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

漢語漢字
肛,又叫尻(kāo)。指直腸末端及口兒:~門。~瘘(病,直腸接近肛門處發生膿腫,形成瘘管,有的在肛門附近有開口,流膿血)。脫~(直腸或乙狀結腸從肛門脫出的病)。
  • 中文名:肛
  • 拼音:gāng
  • 繁體:
  • 部首:月
  • 字碼:
  • 五筆:
  • 倉颉:bm
  • 鄭碼:qbi
  • 筆順:
  • 字級:
  • 平水韻:
  • 外文名:anus
  • 聲 調:1聲
  • 台灣注音:ㄍㄤˉ
  • 韻 腳:ang
  • 關聯字:朖、膣、尻
  • 部外筆畫:3
  • 總筆畫:7
  • 五筆86:eag
  • 五筆98:eag
  • 筆順編号:3511121
  • 四角号碼:71212
  • Unicode:CJK
  • 統一漢字 : U+809B

詳細解釋

形聲。從肉,從工,工亦聲。“工”指“制造産品”。“肉”與“工”聯合起來表示“人體制造大便的器官”。

本義:人類糞便産生的器官(肛管和肛門的總稱)。

說明:“糞便”在英語裡是“waste”,意為“廢棄物”。但中國古代的糞便在概念上不是廢棄物,而是一種有用的産品,即可以用來“喂食”莊稼,也可以用來喂狗。這是一種比英國古人先進的概念,是中國古代的“綠色循環”概念。漢語的“糞”、“屎”兩字都指“肛”制造出來的産品,兩字都從“米”,這個“米”屬于“特種糧食”範疇。

肛,肛門。――《集韻》

“大腸端,肛門也。”――《六書故》

即肛門。《靈樞·經别》:“足太陽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屬于膀胱,散之腎。”

肛管和肛門的總稱[anus and anal canal]

脫肛屬氣熱、氣虛、血虛、血熱。――明·朱震享《丹溪先生心法·脫肛》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古雙切,音江。《廣韻》胮肛,脹大也。《埤蒼》胮肛,腹脹也。《六書故》大腸端,肛門也。《史記·倉公傳》肛門,重十二兩。《注》肛,釭也。言其處似車釭。故曰釭門,卽廣腸之門。

又《正字通》肥大貌。《韓愈·贈張籍詩》連日挾所有形,軀頓胮肛。

又《廣韻》許江切《集韻》《韻會》虛江切,?音?。《博雅》肛,腫也。

又《集韻》胡公切,音洪。義同。

常用詞組

肛表

gāngbiǎo

[anus thermometre]:體溫計的一種,放在肛門内進行測量

肛瘘

gānglòu

[anal fistula]:一種病。直腸接近肛門處發生膿腫,形成瘘管,有的在肛門附近有開口,流膿血。通稱“漏瘡”或“痔漏”

肛門

gāngmén

[anus]∶消化管後端的開口

[vent]∶腸道末端通外界的開口――尤用在非哺乳動物的脊椎動物(如魚或鳥)

肛膜

gāngmó

[anal plate]:由内胚層和外胚層形成的一片胚胎膜,後來裂孔成為肛門

方言集彙

粵語:gong1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gong1[寶安腔]gong1[沙頭角腔]gong1[客英字典]gong1[海陸豐腔]gong1[梅縣腔]gong1[客語拼音字彙]gong1

上一篇:明朝服飾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