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蓋面

鍋蓋面

鎮江小刀面
鍋蓋面,又稱鎮江“夥面”,是鎮江家喻戶曉的面食。其做法簡單:将面粉揉好後擀成薄片,再用刀細切,與鍋蓋一起下鍋煮熟,撈起放入調好佐料的碗裡即可。夥面的特點是軟硬恰當,面的柔韌性好,老少鹹宜。鍋蓋面原本不在鎮江,它是經過一番波折才在鎮江定形成名的。
    中文名:鎮江鍋蓋面 外文名: 分類: 口味: 主要食材:面條,醬油,菜片,肉絲

概述

鎮江“夥面”,又稱鍋蓋面,是鎮江家喻戶曉的面食。鎮江三怪之一“面鍋裡面煮鍋蓋”。鎮江“夥面”,又稱鍋蓋面,是鎮江家喻戶曉的面食。其做法簡單:将面粉揉好後擀成薄片,再用刀細切,與鍋蓋一起下鍋煮熟,撈起放入調好佐料的碗裡即可。夥面的特點是軟硬恰當,面的柔韌性好,老少鹹宜。鍋蓋面原本不在鎮江,它是經過一番波折才在鎮江定形成名的,曾在天津美食節獲得過”金鼎獎“美譽,目前已經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鎮江市政府正在積極努力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

食品用料

原料配方(制100碗):

面條10千克,醬油2.5千克,綿白糖65克,味精50克,蝦仁5克,八角500克,香葉500克,鹽300克,青頭1千克,熟豬油 (或芝麻油)1.5千克。

制作方法

食品用料

原料配方(制100碗):

面條10千克,醬油2.5千克,綿白糖65克,味精50克,蝦仁5克,青頭1千克,熟豬油 (或芝麻油)1.5千克。

制作方法

1、将鍋放在中火上,加入清水250克,蝦籽下鍋煮沸,3分鐘後,放入綿白糖,溶解完後倒入醬油,燒沸離火,讓其冷卻後裝入容器待用。

2、鍋内放進清水燒沸,按顧客需要數量放入面條(但每鍋最多不超過15碗,每碗生面條重約130克),蓋上小鍋蓋。将空碗放在鍋台上,逐碗倒入醬油25克,熟豬油或芝麻油10克,加上适量青頭和味精0.5克。面鍋滾沸後,加适量清水,使面條熟透,大沸時揭去蓋,清除浮沫,将面條逐份撈入碗内,澆入适量面湯即成。

3、青頭制法:青頭是用各種蔬菜制成的面鹵,分為生、熟兩種。生的有蒜泥、蒜花、漂兒菜(春季腌制的青菜);熟的有小青菜、川芎、青椒,将這些蔬菜擇洗後,用沸水焯熟,切成絲或段即成。

食品特點

湯清面軟,不粘不亂,青頭鮮嫩,經濟實惠。

鍋蓋面,用的面條是“跳面”。所謂“跳面”,就是把和揉成的面放在案闆上,由操作人員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闆上,既上下颠跳,又似舞蹈,似雜技,反複擠壓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條,這種面條有毛孔,鹵汁易入味,吃在嘴裡耐嚼有勁,味道獨具。 鍋蓋面的底料也十分講究,秘制醬油汁加上十餘種佐料,味道十分鮮美。

分類

雙料面(長魚、腰花) 三鮮熬面 肉圓面 肉絲面 大排面 菌菇面 紅燒牛肉面肥腸面 長魚面 大肉面 爆魚面香腸面 小排面 碎肉面

典故一

相傳從前山東有戶人家,隻有夫妻兩人。夫妻倆感情很好,但丈夫老犯病,胃口不開。妻子傾心照顧,但下的面丈夫不是嫌硬,就是叫爛,始終吃得很少。吃得太少,病情加重,妻子非常着急,想辦法要讓丈夫胃口大開。

有天,她用粗竹蔑排成行,用繩連起來,再用粗竹杠壓在上面“跳”面。面壓平了,疊起來再“跳”,直到把面“跳”得像紙一樣薄,再切得很細。然後,妻子将面下到鍋裡,就出去拎冷水,回來遲了,面湯溢了出來,她連忙掀起鍋蓋,将湯罐裡的水往鍋裡澆,一不小心,把湯灌蓋子碰進鍋裡。面燒好後,丈夫一嘗,既爽口又适味,三口兩口就把面吃完了,并對妻子說:“今天你這面怎麼下得這麼好吃,我還要吃。”妻子說:“今天湯罐蓋子滾到鍋裡了,面鍋裡煮鍋蓋”。丈夫說:“你再給我來碗面鍋裡煮鍋蓋。”妻子見丈夫胃口大開,再用湯罐蓋子放在鍋裡蓋在面上煮給丈夫吃。以後,妻子天天煮鍋蓋面給丈夫吃,過了一個月,丈夫的病就根除了。

丈夫身體好後,便到江南去訪友。一去三年,全無音信。妻子非常思念丈夫,就趕去江南去找。在鎮江,她隻好靠自已的煮面手藝到一家面店裡做夥計,慢慢地找自已的丈夫。妻子還想道:我的鍋蓋面很有特色,丈夫肯定不會忘記,有朝一日他來到這裡吃到鍋蓋面,就會找到我的。因此,她天天都把鍋蓋面做得非常地道,引來了大批食客,使這家本來生意清淡的小店一下子興隆起來。

原來丈夫到江南訪友未着,也流落到了鎮江,困在一座破廟裡。一天,他聽人說街上有家面店經營的面很有特色。他想起自已在家裡,天天都能吃到妻子做的鍋蓋面,而現在卻如此落魄,就非常想念妻子。他也趕到那家面店吃面,面剛一入口,就感覺到妻子那高超的手藝。再吃一點,他更加堅信這面是妻子煮的。他直入廚房一看,煮面的正是自已朝思暮想的妻子。兩人相遇後,自然很高興。他們想到既然鎮江人這麼愛吃“鍋蓋面”,還不如自已兩夫妻開個面店,不回山東老家了。這樣,“鎮江夥面店”就開張了,“夥面”成為鎮江有名的食品一代代傳了下來。

典故二

《乾隆和張嫂子夥面店的故事》最為生動。那時,鎮江人喜歡吃夥面,街頭巷尾都有不少夥面店。夥面店的面條不是像現在用手擀出的,是人坐在長長的擀面杖上,在和好面的擀面桌上“跳”(壓)成薄片、再用刀切細而成,這樣“跳”出來的面條柔韌性特好。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沿着古運河南下由西津渡登岸,帶了一名随從太監,一路尋到鎮江名氣最大的張嫂子夥面店坐下。動作麻利、做事迅捷、和氣客套、體态端莊的張嫂子又是上茶又是遞熱毛巾。乾隆的随從傳下話:“要吃鎮江夥面!”不知是因為乾隆來得早,還是張嫂子起得遲,待吩咐傳下後,裡邊面還沒跳好。

張嫂子直催還在跳面的丈夫:“快,動作快些啊!”丈夫愣了愣:“我不是跟平常一樣嗎?”那邊,張嫂子就趕快舀水下鍋,往竈膛裡點火。但這天好像什麼都變得慢了。越是急,水越難開;越是急,面越難跳好。随從又進來催了……張嫂子趕快催丈夫切面,自己又往竈裡添了把柴。很快,鍋裡的水開了,丈夫的面也切好了。

這時,随從又進來催,張嫂子正抓起一把面往鍋裡撂,邊回話邊趕快蓋鍋蓋,忙亂中,把湯罐的小蓋子撂進面鍋,在水面上飄飄蕩蕩的。還沒等張嫂子放好作料,鍋裡的水又滾開了,直往上翻,快要溢出鍋外,張嫂子一見,趕快用勺子舀了兩勺湯罐裡的溫水一澆,面鍋裡平靜下來。水再一開,張嫂子就用小竹籠子、長筷子将面條撈進碗裡。正要端,那随從已一手接過去。忙碌了一陣的張嫂子倚在門外,想聽外面顧客的反應,直聽見那人端起碗吃着,連聲說:“味道不錯,味道不錯,不爛不硬,噴香爽口!”張嫂子正要轉身再去鍋邊下面,哪知身着便服的乾隆竟踱步進來,乾隆見到情景一聲驚叫:“呀,你怎麼将鍋蓋放在面鍋裡煮起來了?!”

這一叫,張嫂子才發現自己手忙腳亂,一下子竟将湯罐上的小鍋蓋錯當成了大鍋蓋,連鍋蓋撂到面鍋裡還不知道。正在這時,丈夫也過來說:“外面的顧客個個都說今天的面,味道特别好,你是加了什麼好作料了?” 張嫂子指那小鍋蓋說:“怕就是因為面鍋裡面煮鍋蓋吧?”

乾隆光顧鎮江夥面店連說兩聲味道不錯的故事傳開了,從此,鎮江的鍋蓋面名聲大振,大街小巷都有大大小小的鍋蓋面店。

鍋蓋面的未來:

 鎮江鍋蓋面曆史悠久,傳承了幾百年,自然有她存在的奧秘,作為一款喜聞樂見的面食,帶給人們滿足味蕾的愉悅,吃的是一種味道,現在更是一種文化。鎮江鍋蓋面和揚州的陽春面乍看相似,但是各有千秋,鍋蓋面在世代鎮江人的探索和創新中得到了發展,形成了鎮江獨特的面食文化。鍋蓋面融合了多家鎮江鍋蓋面的制作方法,綜合篩選精緻了這碗香噴噴的鍋蓋面,使其味道更純正,香氣更濃郁。鍋蓋面在秉承和發揚這一古老面食技藝中,不斷努力創新,為人們的餐桌豐富着選擇,也在努力的傳播着古老鎮江的曆史文化 

特點

鎮江鍋蓋面的特色秘笈有四項:

一是跳

将揉好的面團放在面闆上,光滑滑的粗毛竹橫在面團上,竹竿的直徑有6、7厘米粗,竹竿的一端套在固定在案闆上的鐵圈裡,跳面的漢子坐在毛竹上,單腿着地跳躍擠壓約千餘次才能将面團壓成薄薄的面皮,再用大刀切成寬細均勻的面條。

二是漂

大鍋裡漂着小鍋蓋,四周透氣但開水不外溢,木鍋蓋壓住翻滾的面頭,控制對流的速度和路線,不論怎麼煮,面條在鍋中的位置可以保持基本不變,面條貼在鍋蓋下,水在其周邊沸騰,水與鍋蓋之間沒有空隙,煮熟的面條就很筋道。而杉木鍋蓋特有的木香也為面湯增加了另一重鮮味。

三是熬

醬油熬制是鍋蓋面制作的一大精髓。鎮江的醬油是有名的,至順鎮江志記載有“醬鄰境多仰給于此”。而鎮江鍋蓋面選用鎮江特供黃豆醬油,加入十餘種佐料,如地龍,桂皮,香草,八角,鎮江南山深處野生菌菇,長江江蝦子,雞骨等,先猛火燒沸,後調至溫火熬數個小時,加入适量食鹽、白胡椒粉,冷卻涼透,2天後方可食用。

四是澆

“面鍋裡面煮鍋蓋,先燙澆頭再燙筷”。 鍋蓋面澆頭原料都為鎮江地産,有長魚、腰花、肴肉、碎肉、占肉、牛肉、雞蛋、豬肝,幹絲、素菜等,各色各樣的澆頭,燙在面湯裡,卻香在碗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