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

驚蟄

二十四節氣之一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鬥柄指向法,鬥指丁為驚蟄;定氣法,太陽到達黃經345°時為驚蟄。于公曆3月05-06日交節。“驚蟄”标志着仲春卯月的開始。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作為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時數也有了明顯的增加。[1]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時節,春雷始響,蟄伏于地下冬眠的蟄蟲被雷驚醒,紛紛破土而出。一年十二個月,每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卯”是指萬物從地下冒出的意思,也就是草木都從地下面冒出為卯,卯也就代表着生命力,代表着生機,所以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開始了。“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以南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中文名:驚蟄 外文名:Awakening of Insects 别名:啟蟄 涵義:天氣轉暖,春雷始鳴 公曆時間:每年3月5或6日 黃道位置:太陽運行至黃經345度 氣候特點:春雷乍動、雨水增多 物候現象:桃始華;黃鹂鳴;鷹化為鸠 農事活動:開始春耕 傳統習俗:祭白虎、打小人 起居養生: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

曆史淵源

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這鬥轉星移與自然節律變化有着密切的關系。現行是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定節氣,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按黃經度數編排。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西漢戴德《大戴禮記·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驚蟄”在曆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相傳是漢朝時期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将“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曆代的具注曆中使用“驚蟄”。此後,日本也采用了大衍曆與宣明曆。因此,“啟蟄”的名稱便在日本保留了下來。

天文曆法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陰曆二月五日前後,鬥指丁為驚蟄,相當于陽曆3月5日至6日之間,太陽到黃經345°開始。

氣象變化

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從驚蟄節氣開始,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時節。

民諺雲:“春雷響,萬物長”以及“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等等,這些均為驚蟄節氣的特征。驚蟄時節,春氣萌動,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中國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物候現象

三候

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鹂)鳴;三候鷹化為鸠。”描述已是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莺鳴叫、燕飛來的時節。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二十四番花信風

驚蟄時期的花信風為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沾了雨意的桃花,水淋淋的濕,一律收斂起輕薄的野性子,沉靜貞婉起來。淺淺的粉,從花瓣的最末端,淡淡地往裡洇。洇至最深處,便成了無限溫柔的一痕紅。又或者,是美人頰上的胭脂,釀成了春天裡最美的一盅酒,讓人醉了。

農事活動

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化生長的現象。“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光,該種的農作物都可以開始種了。中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時節。

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九九”已盡,“九盡桃花開,春耕不能歇”。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時節。驚蟄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

中國各地随着氣溫回升,日照增加,由南向北漸次開始春耕。華南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蟄期間氣溫穩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種,其餘地區氣溫在12℃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水稻方面日均氣溫穩定在8℃以上時可以開始播種旱育秧。

傳統習俗

吃梨

驚蟄有吃梨的習俗。驚蟄節氣,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幹燥,很容易就讓人感到口幹舌燥,身體不舒服。因此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風俗習慣。

蒙鼓皮

響雷,是驚蟄節氣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态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

香港、澳門一向有“打小人”的習俗。傳說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犯之則在年内遭邪惡小人興風作浪,阻撓前程發展,引緻百般不順。因此大家都要買份紙料,内含紙老虎、吉紙、小人紙等去“打小人”。

祭白虎化解是非

在廣東一帶民間有在驚蟄“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說法,據稱白虎為口舌之神,每年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傷人,所謂“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繪制黃色黑斑紋的紙老虎。

文學創作

農事諺語

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

春季生産掀高潮,從南到北忙春耕。

麥田施肥和澆水,緊跟鋤摟把土松。

春季造林好時機,因地制宜分樹種,

栽後護理要認真,光栽不護白搭工。

家禽孵化黃金季,牲畜普遍來配種,

天暖花開溫升高,畜禽打針防疫病。

快把魚塘整修好,放養魚苗好節令。

春雷一響,驚動萬物。

春雷響,萬物長。

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驚蟄春雷響,農夫閑轉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還下桃花雪。

驚蟄有雨并閃雷,麥積場中如土堆。

二月打雷麥成堆。

驚蟄地氣通。

驚蟄斷淩絲。

九盡楊花開,春種早安排。

九九八十一,家裡做飯地裡吃。

凍土化開,快種大麥。

大地化,快種葵花和蓖麻。

大麥豌豆不出九。

豌豆出了九,開花不結紐兒。

種蒜不出九,出九長獨頭。

驚蟄地化通,鋤麥莫放松。

驚蟄不耙地,好像蒸鍋跑了氣。

地化通,趕快耕。

到了驚蟄節,耕地不能歇。

春耕搶墒,秋耕搶時。

挖地如挖糧,整地如修倉。

挖塘修壩,旱澇不怕。

水利不修,有田也丢。

打井修渠能防旱,豐收靠人不靠天。

種不好莊稼一年窮,修不好塘堰一世窮。

有地有井人當家,有地無井天當家。

文學意境

《驚蟄》(唐)劉長卿

陌上楊柳方競春,塘中鲫鲥早成蔭。

忽聞天公霹靂聲,禽獸蟲豸倒乾坤。

《觀田家》(唐)韋應物

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廪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闾裡。

《義雀行和朱評事》(唐)賈島

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餘。

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歸,曉曉遺衆雛。

雙雀抱仁義,哺食勞劬劬。

雛既逦迤飛,雲間聲相呼。

燕雀雖微類,感愧誠不殊。

禽賢難自彰,幸得主人書。

《驚蟄家人子輩為易疏簾》(宋)範成大

二分春色到窮閻,兒女祈翁出滞淹。

幽蟄夜驚雷奮地,小窗朝爽日篩簾。

惠風全解墨池凍,清晝勝翻雲笈簽。

親友莫嗔情話少,向來屏息似龜蟾。

《水龍吟·壽族父瑞·堂是日驚蟄》(元)吳存

今朝蟄戶初開,一聲雷喚蒼龍起。

吾宗仙猛,當年乘此,遨遊人世。

玉頰銀須,胡麻飯飽,九霞觞醉。

愛青青門外,萬絲楊柳,都撚作,長生縷。

七十三年閑眼,閱人間幾多興廢。

酸堿嚼破,如今翻覺,淡中有味。

總把餘年,載松長竹,種蘭培桂。

待與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

起居養生

生活起居

驚蟄時期總的來說是明顯變暖,所以飲食應清溫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等,增強體質以抵禦病菌的侵襲。還有就是這一時期氣候比較幹燥,很容易使人口幹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說法。

驚蟄過後萬物複蘇,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驚蟄期間天氣變化較大,要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等季節性疾病的流行。

養生保健

按照傳統中醫五行學說理論,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腎)五者之間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關系。如果由于氣候、情志、飲食等因素,造成某髒器生理機能的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機體動态平衡,出現疾病。中醫認為,春季人體肝氣旺,是肝髒機能活動的旺盛時節,所以驚蟄養生,就要重視對肝髒的保養,使肝髒機能正常,以适應驚蟄氣候的變化,減少疾病發生。

随着驚蟄的到來,溫暖的氣候将會使人的活動量不斷增加,新陳代謝日漸旺盛。人體血液循環加快,而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也随之增多,以适應人體各種生理活動的需要。

春季養肝是多方面的,首先要重視精神調養,應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恬靜、愉悅的心态,以保持肝的健康。飲食上,宜适當吃些蔥、香菜等,這類食物溫而發散,與春季氣候相适應,對人體有益,而生冷之物則應當少食,以免傷害脾胃。

上一篇:沈陽市公安局

下一篇:夏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