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

蔡氏

中華姓氏之一
蔡氏,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姞姓及少數民族改姓。西周時期的蔡仲為蔡姓始祖。蔡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55位。截至2013年,當代蔡姓總人口達到552萬,約占全國總人口的0.46%。蔡姓人口在中國姓氏中位列第44位。蔡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廣東、浙江、江蘇三省,全國形成了東南沿海地區高比率的蔡姓區域。
    中文名: 外文名: 得姓方式: 得姓始祖:蔡仲 主要郡望: 主要堂号: 讀音:蔡氏 國籍:中國 郡望:濟陽郡、洛陽郡等 堂号:祗德堂、洛陽堂等 代表人物:蔡元培、蔡和森等 起源地:河南上蔡

曆史發展

主要源流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的後裔,以國為氏。武王滅商後,封其五弟叔度于蔡,史稱蔡叔度。蔡叔度,周初三監之一。姬姓,名度,又稱蔡叔度,周文王五子,周武王同母弟。武王滅商後,封于蔡(今河南上蔡)。成王時,他與其兄管叔挾纣王子武庚叛亂,被周公旦平定。他被放逐。後其子胡又被封于蔡,為蔡國和蔡姓的始祖。

2、源自姞姓。出自黃帝支裔姞姓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姞姓是黃帝的直系後裔,在堯舜夏時期,姞姓所屬的燕、阚、尹、蔡、魯等氏族分布于渭河流域,沿黃河向西到豫東和豫西一帶。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擔任祭祀的職責,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3、源自少數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發生于宋朝以後,金國的女真人烏林答姓族後來全部改為漢姓蔡,清朝滿洲八旗姓蔡佳氏、烏靈阿氏、薩瑪喇氏等後來也全部改為漢姓蔡。這些外族在與漢族長期混居後逐漸同化為北方漢族的蔡姓,興盛于東北地區。貴州和廣西的少數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為南方漢族,主要發生于明清之際。

得姓始祖

蔡仲,姬姓名胡,又稱蔡仲胡,周文王之孫,蔡叔度之子,西周時期諸侯國蔡國第二任國君。

周武王滅商後,将其弟叔度封于蔡,建立蔡國。成王繼位後,蔡叔聯合管叔等進行反叛,失敗後遭放逐,不久死于遷所。蔡叔之子胡,一改其父舊行,尊德向善。周公聽說後,舉薦他做魯國的卿士,魯國大治。周公向成王建議,又把胡封在蔡地,以奉蔡叔之祖,是為蔡仲,其子孫就以國為姓。

遷徙傳播

春秋戰國時期,蔡氏足迹已經遍布于河南、河北、陝西、山西、湖北、安徽、山東、湖南、貴州地區。戰國時,蔡姓族人由湖北蔡甸出發向南進入湖南常德,并沿沅江進入貴州,與當地土著混居,成為當今苗、土家、瑤、布依等族蔡姓先民。秦漢時期,蔡姓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區,在豫東與魯西一帶形成了濟陽蔡姓,這是蔡姓曆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名人輩出,影響深遠。西晉末年,北方戰亂,中原民衆大量南遷。

蔡姓開始大規模進入江浙地區。唐朝時期,中原兩次大規模移民福建,蔡姓為主要姓族之一,這為蔡姓成為南方著姓奠定了基礎。到宋朝時,蔡姓已經散布于江南各地,蔡姓主力已經在福建形成。明末清初蔡姓進入了台灣。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蔡姓大約有44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六位。福建為蔡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蔡姓總人口的21.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山東、河南,這三省蔡姓占蔡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江西、浙江、河北、湖北、江蘇五省。全國形成了閩贛浙蘇東南沿海區域、魯豫冀鄂中原地區兩個蔡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蔡姓大約有46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9%,為明朝第四十六位姓氏。浙江為蔡姓第一大省,約占蔡姓總人口的20.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江蘇,這四省蔡姓大約占蔡姓總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廣東、湖南二省。宋元明期間,蔡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特别是向江浙閩沿海地區移民。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贛、閩、蘇蔡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蔡姓的人口已達552萬,為全國第四十四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46%。蔡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廣東、浙江、江蘇三省,大約占蔡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四川、湖北、台灣、安徽、福建,這五省又集中了32%。廣東居住了蔡姓總人口的13.7%,為蔡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的1%。全國形成了東南沿海地區高比率的蔡姓區域。在近600年中,蔡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的流動有些區别,雖存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情況,但向東南移民仍是主流,同時也出現了向西、以及東北的移民。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主要有濟陽郡、洛陽郡、汝南郡、高平郡、丹陽郡、南陽郡、朔方郡。

堂号

洛陽堂:以望立堂。

濟陽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朔方堂:以望立堂。

九峰堂:宋朝蔡仲默,三十歲放棄科舉,專攻理學。隐居在九峰,人稱“九峰先生”,後人因以為堂号。

龍亭堂: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對文化事業的發展,立了極大的功,封“龍亭侯”,後人因以為堂号。

祗德堂:堂号的由來可追溯到蔡叔度之子,蔡氏二世蔡仲侯,名胡,不計前怨,率德馴善,克庸祗德,周公舉為魯卿士,出治魯國有方。因此,周成王複封于蔡,以奉祀其父。周成王在其欽命“蔡仲之命”中,表彰蔡仲“克庸祗德”成為“祗德”一詞之出處。以後蔡姓族人即以“祗德”為堂号。

宗祠楹聯

四言通用聯

孝隆東閣;經重石渠。

上聯典指東漢安城人蔡順,幼年喪父,對母親非常孝順。下聯說西漢沛縣人蔡千秋,宣帝時為郎,在石渠閣與《公羊春秋》學者同時講學,升任郎中戶将,宣帝還選派了十人跟他學習。

橋留松蔭;紙造桂陽。

上聯說北宋大臣、書法家蔡襄,在泉州任上時,主持建洛陽橋,以利通航,又在橋頭種松樹七百棵。下聯說東漢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發明了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造紙的方法。

芳池月映;故宅風存。

此聯為湖南省耒陽市蔡侯祠聯。

三世劬學;六歲知音。

上聯典指宋·蔡元定,嘗登西山絕頂忍饑讀書,學者稱“西山先生”。其父子俱以勤學聞世。下聯典指東漢·蔡邕,曆遷中郎将,其女文姬,六歲知音律。

紙造桂陽;橋留松蔭。

上聯典指東漢·蔡倫,桂陽人,首創造紙。下聯典指宋·蔡襄,知泉州時,建洛陽橋,植松七百棵,閩人勒碑頌其德。

孝隆東閣;經重石渠。

上聯典指東漢蔡順,性孝有德行,能化盜賊,後為東閣祭酒。下聯典指西漢蔡千秋,為學甚笃,嘗在石渠閣講經。

澹泊明志;夙夜在公。

此聯為近代軍事家蔡锷自題聯。

鐵血救國;耕讀傳家。

此聯為蕭子升贈中國共産黨早期著名的無産階級革命家蔡和森聯。

五言通用聯

理學傳程朱;著述授谷梁。

上聯典指宋蔡元定,幼承庭訓,長從朱熹遊,常于對榻講論經義。下聯典指漢蔡千秋,受《谷梁春秋》于魯廣榮,宣帝以千秋為郎中戶将,選郎十人從其受學。

七言通用聯

理學傳程朱之脈;著述授谷梁之書。

上聯典指南宋理學家蔡元定,幼承庭訓,長從朱熹遊,常與對榻講論經義。下聯典指漢代學者蔡千秋,受谷梁春秋于魯榮廣,為學最笃。

平生慷慨班都護;萬裡間關馬伏波。

此聯為孫中山緻蔡锷的挽聯。

琴聲字體中郎業;荔譜茶箋學士風。

上聯典指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下聯典指北宋書法家蔡襄。

耒将蘭氣沖皇澤;去引星文捧碧空。

此聯為唐代詩人蔡希周《奉和扈從溫泉宮承恩剛浴》詩句聯。

惜竹不除當路筍;伐薪教護帶巢枝。

此聯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贈友聯。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西山先生,三世劬學;中郎愛女,六歲知音。

上聯典指宋·蔡元定事典。下聯典指東漢蔡琰,字文姬事典。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芝草無根,醴泉無源。

此聯為清代詩人、書法家蔡之定撰書聯。

賓客填門,倒履迎王粲;士卒分賜,布衣乏私财。

上聯典指東漢文學家蔡邕的事典。下聯典指漢代将領蔡遵的事典。

自九峰别派龍峰,衍百代弘揚祖德;由仙裡蔔居犀裡,至三世以嗣鄉賢。

此聯為福建省莆田市蔡氏宗祠“建陽堂”聯。

裔出周代,肇基唐代,官封宋代,長綿百代振家聲;脈映濟陽,支分莆陽,派衍青陽,好就三陽開泰運。

此聯概括了青陽蔡姓的源流和發展。溯本追源,青陽蔡氏根在濟陽,後又傳衍到福建莆陽,再由莆陽遷居青陽,故稱三陽開泰。

姓氏圖騰

蔡是炎帝氏中的以長尾鳥為圖騰的氏族的族稱。因為這種鳥好殺好鬥,直到鬥死才肯罷休,在甲骨文中作“殺”解,這種長尾鳥是山雉。這個字後來又衍化為“刈”。蔡圖騰由兩個鳥的圖形組成,右面的鳥是蔡的本字,左面的鳥代表炎帝的丹鳳,即山雉。蔡姓也是具有司天權的氏族,同樣也是炎帝族的别稱。周公封文王孫胡于蔡,稱蔡仲,子孫以國為姓。

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共收入蔡姓曆代名人219名,占名人總數的0.48%,排在名人姓氏第四十六位,蔡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55%,排在第四十五位;蔡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53%,排在第四十一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