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業

非公有制企業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力量
非公有制企業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力量。加強和改進非公有制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是堅持和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需要,是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衆基礎、夯實黨的執政基礎的需要,是以改革創新精神提高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科學化水平、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需要。[1]
    中文名:非公有制企業 外文名: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屬于:占主導或相對主導地位的企業 包含:外商、港澳台商 相對于:其他股東對企業起到控股作用 歸屬:私人

數據分析

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團建是今年全團啟動實施的一項重點工作,也是今後一個時期全團的重要着力點,為進一步幫助各級團組織把握基本概念,理清統計口徑,現對有關問題進行簡要分析說明。

基本概念

    非公有制經濟。按所有制形式劃分,我國經濟形式分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港澳台投資經濟、外商投資經濟以及混合經濟中的非國有成分和非集體成分。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是指非公有制經濟公司、集團、商行、企事業單位、研究機構、慈善機構、代理商、社團、私募基金或上述組織的部分或組合。非公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是非公有制經濟的主要市場主體,是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指歸我國内地公民私人所有或歸外商、港澳台商所有的經濟成份占主導或相對主導地位的企業。所謂占相對主導地位,是指其所占股份雖不足50%,但其股份所占比例最大,相對于其他股東對企業起到控股作用。按企業注冊類型劃分,非公有制企業包括:私營企業;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非公經濟成分占主導或相對主導地位的股份合作企業、其他聯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但不包括個體工商戶(非企業範疇)。規模(限額)以上企業。國家統計局所指的規模(限額)以上企業僅指以下4類6個行業:(1)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包括采礦業、制造業和電氣水生産供應業等3個行業;(2)有資質的建築業,包括總承包資質和專業承包資質;(3)限額以上的批發(2000萬元以上)零售(500萬元以上)業企業;(4)限額以上的住宿餐飲業(200萬元以上)企業。根據上述概念,全團開展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團建工作的主要對象應該是非公有制企業。對于個體工商戶,各級團組織可依托市場、街區、樓宇、物業等組織形态開展區域團建,加強組織複蓋。

數據和目标

目前,我國有關企業、人口和就業的統計數據來源渠道較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是以法律形式确認的權威數據。本文數據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統計公報、經濟普查、基本單位普查等資料,主要有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公報(簡稱“二經普公報”,下同)、中國統計年鑒(2009)、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09)、中國基本單位統計年鑒(2008)等,統計的時點截止2008年12月31日(基本單位統計數據除外)。

本文分析是以國家統計數據為基礎,以相關調研資料為依據,結合現實情況,所進行的邏輯推算和研究,各地團組織應以此為參考,根據當地情況開展具體分析研究。各地非公有制企業概數。據二經普公報,全國共有企業法人495.9萬個,占全國第二、三産業法人單位總數709.9萬個的69.9%。按所有制結構分,全國公有制企業數量為35.4萬個,非公有制企業數量390.1萬個(包括私營企業、外資企業、港澳台資企業),其餘70.2萬個企業主要是股份合作企業、非國有獨資的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包括公有經濟和非公經濟成分)。

因此,全國非公有制企業數量在390.1萬至460.3萬個之間,非公企業概數中值約425.2萬個,占企業法人總數的85.8%。各地非公有制企業法人數,可由各地法人單位數、企業法人占法人單位的比重(69.9%)以及非公有制企業占企業法人總數的比重(85.8%)估算得出。考慮到各地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估算上下限誤差區間設為(-10%,+10%)。各地法人單位數據和非公有制企業法人及上下限概數列入附表第2-5列。

各地規模(限額)以上非公有制企業概數。據國統局2009年統計年鑒,全國規模(限額)以上企業總數為63.5萬個,占全國企業法人總數(495.9萬個)的1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有426113個,有資質的建築業企業共有71095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共有138086個。各地規模(限額)以上企業數據列入附表第6-9列。全國規模(限額)以上非公有制企業約46.95萬個,占規模(限額)以上企業總數73.9%,占非公有制企業總數(中值數425.2萬個)的11.05%,占企業法人總數(495.9萬個)的9.48%。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非公有制企業323697個(僅計入私營企業和港澳台、外商投資企業)占,76%;有資質的建築業企業中非公有制企業59937個(2009年統計年鑒中除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外的建築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非公有制企業85887個,占62%。

各地規模(限額)以上非公有制企業概數和數據列入附表第10-13列。如果考慮其他未統計的13個行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房地産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等),全國規模(限額)以上的企業總數應超過80萬個,其中非公有制企業在50萬至60萬個左右。因此,作為“兩新團建”重點對象的規模(限額)以上非公有制企業數量是巨大的。

符合建團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概數。《團章》規定,團員在3人以上的單位可建立支部;團員人數在30人以上的可建立團總支部,下設團支部;團員人數在100人以上的可建立團委,下設團總支、團支部。也就是說,任何一個非公有制企業,隻要從業人員中有3名團員,就可以成立團的基層組織,這是我們推進非公有制企業建團的唯一必要條件,也是基本前提。

從全國就業青年總量和團員(包括“顯性團員”和“隐形團員”,下同)在就業青年中的分布狀況分析,從業人員規模均數29人以上的單位應有3名團員,符合建立團組織的基本條件。截至2008年底,全國16至29周歲青年就業人口16890萬,其中青年“單位人”約7100萬人(其他9790萬人分别為個體工商戶、家庭經營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占青年就業人口的42.0%。據國家統計局、教育部和團中央有關資料分析,全國青年就業人口中團員約6790萬,其中“單位人”中團員數量約2852萬,占全國“單位人”總數27683萬的10.3%。

按照3名團員可以建立團支部的條件,從業人員在29人以上的單位應該具備建立團支部的條件。企業是單位的基本組織形态,相對機關、事業單位,青年在企業的集聚程度較高,因此,從邏輯上判斷,從業人員規模在29人以上的企業相對其他單位更符合建團條件。根據2008年《中國基本單位統計年鑒》,2007年底從業人員29人以上的企業比例約為79.8%。依此推算,2008年底,全國63.5萬個規模(限額)以上企業中至少應有50.7萬個符合建團條件,其中46.95萬個非公有制企業中至少有37.5萬個符合建團條件。

各地符合建團條件的規模(限額)以上非公有制企業概數列入附表第14列。從非公有制企業黨建情況看,符合建黨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基本上也符合建團條件。按照3名以上(含)黨員可以建立黨組織的組織規定,中組部統計的符合建黨條件的規模(限額)以上企業,是指從業人員100人以上,或者從業人員50-99人且年産值超過500萬元的企業)。截至2008年底,已建立黨組織的企業59.5萬個,占上述條件下的規模(限額)以上企業總數的99.5%。

其中非公有制企業38萬個,占近64%。按照黨建帶團建的基本原則,而且已建立黨組織的非公有制企業人員規模均在50人以上,大于29人以上的建團均數條件,因此,可以認為符合建立黨組織的企業一般也應符合建團條件,換言之,已建立黨組織的38萬個非公有制企業也基本符合建團條件。

從非公有制企業工建情況看,已建立工會組織的非公有制企業至少80%以上符合建團條件。根據《工會法》規定,25人以上企業應單獨建立工會,與我們推算的29人以上企業建團的均數條件基本接近。據全國總工會2009年底統計,已建立工會組織的非公有制企業(除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聯營企業、國有獨資公司、股份公司中的國有控股公司之外,但包含個體經濟組織)114.0萬個,按80%估算,其中至少91.2萬個符合建團條件。各地按工建推算的符合建團非公有制企業概數列入附表第15列。4.各地非公有制企業建團目标數。

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全國已建立團組織的非公有制企業78196個(各地數據列入附表第16列),與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的态勢不相适應。2010年3月18日,全國企業共青團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會議要求大力加強非公有制企業,尤其是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團建工作,提出今年非公有制企業團建“保六争八”的具體目标。

4月19日,團中央下發《關于做好2010年企業和新社會組織團建工作的通知》(中青辦發28号),要求各級團組織嚴格按照要求、認真部署、靠前指導、有序推進非公有制企業團建工作,并分解今年各地新增非公有制企業建團數的目标任務,各地目标任務數列入附表第17列。當前,各地在非公有制企業統計口徑、總量認識上都存在一定偏差,尤其是對符合建團條件的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總量把握不到位,普遍認為符合建團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總量太少,完成建團目标任務有難度。

通過上述分析,全國符合建團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僅規模(限額)以上企業保守估算在37.5萬個以上,按已建立工會組織的非公有制企業推算,應有91.2萬個左右,各地還有較大空間。随着時間的推移,單個企業可能有注銷和重新登記注冊的變遷,但随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動,國民經濟總量不斷增長,企業總量規模總體上是快速增長态勢,國統局資料顯示,2008年底規模以上企業總數比2007年底增長30.9%,比2001年增長255%,為企業團建工作提供了廣泛的基礎。

同時,随着城市化進程加快,第一産業勞動人口大量向第二、三産業轉移,青年就業人口中“單位人”比重呈不斷增長趨勢,符合建團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總量處于快速、動态增長之中,從業人員規模标準可能還會降低,因此,非公有制企業團建工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綜上所述,各地團組織要科學、準确把握非公有制企業的統計口徑,找準工作路徑,強化工作措施,克難攻堅、務實推進,不斷擴大共青團組織在非公有制企業中的複蓋面,為實現“兩個全體青年”的政治目标打下堅實的組織基礎。

審計和認識

觀念轉變不僅針對内部審計人員,非審計人員也要轉變觀念。審計人員應明确内部審計其職能是評價。在履行評價職能的同時,還具有協助本非公有制企業加強控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等作用。非審計人員中單位内部管理者的思想觀念至關重要,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現代内部審計是服務于非公有制企業并能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也保全非公有制企業的财産安全。

綜上所述,大力健全與完善科學的内部審計制度是大勢所趨,增強内部審計的獨立性是衆望所歸,賦予内部審計絕對權威,加強内部審計的“制度化、程序化、規範化”建設,實現“審計一控制一管理”的協調統一,必将改變非公有制企業領導的長官意志和一意孤行,使得非公有制企業靠内部審計的獨特療效,健康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