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鲈魚

尼羅河鲈魚

鲈形目尖嘴鲈科尖嘴鲈屬動物
尼羅河鲈魚(Lates niloticus),是鲈形目的尖嘴鲈科中淡水的一個物種,食肉性魚。它們在埃塞俄比亞界生物地理區分布很廣,會出現于查德湖、剛果河、尼羅河、塞内加爾河、圖爾卡納湖及其他河川流域,亦曾在埃及馬雷奧蒂斯湖帶微鹹的水中被發現。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100種入侵物種中的一種。
    中文名:尼羅河鲈魚 拉丁學名:Lates niloticus 别名:維多利亞鲈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綱: 目:鲈形目 亞目: 科:尖嘴鲈科 亞科: 族: 屬:尖嘴鲈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特點:最大淡水魚之一

概述

尼羅河鲈(Lates niloticus)是鲈形目的尖嘴鲈科中淡水的一個物種。其俗名包括African snook以及大量在非洲不同語言中的名字。

尼羅河鲈呈銀色,帶淡藍色。它們有特别黑的眼,外圈呈鮮黃色。它們是最大淡水魚之一,最長可達近2米,重達200公斤。

成魚可栖息于湖中有充足含氧量的環境,幼魚則被限制在沿岸或有屏障之處。尼羅河鲈是兇猛的掠食者,以魚類(包含自己的同類)、甲殼類和昆蟲為食;幼魚則以浮遊動物為食。

尼羅河鲈後傳入很多非洲的湖,包括維多利亞湖。該物種的引進常被當作入侵物種對本土生态影響的負面教材。世界保育組織(IUCN)将尼羅河鲈列入世界100大最具危害的入侵物種之一。

雖為入侵物種,尼羅河鲈仍是很重要的食用魚類,對水産業極為重要。

尼羅河鲈魚是踞蓋魚科的最大成員,據說曾有過400多磅的大魚,但國際釣魚聯合會的世界紀錄是230磅,由Willliam Toth2009年在埃及Lake Nasser釣獲。

威脅

尼羅河鲈是非洲許多水域土生土長的大魚,上世紀50年代,人們在克約伽湖放養了這種魚,讓尼羅河鲈來捕食當地漁民不捕的小麗魚科魚類,這樣,鲈魚就能長得更大且肉質會更鮮美在人們還未來得及對在克約伽湖放養鲈魚的影響進行評估之前,尼羅河鲈已經被引進維多利亞湖。自從20世紀50年代把它引入到東非維多利亞湖以來,它已經給這裡的環境造成緻命影響。世界上的一些地方規定,出售或者喂養這種魚屬于違法行為。據悉,尼羅河鲈魚已經導緻維多利亞湖裡的數百種魚類慘遭“滅門”。

20世紀中期,以魚、蝦、蟹、貝、蠕蟲等為食的尼羅河鲈魚來到了維多利亞湖,它們的适應性很強,在淡水或微鹹的水裡都能存活。适應了維多利亞湖後,它們憑借着超強的捕食能力,把維多利亞湖裡原有的小魚幾乎吃了個精光,隻有那些生活在石縫和淺水區的魚類幸免于難。有人做過統計,在尼羅河鲈魚沒有來到維多利亞湖時,湖裡生活着300多種麗魚科魚類。在尼羅河鲈魚入侵50年後,大約有210種麗魚科魚類消失了。

更糟的是,由于麗魚科魚類主要以海藻和垃圾為食物,它們的消失使得維多利亞湖成了海藻的天下。而海藻滋生的細菌消耗了大量氧氣,破壞了湖裡的生态環境。也正因為這樣,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生物殺手榜排名中,尼羅河鲈魚位居首位,被評為生物界的頭号殺手。

生存危機

初現

由于過度捕撈,非洲最大淡水魚産區——維多利亞湖内的尼羅河鲈魚種群數量銳減,東非3國肯尼亞、烏幹達、坦桑尼亞決定聯手設立保護基金,發起“拯救尼羅河鲈魚行動”。

維多利亞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為肯尼亞、烏幹達、坦桑尼亞3國共有。有數據顯示,湖區内平均年産魚約80萬噸,價值超過5.9億美元,其中僅尼羅河鲈魚出口一項每年就能帶來約2.5億美元的收入。然而最新統計報告顯示,湖區内尼羅河鲈魚産量已經從2000年的120萬噸驟減至2008年的33.1萬噸,而漁民和捕魚船的數量卻分别增加了52%和63%。維多利亞湖漁業組織指出,非法捕撈設備的過度使用是導緻産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小網等非法捕撈設備的使用導緻大量未長成的幼魚被捕撈,破壞了湖區内魚種孵化區域。一般而言,體長超過50厘米的尼羅河鲈魚被視為成魚,但如今在湖區附近很多水産市場上,經常可以見到體長僅20厘米左右的幼魚。

措施

鑒于上述情況,肯尼亞、烏幹達和坦桑尼亞發表聯合聲明表示,3國決定分别出資60萬美元,為“拯救尼羅河鲈魚行動”提供緊急行動資金,以期盡快杜絕湖區内的非法捕撈,恢複尼羅河鲈魚種群數目。此外,湖區内有超過200萬人依靠捕魚為生,如何平衡資源保護與當地居民生産生活之間的關系,也将成為該項目的關注重點之一

上一篇:黃河象

下一篇:馬來大狐蝠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