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囊蟲病

腦囊蟲病

頑固性顱腦内疾病
腦囊蟲病是由寄生蟲(豬縧蟲為主)所傳染的一種頑固性顱腦内疾病。該病約占囊蟲病的80%以上。是由于口服了豬肉縧蟲蟲卵,發育成囊尾蚴,經消化道穿出腸壁進入腸系膜小靜脈,再經體循環而到達腦膜、腦實質以及腦室内。可分為腦實質型、腦室型、蛛網膜型及脊髓型。患此病後腦組織及大腦中樞損傷嚴重,頭疼、渾身無力、肢體運動障礙,最嚴重的是繼發癫痫,視物不清,甚至失明等。
    中醫病名:腦囊蟲病 外文名:Cerebral cysticercosis 别名: 就診科室:神經内科 多發群體:青壯年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由寄生蟲(豬縧蟲為主)所傳染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概述

腦囊蟲是由寄生蟲(豬滌蟲為主)所傳染的一種頑固性顱腦内疾病。患此病後痛苦大,後遺症多,腦組織及大腦中樞損傷嚴重,頭疼渾身無力,肢體運動障礙,最嚴重的是繼發癫痫,眼睛視物不清,甚至失明等。

腦囊蟲病系豬囊尾蚴寄生于腦内引起的一種疾病。在我國以東北、華北地區多見,西北地區及雲南省次之,長江以南少見。經由多種途徑進入胃的縧蟲卵,在十二指腸中孵化成囊尾蚴,鑽入腸壁經腸膜靜脈進入體循環和脈絡膜而進入腦實質、蛛網膜下腔和腦室系統,引起各種損害。

根據MRI的特點将腦囊蟲病分為 4型 :單純腦實質型( 74例 )、腦室型( 7例 )、蛛網膜下腔型( 6例 )、混合型( 16例 )。結論,MRI對于各型不同時期的腦囊蟲病診斷價值較高。對于蛛網膜下腔型應引起注意,特别是合并有腦室擴張者,以免誤診或漏診。

影像表現

X線:

平片可見多發小鈣化點。

CT:

1.活動期

1)腦實質内腦囊蟲大多呈圓形囊性病變,其内頭節呈偏心的小點狀,附在囊壁上,周圍無水腫或輕度水腫,增強掃描囊壁和囊内頭節可輕度強化或不強化。

2)腦室内活囊蟲以第四腦室多見,呈囊狀,表現為腦室擴大積水,其内可見小結節樣等或高密度頭節,CTM可以顯示腦室内充盈缺損。

3)腦溝、腦池、腦裂活囊蟲及頭節表現與腦實質内活囊蟲相似。

2.退變死亡期

1)腦實質内囊蟲死亡,頭節消失,蟲體腫大變形,由于蟲體死亡釋放大量異體蛋白,在腦實質内引起廣泛的低密度腦水腫,有占位效應。增強掃描囊壁明顯強化,可呈環狀強化或結節狀強化,強化環的厚度較囊蟲活動期明顯增寬。囊内低密度代表囊蟲向纖維化和機化過渡。

2)腦室系統内囊蟲死亡後,除頭節消失,蟲體脹大外。囊體增大可引起占位效應。

3)囊腔破裂引起反應性腦膜炎、蛛網膜炎及腦積水。

3.非活動期囊蟲死亡後發生鈣化,CT呈點狀高密度鈣化竈。位于蛛網膜下隙者引起蛛網膜肥厚、粘連,可伴有腦積水。

4.混雜期活動期、退變死亡期、非活動期的囊蟲混雜存在。

MRI:

可以顯示不同時期的囊蟲病竈,腦實質内腦囊蟲可表現為結節形、環形或囊形,有時可顯示頭節,增強掃描可強化,有不同程度的腦水腫。腦室内活囊蟲特别是在矢狀面和冠狀面上,T1加權像上囊蟲呈低信号,比腦脊液信号略高,其囊壁呈高信号,頭節也呈高信号。MRI對鈣化的顯示不如CT。

病因病理

囊尾蚴引起腦病變的發病機理主要有:①囊尾蚴對周圍腦組織的壓迫和破壞;②作為異種蛋白引起的腦組織變态反應與炎症;③囊尾蚴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引起顱内壓增高。

囊尾蚴侵入腦後各期的主要病理變化如下。早期可見活的囊尾蚴,囊的大小不等,最小的約2mm,一般約5~8mm,頭節如小米大小,灰白色,囊内有透明液體。囊的周圍腦組織有炎性反應,為中性多核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及膠原纖維,距囊稍遠處可有血管增生、水腫和血管周圍單個核細胞浸潤。後期囊壁增厚,蟲體死亡液化,囊液混濁,囊周呈慢性炎性改變,囊液吸收後,囊變小或為腦膠質組織所取代而形成纖維結節或鈣化。腦室内的囊尾蚴可引起局部脈絡膜炎,顱底的囊蟲可引起蛛網膜炎。

感染途徑

腦囊蟲是豬囊蟲寄生在人體大腦中而引起一系列神經系統症狀的疾病。腦囊蟲病屬食源性寄生蟲病,也就是經口感染的。腦囊蟲病的感染有兩種途徑,一是自身感染,二是異體感染。自身感染是由于食入米豬肉,感染縧蟲,再并發囊蟲病;異體感染是由于食入被縧蟲卵污染的水源、蔬菜、食物等感染。縧蟲卵到胃中經胃酸刺激後孵化出六鈎幼,到達十二指腸下段鑽入腸壁,随血行播散到腦内,經2~3個月後,發育成囊尾幼寄生。

臨床表現

腦囊蟲病多見于青壯年。據其臨床表現可分為以下四型:

一、癫痫型:最多見。發作類型常見的有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大發作)及其連續狀态,部分性運動發作和複合性部分性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等。發作多于皮現皮下囊蟲結節半年之後,亦可于多年後始有發作。

二、顱内壓增高型:主要表現有頭痛、嘔吐、視力減退、視乳頭水腫,可伴有癫痫發作、意識障礙甚至昏迷。如出現偏癱、偏盲、失語等局限性神經體征可稱為類腦瘤型。少數患者在當頭位改變時突然出現劇烈眩暈、嘔吐、呼吸循環功能障礙和意識障礙,稱Brun綜合征,系囊蟲寄生于腦室内的征象,是為腦室型。

三、腦膜腦炎型:系囊蟲刺激腦膜和腦彌散性水腫所緻。主要表現為頭痛、嘔吐、腦膜刺激征及發熱,還常同時有精神障礙、癱瘓、失語、癫痫發作、共濟失調和顱神經麻痹。腦脊液白細胞數明顯增加,且嗜酸性粒細胞占優勢。

四、單純型:無神經系統症狀,且無明顯的皮肌囊蟲結節,由于診斷方法的進步,(如CT等)而被發現。如患者不能提供明确的縧蟲病史,較易誤診。

此外,還可表現為智能減退、失語、偏癱、錐體外系症狀等不同部位受損的表現。當囊尾蚴的幼蟲同時大量進入血流時可出現發熱、荨麻疹及全身不适。

症狀

腦囊蟲病好發于青壯年,緩慢起病,其症狀因囊蟲寄生部位不同、數目不同而變化多樣。根據其不同的臨床表現可區分為以下5型:癫痫型、高顱壓型、腦膜炎型、腦損害癡呆型、混合型。

腦囊蟲病的頭痛,多見于高顱壓型及腦膜炎型,通常是全頭脹痛、跳動,可伴惡心、嘔吐,無明顯的定位意義,甚者出現劇烈頭痛,伴眩暈及噴射狀嘔吐,可因頭位變化加重或自行緩解。這種與頭位有關的頭痛發作是腦室系統囊蟲病的顯著特征。

按囊蟲寄生部位将腦囊蟲病分為腦實質型、腦室型、腦膜型及混合型4型;依據囊蟲寄生數量進一步将腦實質型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感染等3個亞型;在分型基礎上,根據腦囊蟲病的病理特點将其分為亞臨床期、活動期、蛻變死亡期、鈣化期、混合期5期。

診斷依據

(1)有便縧蟲史和食米豬肉史。

(2)具有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征。

(3)活檢及病理證實為囊性結節。

(4)囊蟲免疫學檢查陽性。

(5)腦脊液壓力增高,嗜酸性白細胞數增多。

(6)頭顱CT及MRI掃描符合囊蟲改變。

(7)腦電圖有異常。

治療

一、囊蟲病的治療:常用的藥物有:

1.吡喹酮:系一種廣譜的抗蠕蟲藥物,對囊蟲亦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常用的劑量為120mg/kg,分6天(每天三次)口服。服藥物囊蟲可出現腫脹、變性及壞死,導緻囊蟲周圍腦組織的炎症反應及過敏反應,有的患者還可出現程度不等的腦水腫,腦脊液壓力與細胞數增高,嚴重者甚至發生顱内壓增高危象。

2.丙硫咪唑,亦系廣譜抗蠕蟲藥物。常用劑量為每日15-20mg/kg,連服10天。常見的毒副反應有皮膚瘙癢、荨麻疹、頭昏、發熱、癫痫發作和顱内壓增高。

3.甲苯咪唑:常用的劑量為100mg,3次/d,連續三天,常見的毒副反應有腹痛、腹瀉、皮膚瘙癢和頭痛等。

為了減免抗囊蟲治療過程中在體内大量死亡所引起的過敏反應,一般均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如吡喹酮先從100mg,3次/d起用,如無不良反應,每次遞增100mg,直至達到治療劑量時再持續用6天後停用。在出現顱内壓增高的症狀後應及時用甘露醇等脫水藥物治療,還應酌情并用類固醇激素等。如發生嚴重顱内增高,除及時停用抗囊蟲藥物及脫水、抗過敏處理外,還可應用颞肌下減壓術,以防止顱内壓增高危象。

二、手術治療:确診為腦室型者應手術治療。其次,對顱内壓持續增高,神經體征及CT證實病竈甚局限的患者亦可考慮手術治療。

三、驅縧蟲治療:對腸道仍有縧蟲寄生者,為防止自身再次感染,應行驅縧蟲治療。常用的藥物為滅縧靈(氯硝柳胺),2克,嚼碎後一次吞服,服藥後3-4小時應予瀉藥一次以排出節片及蟲卵。

上一篇:神經官能症

下一篇:肌張力障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