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

漢語漢字
鄙(拼音:bǐ)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鄙初文作“啚”,最早見于商代的甲骨文中,古字形上部像城市,下部為城外的糧倉。到小篆時添加了義符“邑”。從字形上看,“鄙”的造字本義就是指城外的糧倉或者農田。鄙字又指公卿大夫的封地、食邑,一般在郊外的遠處,因而鄙也指邊遠之地,引申為粗俗、淺薄之義。
  • 中文名:鄙
  • 拼音:bǐ
  • 部首:阝(右)
  • 五筆:KFLB(86、98)
  • 倉颉:RWNL
  • 鄭碼:JEJY
  • 筆順:豎、橫折、橫、橫、豎、豎、橫折
  • 字級:一級(編号:2903)
  • 平水韻:上聲四紙
  • 注音字母:ㄅㄧˇ
  • 總筆畫:13
  • 筆順編号:2511225251152
  • 四角号碼:67627
  • 統一碼:U 9119
  • 造字法:會意字、形聲字
  • 結構:合體字,上下結構

字源演變

“鄙”的古字是“啚”。“啚”是會意字,甲骨文作圖1,圖2,上部的“口”像城市,下部字形(“㐭”)像糧倉。在城外所建的糧倉,這就是“啚”。金文(圖2)是這一字形的訛變。而《說文》小篆則在甲骨文的字形上又添加了義符“邑”,表示遠離城市的聚集地之意。從字形上看,“鄙”的造字本義就是指城外的糧倉或者農田。鄙又指公卿大夫的封地、食邑,這種土地一般都在郊外甚至更遠,因而“鄙”字的引申義就是邊遠之地。

在中心城市人的眼中,邊遠地方人不如都城裡的人見得廣,行得通,說得好。因此“鄙”作形容詞用在人身上,表示他的粗俗。因為處于邊遠地方的人是粗俗的,因此,可以說鄉下人常常受人輕視,這是長期不發達社會給人們心理上造成的根深蒂固的病态。“鄙”用作動詞就是輕視,看不起的意思。“鄙”的動詞用法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很普遍了,後來“鄙”的動詞用法固定在書面語中,一直流傳到現代,現代漢語中還有鄙棄、鄙薄、鄙夷這些詞。

在交際過程中,盡管不可輕易地允許别人看不起自己,自己表示謙恭時是可以使用“鄙”字的。譬如在一些場合還常用鄙人、鄙意這些詞,這不是實指他本人的粗俗,而是自稱的謙辭。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鄙bǐㄅㄧˇ

1.中國周代地方組織單位之一,五百家為一鄙:~師(古官名,周制每縣五鄙,「鄙師」掌其鄙之政令祭祀)。

2.郊野之處,邊遠的地方:邊~。

3.粗俗:~陋。~俗。~夫。~近(庸俗淺近)。

4.輕蔑,看不起:~視。~夷。~棄。~薄。

5.品質低劣:卑~。

6.謙辭,用于自稱:~人。~老。~見。

7.吝啬:~吝。~詐(貪吝詐僞)。

詳細釋義

鄙bǐ

〈名〉

(形聲。從邑,啚(bǐ)聲。本義:五百家(周代戶口單位))

同本義[Bi,fivehundredfamilies]

鄙,五酂為鄙。——《說文》

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四裡為酂,五酂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周禮•遂人》

縣都之治。——《周禮•宰夫》。注:「五百家為鄙。」

以八卿治都鄙。——《周禮•太宰》。注:「都之所居曰鄙。都鄙距國五百裡,為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

命司徒,循行縣鄙。——《呂氏春秋》。高誘注:「鄙,五百家也。」

采邑;小邑[city;smallcity]

辯其邦國都鄙。——《周書•職方》。注:「邑曰鄙。」

四鄙入保。——《禮記•月令》。注:「界上邑。」

又如:鄙野(郊外偏遠的地方);邊鄙殘破

邊邑;邊境[border]

群公子皆鄙。——《左傳•莊公二十六年》。注:「邊邑也。」

匈奴背叛不臣,數為寇暴于邊鄙。——《鹽鐵論•本議》

蜀之鄙有二僧。——清·彭端叔《為學一首示子侄》

又如:鄙疆(邊境);鄙縣(邊鄙小縣);鄙邑(邊城)

郊野;郊外[outersuburbs;outskirts]

餘睹李将軍悛悛如鄙人。——《史記•李将軍列傳》

又如:鄙生(鄉野儒生)

鄙bǐ

〈形〉

小;狹[small;narrow]

詢天下之異文鄙(瑣屑)事以快言論。——清·劉開《問說》

又如:鄙狹(狹窄);鄙吝(形容心胸狹窄)

見識淺薄,行為低下[mean]

以為鄙吝。——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人賤物亦鄙。——《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左傳•莊公十年》

又如:鄙樸(樸實粗俗);鄙萎(醜陋而沒有精神)

粗俗,庸俗;質樸[vulgar;simple]

性好作詩,詞語鄙俚。——《金史•斜卯愛實傳》

今之争鬥,非鄙(粗俗,低下)也,财寡也。——《韓非子•五蠹》

又如:鄙俚(鄉土的、樸實的。也轉為粗俗的意思);鄙樸(樸實粗陋);鄙穢(粗俗惡劣)

自稱的謙詞[my]

鄙夫寡識。——張衡《東京賦》

又如:鄙老(老人自謙之詞);鄙事(對自己所做瑣事的謙詞)

鄙bǐ

〈動〉

視為淺陋[belittle;despise]

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傳•宣公十四年》

孔子鄙其小器。——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如:鄙笑(輕視而嘲笑);鄙厭(鄙視厭惡);鄙慢(輕視怠慢)

閉目塞聽,蔽固不通[beoutoftouchwithreality]。如:鄙蔽(蔽固,不通達);鄙滞(蔽固阻滞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六】【邑部】兵美切(bǐ)

五酇為鄙。從邑,啚聲。

說文解字注

五酇為鄙。

段注:見《遂人》,五百家也。又《周禮》:“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畍曰都,鄙,所居也。”按,《大司徒》以邦國、都鄙對言,鄭注以“邦之所居曰國,都之所居曰鄙”對言。《春秋》經傳鄙字多訓為邊者,蓋《周禮》都鄙歫國五百裡,在王畿之邊,故鄙可釋為邊。又引伸為輕薄之偁,而鄙夫字古作啚。《最目》雲:“俗儒啚夫,翫其所習。”可證也。今則鄙行而啚廢矣。

從邑,啚聲。

段注:兵美切。古音在一部,故鄙、否通叚用也。

廣韻

方美切,上旨幫‖啚聲之部(bǐ)

鄙,陋也。又邊鄙也。方美切。四。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部】鄙·康熙筆畫:18·部外筆畫:11

古文:?

《廣韻》方美切。《集韻》《韻會》補美切。《正韻》補委切。竝音比。《釋名》:鄙,否也。小邑不能遠通也。《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注:都之所居曰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在畿内者。

又《地官·遂人》:掌造縣鄙形體之法,五酇為鄙,五鄙為縣。

又《廣韻》:邊鄙也。《左傳·隐元年》:太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注:鄙,鄭邊邑。

又《正韻》:陋也,厭薄之也。《左傳·宣十四年》: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老子·道德經》: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

又鄙與都對言,樸野也。《淮南子·诠言訓》:夫始于都者,常大于鄙。

又鄙與仁對,言不通也。《前漢·董仲舒傳》:或仁或鄙。

又啬於财者曰鄙吝。

俗作鄙、?。

音韻集彙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i̯əɡ

王力系統

p

ǐə

董同龢系統

p

juəɡ

周法高系統

p

iwəɣ

李方桂系統

p

jiəgx

西漢

東漢

jiəї

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脂微

jiwəi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iwei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p

ji

拟音/王力系統

p

i

拟音/董同龢系統

p

jĕi

拟音/周法高系統

p

iei

拟音/李方桂系統

p

ji

拟音/陳新雄系統

p

ǐe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上聲

五旨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方美切

pjĕi

集韻

上聲

五旨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補美切

piɪ

韻略

上聲

補靡切

增韻

上聲

補靡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pui

中州音韻

上聲

齊微

邦米切

洪武正韻

上聲

二紙

全清

補委切

pie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三幾紀記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