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魚

鲈魚

真鲈科花鲈屬動物
鲈魚(Lateolabrax japonicus),又稱花鲈、寨花、鲈闆、四肋魚等,[1]俗稱鲈鲛,與黃河鯉魚、鳜魚及黑龍江興凱湖大白魚并列為“中國四大淡水名魚”。我國的鲈魚品種以松江鲈為主,又名四腮鲈魚,也稱虎頭魚。
    中文名:鲈魚 拉丁學名:Common Sea perch、Weever、Bass 别名:花鲈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綱:輻鳍亞綱 目:鲈形目Perciformes 亞目:鲈亞目 科:真鲈科Percichthyidae 亞科: 族: 屬:花鲈屬Lateolabrax 亞屬: 種:日本真鲈 Lateolabrax japonicus 亞種: 分布區域:中國、朝鮮及日本的近岸淺海,喜栖息于河口,亦可進入江河淡水區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基本簡介

中文裡共有四種魚類都可以被稱為鲈魚,分别是:海鲈魚,學名日本真鲈,分布于近海,及河口海水淡水交彙處。

松江鲈魚,也稱四鰓鲈魚,降海型洄遊魚類,最為著名大口黑鲈,也稱加州鲈魚,從美國引進的新品種。

河鲈,也稱赤鲈、五道黑,原産新疆北部地區

以下着重介紹第一種海鲈魚(日本真鲈、花鲈)。

日本真鲈,商品名為海鲈魚,又稱花鲈、七星鲈、鲈鲛,地方名有寨花、鲈闆、四肋魚,等等。

主要分布于中國、朝鮮及日本的近岸淺海;中國沿海均有分布,喜栖息于河口,亦可上溯江河淡水區。

國内以東海舟山群島、黃海膠東半島海域産量較多,為經濟魚類之一,也是發展海水養殖的品種。

形态特征

體長,側扁,背部稍隆起,背腹面皆鈍圓;頭中等大,略尖。體長可達102厘米,一般重1.5-2.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15公斤以上。

吻尖,口大,端位,斜裂,下颔稍突出于上颔,上颌伸達眼後緣下方。兩颌、犁骨及口蓋骨均具細小牙齒。

前腮蓋骨的後緣有細鋸齒,其後角下緣有3個大刺,後鰓蓋骨後端具1個刺。

體被小栉鱗,側線完全、平直。體背部青灰色,兩側及腹部銀白。體側上部及背鳍有黑色斑點,斑點随年齡的增長而減少。

背鳍兩個,僅在基部相連,第1背鳍為12根硬刺,第2背鳍為1根硬刺和11-13根軟鳍條。

臀鳍硬棘3枚;臀鳍軟條7至9枚,背鳍、臀鳍鳍條及尾鳍邊緣為灰黑色。

鲈魚喜栖息于河口鹹淡水,也能生活于淡水。

生活習性

自然分布

鲈魚喜栖息于河口鹹淡水,也能生活于淡水。

栖息環境

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體中均産,東海、渤海較多。

食性

性兇猛,以魚、蝦為食。

為常見的經濟魚類之一,也是發展海水養殖的品種。主要産地是青島、石島、秦皇島及舟山群島等地。漁期為春、秋兩季,每年的10~11月份為盛漁期。

漁業養殖

1、選擇水源豐富,水質清新無污染的地方建池。每口池塘5—8畝,呈長方形,南北走向較好。要求池底平坦,砂泥底質,池岸牢固,池深2米。他底要埋設進、排水管道。同時配備1~2台1.5KW的增氧機,養殖場要有發電備用機組。臨放養時要做好池塘清淤消毒,可在放苗前一周每畝用50公斤生石灰或5~10公斤漂白粉幹池潑灑消毒。放苗前要施肥培養池水的基礎餌料,使池水呈油綠色或茶褐色為宜。

2、從海區捕撈的鲈苗(體長1.5~2厘米),要經過淡化至鹽度4—7‰後投入暫養池(鹽度1‰),放養品種以北方海區天然鲈苗最佳,由于理化因子不同,苗種生長快,個體大,可縮短養殖周期,增加經濟效益。暫養池放養密度控制在每畝1~2萬尾,要經常對池塘沖水增氧。下池第2天開始投喂浮遊動物、紅蟲等鮮活餌料,慢慢将魚漿、浮性顆粒配合餌料與鮮活餌料混合投喂,逐漸馴化至投喂攪碎魚糜、浮性顆粒飼料。

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15%,分3次投喂。暫養期間每周用0.3ppm強氯精或15ppm福爾馬林潑灑消毒一次,在開始投餌前3天,每50公斤魚内服痢特靈0.5克、土黴素3克、維生素C1克,每天拌飼投喂一次,連服3天。經過20多天飼養,魚長至4~6厘米可進入大池分疏飼養。

3、飼養管理

将鲈苗過篩後按大小分池飼養。放養密度一般為2500~3500尾/畝。水深1.5米以上,要保持池水适宜肥度,以透明度在30厘米,水色呈油綠色為宜。每天投飼兩次,主要飼料為攪碎的魚糜和浮性顆粒飼料,飼料中要添加維生素B、C,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6%。每月還要将土黴毒、紅黴素、維生素藥物拌餌投喂2次,每次連服3天。

同時定期用0.4ppm強氯精或20ppm福爾馬林對池塘全池潑灑消毒。藥物防治要慎用敵百蟲、硝酸亞汞等藥物。每天做好巡塘管理,在夜間或天氣悶熱氣壓低時開機增氧,發現池水變壞要及時排換水,保持池水清新。

病害防治

1.眼球白燭症

症狀:多見于春夏魚種階段。眼球出現白點,逐漸擴大遮蓋整個眼球,嚴重者眼球突出脫落。此病可由餌料不新鮮、維生素缺乏而引起。

防治:更新養殖水體,投喂新鮮餌料、餌料中添加維生素(尤其添加B)。

2.水黴病

症狀:魚體出現絮狀細菌,病魚浮上水面慢遊,食欲不振,消瘦死亡,多數為魚體受傷後感染所緻。

防治:更換新水,保持良好水質,以6×10-6的孔雀石綠藥溶5~10min。

3.皮膚潰爛病

症狀:以高溫季節多見。魚體局部脫鱗,充血潰爛。多因魚體受傷引起細菌感染所緻,病魚食欲不振,上浮慢遊,消瘦死亡。

防治:以20×10-6加氯黴素(或呋喃西林)藥浴4~5h。

4.腸炎病

症狀:病魚腹脹肛門紅腫、有黃色粘液流出,魚消瘦、食欲不振、重症者死亡。由餌料變質和餌料食脂高引起。

防治:以0.1%的添加量配制呋喃唑酮藥餌,連續投喂5~7天。

5.魚虱病

症狀:魚體寄生魚虱,病魚犯遊不安,靠池壁摩擦,重者魚體消瘦死亡。

防治:用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使池水含藥量達0.25×10-6~0.3×10-6,隔3天再施藥一次,一般兩次用藥可治愈,也可用純淡水浸浴2~3分鐘,魚虱也可自行脫落。

6、黑體病

病原:不明。

症狀:病魚身體黑瘦,不攝食,反應遲鈍,常遊離于水體表面。

流行情況:發病季節4~6月份,體長1Ocm以下的苗種易感染此病。

防治方法:尚無有效防治方法。應加強苗種檢疫,病魚及時隔離、銷毀。

有毒嗎

《嘉佑本草》:“鲈魚,多食宜人,尤良。又暴幹甚香美,雖有小毒,不至發病。”

忌食:根據前人經驗,患有皮膚病瘡腫者忌食。鲈魚忌與奶酪同食。崔禹錫:“鲈魚肉多食發痃痔瘡腫,不可同乳酪食。”

《随息居飲食譜》:“鲈魚,多食發瘡患癖,其肝尤毒。中其毒者,蘆根汁解之。”

鲈魚本身沒有毒,食用不會引起中毒。但魚頭和魚的内髒盡量不要吃,魚的毒素都聚集在那裡。

世界上有毒魚類包括:蓑鲉、鲶魚、鲉、鲈魚、豹蟾魚、刺尾魚、河豚等。所以鲈魚的刺有毒,被鲈魚刺傷之後被傷的地方就會腫很大,但是很快就會消去。

而關于“買鲈魚遭刺要鋸腿”的消息大家不必恐慌,“吃魚鋸腿”的緻病原是嗜水氣單胞菌,是水體中廣泛分布的常在菌,人感染率甚至比百萬分之一都要低。水産專家表示,無需因此個案而“聞刺色變”。

上一篇:泥鳅養殖

下一篇:南美白對蝦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