之,“絕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⑥曹操招緻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達、魯女生等皆行辟谷術

史書記載辟谷之人如此之多,辟谷時間或幾月、幾年甚至幾十年,其中難免有誇大不實之處,

但恐非純屬子虛。1988年1月7日《人民日報》第三版以《麻城農家女十年粒米未進言行自如》為題,報道湖北省麻城市熊家鋪區月形塘村二十五歲姑娘熊再定,十五歲時突染重病,生命垂危,脫險後即不複進食水,至今已十年粒米未進。令人驚異的是,她染病卧床八年後,竟能獨立行走,談笑自如,且能做些家務。這真是人間奇迹。如果當今科學能對之作出解釋,将個中原因弄個明白,這對人體科學、現代養生學将有巨大的貢獻。

谷物介紹

大米

大米又名粳米,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的功效。冬天室内暖氣較熱,空氣幹燥,早晚喝點大米粥,可以遠離口幹舌燥的困擾。特别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大米不同的烹調方法對血糖的影響不同。研究表明,等量大米煮成的幹飯比稀飯對血糖的影響小。因此,糖尿病患者早餐進食幹飯有利于控制血糖。

小米

小米又名粟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虛熱、反胃嘔吐、腹瀉及産後、病後體虛者食用。小米熬粥時上面浮的一層細膩的黏稠物,俗稱為“米油”。中醫認為,米油的營養極為豐富,滋補力最強,有“米油可代參湯”的說法。

小麥

小麥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腎、養心安神功效。心煩失眠者可用小麥與大

米、大棗一起煮粥服食。此外,麥麸含高膳食纖維,對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痔瘡、老年性便秘、結腸癌都有防治作用。

苡米

苡米又叫薏米,其所含蛋白質遠比米、面高,易消化吸收,對減輕胃腸負擔、增強體質有益。中醫認為,苡米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現代研究證明,苡米有

抗腫瘤、增強免疫力、降血糖等功效。将苡米與大米煮粥或加入适量冰糖食用,能使腫瘤患者食欲增加、減低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此外,苡米中含有的薏苡素對橫紋肌有抑制作用,可減少皺紋,愛美的人不妨多吃。

高粱

高粱味甘性溫,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小兒消化不良,可取高粱入鍋炒香,去殼磨粉,每次取2至3克調服。但高粱性溫,含有具收斂止瀉作用的鞣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大豆

大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脾胃虛弱者宜常吃。用大豆制成的各種豆制品如豆腐、豆漿等,也具有藥性:豆腐可寬中益氣、清熱散血,尤其适宜痰熱咳喘、傷風外感、咽喉腫痛者食用。

谷類主要是指植物的種子。它包括稻米、小麥、大豆等及其他雜糧,比如小米、黑米、荞麥、燕麥、薏仁米、高粱等。谷物通過加工為主食。它主要給人類提供的是50%~80%的熱能、40%~70%的蛋白質、60%以上的維生素B1。谷類可因種類、品種、産地、生長條件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營養素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别。

谷物文化

谷類作為中國人的傳統飲食,幾千年來一直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在我國的膳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當作傳統的主食。

《論語·鄉黨》:“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這是孔子作為周代貴族時,按照貴族的生活習慣主食(谷物)應占有最大比例。

《靈樞·刺節真邪》:“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是說五谷的營養是中國人後天最重要的營養。

近年來,學者對中國人以五谷為主的優缺點争議也很大。

美國學者尤金.N.安德森在《中國食物》一書中指出,中國大陸具有海拔最高的山峰和最低的盆地,動植物資源豐富,可選擇食物多;中國人選擇了最經濟和營養差的谷物,從而養育了衆多人口。

中國學者聶文濤則認為,既然可選食物多,選擇谷物就顯得相對從容和理性,這是古代貴族倡導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是與中國養生理念相關的民族習慣,是谷物保護。

此外,對谷物蛋白質含量問題作為判定其食物優劣的标準,雙方也有分歧。

雜糧糊

五谷雜糧糊來源

五谷雜糧糊,是由各種養生的五谷原材料低溫烘焙熟後磨成的粉,未經膨化,在加工過程中也未添加任何速溶劑,因此能最完整地保留原料的營養成分。

五谷雜糧糊食用方法

沸水法

1沖:取粉粉适量(2匙左右)放于杯中,倒入3倍的開水(100℃)

2泡:不要攪拌,泡一、兩分鐘;(如果是繁忙的早晨,您可以去刷牙洗臉了……)

3攪:用勺子将粉和水攪勻,加入白糖或蜂蜜、煉乳、鹽,OK!

溫馨提示:選擇大一點的杯或碗,這樣在攪拌時會更得心應手。

微波法

1.取粉粉适量(2匙左右)放于碗中,倒入3倍的涼水;2.輕輕攪拌到粉與水完全溶合,無粉團粉塊;3.放入微波爐中高火“叮”1分鐘,取出加白糖或蜂蜜、煉乳、鹽,OK!溫馨提示:微波時間長短要根據水的份量來決定,水多時間要延長。

養生粉

五谷養生粉來源

五谷養生粉,是由各種養生的五谷原材料低溫烘焙熟後磨成的粉,未經膨化,在加工過程中也未添加任何速溶劑,因此能最完整地保留原料的營養成分。

五谷養生粉汁食用方法

沸水法

1沖:取粉适量(2匙左右)放于杯中,倒入3倍的開水(100℃)

2泡:不要攪拌,泡一、兩分鐘;(如果是繁忙的早晨,您可以去刷牙洗臉了……)

3攪:用勺子将粉和水攪勻,加入白糖或蜂蜜、煉乳、鹽,OK!

溫馨提示:選擇大一點的杯或碗,這樣在攪拌時會更得心應手。

微波法

1.取粉适量(2匙左右)放于碗中,倒入3倍的涼水;2.輕輕攪拌到粉與水完全溶合,無粉團粉塊;3.放入微波爐中高火“叮”1分鐘,取出加白糖或蜂蜜、煉乳、鹽,OK!溫馨提示:微波時間長短要根據水的份量來決定,水多時間要延長。

除以上兩類食品外,五谷制作的食品還有很多,比如粥類,餅幹類等等。

傳說

人要長大,一定是要吃着五谷雜糧來成長,但是你知道關于五谷的傳說嗎?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世間沒有五谷,人們吃的是獸肉、野果、樹皮。那時人們都知道有一個名叫打耳窩的神洞,洞中藏着許多谷種,但是一直沒有人敢去取谷種。因為取谷種的路上千難萬險而且谷種有很多的神獸在看護。

一直到一個叫開陽的人來到。這個人就是後來的北鬥七星中的開陽星。當時他與其哥哥玉皇大帝鬥争中失敗被禁锢在這裡,也就是後來的貴州開陽。勇敢的開陽不畏艱辛,承擔這個責任。鄉親們為他作了各種準備,向他祝福,送他上路。開陽一連走了7天7夜,翻過99坐大坡,爬過99座峻嶺,戰勝了毒蛇、猛獸等數不盡的險阻,終于找到了藏谷種的神洞。

在洞中,開陽與洞神、神鷹、神虎等谷種守護神進行殊死搏鬥,最終打敗了他們,取回了五谷,從此人們開始了播種耕耘,世間有了五谷。而神洞中的猛獸,變成打耳窩中神秘的古生物化石,見證了開陽的勇猛和膽略。

再後來四面八方的人類開始紛紛到這裡向開陽星尋覓谷種,于是在打耳窩附近慢慢聚集了很多人,他們當中有些人索性就居住于此,一輩輩生息繁衍,使這裡成為著名的古人類遺址。

如今在貴州的開陽廣泛流傳着很多類似的傳說。這些神秘的傳說給開陽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中國農業博物館的知識

1983年7月,國務院批準建立中國農業博物館,隸屬國家農業部,1986年9月正式向社會開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坐落在北京東三環,五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築――全國農業展覽館内,占地500畝。館内蒼松翠柏,繁花綠草,與回廊樓閣、碧瓦朱檐交相輝映,環境幽雅。具有西式仿古建築特色的十座展廳分布其間,是北京市的“園林式單位”。

中國農業博物館陳列内容豐富,生動形象,是了解我國悠久的農業曆史和當代中國農業成就的窗口,也是交流農業科學技術、傳播農業知識的場所。

中國農業博物館先後籌辦了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中國水産、中國土壤标本等基本陳列,這些陳列從不同側面展示了我國近萬年的農業文明史、豐富的農業資源和現代農業科技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中國農業博物館十分重視教育基地建設,充分發揮教育基地的作用。自建館以來,成功地舉辦了十多屆“夏令營”、共同籌劃了“綠水藍天”、“生命之樹”等大型科普宣傳活動,已被命名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國際科學和平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多次獲得“北京市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

中國農業博物館現有中國現代農業科技、珍稀水生動物、珍稀陸生動物、中國傳統農具等陳列。籌辦中的陳列有:中國農業史、中國農業國情基本陳列以及中國百年農村生活、中國土壤标本等專題陳列。

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文物标本1萬多件,其中珍貴的農業文物2000多件,傳統農具2000多件,土壤标本123個亞類、230多件,館藏圖書、古籍50000餘冊,保存各種圖片一萬多幅。

中國農業曆史學會、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複委員會、中國民俗學會農業民俗研究委員會等學術團體挂靠在中國農業博物館,經常性地開展各種學術交流活動。編輯出版學術刊物《古今農業》。編纂出版了《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要覽》、《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說》、《中國近代農業科技史稿》、《漢代農業畫像磚石》、《中國古代耕織圖》、《中國農業博物館館藏傳統農具》等一批專着。

五(4)王心悅王心怡

五谷的其它作用

可以用來制作工藝品,比如五谷字畫,用各種植物種子拼接而成,極具觀賞效果和藝術效果五谷糧食字畫,自古“民以食為天”,作品以五谷雜糧為原料,與飲食文化密切相關,落盡繁華,回歸天然,有一種淳樸親切之感。猶如巧奪天工,惟妙惟肖,令人歎為觀止,拍手稱絕。

據史書記載,在古代那些高官貴族在祭祠時,都一定要奉上一些天然的芝麻、谷子當祭品,一來祈求大地五谷豐登,二是保佑自己步步高升(芝麻開花節、諸事團圓(谷子是圓形的)。現如今,許多高層人士,都在公司或家中收藏幅一種用芝麻、谷子為原料手工制作的純天然的“秋之韻五谷字畫”藝術作品,即凸現品位高雅又寓意政績、事業步步高升、家庭諸事團圓。事實證明,好多人都能如願以償。

五谷字畫-喜字,秋之韻五谷字畫五谷字畫-八駿圖,秋之韻五谷字畫出品

五二班劉天宇

上一篇:伏茶

下一篇:白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