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

漢語漢字
舉(拼音:jǔ)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戰國文字,産生時代可能更早。“舉”古字形從手、與聲,後來“手”變為“?”,寫作“舉”。本義指“舉起、擡起”;又引申指有起動性的動作行為,有動、名兩用;動詞性如“舉辦、舉行”,名詞性如“舉動、舉止”。“舉”也表示全,如舉國、舉家。
  • 中文名:舉
  • 拼音:jǔ
  • 繁體:舉
  • 部首:丶
  • 五筆:IWFH(86);IGWG(98)
  • 倉颉:FCQ
  • 鄭碼:VAB
  • 筆順:點、點、撇、橫、撇、捺、橫、橫、豎
  • 字級:一級(編号:1693)
  • 平水韻:上聲·六語
  • 總筆畫:1 8
  • 四角碼:9050₈
  • 統一碼:4E3E
  • 注音字母:ㄐㄩˇ
  • 造字法:形聲字
  • 字形結構:合體字,上下或半包圍結構
  • 異體字:擧、㪯、挙、?、?、?、?、?、?、?、?

字源演變

“舉”字,繁體寫作圖7,戰國文字作圖1,小篆作圖2,均為從手、與聲的形聲字。上部為聲旁“與”,指示讀音,兼有表意作用,“與”最初的含義是指雙手共舉;下部為形旁“手”,指雙手的動作。本義表示用雙手将物品向上托起。後來字形分化出兩種寫法,一種就小篆字形從“手”寫作圖6;另一種将“手”變化為“圖C”,作圖7。簡化字“舉”是草書楷化體。《康熙字典》等較早的辭書,将“舉(圖7)”歸入臼部。

于省吾先生認為,圖A的甲骨文就是“舉”字的初文。其下像一個大人,雙手舉起一個小孩(子),是個會意字。金文(中山王壺)中有圖B的字形,有學者根據該字在銘文中的用法推出是“舉”字,上部用“與”表聲,下部從犬,意思是舉薦。

“舉”的意義由“托起、拿起”又引申為不拿東西,或不一定用手的“擡起”,比如:“舉手”就是“擡手”,“舉步”就是擡腿走路。“托起、擡起”等動作都具有起動性,所以,“舉”又用來指稱那些有起動性的動作行為,比如:“舉辦”就是開辦,“舉行”就是進行。

“舉例”的“舉”是提出的意思。這個意義也是山“托起、擡起”的意思引申出來的。“列舉”就是一一舉例。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jǔㄐㄩˇ

1.向上擡,向上托:~頭。~手。~重。~棋不定。

2.動作行為:~止。輕而易~。

3.發起,興辦:~義。~辦。創~。

4.提出:~要。~例。

5.推選,推薦:推~。薦~。

6.全:~國。~世。~家。

7.古代指科舉取士:科~。~人。一~成名。

8.攻克:“一戰而~鄢、郢”。

詳細釋義

〈動〉

(形聲。小篆字形,從手,舉(yǔ)聲。本義:雙手托物)

同本義[raise;liftup]

舉,對舉也。——《說文》

舉,擎也。——《廣韻》

其堅不能自舉也。——《莊子•逍遙遊》

舉所佩玉玦。——《史記•項羽本紀》

又如:舉桉(桉同「案」。借指夫妻相敬);舉案(舉起托盤以進奉食品)

拿起;提起[holdup]

舉全吳之地。——《資治通鑒》

舉以予人。——宋·蘇洵《六國論》

又如:舉白(舉杯喝盡。幹杯);舉踵(舉起腳跟。比喻切望);舉綱持領(提起網的總繩,網眼就張開了;提起皮衣領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順了。比喻辦事要抓關鍵部分)

飛,飛起;飄動[fly]

九萬裡風鵬正舉。——李清照《漁家傲》

又如:舉翮(展翅起飛);風舉(随風飄動)

升起;聳起[lift]

叔籔,火烈具舉。——《詩·鄭風》

中江舉帆。——《資治通鑒》

仰起;擡起[faceupward;raise]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又如:舉眼無親(人地生疏,孤單無依);舉手加額(把手舉上額頭敬禮)

發問;動問[question]

主人不問,客不先舉。——《禮記》。孔穎達疏:「舉亦問也。客從外來,宜問路中寒熱無恙,若主人未問,則客不可先問也。」

推薦;選用[recommend;choose]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左傳•襄公三年》

傅說舉于版築之間。——《孟子•告子下》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管夷吾舉于士。

孫叔敖舉于海。

舉孝廉不行。——《後漢書•張衡傳》

又如:舉孝廉(薦舉孝子和廉潔之士);舉保(推薦,舉薦);舉主(古時推舉賢者做官或參加考試,被薦者稱薦者為舉主)

提出;列舉[enumerate]

舉類迩而見義遠。——《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舉數人以訓汝。——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舉似(指點,告訴);舉案(列出罪狀并加以查證);舉正(列舉其罪而正之以法);舉陳(列舉陳述);舉駁(提出理由,予以駁回);舉類(舉例)

興起;發動[start]

舉事必循法。——《呂氏春秋•察今》

舉大計亦死。——《史記•陳涉世家》

并舉而争起。——《漢書•食貨志》引漢·賈誼《論積貯疏》

又如:舉大事(指發動奪取政權的武裝起義);舉大計(舉大事)

施行;辦理[carryout]

舉先王之政。——宋·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

攻克;占領[occupy]

一戰而舉鄢郢。——《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西舉巴蜀。——漢·賈誼《過秦論》

戊卒叫,函谷舉。——唐·杜牧《阿房宮賦》

且秦舉鹹陽而棄之,何但越也。——《漢書》

成就;成功[becomefamous]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史記•陳涉世家》

參加科舉考試[examine]

應舉下第。——唐·李朝威《柳毅傳》

島初赴舉。——宋·胡仔《苕溪漁隐叢話》

乙先得舉。——清·周容《芋老人傳》

舉鄉試。——《明史》

又如:舉進士;舉首(科舉考試的第一名)

指摘;檢舉[censure;reporttotheauthorities]。如:舉罰(揭發并處罰);舉劾(檢舉揭發)

撫養;生育[nourish;givebirthto]。如:舉子(生育小孩);舉息(生育子女);舉乳(哺乳)

放;發[put;breakout]。如:舉音(放音喧呼;為悼死者而放聲哀哭);舉迹(發迹);舉閣(放置,存放)

點燃[fire]。如:舉燭(點起燭火);舉炊(生火做飯);舉烽(燃點烽火);舉燧(燃起火把;燃起告警烽煙)

取;拾取[pickup]

财務之遺者,民莫之舉。——《呂氏春秋》。高誘注:「舉,取也。」

借貸[borrow]。如:舉債;舉假(借貸);舉貸(放債)

攀援[climb]

木熙者,舉梧槚。——《淮南子》

張開[口][open]。如:舉口(開口,張口)

帶動;率領[lead]。如:舉衆鬧事;舉衆出迎

聳立,突起[tower]

河水翼岸夾山,巍峰峻舉。——《水經注》

成立,站得住腳[stand]

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晉·陸機《文賦》

記錄;登記[register]

舉口數,生者著,死民者削。——《商君書》

談論;稱引[talk]

不惟舉之于其口,而又筆之于其書。——唐·韓愈《原道》

贊許;表彰[praise]。如:舉名(稱揚其名);舉顯(表彰)

複興[revive]

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禮記》

祭祀[offersacrifice]

靡神不舉,靡愛斯牲。——《詩·大雅》

山川神袛有不舉者為不敬。——《禮記》

沒收[confiscate]

凡貨不出于關者,舉其貨,罰其人。——《周禮》

吃豐盛的飲食[haveasquaremeal]

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周禮》

輕手診脈[feelthepulselightly]

舉,輕手診脈之法。——《中國醫學大辭典》

42.總括[summary]。如:舉凡(凡是;所有);舉籍(統計人口、田畝等以登記成冊)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居許切(jǔ)

對舉也。從手與聲。

說文解字注

對舉也。對舉謂以兩手舉之,故其字從手與?手與又手也。

從手,與聲。居許切,五部。

一曰輿也。小徐有此四字。按,輿即舁,轉寫改之。《左傳》:“使五人輿豭從己。”舁之叚借也。舁者,共舉也。共者,非一人之辭也。舉之義,亦或訓為舁,俗别作◻,羼入《說文》,音以諸切,非古也。

康熙字典

〔古文〕《廣韻》居許切《集韻》《韻會》苟許切,音莒。《說文》對也。一曰輿也。《徐曰》輿辇。《增韻》扛也。

又挈也。《廣韻》擎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兵同強,圍欲細。《注》,謂手所操。《杜甫詩》觞白眼望靑天。

又《增韻》立也。《左傳·文元年》楚國之,恒在少者。《注》,立也。

又言也。《禮·曲禮》主人不問,客不先。

又《雜記》過而君之諱,則起。《注》,猶言也。

又動也。《楚語》夫事君者,不為外内行,不為豐約。《注》,動也。《前漢·張蒼傳》人主無過。

又《韻會》稱也,揚也,拔也。《禮·檀弓》所於晉國,管庫之土,七十有馀家。《注》之於君,以為大夫土也。

又《儒行》懷忠信以待,力行以待取。

又皆也。《左傳·哀六年》君不信羣臣乎。《禮·月令》季春之月,犧牲駒犢,書其數。

又合也。《史記·刺客傳》韓國而與仲子為讐。《抱樸子·勤求卷》或門扣頭,以向空坐。

又行也。《周禮·地官·師氏》凡祭祀賔客,會同喪紀,軍旅王則從。《注》,猶行也。

又起也。《晉語》而從之,陽子道與之語,及山而還。《注》,猶起也。《戰國策》臣聞當世之王,必誅暴正亂。《注》王,興起之王。

又《詩·大雅》靡神不。《疏》言已為旱之故,祈禱明神。無有神不求,而祭之者。《禮·王制》山川神祗,有不者為不敬。《注》,猶宗也。

又《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然後天子食,日以樂。《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注》殺牲盛馔曰。

又《儀禮·特牲饋食禮》嗣奠盥入。《注》,猶飮也。

又《周禮·地官·司門》凡财物,犯禁者之。《注》之,沒入官。

又《司關》凡貨不出于關者,其貨。《注》從私道出避稅者,則沒其财。

又鳥飛也。《論語》色斯矣。《注》言鳥見人之顔色不善,則飛去。《張衡·西京賦》鳥不暇。

又《儀禮·特牲饋食禮》乃食食。《疏》食,謂骨體正脊,從俎鄕口,因名體為。

又唐人舉止端麗曰。《韓愈·送陸暢歸江南詩》江南子。

又《小爾雅》二十四铢曰兩,兩有半曰捷,倍捷曰。《注》,三兩。

又鯠洎姓頭。樤出《姓苑》。

又木名。《山海經》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北望河林,其狀如蒨如。《注》蒨,,皆木名也。,榉柳,大者連抱數仞。

又獸名。《山海經》崇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父。《注》大如狗,狀如猴,黃黑色,多髯,好奮頭石擲人,卽父也。

又地名。《春秋·定四年》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柏。《注》柏,楚地。

又山名。《山海經》讙之山,雒水出焉。《又》仁之山。

又《集韻》《韻會》《正韻》居禦切,音據。《禮·儒行》其愼有如此者。《注》徐音倨。《前漢·揚雄傳》蔡澤雖噤吟而笑唐。《注》師古協音居禦切。《崔駰·達旨》或望色而斯。《注》葉去聲。

又《集韻》羊諸切,音餘。對舉也。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o

王力系統

k

ǐa

董同龢系統

k

jaɡ

周法高系統

k

jaɣ

李方桂系統

k

jagx

西漢

東漢

jo

j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jo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jo

齊梁陳北周隋

jwo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i̯wo

擬音/王力系統

k

ǐo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o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o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wo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o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八語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居許切

kjo

集韻

上聲

八語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苟許切

kiɔ

去聲

八禦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居禦切

kiɔ

禮部韻略

上聲

居許切

增韻

上聲

居許切

去聲

居禦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魚模

撮口呼

全清

kiu

中州音韻

上聲

魚模

居雨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四語

全清

居許切

ky

去聲

四禦

全清

居禦切

ky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四諸主著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