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

漢語漢字
豆(拼音:dòu)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古代的一種下有高圈足的盛食物的食器。豆是一種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狀像高腳盤,一般用陶制,也有青銅或木制的,用青銅制的,用作祭祀禮器。又用作古代容量單位。秦後假借“菽”(《說文》作“尗”),表示豆類植物及其籽實,這一假借義成為“豆”字在後代的主要意義。
  • 中文名:豆
  • 拼音:dòu
  • 部首:豆
  • 五筆:GKUF(86、98)
  • 倉颉:MRT
  • 鄭碼:AJUA
  • 筆順:1251431
  • 平水韻:去聲·二十六宥
  • 筆畫:7
  • 四角号碼:10108
  • UniCode:CJK統一漢字 U 8C46
  • 詞性:名詞
  • 注音:ㄉㄡˋ
  • 結構:獨體字,獨體結構
  • 造字法:象形字
  • 異體字:䇺、*荳、?、?、?、?、?、?、?

字源演變

象形字。古代的豆是像高腳盤一樣的器物,一般用來盛肉類的食物。“豆”的古文字就是這類器物的象形或縮影。不論什麼質地、什麼形制的豆,都有像盤一樣的“腹”,可供把持的“校”,作為底部的“镫”。甲骨文(圖1、3、4)豆字較少見,從豆的字如登、豊、豐等則屢見,其中的“豆”也是有蓋無蓋并存,大同小異。金文也是這樣。這些“豆”,隻有一個無蓋(圖1),其餘都是有蓋的,最上端的一橫就代表蓋。由此可見,商周時代的豆大體上是有蓋的。

“圖A”“圖B”代表盤形的豆腹,中間一小橫像食物盛在豆腹之内。圖C或圖D代表豆中央直的部分,即校,俗稱柄,下面一橫就是豆的底,即镫,又稱跗。戰國陶文(圖10)豆字與金文基本相同,隻是無蓋——頂部沒有一橫而已。由陶文可證,《說文》所載古文是有根據的,實際就是戰國文字。小篆承商周古形,豆腹形寫成橢圓,上有平行的長橫。秦漢隸書從小篆,至東漢始變原像高柄的“圖C”形為倒八形“丷”。

豆既然是盛食物的器具,就有一定的容積,所盛的東西也有一定的重量,所以古代的“豆”又是一種量器的名稱。《左傳·昭公三年》記載齊國原有四種量器:“豆、區、釜、鐘”,豆列首位,四升為一豆,四豆為一區。近代出土的齊國陶文,屢見“王豆”“公豆”,說明這些豆是設在關、廪的标準量器,是公用的。又由此引申,豆還是計重量的單位,有的書上說“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铢”,可見是分量極輕的一個單位,但不常用。

用作豆科植物的“豆”,原來不叫豆,而叫“尗”(shū),把尗撿起來,就是“叔”,加上個草字頭,便是典籍裡通用的“菽”。《左傳·成公十八年》“不能辨菽麥”,《淮南子·地形訓》:“其地宜菽”,菽指的都是現代所說的豆。據清人錢大昕研究,古音舌頭舌上不分,菽與豆的古音本相近,後來漸漸通用,大概到秦漢之際,就開始把菽稱作豆了。如《漢書·楊恽傳》說:“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箕。”所謂種一頃豆就是種一百畝豆類作物。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豆dòu ㄉㄡˋ

雙子葉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樹”、“黃豆”、“綠豆”、“紅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統稱豆類植物,亦指這些植物的種子:豆科。豆子。豆莢(豆角兒)。豆漿。豆綠。煮豆燃萁。目光如豆。

形狀像豆粒的東西:土豆兒。

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狀像高腳盤:俎豆。

姓。

詳細字義

dòu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腳盤,或有蓋。漢字部首之一,從“豆”的字或與食器有關。或與豆類有關。本義:古代一種盛食物的器皿)

同本義。形似高足盤,或有蓋。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盛行于商周時,多陶制,也有青銅制或木制塗漆的。後世也作禮器〖standingcup〗

豆,古食肉器也。——《說文》

卬盛于豆。——《詩·大雅·生民》

于豆于登。

笾豆大房。——《詩·魯頌·閟宮》

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笾,瓦豆謂之登。——《爾雅》

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周禮·考工記》

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實笾豆奉祭祀、供賓客乎?——明·劉基《賣柑者言》

又如:豆俎(指古代祭祀用的禮器);豆笾(古代宴會和祭祀時盛放食物的器皿。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笾)

古代容器〖vessel〗。亦為容量單位,四升為一豆

四升為豆。——《左傳·昭公三年》

又如:豆登(古代盛器,亦用作祭器。登似豆而較淺)

“豆”假借為“菽”,豆類植物的總稱〖bean〗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四月時雨降,可種大小豆——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豆》

又如:扁豆;黑豆;豆觞(豆肉觞酒的簡稱);豆腐飯(舊稱家常便飯);豆腐牌兒(賣豆腐的布招);豆糜(煮豆為粥);豆苗(豆的幼苗);豆剖瓜分(比喻疆土分裂);豆秧(豆的幼苗);豆藤(豆類植物中蔓生種的莖杆)

古代重量單位〖aweightunit〗。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十六黍為一豆。——《說苑辨物》

樣子像豆的東西〖sth.resemblingabean〗。如:豆姑娘(小姑娘);豆火(指火小如豆);土豆;豆肉(指一豆所盛之肉)

豆瓣

dòubàn

〖valve;halvesofabean〗豆類去皮後可分開的子葉

豆瓣兒醬

dòubànrjiàng

〖broadbeansauce〗以大豆或蠶豆為主要原料制成的、帶有豆瓣兒的醬

豆包

dòubāo

〖steamedbunstuffedwithsweetenedbeanpaste〗以甜的紅豆糊為餡作成的包子

豆餅

dòubǐng

〖soybeancake;beancake〗從大豆榨油後所得油餅,可做飼料、肥料

豆豉

dòuchǐ

〖fermentedsoyabeans;blackbeansauce〗把黃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經過發酵而成的食品,可以調味,也可入藥

豆粉

dòufěn

〖beanpowder〗豆子經加工而成的粉狀細末

豆腐

dòufu

〖beancurd,beancheese〗豆漿煮開後加入石膏或鹽鹵使凝結成塊,壓去一部分水分而成的食品

豆腐腦兒

dòufunǎor

〖jelliedbeancurd〗豆漿煮開後,加入石膏而凝結成的半固體

豆腐皮,豆腐衣

dòufupí,dòufuyī

〖skinofsoya-beanmilk〗∶煮熟的豆漿表面上結的薄皮,揭下晾幹後供食用

〖thinsheetsofbeancurd〗[方言]∶千張

豆羹

dòugēng

〖beanpaste〗∶用豆粉加水及調料煮或蒸成的糊狀食品

〖tinyasagrainofbeanpaste〗∶像一豆之羹,比喻微小

豆莢

dòujiá

〖legume〗∶豆類的果實。也說豆角兒——主要用作菜肴

〖husk;pod〗∶〖種子或仁的〗外皮、殼或莢;尤指幹外皮、幹殼、幹莢

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饑

豆漿

dòujiāng

〖soya-beanmilk;soyamilk〗用水沖的大豆粉或磨得很細的大豆漿

豆醬

dòujiàng

〖beansauce〗将大豆浸泡煮熟磨碎後,加醬、曲、鹽等發酵制成的副食品

豆角,豆角兒

dòujiǎo,dòujiǎor

〖freshkidneybeans〗豆莢的俗稱——多指鮮嫩可做菜的

豆稭

dòujié

〖legumestraw〗豆類植物的莖杆

豆科

dòukē

〖Leguminosae;beanfamily〗雙子葉植物薔薇目中一個十分大的科,其中包括草本、灌木、喬木和藤本植物,通常,花高度不規則,果為莢果或節莢,根常具根瘤,内含有固氮細菌。本科被分成幾個亞科,但在某些分類中認為是獨立的科

豆蔻

dòukòu

〖cardamonamomum〗∶白豆蔻(Amomumcardamon)的别稱,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外形像芭蕉,果實扁球形,種子像石榴子,有香味

〖cardamon〗∶白豆蔻的果實和種子的俗稱,可以入藥

〖simileofthegirl;teenageofgirls;huddingbeauty〗∶比喻少女

娉娉婷婷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贈别》

豆蔻年華

dòukòu-niánhuá

〖maidenyears;teenageofgirls;buddingbeauty〗喻指十三、四歲的姑娘。

豆綠

dòulǜ

〖peagreen〗綠色,如同青豆一樣

豆面

dòumiàn

〖beanflour〗用兩種以上豆子磨成的面粉,俗稱雜面

豆娘

dòuniáng

〖damselfly〗構成蜻蜓目束翅亞目的昆蟲,像蜻蜓而小。常在水邊或草地上飛行,吃小蟲

豆萁

dòuqí

〖beanstalk〗豆稭的俗稱

豆青

dòuqīng

〖peagreen〗豆綠

豆蓉

dòuróng

〖finebeanmashusedasstuffingincakes〗∶用煮熟的豌豆、大豆或綠豆曬幹後磨成粉,加糖制成做糕點的餡兒

〖finebeanmashusedasstuffingincakes〗[方言]∶木豆

豆乳

dòurǔ

〖soya-beanmilk〗∶豆漿

〖fermentedbeancurd〗∶豆腐乳的俗稱

豆沙

dòushā

〖puree;sweetenedbeanpaste〗用紅小豆、紅豇豆或雲豆煮爛搗成泥或幹磨成粉加糖而成的食品,用做點心的餡兒

豆芽

dòuyá

〖beansprouts〗綠豆、黃豆等生成的芽

豆油

dòuyóu

〖soybeanoil;soya-beanoil;soyoil〗淡黃色的幹性或半幹性油,用壓榨或用溶劑提取的辦法從大豆中獲得

豆渣

dòuzhā

〖beandregs;residuefrombeansaftermakingsoyabeanmilk〗制豆漿剩下的渣滓,可做飼料

豆渣腦筋

dòuzhānǎojīn

〖averystupidperson〗腦子好像豆渣,比喻極其愚蠢的人

豆汁

dòuzhī

〖afermenteddrinkmadefromgroundbeans〗∶制綠豆粉時剩下的汁,味酸,可做飲料

〖soya-beanmilk〗[方言]∶豆漿

豆子

dòuzi

〖beansorpeas〗各種豆科作物(如豌豆和黃豆)的可食種子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五】【豆部】徒候切(dòu)

古食肉器也。從口,象形。凡豆之屬皆從豆。

?,古文豆。

康熙字典

【酉集中】【豆部】豆·康熙筆畫:7·部外筆畫:0

古文:?、?、?

(dòu)《唐韻》徒?切。《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并音窦。《說文》:古食肉器也。《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書·武成》:執豆籩。《詩·小雅》:為豆孔庶。《公羊傳·桓四年》:諸侯曷為必田狩。一曰乾豆。注:豆,祭器,狀如镫。《禮·明堂位》:夏後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獻豆。注:楬,無異物之飾也。獻音娑,疏刻之也。

又《禮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又《鄉飲酒義》: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為豆,實三而成觳,崇尺。注:崇,高也。豆實四升。《史記·樂書》:簠簋俎豆,禮之器也。

又揚子《方言》:陳、楚、宋、衛謂桮落為豆籠。注:盛桮器籠也。《集韻》:或作梪、䇺。

又《韻略》谷也。《博雅》:大豆,菽也。小豆,荅也。《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谷”。注: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為九谷。《禮·投壺》:壺中實小豆焉,為其矢之躍而出也。幹寶《晉書》:驽馬戀棧豆。

又《博雅》:天豆,雲實也。

又巴豆、海紅豆,皆藥名,出巴蜀。

又相思子,一名紅豆。

又土芋一名土豆。皆菽豆别一種也。俗作豆,非。

又《說苑·辨物篇》: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铢,二十四铢為一兩。

又官名。《南齊書·魏虜傳》:北魏置九豆和官。

又地名。《北史·周文帝紀》:文帝伐魏,至盤豆,拔之。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隴右道有白豆州。

又姓。漢光武時,關内侯豆如意,後魏長廣王豆代田。

又複姓。北周豆盧甯,本姓慕容氏,歸魏,賜姓豆盧氏。

又三字姓。北魏次南有纥豆陵氏。

(dǒu)又《正韻》當口切。音鬥。《玉篇》:量名。《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食一豆肉,飲一豆酒。注:豆,當為鬥。毛居正曰:豆,古鬥字。如《左傳·昭三年》豆、區、釜、锺之類,當音鬥。後人誤讀為俎豆之豆。鬥斛之鬥又作㪷,蓋譌并耳。

(xiū)又《字彙補》思留切。讀作羞。《周禮·天官·臘人》:凡祭祀共豆脯。注:脯非豆實,豆當為羞,聲之誤也。《釋文》:豆,音羞。

又《韻補》:葉動五切,音杜。柳宗元《牛賦》: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豆葉保,保音補。

又葉田故切,讀作渡。《詩·小雅》:傧爾籩豆,飲酒之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音學五書》:豆葉孺。

又山名。《後漢·郡國志》:唐縣有都山。一名豆山。今關中人讀豆為渡。《說文》:豎、侸、裋皆以豆得聲。樹字從壴,亦以豆得聲。

上一篇:

下一篇:紀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