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齊放百家争鳴

百花齊放百家争鳴

中國共産黨領導文學藝術基本方針
“百花齊放、百家争鳴”不僅是中國共産黨領導文學藝術的基本方針,也是黨領導科學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針。它是50年代,黨在指導文藝工作和科學研究的實踐中逐步提出來的,至今仍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1]
    中文名: 外文名: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om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中文名稱:百花齊放,百家争鳴 拼音:bǎi huā qí fàng,bǎi jiā zhēng míng 意思:比喻藝術及科學的不同派别及風格自由發展與争論 出處:《關于正确處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問題》

提出背景

(1)從國内看,社會主義改造已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初步确立,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包括知識分子的積極性;

(2)從國際形勢看,50年代中期蘇聯和東歐發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震蕩;

(3)直接原因是某些學術問題上的争論:如關于中國史學分期的争論。

提出

1951年,中國國内關于京劇的發展問題出現了争論,有的主張全部繼承,有的主張全部取消,毛澤東為此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主張對待京戲藝術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加以繼承。1953年,毛澤東就曆史研究工作的方針,提出要百家争鳴。在此基礎上,1956年4月28日,毛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百花齊放,百家争鳴',我看這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争鳴。” 5月2日,毛澤東又在最高國務會議第七次會議上正式提出實行“雙百方針”。

雙百内涵

百花齊放:指文學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

百家争鳴:指科學研究上的不同學派可以自由争論。

它是中國共産黨領導文學藝術和科學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針。

文學發展

文革前,文藝領域出現好戲連台,異彩紛呈的局面。郭沫若的《蔡文姬》、吳晗的《海瑞罷官》,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老舍的《茶館》;但是,“雙百”方針并未能堅持貫徹下去。

文革期間,把一些學術問題當作政治問題,背離、抛棄了“雙百方針”,使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和科學受到極大危害。如電影《早春二月》、《林家鋪子》等;在文藝思想上,一些學術問題被冠以資産階級和修正主義文藝思想進行批判;大批學者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慘遭迫害,從而嚴重影響了文藝的發展、繁榮和藝術的進步。

文革後,經過撥亂反正,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和堅持“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雙百”方針,20世紀80年代初,以五講四美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設開展起來。在這種形勢下,文藝領域在次呈現繁榮景象。出現了“反思文學”“傷痕文學”,以及以改革實踐為題材的文學作品。進入21世紀,中國文化正走向世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