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息肉

肛門息肉

良性腫瘤
肛門息肉,痔瘡的一種,無症狀靜止期的痔,隻需注意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預防并發症出現,需治療,有癌變的可能性。另外還有注射療法,冷凍療法等。當痔經非手術療法失敗或痔周圍支持的結締組織廣泛破壞,痔出血,血栓形成,痔脫出引起症狀或嵌頓等,應采取手術治療。[1]
  • 中文名:肛門息肉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肛腸科、普通科
  • 多發群體:飲食和作息不規律、便秘者

原因

痔瘡:肛門息肉首先要考慮是痔瘡,痔瘡中内痔在用力排便時會出現肛門口有腫塊,内痔多伴有便血的症狀,外痔患者在行走、活動時常會感覺有異物感,偶爾會疼痛,其實,是肛門有肉疙瘩的緣故。

直腸脫垂:直腸脫垂是指直腸或者乙狀結腸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現象,多在大便時出現,或者直腸受壓時出現,此種現象多見于老年人和孕婦患者,直腸脫垂患者以肛門口有息肉為主要症狀。

直腸息肉:是指在直腸贅生物,根據病情不一樣,其形狀大小和數量也不一,多發于直腸下端,如果早不治愈可引發癌變,成為直腸癌,所以腸息肉一定要及時治療。

檢查

根據息肉的類型不同,結肛門息肉、直肛門息肉的治療方法也不同。平時最多見的息肉是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前者與大腸炎症反應有關,後者則由于結腸粘膜表面細胞更新的不平衡引起。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後可自行消失,對腺瘤性息肉,我們必須有所警惕,它一般不會自行消失,如果長久存在于腸腔内,則有惡變的可能。因此,檢出息肉和确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檢查。

得了炎症性息肉,一般無須特殊處理,每隔1—2年作一次結腸鏡随訪即可。小的腺瘤性息肉,可通過腸鏡下電凝方法直接切除,凡直徑≥lcm而完整摘除困難或廣蒂者,先行咬取活檢,排除癌變後經手術完整摘除。如有癌變則根據癌變範圍,選擇局部腸壁或腸切除手術。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又叫多發性息肉病,與以上息肉不同的是,它是一種遺傳性疾病,而且多發,可布滿結腸和直腸,具有很高的癌變傾向。好發于青年,一般15~25歲青春期開始出現臨床症狀,30歲左右最明顯。

肛門息肉的嚴重性在于癌變率高,而且癌變常不限于一處,為多中心。患者12、13歲即可出現腺瘤性息肉,20歲時息肉已遍布大腸,如不及時治療,40歲以後幾乎不可避免地出現癌變。據文獻記載,大腸腺瘤演變為癌需時5~15年。癌變發生的部位和一般大腸癌規律類似,直腸和乙狀結腸多見,來自息肉病的腺癌,發病早、發展快、易擴散,手術切除後的5年生存率也較低。

肛門鏡的檢查

韓國肛門鏡系統對肛門息肉進行準确檢查。無錫肛泰醫院專家指出:據了解,韓國肛門鏡采用醫用視頻攝像技術,醫患雙方在檢查過程中可同時清晰地觀察到放大數百倍的病竈部位,也可以對肛腸内部深層病竈部位進行圖像采集,實時診斷,讓醫患清晰、準确、直觀地了解病情,幫助患者選擇治療方案,避免因傳統人為檢查帶來不足而造成病情延誤。同時可将病竈鎖定後打印成像,為治療前後進行比較提供可靠依據。

檢查時間短,僅需3—5分鐘,正确診斷率99%以上,避免了誤診、漏診,是目前國際上肛腸病檢查診斷的尖端設備。

危害

肛門息肉的症狀為便血和脫出,早期一般為無痛便血,便血量不多,顔色為鮮紅色,可在便後手紙上看到,由于息肉受到糞便的壓迫,促使靜脈血管急速膨脹,使得便血量增多,從而引起大量的出血,導緻貧血的發生。貧血的病程比較長,一開始并不會有太大的感覺,但時間一長,患者就會出現頭暈眼花、全身無力、寝食難安等情況發生。

肛門息肉反複脫出肛外,很容易使得粘液分泌物增多,刺激肛門周圍的皮膚,從而引發瘙癢,使得肛門周圍受到感染,引發炎症,引發多種疾病的發生。經過研究表明,肛門息肉長期得不到有效地治療,100%會發生惡變。因此,對于肛門息肉的檢查和治療,一定不容許有任何的疏忽。

治療原則

小于1厘米的良性息肉,可在結腸鏡下直接切除。若直徑大于1厘米的良性息肉,距肛門10厘米以内,可采取經肛門直接切除。10厘米以上的結腸可采取腹腔鏡下切除。若息肉為惡性,需按惡性腫瘤原則進行處理,如腹腔鏡下手術或開腹手術。由于肛門息肉癌變率比較高,因此,應早發現,早進行結肛門息肉、直肛門息肉的治療。

治療

(一)、藥物療法:

1、枯痔散療法:将枯痔散塗于痔核表面,使痔核壞死、幹枯脫落、傷口自愈,該法适用于Ⅲ期内痔及嵌頓痔。

2、口服中藥:運用益氣固脫、收斂止血、澀腸化痔的内服中藥,以減少出血或使出血停止、痔核縮小、減少脫出、減或消除症狀,該法适用于任何患者。

3、外用藥物:一是采用清熱解毒,固脫澀腸的中藥,煎湯外洗,如苦參湯。可用于各種病人,均有較好療效。二是運用皮膚易吸收之中藥或中西藥合劑,作成藥膏、藥布、貼于臍部或骶尾部之長強穴進行治療,也有很好的療效。

(二)、手術療法:

外科手術療法,切除痔核,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其特點中随着手術方法的改進,手術中及後痛苦較輕,創面愈合快,療效肯定,但要求手術條件較高,是目前治療痔瘡最可靠的方法。

(三)、cls細胞免疫治療

cls細胞免疫治療是癌變肛門息肉等惡性腫瘤的克星!cls細胞免疫治療具有安全、有效、毒副作用的特點,cls細胞免疫治療可應用各個階段癌症腫瘤患者的治療,特别是晚期腫瘤患者,此時已失去手術機會者或體質較差、無法耐受大劑量放、化療或化療不敏感及具有耐藥行,單用生物治療能明顯改善症狀、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存活時間。cls細胞免疫治療,主旨是用自己的細胞治自己的病。

(四)、其他療法:

1.藥物注射療法:即硬化萎縮療法,将硬化劑直接注射于痔核内,可使痔核硬化萎縮或使痔栓壞死脫落。

2.枯痔療法:即藥撚療法,可使痔組織發生異常和化學炎症反應,引起纖維組織增生,達到治療痔瘡目的。

3.紅外線治療:采用紅外線照射或燒烙痔核,從而使痔核萎縮。

4.冷凍療法:即使用冷凍機、液态氮作冷凍劑,把痔核凍成塊,讓其壞死脫落。

5.激光療法:采用CO2或YAG激光切除痔核,适用于各類痔瘡。其特點是出血少。

6.平時應食用新鮮水果、蔬菜、全麥或雜糖食物,使大便柔軟,易于排出。

7.你還應該大量飲水,以保持體内的水分。

8.如果你已經患了痔瘡,在每次排便後要用溫熱水将患部洗幹淨,然後再擦幹。

9.合适的飲食及良好的衛生習慣,能抑制痔瘡,甚至能使輕度痔瘡痊愈。

10.當痔瘡發作特别疼痛時,你要卧床休息。局部熱敷以便腫處緩和,使脫出的痔消退。

注意事項

①注意休息。摘除息肉最好卧床休息,這是為了避免出血等并發症,另外還要密切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嘔血、便血的情況。及時發現有無腹脹、腹痛及腹膜刺激症狀;咽部有無水腫、疼痛,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有無大的變化等等。

②術後飲食注意。腸息肉摘除術後一天内應禁食六個小時以上,進流質飲食兩天,流質飲食後可以食用半流質飲食,手術後一個星期就可以正常吃飯,但是飲食還要按照清淡、易消化為主,忌粗糙食物。

③術後活動。術後幾天之内不要有大幅度的動作,但是可以在恢複到一定程度後适當的活動,增強機體恢複能力。經常清洗肛門,保持肛門處的清潔衛生。盡可能在便後泡溫水,促進肛門組織的血液循環。

④保持術後大便通暢。首先要避免對腸胃的刺激,尤其是腹瀉、便秘對肛門的刺激和肛門壓力的增加。平時要多食蔬菜水果和纖維素多的食物,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等等。如果有便秘可以使用适量番瀉葉沖泡代茶飲,同時輔助以腹部穴位按摩。

肛門息肉病因

①飲食因素:飲食因素與肛門息肉的形成有一定關系,特别是細菌和膽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礎。

②遺傳因素:一般認為,肛門息肉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從目前研究情況表明,突變基因可以由父母遺傳給後代子女,在遺傳機會上男女是均等的,沒有性别的差異。

③炎症刺激:直腸粘膜長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腸粘膜的息肉生成,這是由于腸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腫,糜爛潰瘍愈合之後,導緻疤痕逐漸收縮,形成息肉狀,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緻腺體阻塞,粘液儲留而發病。

④糞便、異物刺激和機械性損傷:糞便粗渣和異物長期刺激腸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腸粘膜損傷,使細胞出現異常增生,形成息肉。

肛門息肉症狀

大便出血:出現大便出血的症狀主要是由于直腸息肉所表現出來的,由于直腸息肉引起的大便出血的量一般不太多,可是如果由于大便的作用而使得息肉發生了脫落時就會有很多的出血量,長期大便出血會導緻患者出現缺鐵性貧血。

脫垂:當息肉的體積比較大的時候,因為重力的作用會使得息肉漸漸的與腸黏膜發生分離,當患者排大便的時候就會随着大便脫出到肛門外面。在排大便或者患者伸展的時候會刺激腸蠕動,此時會使得蒂基周圍的組織發生松弛而誘發直腸脫垂。

腸道刺激:在息肉發生伸展的時候會出現腸道刺激的症狀,患者會出現腹痛、膿血便、腹瀉等症狀表現。

全身不适:由于息肉在脫出時容易拉扯腸黏膜,刺激腸道正常蠕動,而引起腹痛、腹瀉、嘔吐等等情況發生。

肛門息肉分類

息肉的主要症狀為便血、脫垂、腸道刺激症狀。

息肉分類均按組織學表現和病理性質劃分為以下幾類:①新生物,②錯構瘤,③炎性息肉,④增生性息肉,⑤綜合征類。在引發大腸癌的諸多因素中,息肉是不容忽視的常見原因之一。雖說息肉有癌變傾向,但也不是都會變成癌。若是在短期内迅速長大,直徑大于2厘米以上時,應警惕癌變。

肛門息肉預防

補鈣有助預防結腸息肉:鈣可以很好地幫助人類對抗結腸息肉和結腸癌,即使患者以前已經患過這些疾病。有研究顯示,那些每天補充鈣片的人其結腸息肉的複發風險下降了19~34%。富含鈣的食物包括牛奶和其他乳制品,還有花椰菜。另外,維生素D (能幫助人體對鈣的吸收)也顯示出降低結腸直腸癌風險的作用。你可以通過适當攝入一些動物肝髒、蛋黃、魚和添有維生素D的乳制品等來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陽光也可以将皮膚中的一種化學成分轉化為可利用的維生素D。如果你不喝牛奶,也不曬太陽,你可能得考慮服用“維生素D+鈣”複合補充劑了。

息肉癌變學說概述

息肉癌變的理論曆來有兩種學說。一是成瘤學說,即認為各種緻癌因素首先在腸内形成腺癌性息肉,在此基礎上再癌變,已被公認。二是新生癌學說,即認為不經腺瘤過程,而在緻癌因素作用下由正常粘膜直接癌變。

普遍認為,随着腺瘤息肉體積的長大,其癌變率也随之增加,總癌變率為10~20%。廣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變;生長在高位息肉要比在直腸内的息肉易惡變。

從病理組織學分析,管狀腺瘤癌變率較低,占5%,混合型腺瘤癌變率為20%,而絨毛狀腺瘤癌變率可達50%以上。

無蒂息肉癌變潛力明顯大于有蒂息肉,故息肉一經發現,即是小腺瘤,也應及時切除。

目前由于微小腺瘤的發現,小腺瘤的癌變率亦高達7.3%,這是在成瘤學說影響下提出來的。

肛門息肉和痔瘡的區别

1.息肉是人體組織上多餘的腫塊,約占消化道良性腫瘤的45~70%。肛門息肉是指發生在肛管或直腸粘膜上的新生物,多因糞便慢性刺激而引起,為常見的良性腫瘤。單發性居多,多發性的占少數。

肛門息肉多數是帶蒂的圓形或橢圓的腫物,可突入腸腔上下移動。其蒂的大部分是腸粘膜由于腸蠕動或糞便牽拉延長所緻。不應把肌肉、脂肪裡的肌瘤引起粘膜表面隆起的也叫做息肉,避免誤把腫瘤當作息肉。

2.痔瘡是人體直腸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發生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多見于經常站立者和久坐者。通常當排便時持續用力,造成此處靜脈内壓力反複升高,靜脈就會腫大。婦女在妊娠期,由于盆腔靜脈受壓迫,妨礙血液循環常會發生痔瘡,許多肥胖的人也會罹患痔瘡。如果患有痔瘡,肛門内腫大扭曲的靜脈壁就會變得很薄,因此排便時極易破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