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

漢語漢字
脈(拼音:mài、mò)是漢語常用字,最早字形見于籀文。“脈”字由表示水流的“永”和表示人體的“月(肉)”構成,本義指人體中的血管,字由本義引申指“脈搏”的簡稱,如:号脈;又指像血管連貫分布而成系統。以上義讀mài。“脈”又讀mò,用于“脈脈”,形容眼神表達愛慕的情意。
  • 中文名:脈
  • 拼音:mài、mò
  • 部首:月
  • 五筆:EYNI
  • 倉颉:BINE
  • 鄭碼:QSK
  • 字級:一級(1597)
  • 平水韻:入聲十一陌
  • 筆畫:4 5
  • 注音:ㄇㄞˋ、ㄇㄛˋ
  • 統一碼:8109
  • 四角碼:73292
  • 異體字:脈、衇、䘑
  • 造字法:會意字
  • 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現發現的最早的“脈”字是在《說文解字》的籀文中,隸定後寫作“衇”(圖1),這是個左右結構的形聲字兼會意字。左邊是“?”(“派”的初文),右邊是“血”。甲骨文的“?”字與“永”字同形,是“永”字的反寫。這一字形有遊泳、水流和蕩漾三種含義,它也表示水流的分支。而人體内的血管如同河流中許多支流,所以“衇”字用“?”字作聲符并會意。這兩個字形組合在一起,指“人體中的血管”。後來這個字出現了較多異體。

《說文》小篆(圖2)将“?”與“血”兩個部件對調,隸定後寫作“?”。還有一種字形,将“?”反寫作“永”,左部為“血”,隸變後的楷書寫作“䘑”。《說文》或體(圖3)左邊寫作“月(肉)”旁,表示跟人的肌體血肉有關。右邊是“?”字,隸定後寫作“脈(月?)”。後來将“?”反寫作“永”,寫作“脈”。漢字簡化時“脈(月?)”“衇”“?”“䘑”均作為異體字被淘汰。“脈”成為楷書的規範字。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脈màiㄇㄞˋ

1.分布在人和動物周身内的血管:~絡。~理。

2.動脈的跳動:~搏。切~(中醫指診脈)。~口(中醫切脈的部位)。~息。~象(指脈搏的形象與動态)。~門(手腕部可以看到的桡動脈跳動的部分)。診~。

3.像血管那樣連貫而自成系統的東西:山~。葉~。礦~。~~相承。

脈mòㄇㄛˋ

[脈脈]形容用眼神表達愛慕的情意:~~含情。

詳細釋義

〈名〉

(會意。合起來表示身體裡的一種支脈。本義:血管)

同本義[arteriesandveins]

衺猶分也。衺行體中,謂血脈流轉于體中也。”朱駿聲曰:「按,字俗作脈。」

夫脈者,血之府也。——《素問•脈要精微論》

骨著脈通,與體俱生。——王符《潛夫論•德化》

又如:動脈;靜脈;脈脈相通(血管彼此相通)

指事物如血管連貫有條理者[vein]

雪縷青山脈,雲生白鶴毛。——王建《隐者居》

又如:山脈;礦脈;命脈(生命和血脈)。又指植物葉子、昆蟲翅膀上像血管的組織

脈搏[pulse]。心髒收縮時,由于輸出血液的沖擊引起動脈的跳動

如今看了脈息,看小弟說的是不是。——《紅樓夢》

又如:脈氣(脈搏所呈現的情況);脈候(脈搏變化的情況)

地下水[underground water]。如:脈發(脈起。春暖地溫回升,地下水蒸發,滋潤土壤使之冒起,為春耕的良時);脈散(水道分流)

血統、宗派等相承的系統[system]。如:一脈相傳

〈動〉

号脈,按脈診病[feel sb.'s pulse]

一時李嬷嬷來了,看了半日,問他幾句話也無回答,用手向他脈門摸了摸。——《紅樓夢》

又如:脈訣(論述診脈的典籍);脈學(診脈之學);脈禮(診費的敬稱);脈書(記錄診脈方法的圖書);脈息(中醫切脈以呼吸為準則)

另見mò

常見詞組

脈案、脈搏、脈沖、脈動、脈口、脈絡、脈門、脈石、脈息、脈象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一】【?部】莫獲切(mài)

血理分衺(邪)行①體者。從?從血。

脈,?或從肉。

衇,籀文。

【譯文】?,在軀體中分流的血的紋理。由、由血會意。

脈,?的或體,從肉。

衇是籀文?字。

【注釋】①衺行:徐灝《說文段注箋》:“衺猶分也。裂行體中,謂血流籌於(于)體中也。”按:“衺行體”是“分理”的後置定語。“者”是定語後置的标志。

說文解字注

血理分衺行體中者。

注:理分猶分理。序曰: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異。衺行體中,而大候在寸口,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也。

從?。從血。

注:會意。不入血部者,重?也,?亦聲。莫獲切。十六部。

衇,籀文。

注:左血左?。

廣韻

莫獲切,入麥明‖派聲錫部(mài)

《說文》曰:“血理之分衺行體者。”又作脈。經典亦作脈。《周禮》曰:“以鹹養脈。”《釋名》曰:“脈,幕也。幕絡一體也。”

校釋:衺,原作“衷”,據元泰定本、四庫全書原本及《說文》改。《說文》無“之”字。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部】脈·康熙筆畫:12·部外筆畫:6

《正字通》:俗脈字。《韻會》:毛氏曰:字從月從。今從永者,誤也。永,古詠字。反永為。音普拜切,水之邪流也。從,取邪流義,不當從永。但相承已久,不敢廢也。

【未集下】【肉部】脈·康熙筆畫:12·部外筆畫:6

《集韻》莫獲切。《正韻》莫白切,音麥。《說文》:血理分袤行體者。《玉篇》:血理也。《正字通》:五髒六府之氣分流四支也。《釋名》:脈,幕也,幕絡一體也。《左傳·僖十五年》:慶鄭曰:張脈偾興。注:血脈必周身而作。《史記·樂書》:音樂者,所以動湯血脈,流通精神。《前漢·藝文志》: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隂陽表裏。

又地脈。《周禮·天官·瘍醫》:以鹹養脈。注:鹹,水味。水之流行地中,似脈。

音韻集成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韻部

韻系

聲調

四呼

清濁

拟音

上古音

m

mreːɡ/mek

廣韻

莫獲切

麥開

二十一麥

入聲

二等

開口呼

次濁

mæk

集韻

莫獲切

二十一麥

入聲

二等

開口呼

次濁

mɐk

中原音韻

皆來開

皆來

入聲作去聲

開口呼

次濁

mai

洪武正韻

莫白切

七陌

入聲

次濁

mək/miək/muək/myə

分韻撮要

第十五登等凳德

陽入

上一篇:

下一篇:普利茲克家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