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轟炸機

隐形轟炸機

具有部分隐形功能的轟炸機
隐形轟炸機首先由美國研制成功,美國洛克韋爾公司研制的B─IB型變後掠翼戰略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部分“隐形”功能的轟炸機。[1]在戰場上的隐形功能往往可以做到高效率的偷襲。為戰略提供優勢條件。是現代轟炸機發展的方向之一。
    中文名:隐形轟炸機 外文名: 别名: 地區:美國 公司:洛克韋爾公司 前身:Ho-229 優勢:隐身 類型:轟炸機

B2的前身

XB35

21世紀的今天,每當人們在各種場合看到美國空軍的鎮宅至寶B-2隐身戰略

轟炸機的時候,無不被它那獨特的氣動外形和強大的隐身能力和作戰能力所震撼。的确,憑借幾乎無懈可擊的隐身能力和作戰能力,B-2隐身戰略轟炸機成了美國空軍的殺手锏。每次美國對外軍事行動都有B-2的身影。B-2給人的印象太深刻了。尤其是它那獨特的無尾飛翼氣動布局。

B2幽靈

冷戰的産物

B-2幽靈隐形戰略轟炸機是冷戰時期的産物,由美國諾思羅普公司為美國

空軍研制。1979年,美國空軍根據戰略上的考慮,要求研制一種高空突防隐形戰略轟炸機來對付蘇聯90年代可能部署的防空系統。1981年開始制造原型機,1989年原型機試飛。後來對計劃作了修改,使B-2轟炸機兼有高低空突防能力,能執行核及常規轟炸的雙重任務。

昂貴的幽靈

B-2隐形轟炸機的研制工作開始于1978年,1989年最确定的采購計劃包括1架原型機和132架作戰型飛機(其中5架是由原型機改裝的)。總費用達600億美元(1989年币值),平均每架4.5億。

哈維項目

建造B—2A轟炸機的最初構想始于1975年。當時,美國國防部所屬的“先進計劃局”出籠了一個代号為“哈維”的項目,落實到空軍,就派生出了XST(實驗、隐身、戰鬥)計劃。在這一計劃中,将隐身技術運用到飛機上的設想被首次提出。富有研制軍用飛機經驗的洛克希德公司捷足先登,率先獲得了軍方的研制合同,并很快拿出兩架全尺寸XST樣機,初步證明隐身技術在飛機上加以應用具有可行性。

幽靈誕生

1977年,“冷戰”仍酣。為了能隐秘突入蘇聯領空,尋找并摧毀蘇軍的機動型洲際彈道核導彈發射架和縱深内的其它重要戰略目标,美國空軍提出要制造一種新型戰略轟炸機,要求它能夠

避開對方嚴密的對空雷達探測網,潛入敵方縱深,以80%的成功率完成任務。為此,空軍拟制出了“軍刀穿透者”計劃,把隐身技術的應用列入了具體議事日程。由于洛克希德公司不久前提交的樣機受到好評,空軍便将生産F—117A隐身戰鬥機的合同交給了這家公司。

随着隐身戰鬥機的投産,美國國防部和國會要人也開始接受了“隐身轟炸機”這一概念,并于1979正式批準了空軍提出的研制這種飛機的申請報告。次年,美國空軍就研制“先進戰略突防飛機(ASPA)”進行了公開招标,諾斯羅普公司提出的方案得到了首肯。随後,美國空軍把該機的研制項目正式定名為“先進技術轟炸機(ATB)",—這就是B—2隐形戰略轟炸機的最初名稱。

在80年代的最初幾年中,B—2的設計經曆了幾次大的更改。比如,在1984年,就對飛機主翼的設計進行了重大改動,因為空軍不僅要求飛機能從高空突入,而且還要能超低空突防,從而帶來了提高飛機升力、增強機械結構強度、進一步降低其雷達反射截面等一系列問題,使飛機的設計曆經數年才得以定型。

1988年4月20日,美國空軍首次展示了一幅B—2飛機的手繪外形彩圖,世界為之一震,航空界人士和衆多的軍用飛機愛好者無不對其獨特的外形而啧啧稱奇。同年11月22日,編号為AV—1的B—2原型轟炸機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一時成為美國公衆争相一睹的怪物,世界各國的軍事刊物也争相對它加以報道。

但此後,B—2再次銷聲匿迹長達數年。這期間,它經曆了軍方進行的多次秘密試飛和嚴格檢驗,生産廠家不得不根據空軍方面提出的種種意見和各種苛刻要求不斷進行設計修改。在曆時整整5年之後,1993年12月17日,美國空軍終于推出了第一架B—2A型飛機。

首批服役

1997年4月2日,首批6架B—2A隐形轟炸機正式在美國空軍服役,另外15架也将按計劃陸續交付部隊使用。

裝備B-2隐形轟炸機的第1支部隊是第509轟炸機聯隊的第393中隊,已經裝備了8架第20批的飛機,具備了初步作戰能力。

B-2轟炸機最初是作為核武器運載飛機設計的,其基本的武器是B83和B61核炸彈。最大載彈量為22700kg(50000lb)。也可以挂載近距攻擊導彈、GPS輔助制導炸彈、聯合直接攻擊彈藥、聯合防區外攻擊導彈和MK82等常規炸彈等各種武器。

型号以及相關數據

B-2轟炸機細分為三種型号。

“布洛克10”型,最多能攜帶16枚B-83型核炸彈和16枚MK84型常規炸彈,巡航速度0.8馬赫,升限19240米,航程11675公裡,進行一次空中加油則航程超過18500公裡;

“布洛克20”型,最多能攜帶16枚B-61核炸彈,有攜帶防空區外對地攻擊導彈的能力,還可攜帶36枚集束炸彈及16枚全球定位系統(GPS)輔助制導的炸彈,并具有某些自動完成飛行任務的能力;

“布洛克30”型,最多能攜帶80枚MK80炸彈、36枚M117炸彈、80枚MK62炸彈、16枚聯合正面攻擊炸彈,還可攜帶8枚防空區外攻擊導彈,具有全自動完成飛行任務的能力。

武器裝備

兩個武器艙可裝波音公司的旋轉導彈發射架,總共可帶16枚AGM-129先進巡航導彈或16枚B61/B83核炸彈、80枚227千克的Mk82炸彈、16枚聯合直接攻擊武器、16枚908千克的Mk84炸彈、36枚M117燃燒彈、36枚CBU-87/89/97/98集束炸彈等。

尺寸數據

機長21.03米,機高5.18米,翼展52.43米,機翼後掠角33度。

重量及載荷

空重45360-49900千克,最大武器載荷18144千克,最大機内燃油量81650-9072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152635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70550千克。

性能數據

進場速度259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5240米,航程(空中加油一次)大于18520千米,作戰航程(帶8枚近距攻擊導彈,8枚B83炸彈,武器重16919千克),(高-高-高)11667千米,(高-低-高)8149千米,作戰航程(帶8枚近距攻擊導彈,8枚B61炸彈,武器重10886千克,起飛重量162386千克),(高-高-高)12223千米,(高-低-高)8334千米

基本數據

隐身B—2A轟炸機機身長21.03米,高5.18米,翼展為52.43米,最大載彈量22680公斤。

機上裝有4台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出産的F118—GE—100型渦扇發動機。飛機在空中不加油的情況下,作戰航程可達1.2萬公裡,空中加油一次則可達1.8萬公裡。每次執行任務的空中飛行時間一般不少于10小時,美國空軍稱其具有“全球到達”和“全球摧毀”能力。

B—2A集各種高精尖技術于一體,更因隐身性能出衆,被行家們譽為“本世紀軍用航空器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據報道,B—52轟炸機的雷達反射截面為1000平方米,米格—29為25平方米,B—lB為不足l平方米,而B—2A隻有不到0.1平方米,僅僅相當于天空中的一隻飛鳥的雷達反射截面,這就使一般雷達很難發現它。那麼,這種隐身之術從何而來呢?

B—2的隐身性能首先來自它的外形。B—2A的整體外形光滑圓順,毫無“折皺”,不易反射雷達波。駕駛艙呈圓弧狀,照射到這裡的雷達波會繞艙體外形“爬行”,而不會被反射回去。密封式玻璃艙罩呈一個斜面,而且所有玻璃在制造時摻有金屬粉末,使雷達波無法穿透艙體,造成漫反射。

機翼後掠33度,使從上、下方向入射的雷達波無法反射或折射回雷達所在方向。機翼前緣的包複物後部,有不規則的蜂巢式空穴,可以吸收雷達波。機翼後半部兩個W型,可使來自飛機後方的探測雷達波無法反射回去。而且B—2A無垂直尾翼,這就大大減少了飛機整體的雷達反射截面。機體下方沒有設置武器艙或武器挂架,連發動機艙和起落架艙也全部埋入到了平滑的機翼之下,從而避免了雷達波的反射。

B—2飛機的整個機身,除主梁和發動機機艙使用的是钛複合材料外,其它部分均由碳纖維和石墨等複合材料構成,不易反射雷達波。并且,這些不同的複合材料部件不是靠鉚釘拼合,而是經高壓壓鑄而成。另外,機翼的前緣還全部包複上了一層特制的吸波材料(RAM)。位于機翼前部、内裝雷達掃瞄天線陣列的兩個方形突出部件,也采用了特殊的吸波材料。此外,B—2A的整個機體都噴塗上了特制的吸波油漆,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敵方探測雷達的回波。

為了隐身的需要,B—2A飛機的發動機進氣口被放置到了機翼的上方,呈S狀,可讓入射進來的探測雷達彼經多次折射後,自然衰減,無法反射回去。發動機的噴嘴則深置于機翼之内,也成蜂巢狀,使雷達波能進不能出。此外,發動機構件内還裝有氣流混合器,它能将流經機翼表面的冷空氣導入發動機中,持續降低發動機室外層的溫度。噴嘴部分呈寬扁狀,使人在飛機的後方無法看到噴口。特别是由于采用了噴口溫度調節技術,噴嘴部分的紅外暴露信号大為減少,飛機的隐身性能大為增強。

機載系統

主要機載設備休斯公司的AN/APQ-181低可截獲性J波段攻擊雷達(具有地形跟随着回避等21種使用模态),帶GPS輔助功能的瞄準系統,TCN-250塔康系統,ⅥR-130A自動着陸系統,AN/APR-50雷達告警接收機以及ZSR-63防禦輔助設備等。B—2A飛機上有許多先進的機載電子系統,如偵測、導航、瞄準、電子對抗等系統,它們各司其職,功能不凡。就偵測雷達系統而言,它對飛機通常起到“眼睛”的作用。

B—2A上使用的是AN/APQ—181型雷達,為休斯公司制造,具有頻譜較窄,信号不易被敵截收的優點。這種電子掃瞄式的相控陣雷達系統,内有2片雷達天線陣列,特點是不需外加旋轉或搖擺式天線,隻通過信号陣位的改變和組合,就可對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進行掃瞄。

它的工作頻率在12—18GHZ,旁波瓣極小,抗電子幹擾的能力很強。工作模式共有21種,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合成孔徑雷達工作模式和反合成孔徑雷達模式。前者主要用于掃瞄陸地地貌,可清晰地獲取161公裡距離内地表的雷達掃瞄圖像,供飛機對地面目标轟炸時使用;後者則主要用于識别和捕捉海上目标,最遠有效距離可達128公裡。另外,這些工作模式還可讓B—2A轟炸機使用地形匹配和地形規避技術,使其能貼地低空突入敵方空域去執行轟炸任務。

B—2A上還配有先進的NSS導航系統。該系統内安裝有兩種導航設備,一種是慣性導航單元,一種是NAS—27型天文導航單元。它們可分别為B—2A提供先進的自動導航和最常用的星座對位導航方式,雙重确保飛行安全。

機上的目标瞄準系統采用的是全球定位輔助瞄準系統,它可将選定的目标鎖定并放大4倍,極大地方便了機組人員對目标的識别和瞄準,從而大大提高了炸彈的命中精度。據美方透露,借助這種定位輔助瞄準系統,炸彈擊中目标的誤差通常小于6米。

B—2A還帶有型号為APQ—50型的電子對抗系統。該系統既可為飛機提供雷達預警,又能迅速偵悉敵方雷達所處的方位坐标。飛機上的ZSR—62型主動式電子對抗系統能夠快速、主動地對敵進行幹擾和壓制。

飛機上還有一些其它電子系統,比如,通信管理系統和駕駛艙内的各種顯示系統,它們能夠将所有傳感器獲取的信息及圖像彙合并顯示出來,供機組人員判斷處理情況、與地面相關部門聯絡時使用。兩名機組成員的座位前面,各設有4個15.2厘米大小的全彩色多功能顯示屏,使情況顯示一目了然。

載彈能力

B—2A轟炸機能攜帶16枚AGM—129型巡航導彈,也可攜帶80枚MK82型或16枚MK84型普通炸彈或36枚CBU—87型集束炸彈,使用新型的TSSM遠程攻擊彈藥時攜彈量為16枚。當使核武器時,可攜帶16枚B63型核炸彈。此外,AGM—129型巡航導彈也可裝載核彈頭。

美國空軍曾根據海灣戰争的實戰情況,對B—2A的轟炸能力做過推算。以美軍對伊拉克目标執行轟炸任務時常用的“攻擊特遣隊”為例,它通常由16架攜帶精确制導炸彈的攻擊機、16架護航的戰鬥機、4架伴随電子幹擾機、8架用于壓制地面防空炮火的對地攻擊機和7架KC—135加油機編成。這49架飛機的轟炸效果,用8架F—117A加上2架KC—135加油機就可達到。如果換用B—2A,從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亞基地起飛,無需空中加油,僅要2架飛機、4名機組人員即可。

未來,随着美軍聯合直接攻擊彈藥武器系統逐步裝備部隊,B—2A飛機可能也将攜帶這一武器。那時,B—2A隻需從遠距離上發射這種武器後,就可返航,或執行下一項任務,因為JDAM武器自身帶最後的炸機在美國,B—2似乎永遠是傳媒關注的焦點。曾幾何時,記者們對它大肆宣揚,冠之以“終極武器”的美名;近年來又對其口誅筆伐,稱之為“昂貴的高技術玩具”。然而,不論是好是歹,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B—2A雖好,但價格不菲。

1978年,當制造廠商赢得研制B—2的合同時,生産132架飛機的報價是366億美元。到了1984年,廠家總報價擡至425億美元,這迫使美國空軍不得不減少定購數量。1987年,美國空軍決定隻購買75架,但仍将要付出350億美元的款項。

1993年,當美國國會确定隻采購20架B—2A時,空軍預付的研制費和廠家的開工制造費已高達444億美元。如此一來,即使扣除研制費用,每架飛機的造價也合8.4億美元之巨。1995年,根據最後的合同規定,廠家以每年3架的生産速度制造出20架B—2A,每架飛機約合6億美元。即使如此,如果加上研制費用,購買一架B—2A的費用将超過20億美元!

使B—2費用昂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維護保養上的困難。幾年前,B—2A剛剛裝備部隊時,養護任務基本上都是由各大公司的技術人員完成的,每飛行小時的維護時間,為132小時。每次飛行任務完成後,高速氣流都會對機體表層造成磨損。為了确保飛機的隐身性能不緻下降,每次飛行後,技術人員都要用一種類似噴漆的方法對B—2A表層的雷達吸波材料進行整修,而新噴的吸波材料隻有在一定的溫度、濕度下才能幹燥固化。

由于缺乏充足的配件和完善的維護設備,B—2A一直無法在海外基地部署,這對于以全球部署作戰的美國軍隊來說,這是一個無法忍受的缺憾。

高昂的造價、複雜的維護和保養使美國之外的任何國家都不會對之發生興趣。即使美國,B—2的生産線也已經關閉,為B—2提供配件的4000餘家供應商中的90%也已将生産線改作它用;就連裝備B—2的美國空軍第509轟炸機聯隊的指揮官托馬斯戈士林準将也不得不承認:在未來20年内不會再有B—3或B—4。或許30年後,人們才會發現,B—2隻是轟炸機發展史上燦爛的一抹餘晖。

動力裝置

4台通用電氣公司的F118-GE-100無加力渦扇發動機,單台推力84.5千牛(8620公斤),進氣道為S形,V形尾噴管在機翼後緣的上部,這均是為隐身而采取的特殊構形。

成對地裝在武器艙的外側與機翼結構之間,氯氟硫酸被噴混在尾氣中,以消除發動機的目視尾迹。

F117

第一種真正的“隐身”戰鬥機是美國的F─117戰術轟炸機。美國洛克希德公司從70年代中期開始執行秘密研制“隐身”戰鬥機的“臭鼬工程”計劃。1977年原型機試飛成功,1981年定型投産。F─117外型奇特,翼身融為一體,整個機身表面幾乎全部由多個小平面拼命而成,可将雷達波以各種角度散射,不能形成有效的回波。機身采用了大量統

計表合材料。并塗有隐身塗料。這就使得F─117基本上不會被雷達和約外線探測裝置所發現。F─117原本是作為戰鬥轟炸機而設計的,但由于它優異的“隐身”功能,敵機幾乎不可能發現它并與它進行空戰,加上它飛行靈活性不夠,所以它實際是被用來執行夜間轟炸任務的戰術轟炸機。在美國入侵巴拿馬和海灣戰争轟炸伊拉克的空襲中,美國多次成功地使用F─117執行轟炸任務,而一次也沒有被對方探測到。

美國戰略空軍和諾斯羅普公司研制成功另一種“隐身”戰略轟炸機B─2是一種純粹飛翼”式飛機,它的機身、機翼、發動機融為一體,既無水平尾翼,也無垂直尾翼,據稱它的航程達12000公裡,載彈量達34噸,造價高達5.7億美元,堪稱世界之最。

F117基本數據

尺寸數據:機長20.08米,機高3.78米,翼展13.20米,機翼面積84.8平方米,展弦比2.05。

重量及載荷:空重13381千克,内部武器載荷2268千克,最大起飛重量23814千克。

性能數據:最大平飛速度1040千米/小時,最大正常使用速度MO.9,作戰半徑(無空中加油,帶2268千克武器)1056千米,限制過載+6g。

機組人員:1人。

單價:4500萬美元。

庫存:現役54架,無預備役機。

飛機簡介

F-117A是美國前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隐身攻擊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可正式作戰的隐身戰鬥機F—117。而它本身的初步解密也僅僅發生在不久之前,設計卻始于70年代未。1981年6月15日預生産型飛機在絕對保證秘密的情況下試飛成功,1982年8月23日向美國空軍交付了第一架飛機,共向空軍交付59架。F-117A服役後一直處于保密之中,直到1988年11月10日,空軍才首次公布了該機的照片,1989年4月F-117A在内華達州的内利斯空軍基地公開面世。

研制曆史

本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美國軍用飛機(尤其是戰鬥機)發展的高峰。目前美國空、海軍現役的主力戰鬥機,差不多都是那時候研制的,例如F—14、F—15和F—16戰鬥機均為70年代初問世,

隻有F/A—18稍晚一點。美國人發展軍用飛機,往往始一種新型号出現後,馬上就開始考慮它的後繼機,有時甚至還要提前。隐形戰鬥機的研制就是從那時候開始萌芽的。後來,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提出了一個稱之為“海弗蘭”的隐形戰鬥機研究計劃,要求有5家主要合同商參加。起初,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并未被列于這5家之列。原因是說該公司缺少現代戰鬥機的設計經驗。

實際上,洛克希德是一個老牌的飛機公司,創始于1916年,先後研制出P—38、F—80、F—104、C—130和SR—71等一系列優秀軍用飛機,有些甚至是世界名機。近年來,雖然沒有再搞戰鬥機的研制,但一直在獨立地進行隐形技術的研究。由于洛克希德具有實力,而且在隐形飛機的研究上先行了一步,因此經過努力,終于被擠進了“海費蘭”計劃,并最後在原型機的競争中獲勝。“海弗蘭”計劃始于70年代中期,先搞了兩架小型原型機進行可行性試驗。

這兩架小型原型機也叫“海弗蘭”,裝兩台發動機,采用奇特的多面體外形。這種外形設計的依據,主要來源于一個計算飛機雷達反射截面積(RCS)的數學模型。因為計算雷達反射截

面積,平面外形比曲面外形要容易些。沒想到這一數學模型真的得到了應用。

“海弗蘭”原型機的放大型就是F—117A,1978年由洛克希德“臭鼬工廠”開始研制。研制工作進展順利,1981年6月首飛成功。1983年10月進入托諾帕試飛基地的第4450戰術大隊服役(現為第37戰術戰鬥機聯隊)。美國空軍共訂購59架,現已全部交付,并無後續采購計劃。59架中有4架分别于1982年、1986年和1987年及1997年墜毀。59架F—l17A飛機總耗資将達66億美元,計劃價格為1.112億美元。

動力裝置兩台通用電氣公司的F404-GE-F1D2無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推力48千牛。

主要機載設備得克薩斯儀表公司的可收放的下視紅外傳感器和激光指示器以及雙視場的前視紅外傳感器,IBM公司的AP-102任務計算機、GEC-馬可尼公司的飛行控制計算機/導航接口和自動駕駛計算機系統,霍尼韋爾公司的SPN-GEANS慣性導航系統(自1991年已被H-423/E環形激光陀螺儀取代)和雷達高度表,擴展的數據傳輸系統和高度/方向參考系統,以及GPS和數字式活動地圖等。

武器所有的武器都挂在内置的武器艙内,可以攜帶美國空軍戰術戰鬥機的全部武器,基本配置是,2枚908千克重的炸強;BLU-109B低空激光制導炸強或GBU-10/GBU-27激光制導炸強,還可裝AGM-65“幼畜”空地導彈和AGM-88反輻射導彈,也可以攜帶AIM-9“響尾蛇”空空導彈。

設計思想

在F-117的設計中,其外形的設計已不能僅從常規氣動力(如升力和阻力)角度來考慮,而必須把外形與隐形聯系起來,盡可能做到二者統一。前據介紹F—117A飛機的RCS值隻有0.001、0.01平方米(沿方位BCS值),比一個飛行員頭盔的RCS值還要小。如此小的RCS值,部分是由于F—117A采用了各種吸波(或透波)材料和表面塗料,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它采用了獨特的多面體外形。

比如,一般來說地面雷達和機載雷達的探測角大都處于飛機軸平面的正負30

度範圍之内,所以設計師們把F—117A大部分表面的傾角都設計成大于30度,這樣就可以将雷達波偏轉出去,而避開輻射源。設計師還把F—117A機身表面和轉折處設計成使反射波集中于水平面内的兒個窄波束,而不是象常規飛機那樣全向散射。這樣就能使兩波束之間的“微弱信号”與背景躁聲難以區别。這種波束很窄,以緻于雷達不能夠得到足夠連續的回波信号,而難以确定是飛機目标,還是瞬變噪聲。

在對待一些小部件的設計上,設計師也作了周密考慮。如座艙蓋接縫、起落架艙門和發動機維修艙門,以及機頭處的激光照射器邊緣都設計成了鋸齒狀嵌闆,并讓這些鋸齒邊緣與上述某窄波束方向垂直,這樣其反射汲就不會形成另外的波束,而與該窄被束方向一緻。

為了防止雷達波進入進氣口,設計人員除對發動機進行了專門處理外,重點對進氣口進行了特殊設計。進氣口用相距1.5厘米的吸波複合材料格栅屏蔽起來,以防止雷達波直接照射到具有強反射特性的發動機風扇葉片上。F—l17A的進氣口高約0.6米,完1.5米左右。

這麼大尺寸的進氣口,一可以繪發動機提供進氣,二可以提供冷卻空氣。冷卻空氣從進氣口旁路通過,在尾噴口處與發動機的排氣混合,然後排出去。這樣做,可大大降低發功機的排氣溫度,減少紅外特征。此外,F—117A還采用了V形尾翼(全動式)、埋入式武器艙、可伸縮的天線等。總之,這一切都是為了減小飛機的RCS值,達到隐形的目的。

結構特點

F—117A是一種高亞音速的戰術飛機,裝兩台F404—GE—FID2渦扇發動機。

幾何尺寸與F—15戰鬥機相當。概括起來,F-117A有兩個特點:一是外形奇特,二是機載武器和設備通用性強。F—117A的外形與衆不同,整架飛機幾乎全由直線構成。連機翼和V型尾翼也都采用了沒有曲線的菱形翼型,這在戰鬥機的設計中是前所未有的。

對于F—117A的進氣口為“網狀格栅隐蔽”式,尾噴口為沿展向的“開縫”式(也有人稱其為“口琴”式噴口)。沒有采用推力矢量控制技術。兩側發動機短艙—止部裝有輔助進氣口。之所以這樣設計,美國空軍官員解釋說:由于氣流通過格栅式逃氣口會産生壓降,因此發動機效率會有所損失,但在大迎角和側滑飛行的情況下,格栅式進氣口可為發動機提供均勻的氣流。輔助進氣口隻在起飛和複飛時打開使用。

F—117A可進行空中加油,加油口位于機身背部。全機幹淨利索,沒有任何明顯的突出物,除了機頭的4個多功能大氣數據探頭外就連天線也設計成可上下伸縮的。此外,座艙益框架、起落架艙門和炸彈艙的邊緣以及機身後部的平面形狀均做成鋸齒形,這些便構成了F—l17A的獨特外形。F—117A的最大重量為23835千克。内部武器艙長4.7米,寬1.75米,可攜帶2枚900千克的BLU—109激光制導炸彈,也可帶AGM—88A、AGM—6S空對地導彈和GBU—15炸彈等。這些武器其它多數戰術戰鬥機均可使用。

F—117A的機載設備也具有很強的通用性,很多都是其它飛機現成或稍加改進就可以:用的東西。其中包括F—16的4餘度電傳操縱系統,C—130的環境控制系統,F—15的刹車裝置,F—15、F—16和A—10的ACES2彈射座椅,以及與其它飛機通用的通信、導航設備和保障系統箋。

就連動力裝置也與海軍的F—18具有較高的通用性;這樣做,既可降低成本、減少風險、加快研制進度,同時也易于維護使用。據美國空軍官員說,F—117的維修勤務與F—15及F—16類似。其維修費用也與其它戰術飛機差不多,隻比麥道公司的F—15戰鬥機略高。

在飛行訓練方面,F—117A從1983年10月開始裝備部隊以來,已有175名飛行員飛過這種飛機。據說,凡是飛過F—117A飛機的飛行員都認為該機的起飛、着陸和其它飛行性能都不錯。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F—117A并不是什麼都是全新的東西

武器裝備

F-117A戰鬥機的所有武器都挂在武器艙中。武器艙長4.7m、寬1.57m,可挂載美國戰術戰鬥機使用的各種武器,如AGM-88A高速反輻射導彈、AGM-65“幼畜”空對地導彈、907kg口徑的GBU-10/24/27激光制導炸彈、GBU-15模式滑翔炸彈(電光制導)、B61核炸彈和空對空導彈等。

訓練

1980年,美國空軍在内利斯空軍基地組建了第4450戰術大隊,即F—117A隐身戰鬥機大隊。并為新飛機征招飛行員和地勤人員。飛行員幾乎全是從戰術戰鬥機部隊招來的,條件是必須要在現有戰鬥機上飛行過IO00小時的飛行時間。在最初幾年的飛行訓練中,F-117A的飛行員每月飛行訓練不到10小時。F—117A是專門用于夜間攻擊的飛機。因此飛行員給它的綽号是“夜鷹”。

在1988年11月之前,飛行訓練主要是在夜間進行,他們在太陽落山後30分鐘才能

打開機庫門。門在打開前,所有的燈都關掉,地面工作僅靠閃光燈照明。為此飛行員們需把生物鐘後撥5—8小時。如果在夏季,則晚上9點以後才能啟動飛機,在第2天清晨3點半結束訓練,早晨5點左右才能休息。處于戰備狀态的飛行員約65%的飛行要在夜間出動,每月還要進行2—3次空中加油訓練。顯然長期夜間訓練,疲勞成了主要問題。一位飛行員說:“你可以想象把你的生物鐘從5點移到8點的困難,并且是一星期移動2次”。

1986年7月11日發生在貝克斯菲爾德機場附近機毀人亡的事故以及次年的一次事故,都可能是因飛行員疲勞引起的。在第一次事故中,羅斯馬爾赫少校的飛機撞到山腰上。第二次事故是邁克爾斯圖爾德少校駕機,于1987年10月14日夜間撞在沙漠地上。當時沒有遇險信号,并且事故調查沒有發現機械方面的原因。2人都被認為是極好的飛行員。1989年10月,第4450戰術大隊改名為第37戰術戰鬥機聯隊。

使用

F—I17A的最大起飛重量約為23800千克,武器載荷約為2270千克,内部武器艙可攜帶2故908千克級BLU—109型激光制導炸彈或戰術戰鬥機使用的各種武器。炸彈由安裝在機頭座艙前下部的可控激光照射器提供指示。

彈艙長5.18米,寬1.83米。據稱,該機“具有自衛能力”。機頭裝有4個多功能大氣數據傳感器,主起落架後部各裝一可拆卸式遠程通信天線,機身兩側空軍标記後面有一個可拆卸的小六面體,這可能是演習中用的飛機跟蹤雷達反射器,機上還使用了幾種現有系統或其它飛機用的稍加改動的系統。并裝備精确導航和攻擊系統。飛機表面有幾個齊平安裝的天線,它們可用于威脅告警、通信和衛星導航等。另外在機背右側裝有伸縮式通信天線。

在理論上,F—ll7A允許在設防空間的任何高度飛行,不必進行地形跟随低空飛行來躲避敵方雷達的探測。不像常規戰鬥機那樣在實施對地攻擊時采取以躲避敵方地面火力為主,以主動攻擊為輔的戰術。因而它比常規戰鬥機更适合于攻擊地面目标。

較高的高度能使飛行員了解全面情況,提高目視探測能力;并可不借助陪伴飛機的幫助,用激光探測器自己照射目标。常規戰鬥機雖然也有這種照射能力,但無隐身特性,必須以低空進入來躲避雷達,地形地物變化極快時,該功能施展相當困難。較高高度飛行還可提高投放精度,改善垂直投放武器的穿透能力。

F—117A一般在7600米高度接近目标。實施攻擊時,為保證精度,至少下降到1000多米的高度(一般高度在600—900米),飛越山區時高度較低。武器投放一般是在水平飛行時進行,而不需采用常規飛機那種低空地形跟蹤飛行轉為躍升脫離的投彈方式。據報道,F—117A在演習中對紅外目标的攻擊精度為1米左右。

1989年12月20日,為了支援美國陸軍别動隊在巴拿馬裡奧阿托的空降作戰,美國空軍首次出動F—117A隐身戰鬥機參戰。美國空軍第37戰術戰鬥機聯隊的6架F—l17A從内華達州的托諾帕空軍基地起飛前往巴拿馬,飛行18小時,途中加油4—5次。其中2架F—l17A轟炸了裡奧阿托軍營,各投下1枚908千克重的激光制導炸彈。

另外4架F—117A,有2架留作備用,另外3架當得知他們的目标不值得轟炸時,中途返回基地。美軍方認為,F—117A的這次行動是成功的,在軍事上,該機的轟炸在巴拿馬國防軍中造成了混亂,削弱了對方的戰鬥力,為美軍突擊隊的空降少了障礙。另外對飛機而言,經曆了一次實戰考驗。美國空軍認為,這次行動證明F—I17A使用激光制導裝置可精确地轟炸目标。同時也驗證了隐身戰鬥機具備對付低強度沖突的能力,既能執行常規任務,又能執行戰略任務。

海灣戰争

在海灣戰争中,F—117A更是名聲大噪。據介紹它在“沙漠風暴”期間執行危

險性大的任務達1271次,而無一受損。在多種參戰飛機中,唯有F—117A承擔了攻擊巴格達市區目标的任務。F—117A的出勤率也很高,按照小隊的任務計劃,飛行員值班長達24小時,休息8一12小時,再飛兩個夜間任務。每個飛行員每夜隻飛一次任務,但一架F—I17A則往往每夜要出擊兩次。

據統計,在整個戰争期間,F—l17A承擔了攻擊目标總數的40%,投彈命中率為80—85%。當然F—l17A也不是沒有攻擊失誤的情況,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氣、煙塵和有關目标的信息不足所造成的。此外,F—117A并不是完全不會被雷達發現,因此美軍在使用F—117A時,同時要派幹擾飛機與之配合。

實戰應用

1989年12月20日,美國入侵巴拿馬。為了支援美國防軍别動隊在巴拿馬裡奧阿托的空降作戰,空軍首次出動了F—l17A隐形戰鬥機參戰。20日消展,英國第37戰術戰鬥機聯隊的6架F—117A,從内華達州的托諾帕基地起飛前往巴拿馬。中途飛行18個小時,經過4、5次空中加油,才飛到目的地。

當飛機飛過裡奧阿托上空時,其中2架F—l17A轟炸了裡奧阿托軍營,各投下l枚900千克的激光制導炸彈。這兩顆炸彈并沒有直接扔在兵營内,而是投在兵營附近的一片開闊地上。這樣做據說是旨在使效忠于諾列加将軍的軍隊“驚慌失措,以削弱其戰鬥力”,而不是為了消滅他們。另外4架F—I17A,有2架留作備用,2架中途返回基地。美國軍方認為,F—117A的這次行動是成功的,在軍事上,該機的轟炸确實在巴拿馬國防軍中造成了混亂削弱了對方的戰鬥力,為美軍突擊隊的空降減少了障礙。

另外對飛機而言,經曆了一次實戰考驗。美國空軍也認為,這次行動證明F—l17A使用裝在尾翼上的激光制導裝置可精确地轟炸目标。此外,他們還有一種想法,就是利用F—117A的這一次作戰來證實美國在隐形飛機研制上投入大量資金是值得的。而經過了海灣戰争之後,F-117所起的不可磨滅的特殊作用已使它名揚四海。

1989年12月20日,美國在武裝入侵巴拿馬時首次動用了6架F-117A隐身戰鬥機。當時預定攻擊兩個目标,用兩架飛機突擊1個目标,兩架作為預備隊。它是多國部隊唯一突入巴格達市區進行攻擊的機群。巴格達被擊毀的目标中,95%是被F-117A飛機用激光制導炸彈擊毀的。

1999年3月27日,美軍一架F-117隐形戰鬥機被南聯盟擊落,令全球軍事觀察員大跌眼睛。此次戰鬥在中國互聯網上更傳得神乎其神,說是什麼中國神秘雷達協助南聯盟擊落了這架F117。但事實上,南聯盟軍人是依靠得當的戰術、有利的戰場環境和美軍的大意才取得這次勝利的。

機型退役

公元2008年,美國東部時間4月22日,美軍現役的最後四架F-117A隐形戰機悄悄飛抵位于内華達州的“沙漠飛機養老院”,并且被封存在一座特殊的水泥機庫内。從此這種世界上第一種隐身戰機退出了美軍現役飛機行列,它留下的空間将由F-22來彌補。

相關文獻

中國隐形轟炸機方案

最新的這一款隐形轟炸機像是以下幾種機型的混合體:俄羅斯設計的PAKDA隐形轟炸機模型、該國的蘇霍伊T-50飛機,以及美國諾思羅普飛機公司設計的YF-23“黑寡婦”戰鬥機原型機。

中國的這樣一款飛機會有什麼用途呢?它有可能是一款滲透性的轟炸機,能夠躲過敵人的雷達并用巡航導彈攻擊敵方基地與艦隻,從而達到使敵人遠離中國海岸的目的。有人曾猜測中國的殲-20飛機(它的體型對于戰鬥機來說十分龐大)就是作這個用途的,它和F-111“土豚”戰鬥機或F-15E“攻擊鷹”戰鬥機類似。

但是,我們看到殲-20飛機攜帶空對空導彈進行試飛,這說明它可能是一款高速截擊機,與蘇聯的米格-25“狐蝠”截擊機以及米格31“捕狐犬”截擊機類似,用于擊落逼近的轟炸機。

應當指出的是,據報道,早些時候有關中國正出資組建一支由俄羅斯設計的圖-22M超音速轟炸機組成的機隊的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

中國軍方官員甚至曾說,購買圖22M這樣設計于上世紀70年代的飛機沒有什

麼意義,因為美國的雷達能夠偵測到從很遠地方飛來的這些飛機。這可能是在暗示,人民解放軍海軍或空軍已經認識到必須擁有可以阻止敵人靠近的隐形轟炸機。

研發部署花費巨大研發并部署一支有效的轟炸機部隊需要花大量的金錢和時間。不止是制造和購買隐形飛機的成本。中國人将必須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支持網絡,包括維修保養人員、能夠停放飛機的基地設施、一支大型空中加油編隊,并且必須學習如何有效利用這些飛機--這一點可能是最重要的。

有趣的是,根據上述的新設計方案,其引擎排氣口似乎是方形的--這比中國當前隐形飛機上所用的傳統的圓形排氣口隐形效果更好。這可能預示着中國在飛機引擎設計這一極富挑戰性的領域正在取得進步。它同樣可能說明,中國要過很長時間才能擁有研發這種飛機所需的技術知識。當前的報道指出,中國在引擎制造方面仍然前路漫漫。

形成戰力仍需時日這裡的圖片可能隻是一個模型。即便它是真的,也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組建一支有威力的轟炸機編隊。

從事航空業咨詢的蒂爾集團公司的副總裁理查德·阿布拉菲亞說:“機身模型

和設計圖在互聯網上确實受歡迎。但現實世界不太看重這些。畫出概念圖和制造并試飛一款機型截然不同,更不用說投産了。

但最重要的是,航空界越來越看重飛機的内在。就算中國生産了這款飛機,如果它必須使用中國的引擎和系統,并且使用現有技術,那我不能肯定這有很大的意義。這在未來至少幾十年都有點勉為其難。”

這項任務所需的大量投資對中國軍隊來說或許太多了。阿布拉菲亞說:“除非中國軍事預算以幾近崩潰的速度增長,否則這樣一項任務很可能将影響其他的設備采購以及系統研發要務,包括其他比較另類和不對稱性較強的項目。”

就算中國在今後幾年把一架隐形轟炸機送上天,距離它擁有一支有效的作戰編隊仍需時日。不過,北京并不懼怕開展複雜的戰略武器項目。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它的航母編隊建設,這是又一項需要大量時間和金錢來建造、維護并學習如何有效使用的戰略武器系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