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服飾

維吾爾族服飾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維吾爾族服飾——花樣較多,非常優美,富有特色。維吾爾族男性——講究黑白效果,這樣粗犷奔放。維吾爾族婦女——喜用對比色彩,使紅得更亮,綠得更翠。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民族,人們戴的是繡花帽,着的是繡花衣,穿的是繡花鞋,紮的是繡花巾,背的是繡花袋,衣着服飾無不與鮮花息息相關。2008年6月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于田縣申報的“維吾爾族服飾”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 中文名:維吾爾族服飾
  • 外文名:
  • 别名:
  • 非遺級别:國家級
  • 遺産類型:民俗
  • 申報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于田縣

簡介

人類“衣食住行”的四大要素中,“衣”放在首位,可其重要性。衣服又稱“服飾”,因為人們穿衣,不僅是為了遮體的保暖,而且還有很重要的美化作用。維吾爾族的服飾當然也不例外。維吾爾族的服飾不僅花樣較多,而且非常優美,富有特色。維吾爾族婦女喜用對比色彩,使紅的更亮,綠的更翠。維吾爾族男性講究黑白效果,這樣粗犷奔放。

維吾爾服飾形式清晰,紋飾多樣,色彩鮮明,圖案古樸,工藝精堪,其發展演變規律清楚,有些服飾款式與新疆出土衣物頗為相似,體現了一個地區、一個文化的曆史沉澱。又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審美接受範式,從中窺見民族服飾的傳承性與地域性的習俗。

解放後,特别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維吾爾族的服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西服和新潮服裝已越來越受到維吾爾族群衆,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喜愛。

特點

維吾爾族男裝,是以“袷袢”式服飾為主要款式,“袷袢”常用彩色條狀綢作面料,這是一種深受歡迎的傳統式衣料,名為“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織造細密,衣質輕軟,是縫制“袢”的好面料。冬季穿着皮制“袷袢”,十分保暖。

維吾爾婦女愛穿裙裝,喜愛選擇鮮豔的絲綢或毛料縫制,常見的有大紅、大綠、金黃等色的裙裝,内穿淡色襯裙。她們偏愛本民族獨創的“愛得來斯綢”縫制連衣裙。“愛得來斯綢”即紮染綢,織造工藝獨特,色彩變化多端,紋樣若斷若連,錯落有緻,可根據圖案需要染成各種顔色,争奇鬥豔,絢麗多彩,整體紋飾既抽象又浪漫。“愛得來斯綢”堪稱維吾爾衣裙質料精品,每逢假日或喜慶佳節,從街市、鄉村、山野,随處都可見到身着不同花色、紋樣的愛得來斯綢縫制的花裙。絲綢的花紋如彩雲飄飛,色澤明麗,濃豔華麗。

維吾爾男女老少有戴帽冠的習俗。都喜愛戴“朵帕”(四棱小花帽)。帽冠上的圖案紋樣裝飾絢麗多彩。維吾爾花帽不僅選料精良,且工藝精湛。花帽的圖案與紋樣千變萬化,各不相同,這與地域環境有關,南疆喀什地區花帽樣式繁多,尤以男花帽顯著,它是以黑底白花紋為主,采用色彩對比強烈、格調典雅的“巴旦木”圖案,按紋飾的線構成,棱角突起而顯出立體感。和田、庫車地區的花帽則以優質的絲絨作面料,又配以色彩各異的絲絨線縫織,吐魯番地區的花帽則以色彩豔麗著稱。伊犁地區的花帽則突出線紋的流動感,花帽造型扁淺圓飾,紋樣簡潔概括。維吾爾婦女戴小花帽,平時常披各色彩色頭巾。冬季包厚實的大頭巾。

傳統帽子

維吾爾族帽類及頭飾種類很多,在維吾爾族服飾中最有特色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戴帽子,因為戴帽不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為生活禮儀中的需要,社交、探親、訪友以及節日聚會等場合均需佩帶。維吾爾族的傳統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兩大類。

皮帽主要用于禦寒,大多用羊皮制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獺皮、海獺皮、貂皮等。主要有以下幾種:

1、白吐馬克(喀什白皮帽)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缽,羊皮制,絨毛在内,皮闆在外,頂部有四個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邊。

2、阿圖什吐馬克

帽面由黑色平絨或絲絨制成,形似缽形,較喀什吐馬克淺,下沿的一圈毛邊為旱獺或貂皮制成。

3、賽爾皮切吐瑪克

形狀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絨或絲絨制成,沿邊較細,而用貂皮或其它獸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歐熱吐瑪克

該帽約高30公分,形狀類梯形、柱形,分裡外兩層,以一般羊毛皮為裡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農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婦女戴。

5、開木切特吐瑪克

沿邊較寬,用海獺皮縫制,帽圈帽頂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絨、絲絨作面子,此帽子過去多為貴婦佩戴,現在多為老年人佩戴。

6、庫拉克恰

是維吾爾族群衆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狀是圓形,兩側帽瓣較長,可以上下活動。庫拉克恰的主要種類之一的羔皮庫拉克恰,是較有特色的一種,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為黑色或灰色,它的兩側瓣不能翻下,隻是一種裝飾;喀力帕克(氈帽),内氈外布,等等。

皮帽本來是冬天戴的,具有保暖和禦寒作用。但是維吾爾族群衆中有夏天戴皮帽的習俗,是因為它還具有保持頭部皮膚濕潤和防暑的作用。

花帽

維吾爾花帽不僅選料精良,且工藝精堪,制作小花帽的維吾爾工匠,都有一套“絕活”。花帽的圖案與紋樣千變萬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樣式、花紋與圖案也與各地域環境的有關,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區花帽樣式繁多,尤以男花帽顯著,那種以黑底白花紋為主,色彩對比強烈、格調典雅的“巴旦木”圖案,按紋飾的線構成的,淩角突起而顯出立體感,卻把黑白色深印在人們的腦海中。

和田、庫車地區的花帽則以優質的絲絨面料,又配色彩各異的絲絨編織紋樣,疏密有緻的穿插,緻使紋樣透溢出獨特韻味。有的花帽鑲飾串珠、金銀飾片,珠飾圓潤光澤,巧妙地運用圖案本身結構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錦。還有的花帽頂部紋飾凸起,彩線編織細膩,彩球串綴閃亮奪目,是新娘的喜愛之物。吐魯番地區的花帽則以色彩豔麗著稱,那大紅的花紋配上翠綠的花紋,宛如朵朵絢麗的奇葩。伊犁地區的花帽,不僅突出線紋的流動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優點,花帽造型扁淺圓巧,紋樣簡煉概括。

1、巴旦姆花帽

是用巴旦姆杏核變形和添加花紋的一種圖案,其紋樣姿态豐富多樣,多是黑底白花,莊重、古樸、大方,維吾爾族男性老幼都喜歡戴這種花帽。

2、塔什幹花帽

原是塔什幹流行的一種花帽,現在是對格刺繡幾何形紋花帽的通稱,深受廣大男女青年所喜愛,一般色彩對比強烈,火紅閃耀如盛開的花叢。

3、格來木花帽

即紮絨花帽,帽似地毯絨面,繡法費工,比較少,但廣為男女青年喜愛。

4、曼波爾花帽

頂繡四組圓開紋樣,邊有四組長方或圓形紋樣,是最常見的一種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5、奇曼花帽

也是普通常見的花帽,帽以米字為骨架,花枝葉交錯,花紋以枝杆連結或線條分隔,成多個正反三角、菱形格局,帽面圖案似地毯排列,也稱奇曼塔什幹朵帕,以知識分子戴的最多。

6、再爾花帽

即金銀線盤繡花帽,是姑娘、婦女最喜愛一種花帽,所繡的花多是立體的,在陽光下熠熠閃耀,給人以華貴端莊之感。

7、瑪日江朵帕

即串珠亮片花帽,是姑娘和小女孩最常戴的花帽之一。

8、金片花帽

是用壓、镂花紋金片綴在帽上加以裝飾,是舊時富家婦女戴的一種很貴重的花帽,現在已見不到戴這種花帽的人了。

9、吐魯番花帽

是吐魯番、鄯善、托克遜地區流行的一種男女老幼都戴的花帽。其特點是花大底空小,而且顔色特别火紅鮮豔,隻有這一地區的老年人還戴這種豔麗奪目的花帽。

10、伊犁花帽

是流行在伊犁地區的一種大方、雅緻,男女都可戴的花帽。它的花紋纖細、色彩柔和。五瓣花帽,維吾爾語稱“白西塔拉多帕”。一般花帽是四瓣拼縫成的,而這種花帽比一般花帽多一瓣,是一種男孩、女孩戴的花帽,帽子較小,紋樣比較簡單。

鞋靴

維吾爾人穿著鞋靴是傳統的習慣,曆史久遠,可追溯到千年以上。他們的先祖曾經是遊牧于高山雪領,縱橫馳騁在廣闊的西陲邊塞富饒土地上的遊牧民族。穿靴便于騎射,也稱其為保暖耐寒的“足衣”。《逸雅》雲:“履禮也,飾足所以為之。”

維吾爾人的鞋多為牛皮面制作。在農牧區生活的勞動者大都自己制鞋。也有制作鞋、靴的民間工匠。他們掌握了從制作木楦頭到選皮、鞣革到制皮鞋、靴成品的一整套傳統絕技,技術熟練、手藝精湛,不比制鞋廠工人遜色。由于經濟生活的穩定,交通的便利,鞋、靴價格的合理,現代的維吾爾人也去商店買鞋穿。

居住城鎮的維吾爾人,喜在鞋、靴外面套上膠鞋,這是一種良好的衛生習慣,無論走親訪友,或是在自己居室内,都在屋前把套鞋脫放門外,以防泥土、髒物帶進屋内。套鞋一般有兩種樣式,一種是圓頭的套鞋,另一種是軟底皮靴套鞋。“靴”是長腰皮鞋,《隋書·禮儀志七》曰:“靴,胡履也”。西域各族穿靴的曆史悠久,沿襲至今,适應新疆寒冷的氣候,也是為騎馬放牧便利而創制的一種鞋履。

維吾爾族先民由于經曆過長期的狩獵、遊牧生活,為了适應這種生活,養成了穿“玉吐克”(皮靴)的習俗,這種裝束至今仍為維吾爾人所喜愛。維吾爾族的鞋類主要有“玉吐克”(皮靴),“去如克”(皮窩子),“買賽”(軟靴),“開西”(皮鞋,類似套鞋,多在夏季穿),“喀拉西”(套鞋)。維吾爾族群衆的鞋、靴多用牛羊皮革做成。

過去維吾爾族群衆女式靴子上繡有各種花紋,非常漂亮。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玉吐克”(皮靴),中老年人多穿“買賽”,外面加穿“喀拉西”(套鞋)。過去維吾爾族多穿用皮子做的“喀拉西”,現在則普遍用橡膠制作的“喀拉西”,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保護靴鞋,入室或清真寺大殿要脫套鞋,以保持室内清潔。寒冷的地方,冬天穿氈筒。

男裝

維吾爾族的服裝一般都比較寬松。男裝比較簡單,主要有亞克太克(長外衣)、托尼(長袍)、排西麥特(短襖)、尼木恰(上衣)、庫依乃克(襯衣)、腰巾等。維吾爾族将外衣統稱為裕袢。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藍、灰、白、黑等各種本色團花綢緞料等制作。過去的維吾爾族男子一般多穿過膝、寬袖、無領、無扣的長外衣,穿時腰間系一長腰巾,腰巾可以起到扣子和口袋的作用,攜帶食品和其他一些零星物件,随用随取。

維吾爾族男子的襯衣多不開胸,長及膝部、臀部。年青人及小孩的襯衣多綴花邊。宗教職業者多用長的白布纏頭,維吾爾語稱為“賽蘭”,外衣外邊不系腰帶,多穿長袍,與一般人有明顯的區别。袷袢是現代的維吾爾族民族式男裝,是以“袷袢”式服飾為主要款式。與古代形式雖然相似,但現代的民族服飾講究面料的質地,式樣寬松合體,典雅大方。式樣多以長外衣過膝,對襟、長袖過手指、無領、無鈕扣,一攏腰巾束系既緊身連體,又舒暢保暖。

“袷袢”,喜用彩色條狀綢作面料,這是一種深受歡迎的傳統式衣料名“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織造細密,衣質輕軟,是縫制“袷袢”的好面料。年老的則以黑色、深褐色等布料裁制,顯得古樸大方。下身多著青色長褲,蓋及腳面。講究的男褲,則在褲角邊繼飾花卉紋樣,多以植物的莖、蔓、枝藤組成連續性紋飾,顯得雅緻美觀。

青年男裝顯得朝氣勃勃,複季為白色布面料縫制成合領式衣,其領口、前胸、袖口皆續飾花邊,腰部束續花“波塔”(腰巾),其名“托尼”、或“葉克台克”,此衣裝不僅淡雅、涼爽,穿著也極便利,再配上青色長褲,著皮靴,全身穿著融彙成濃郁的民族服飾特色,更顯青春活力與健美。

維吾爾族的褲子過去通常為大裆褲,樣式比較簡單,分單褲、夾褲、棉褲三種,主要用各種布料做,也用羊皮、狗皮等做。男褲通常比女褲短,褲角窄一點。大多數維吾爾人男性都穿西褲。

女裝

維吾爾女裝維吾爾婦女愛穿裙裝,喜選擇鮮豔的絲綢或毛料裁制裙裝,常見的有紅、大綠、金黃等色的質料,内穿淡色對裙。更偏愛本民族獨創的“艾得來絲綢”縫制連衣裙。每逢假日或喜慶佳節,從街市、鄉村、山野,随處都可見到身穿不同花色、紋樣的艾得來絲綢縫制的花裙。絲綢的花紋如彩雲飄飛,色澤明麗,濃郁華麗,透出創造者内含靈性的天賦。維吾爾人譽稱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麗”,即給人們帶來春天氣息之意,美好的祝福。女褲褲角肥大,褲長及裸骨。

維吾爾族婦女衣服式樣很多,主要有長外衣、短外衣、坎肩、背心、襯衣、長褲、裙子等。過去維吾爾族婦女普遍都穿色彩豔麗的連衣裙和褲子。裙子大都是筒裙,上身短至胸部,下寬大,長及腿肚子。維吾爾族婦女除用各種花色的布料作連衣裙外,最喜歡用艾德來斯綢,這是一種專門用來做衣裙的綢子,富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維吾爾族婦女多在連衣裙外面穿外衣或坎肩。裙子裡面穿長褲,褲子多用彩色印花布料或彩綢縫制,講究的用單色布料做褲料,然後在褲角繡上一些花。

婦女的長外衣主要有合領、直領兩種,年青婦女喜歡穿紅、綠、紫等鮮豔的顔色,老年婦女喜歡穿黑、藍、墨綠等團花、散花綢緞或布料,衣服上綴有銅、銀、金質圓球形、圓片形、橄榄形扣袢,講究的在衣領、袖口等處繡花。女式短外衣有對襟短上衣、右衽短上衣、半開右衽短上衣三種。

維吾爾族不僅喜歡養花種花,而且喜歡将各種花卉圖案繡在服裝上。維吾爾族婦女喜歡在衣服領口、胸前、袖口、肩、褲腳等處繡花。就男子穿的服裝上也繡有花紋,主要在合領襯衣的領口、胸前、袖口等繡花,表現了維吾爾族濃郁的裝飾美感。

維吾爾族婦女非常喜歡戴耳環、戒指、項鍊、胸針、手镯等。女孩子從五、六歲開始,甚至更早就開始紮耳眼,佩帶耳環。喜歡用“奧斯曼”的液汁描眉,在沒有奧斯曼的冬季,用“蘇爾麥”(石墨)或菖蒲來描眉,使本來就濃密的眉毛顯得更黑,用“海乃古麗”(風仙花)染指甲,用“依裡木”(沙棗樹膠)抹頭發,用紅花的花瓣作胭脂和口紅,有用櫻桃和玫瑰花汁相混合,用于塗臉和嘴唇,這些都是維吾爾族婦女普遍使用的最理想的天然化妝品。

每逢節日盛會、走親訪友,維吾爾族婦女就把絢麗多彩、斑斓奪目的首飾帶齊全,穿上鮮豔的衣裙,精心裝飾打扮,更增無限風韻。這些風俗表達了維吾爾族婦女對美的追求。維吾爾族以長發為美,婦女多喜歡留長辮。過去未婚少女多喜歡梳很多小辮,婚後改梳兩條長辮子,但仍留劉海和在兩腮處對稱向前彎曲的鬓發。辮梢散開,頭上喜歡别一新月形的梳子,作為裝飾,也有把雙辮盤結成發結的。

現在由于現代生活節秦的加快、生活條件和環境的改變,審美價值觀念的變化等原因,在城市裡留有長辮的維吾爾族年輕婦女已不多見了。但在維吾人對女性美的文化傳統裡,以婦女濃密的黑發和粗長的辮子為美的觀點,仍然是根深蒂固的。

在維吾爾族的服飾中,和田地區的于田、民豐、且末一帶婦女服飾與其他地方的維吾爾族婦女的服飾不同,有其獨特的特點。她們多頭披白紗巾,頭右側戴頂“塔裡帕克”(小帽),這種帽子口大頂小(直徑約8厘米左右),形如扣碗,遠看如一朵花,别有一番情趣。她們的長裕袢(外衣)有依次排列、七條尖頭對稱的藍色綢補條形圖案,袖領、底部有同樣顔色綢單邊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