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豐登

五谷豐登

漢語成語
五谷豐登,讀音:wǔ gǔ fēng dēng 。解釋:豐登意思是豐收的莊稼上場打曬,指收成好,農作物豐收。“五谷”指五種谷物。古代說法不同,有的說是稻、黍、稷、麥、菽;有的說是稻、稷、麥、豆、麻。總之是指幾種主要的農作物。“豐登”謂豐年之意。
    中文名:五谷豐登 拼音:wǔ gǔ fēng dēng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釋義

五谷豐收,泛指糧食豐收。

出處

《六韬·龍韬》:“戰勝于外;功立于内;百姓歡悅;将無咎殃。是故風雨時節;五谷豐熟;社稷安定。”

例句

洪深《香稻米》第一幕:“今年呢,難得這樣五谷豐登,稻子收得這樣多。” 

清·陳忱《水浒後傳》第四十回:自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物康阜,真是升平世界。

辛辛苦苦勞作一年的農民,最大的願望就是五谷豐登。

今年風調雨順,又是一個五谷豐登的好年景。

解析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分句;含褒義 

近義詞 年谷順成

反義詞 兇年饑歲

五谷豐登中的"五谷"

什麼是“五谷”,哪些糧食為“五谷”,我國曆史上的說法并不一緻。一種說法是指黍、稷、菽、麥、稻,見于古書《周禮‘職方氏》;另一種說法是指麻、黍、稷、麥、豆,見于古書《淮南子》。當時人們把大麻子當食物,所以麻歸于糧食類;後來麻主要以纖維織布,便不列為糧食類。“五谷”之說逐漸形成的習俗,是指稻、麥、黍、稷、菽五種糧食作物。黍指玉米,也包括黃米,稷指粟,菽指豆類。如今,“五谷”已泛指各種主食食糧,一般統稱為糧食作物,或者稱為“五谷雜糧”,包括谷類(如水稻、小麥、玉米等),豆類(如大豆、蠶豆、豌豆、紅豆等),薯類(如紅薯、馬鈴薯)以及其他雜糧。

西漢時期人們所吃的“五谷”到底是什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的一枚木牍揭示了這個答案。 這枚記有177字的長方形木牍長23厘米、寬4.5厘米、厚0.4厘米,下側邊緣處略有殘缺,文字主要以古隸體墨書書寫,其中夾雜了一些俗字草體,大都清楚可辨。這枚木牍上字迹自右至左共分8行,每行上方均标有一個小黑點,以示為章節之始,每行字數由15到25字 不等,上面有關漢代五谷種植的内容基本完整,清楚地記載了當時的五谷是指粟、豆、麻、麥、稻,其順序也不是随便排列的。

這與在秦漢時代專用于選時擇日的《日書》中所記載内容基本一緻。 據考古工作人員介紹,出土這枚木牍的墓葬處于西漢漢宣帝杜陵陵區,應該是杜陵的陪葬墓,因而墓主當為與漢宣帝較為接近的高官。結合木牍内容分析,墓主生前的身份應與皇室禮儀活動及農業生産活動相關,故判斷其任職應為大鴻胪或大司農。據了解,漢代的“五谷”究竟指哪些谷物,古籍記載曆來含混。這枚木牍的出土第一次明确了西漢時期陝西關中地區“ 五谷”的種類與名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