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

養老

社會保障種類之一
原為一種古代的禮制,擇取年老而賢能的人,按時供給酒食,并加以禮敬。[1]第二個意思是年老在家休養,現在的養老政策多是這個意思。第三個意思是扶養年老而不能自給的人。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2020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的意見》,就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提出四個方面23項舉措。
  • 中文名:養老
  • 外文名:provide for the aged
  • 别名:
  • 拼音:yǎng lǎo
  • 解釋:奉養老人,養老送終
  • 出處:《禮記·王制》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養老

【拼音】yǎng lǎo

【基本解釋】

1.[provide for the aged]:奉養老人,養老送終

2.[live out one’s life in retirement]:年老閑居休養

引證解釋

1.謂保攝調養以延緩衰老。

《史記·龜策列傳》:“江傍家人常畜龜飲食之,以為能導引緻氣,有益於助衰養老,豈不信哉!”

2.年老閑居休養。

唐宋璟《告老乞緻仕表》:“歸全之望,獲在愚臣,養老之恩,成於聖代。”《東周列國志》第七回:“魯侯掩耳曰:‘汝非癡狂,安得出此亂言!吾已使人于菟裘築下宮室,為養老計,不日當傳位于軌矣。’”靳以《跟着老馬轉》:“到了退休的年齡,就請他回家養老。”

3.人體穴位名。

《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小腸經分寸歌》:“腕上一寸名養老。”注:“從陽谷上行,手下銳骨上,一空腕後一寸許陷中,養老穴也。”

4.奉養老年人。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 唐張說《讓右丞相表》之二:“臣幸沐遺簪堕履之恩,好生養老之德,朝遊簡牍,暮對圖書。”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八章:“說親的結果是 阿虎 的丈人丈母都由這家養老。”

5.見“養老禮”。

6.養老 (原住民部落):台灣原住民部落名稱。

7.養老 (周代禮儀):《周禮》所記載的西周和春秋時期的各種貴族禮儀之一。

8.養老即社會保險的俗稱。社會保險是指由政府資助之保險計劃,有以下特點:

賠償、承保範圍等條件由法律規定;賠償或供款由公帑(稅款)補助或支付;以及保險計劃是社會政策一部份,或由政府強制參與。

曆史發展

起源

養老起源于原始社會末期,夏商兩代繼承之,但西周才在制度上臻于完善。《禮記·王制》:“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後氏以飨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養于鄉,六十養于國,七十養于學,達于諸侯。”這說明西周規定按年齡大小由地方或國家分别承擔養老責任,在政策上,不僅中央要負責養老,地方也要負責養老。凡年滿五十的則養于鄉遂之學,年滿六十的則養于國學中的小學,年滿七十的則養于國學中的大學。

這種養老制度,自天子以達諸侯,都是相同的。不過一國的長老,由諸侯養,若是天下的長老,則由天子緻養。西周養老不僅鑒于老年人積累有豐富的知識經驗,更出于宗法的等級社會的需要:按長幼之序,定尊卑之禮。正如《王制》所說:“養耆老以緻孝。”《禮記·鄉飲酒義》也說:“民知尊長養老而後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長養老,而後成教;成教而後國可安也。”這就是西周重視養老制度的根本原因。

漢朝養老

國人一直非常關心孩子的成長,有關家教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很多,甚至一些名門望族的家訓成了傳家法寶,像嚴氏和曾氏就是比較著名的。但對老人的贍養似乎遜色得多,既缺乏必要的機制,也缺乏系統的理論。特别是今天的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口過億半,養老越來越成為社會的大問題。縱觀古今,各朝各代贍養老人的做法差異很大,最好的要算漢代了。

西漢初期,國家剛剛恢複安定,皇帝就頒布了養老诏令,凡80歲以上老人均可享受“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的待遇。漢高祖诏曰,凡五十歲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帶領大家向善的,便可擔任“三老”職務,由鄉而縣,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盡免徭役,每年十月還賜予酒肉。漢文帝诏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将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今聞吏禀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具為令。”

到了成帝建始年間,又将享受這種法定待遇的老人最低年齡降到了70歲。每年秋天,由地方政府普查人口,對高齡老人進行登記造冊,舉行隆重的授杖儀式。如《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玉杖長尺,端以鸠飾。鸠者,不噎之烏也,欲老人不噎。”從這個記載來看,漢代的養老敬老,不僅務實,而且還有良好的健康祝願。

據1959年在甘肅武威縣咀磨子18号漢墓内出土的一根鸠杖杖端系着的王杖诏書木簡,以及1981年在同一地點漢墓中出土的一份西漢王杖诏書令冊木簡記載,漢朝的養老敬老法規始終一緻,沒有間斷過,而且每隔一段時間皇帝就要诏告天下。

最耐人尋味的是西漢诏書中明确寫道:“高年賜王杖(即前文中的玉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見之,比于節。”“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趨。”當時的“六百石”官職為衛工令、郡丞、小縣縣令,相當于處級幹部。那也就是說,漢代的七十歲老人在“政治”上享受處級待遇,持王杖進入官府不必趨俯,可以與當地的官員平起平坐。

漢代老人的“政治”待遇還體現在可以“行馳道旁道”。馳道是專為天子馳走車馬的,絕對禁止他人行走。即便是皇子,也不允許。可見漢代老人是何等特殊!

诏書還明确規定,各級官府嚴禁對高齡老人擅自征召、系拘,也不準辱罵、毆打,違者“應論棄市”。其中記載了汝南地區雲陽白水亭長張熬毆辱了受王杖者,還拉他去修道路。這件事影響很大,太守判決不了,廷尉(相當于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長)也難斷決,隻好奏請皇帝定奪。皇帝說:“對照诏書,就該棄市。”張熬被判處死刑。今天看來不可思議。

其他朝代

也許是受漢代的影響,後來各朝各代對老人的待遇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便是金玉良言。

類型

農村養老

随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的養老隐性問題将顯性化。解決農村人口養老問題将是 社會不得不面對的重要任務。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家庭養老、土地養老、社會保險養老三種模式是基本的養老保障方式,而社區養老模式則是一種新的嘗試,以上四者共同構成了農村養老體系。

農村現行的養老模式包括:

1.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模式是儒家文化的“孝”的強調,是中華民族綿延了幾千年的優良傳統,贍養老人的義務已經變成了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内在責任和自主意識,是其人格的一部分。這在廣大農村也表現得毫不例外,而且由于我國廣大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實施其他養老模式的條件不太具備,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顧和精神慰籍方面又具有無可替代性。因此,目前家庭養老仍是我國農村養老的最主要模式。

2.土地養老 

土地是廣大農民賴以生活的基礎。土地對農民而言,既是生産資料,也是生活資料。尤其是在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推行以後,農村老人可以依靠土地收入解決一部分生活來源。在現有的生産力發展水平之下,用土地維持最基本的生存,可以說土地是他們最穩定也是最後一道養老保障安全網。

3.社會保險養老

民政部于1992年出台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即為“農村社會保險”開了先河。在方案中,提出了個人、集體、國家三方共同付費,由社會統籌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新思路。該方案于1994年在一些農村經濟發達和比較發達地區開始試點。其主要做法是,以縣為單位,根據農民自願原則,在政府組織引導下,從農村和農民的實際出發,建立養老保險基金。保險基金以農民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實行儲備積累的模式,并根據積累的資金總額和預期的平均領取年限領取養老金。

4.社區養老

社區(含鄉鎮)養老是指集體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的鄉村或鄉鎮企業,仿照城鎮企事業單位的做法,給農村老年人發放養老金。社區養老的實施範圍比較窄,往往受制于該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

消費養老

消費養老是新近崛起的一種養老模式,其核心是消費者在購買企業的産品後,企業應該把消費者的消費視為對企業的投資,并按一定的時間間隔,把該企業的利潤按一定的比例返還給消費者,這樣消費者不僅關心自己所購買商品的數量和質量,也關心購物後所帶來的利益。

企業會擁有大量來自消費者的返利而成為資本市場的強者,并且會為養老保險提供一個廣闊的巨大資金來源,能在不增加消費者負擔的情況下,逐步為消費者積攢一筆可觀的養老資金,從而解決許多與養老有關的難題。

以房養老

2013年9月13日,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幹意見》,其中提到了要開展住房養老保險反向抵押(即“以房養老”)試點工作。2014年3月,民政部長李國立表示,相關金融監管機構将盡快制定試點政策。住房反向抵押試點工作不是政府的基本養老政策,這一政策是市場化選擇機制,是具備條件的老年人自主選擇是否選擇的一個金融性工具。

機構養老

養老機構是社會養老專有名詞,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它可以是獨立的法人機構,也可以是附屬于醫療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組織、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的一個部門或者分支機構。

國内難題

“發展中的中國養老體系面臨嚴峻考驗。社保基金增值保值任重道遠。”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項懷誠近日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若幹問題”進行了專題演講。項懷誠說:“我國現在雖然還處于勞動力黃金時期,但60歲以上人口超過14%,65歲以上人口超過10%,按照國際社會标準,我顯然已經跨進了老齡化社會的門檻。”(10月23日《新華網》)世界銀行數月前的一份研究報告則指出,2001年到2075年間,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的收支缺口将高達9.15萬億元。一面是老齡人數節節攀升,一面是養老金缺口漸漸拉大,面對這種讓人窒息的逆向斷裂,我們不得不尋思:有朝一日,當我們垂垂老矣,誰來為我們養老?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建民就養老問題建議,養老不單是指開設養老院、敬老院這種機構提供具體看護服務,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養老機制,給老人提供一套生活方案。“盡管一些基本護理崗位不一定要有太高的學位,了解基本的醫療、護理常識即可,很多保姆學校、家政人員服務站就可以承擔對他們的培訓任務。但當下老年人除了在生活方面的基本需求,精神方面對于娛樂、出遊等方面的需求,需要有人做專業、系統的規劃”。

國家養老工程計劃:民政部副部長窦玉沛表示,十二五期間,民政部決定,連續五年開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年活動,用多元方式來解決養老問題。啟動敬老、愛老、助老工程,工程有個六個計劃作為支撐。一是在大中城市要建設一批集養老示範、培訓實訓為一體的較大型的養老機構,簡稱為“陽光計劃”。

二是在區縣一級,每個區縣都要建設一所以養老為重點、兼具為殘疾人和孤兒服務的綜合性服務設施,簡稱為“月光計劃”。三是在社區要建設為居家養老服務的、星羅棋布的站點,簡稱為“星光計劃”。四是在農村鄉鎮繼續建設為五保老人服務的五保敬老設施,簡稱為“霞光計劃”。五是開始試點、逐步鋪開,在農村建設的、由村主辦的互助養老幸福院,簡稱為“幸福計劃”。 六是同時在各類養老機構和社區配置不種康複輔具,簡稱為“福康計劃”。

養老難問題對策

3月5日上午9時,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民政部等将落實“十二五”中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加大投入,加大優惠政策落實力度,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會養老事業,加快社會養老服務事業建設步伐。

據李立國介紹,民政部所推進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包括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社區照料服務和機構養老服務,在機構養老服務方面,已經達到了每千名老人有二十張床位的标準,2015年年末以前,要達到每千人三十張床位的水平。

李立國進一步說明,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政策優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稅收減免;二是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對一次性投入與運營方面給予補助;三是對社會養老機構使用自主設施、公共設施上提供政策優惠。

困局根源

覆蓋面窄

包括4000多萬已退休人員在内,我國上年末的參保人數隻有1.6億多人,僅占城鎮人口的30%左右,不及勞動力人口的15%,覆蓋率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

曆史包袱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職工的養老、退休是由單位和國家包下來的。到了上世紀90年代,已經退休的老職工和新制度實施前參加工作的職工都沒有個人賬戶的積累,那麼他們的“養老錢”從何而來?這個任務“順理成章”地落到了在職職工肩上。

制度缺陷

缺乏社會保障應有的社會性和福利性現代社會養老保險雖然強調要增強個人參與的自我保障意識,但仍要有國家、集體和社會各方面的參與。我國實行的是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但從近幾年改革的實踐看,“統賬結合模式”并未真正實現。根據《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的規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基金籌集上堅持以“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原則。但是大多數集體無力或不願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給予補助,有些地方甚至在實施中還進一步把“個人交納為主”改為“全部由個人交納”。

這就使得現階段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際上是一種鼓勵性儲蓄,因而也就不可能強制農民參加。而“強制性”一向被視為社會保險的固有屬性,沒有強制性的社會保險,既難推行,又失去其社會性。

制度上存在不穩定性各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頒布的《基本方案》的基礎上稍作修改形成的,這些辦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對保險金的籌集、運用以及養老金的發放都隻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門,甚至是某些長官的意願執行的,不是農民與政府的一種持久性契約,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

保障覆蓋面小,保障水平過低,全國适齡人口的參保率相當低,覆蓋面非常狹窄,使得保險的互濟性很差。全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數據顯示,到2005年底,全國僅有5500萬農民參加了養老保險,占全國農民人數的5.8%。在保障水平方面,《基本方案》規定,農民交納保險費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2元至20元10個檔次繳費。

大多數地區農民投保時都選擇了保費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檔次。在不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的情況下,如果農民在繳費10年後開始領取養老金,每月可以領取4.7元,15年後每月可以領取9.9元,這點錢對農民養老來說,幾乎起不到什麼作用。即使農民每月投保4元、6元甚至是20元,也仍然難以起到養老保障的作用。

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困難。《基本方案》規定,“基金以縣為單位統一管理,主要以購買國家财政發行的高利率債券和存入銀行實現保值增值”。由于管理是以縣為單位,相關的成本隻能在縣的範圍内分攤,邊際成本隻在較小的數值上移動,規模不經濟就非常明顯。另外,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資渠道,有關部門一般都采取存入銀行的方式。1

996年下半年以來,銀行利率不斷下調,再加上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農村養老保險基金要保值已經相當困難,更不用說增值。一方面造成政府的包袱加重,現已出現參保的人越多,國家賠得越多的局面。另一方面,為了使資金能夠平衡運行,國家原先承諾的養老保險賬戶的利率隻好下調,造成投保人實際收益明顯低于按過去高利率計算出的養老金,使人們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信心下降。

老齡化

我國已于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10年,城鎮退休人員将達到7000萬人,2020年,将超過1億人。到2030年,預計中國60歲以上老人占人口比率将會達到24.4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約8.5個百分點。全國老齡辦發布《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分三部分介紹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發展趨勢:

第一階段,從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齡化階段。這一階段,中國将平均每年新增596萬老年人口,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将達到17.17%,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将達到3067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階段,從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齡化階段。伴随着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進入老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開始加速增長,平均每年增加620萬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數量将增加到2.7億,與0-14歲少兒人口數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将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将達到9448萬,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階段,從2051年到2100年是穩定的重度老齡化階段。2051年,中國老年人口規模将達到峰值4.37億,約為少兒人口數量的2倍。這一階段,老年人口規模将穩定在3-4億,老齡化水平基本穩定在31%左右,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占老年總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進入一個高度老齡化的平台期。

《報告》提出,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老年人口規模巨大、老齡化發展迅速、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倒置顯著、女性老年人口數量多于男性、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等六個主要特征。綜觀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可以概括為四點主要結論:第一,人口老齡化将伴随21世紀始終。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最嚴峻的時期。第三,重度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将日益突出。第四,中國将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總量過多的雙重壓力。

提前退休

在過去的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的改革過程中,困難企業欠繳社會保險費嚴重,特别是為安置富餘人員,大量職工提前退休,将負擔轉嫁給養老保險。

養老體系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之前,城鎮家庭的養老功能強大,家庭和單位合力使老年人的養老服務資源得到很好的發揮,盡管資源有限,但各盡其力。在農村,政府和集體合力為“五保”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而其他農村居民隻有靠家庭,有時需要求助親戚和鄰裡來照顧。中國社會的二元結構特征在養老服務領域也表現得淋漓盡緻。

改革開放後

改革開放以後,随着市場經濟的介入,“單位人”演變為“社會人”,企業辦社會的現象消失了,單位的福利待遇越來越少了。很多企業在轉軌後,職工已經完全失去了享受單位福利待遇的機會,退休後實行社會化管理。迄今為止,依靠單位提供各種養老服務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取而代之的是由社區和企業以及各種組織提供的養老服務。

同時,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迄今為止在養老服務層面上扮演主要角色的家庭功能也逐漸弱化。在中國,家庭養老是一種制度化的傳統,曆史悠久,而且依然是主流的養老方式。然而,随着經濟發展、社會轉型、人口結構變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一方式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中國處于轉型時期,最應該承擔責任的政府無論從制度上、政策上還是财力上都沒有做好準備。公共需求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務能力的矛盾凸現。

綜上所述,随着人口、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動,原有的養老服務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已經不複存在,為适應時代要求,重構養老服務體系、制度成為當務之急。

多元化養老

家庭養老這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在家庭内部進行的“反哺式”養老模式。但家庭養老缺少制度保障,且由于世代同堂的家庭結構,容易産生家庭矛盾和代際沖突。

家政養老是指由家庭成員或老人自己出資,讓專業家政服務公司培訓家政服務人員,以派遣的方式進入老人家庭,從事家政養老服務。

老年公寓是逐漸興起的一種具有綜合管理能力的老年居住模式。但和家政養老一樣,該模式在法律法規方面還不夠健全,且家政服務員的素質有待提高。

居家養老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和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内容的社會化養老服務模式,其重點是解決社區中體弱多病、高齡老人、空巢老人家庭的後顧之憂。

社區養老是指根據社區老年人數量和需求,在社區内建立老年之家、日間照料室、餐廳、托老所、小型家庭養老院、文化健身活動室等設施,通過“白天進社區活動、晚上回家裡居住”的模式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其缺陷在于一些社區機構設施有限、人手不足、内容單一。

機構養老是指國家或民間提供資金,開設養老院、老年護理中心等養老機構,通過把老人集中到各種養老院“集體”養老,解決家庭養老人力資源不足的矛盾。我國在推進機構養老的過程中,已形成國家或集體興辦、集資興辦、政府與非營利機構聯辦、民間資本興辦等幾種投資經營模式,且正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

寄家養老是上海巾帼家政首創的一種養老模式,其将市區老人安排在經“巾帼服務”專業培訓、取得養老服務上崗證書的、有條件有能力托養老人的郊區(上海崇明、嘉定)農民工家政員家庭進行寄養,以緩解城市居家養老壓力。

會所養老該模式是一種通過整合商業地産資源開展的養老服務,如巾帼家政在位于上海郊區泰晤士小鎮設立的“廊橋圓夢”助老養老體驗會館,就将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優點融合為一體。

醫養結合養老是整合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的新型模式。在醫養結合機構内,老人足不出戶就能滿足就醫保健與養護照料需求。如北京天熙裕和醫院投資有限公司旗下裕和養護院與裕和康複院為老人提供醫療康複與生活照護兩者兼得的服務。

随着養老需求不斷釋放,一些新型養老模式也已出現,如上養生養老社區,該項目通過會員型養老公寓結合産權型親子養老産品,依托于全配套設施,實現父母同子女兩代居住的生活理念,打造三代人全齡共生的社區。此外,平安集團根據三類不同護理需求,在整個社區中配置親子型養老公寓、非護理型養老公寓、半護理型養老公寓等一站式養老模式。

養老基金

養老基金(pension fund)是一種用于支付退休收入的基金,是社會保障基金的一部分。

養老基金通過發行基金股份或受益憑證,募集社會上的養老保險資金,委托專業基金管理機構用于産業投資、證券投資或其他項目的投資,以實現保值增值的目的。

養老基金的全稱為養老保險基金.它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稱養老保險制度.就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現狀來看,它是在勞動者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時,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種社會體系.如達到退休年齡辦理退休審批手續後,就可以享受養老金待遇了.養老保險基金由國家,企業和勞動者共同負擔,由社會保險事業中心籌集并管理.企業上繳本企業工資總額的20%,勞動者按自己上年的工資總額的8%上繳,所謂國家負擔這一部分,沒有具體額度,隻是體現在稅收上,既上繳28%部分不用納稅了。

養老聖地

美國《國際生活》雜志日前評估出2012年全球退休指數。它考察了房地産、退休者的特殊福利、生活成本、融入當地的難易程度、娛樂和便利設施、醫療、退休設施和氣候等因素,選出美國人異國養老的勝地。

厄瓜多爾

《國際生活》雜志專案編輯普雷舍爾居住在厄瓜多爾,他表示,他在厄瓜多爾的花費隻是在美國生活成本的一小部分,并且還不犧牲任何生活品質。據說在美國小心翼翼花錢的一對夫妻在厄瓜多爾每月花800美元就能過得很好;即便大方花錢,你也很難超過1500美元。

巴拿馬

巴拿馬擁有最佳的退休福利。這個中美洲最南的國家有一項折扣福利計劃,該計劃對外國人開放,并且沒有最低年齡要求。《國際生活》雜志說,參加這個計劃後,在巴拿馬的任何專業服務均可享受八折優惠;電影、劇院和體育賽事可享受半價優惠;公共交通可享受七折優惠,餐廳堂食可享受七五折優惠;連鎖快餐店八五折優惠,醫院和私人診所八五折優惠,COPA航空國内航班七五折優惠,另外還有很多其他折扣福利。

墨西哥

墨西哥也有《國際生活》雜志所說的性價比最高的住房設施。在墨西哥加勒比沿海的圖盧姆等地方,可以找到16.7萬美元的好房子。融入墨西哥人也相當容易。例如,在查帕拉湖附近有80多個利益群體,這裡有着墨西哥最大的外籍人士社區。墨西哥的天氣也是難以匹敵的,尤其是10月到次年4月。

馬來西亞

在馬來西亞,你可以活的相當舒服。比如,你可以在槟城租一套每月1000美元的海景公寓。此外,馬來西亞還有一種名為“我的第二故鄉”計劃的特别退休福利,該計劃對所有外國人開放。編輯們說,馬來西亞也是一個容易融入當地的地方,你可以花4美元看一場電影,英文的。

尼加拉瓜

和許多中美洲國家一樣,讓尼加拉瓜成為退休者頂級勝地的是生活成本。《國際生活》雜志稱,在那裡每月花費約1200美元能過得相當不錯。例如,吃一頓“當地飯”的價格是2美元到3美元。當地啤酒很不錯,價格在0.75美元到1.5美元不等。尼加拉瓜也是一個易于融入的地方。尼加拉瓜格拉納達有一個外籍人士社區,你會發現,在這個社區交新朋友和建立聲望比想象中容易得多。另外,在尼加拉瓜看醫生的花費約為15美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