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柱

羅馬柱

柱和檐構成的建材
羅馬柱(marble pillar)可分為柱礎、柱身、柱頭(柱帽)三部分;基本單位由柱和檐構成。羅馬柱由于各部分尺寸、比例、形狀的不同,加上柱身處理和裝飾花紋的各異,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柱子樣式。塔司幹式和複合式是在多立克式、愛奧尼克式、科林斯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兩種羅馬柱式。羅馬柱在私人别墅自建房中較常見,其種類一般有四方形的、圓柱形的,柱帽也有多種樣式。[1]
  • 中文名:羅馬柱
  • 外文名:marble pillar
  • 别名:
  • 種類:多立克式、愛奧尼克式等
  • 組成:由柱和檐構成

曆史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意大利半島處于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織的時期。“古意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銅器時代,古意大利人穿越北部和東部的阿爾卑斯山和亞得裡亞海到達意大利,并殘暴地迫使許多當地土著部落遷徙他鄉。古意大利人起初過着遊牧生活,但已經具有制作銅器、使用馬匹和帶輪子的大車的技能。抵達意大利之後,形成了以農耕為基礎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成為随後幾個世紀其子孫後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羅馬文明的衰落。“古意大利人”是由幾個民族構成的,包括薩賓人、翁布裡亞人和拉丁人。

著名的維朗諾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魯斯坎人的最初發展階段,從中可以看到在新領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進步。這片新領土位于意大利東北部及亞平甯山區和第勒尼安海之間的沿海平原地區。埃特魯斯坎人居住在獨立的、強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間通常結成聯盟。

這些城邦最初由一個君主統治,後來變成通過議會和選舉出的官員施行統治的寡頭政治。埃特魯斯坎人本來是農耕部族,擁有組織嚴密的軍隊,用這些軍隊來統治周邊民族。托斯卡納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區應該是埃特魯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這片領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裡最終建立了羅馬城。因此,在埃特魯斯坎文明鼎盛時期還隻是村民的羅馬人,與埃特魯斯坎人的語言、思想和宗教有着緊密的聯系:埃特魯斯坎人對羅馬文化向文明的轉化産生了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影響。

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間的邁錫尼文明時期,希臘人在意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帶縱橫航行,随後停滞不前的時期才使得航行告一段落。迫于在西方貿易線路上與腓尼基人的競争,建立了新的貿易基地,接着在公元前8世紀使殖民地得到全面發展。

最初在意大利的匹茲庫薩(在那不勒斯灣的伊斯基爾島)建立殖民地,之後又把勢力稍微地向北推進到西西裡島的庫米大陸以及意大利南部沿海地區。随着與希臘人的接觸,埃特魯斯坎人很快變得更加成熟起來,根據希臘文字創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繪畫風格,發展了以希臘拟人神為基礎的宗教信仰,并精心制定了一套占蔔未來的儀式。所有這些後來都被羅馬人繼承了下來。

種類

羅馬的古典柱式包括希臘時期的3種,共有5種:多立克式、愛奧尼克式、科林斯式、羅馬式(塔司幹式、複合式)。

其中塔司幹式和複合式是在前三種希臘柱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兩種羅馬柱式。多立克式柱身比例粗壯,由下而上逐漸縮小,柱子高度為底徑的4-6倍。柱知刻有凹圓槽,槽背成棱角,柱頭比較簡單,無花紋,沒有柱礎而直接立在台基上檐部高度的比例為1:4,柱間距約為柱麼匠1.2至1.5倍。

愛奧尼克式的柱身比例修長,上下比例變化不顯着,柱子高度為底徑的9至10倍,柱身刻有凹圓槽,槽背呈帶狀,有多層的柱礎,檐部高度與柱高的比例為1:5,柱間距為柱徑的2倍。科林斯工除了柱頭如盛滿卷草花籃的紋飾外,其它各部分與愛奧尼克式相同。塔司幹式的柱身比例較粗,無圓槽、有柱礎的一種簡單柱式。複合式則在科林斯式柱頭上加上一對愛奧尼式的渦卷,柱式趨向華麗、細密、纖巧和豪華。

1.陶立克

陶立克柱式或多力克柱式DORIC ORDER

是一種沒有柱礎的圓柱,直接置于階座上,由一系列鼓形石料一個挨一個壘起來的,較粗壯宏偉。圓柱身表面從上到下都刻有連續的溝槽,溝槽數目的變化範圍在16條到24條之間。來自于古埃及,有名的法國埃及學者所命名的先陶立克柱式,是這種希臘柱式的先驅。希臘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的特點是比較粗大雄壯,沒有柱礎,柱身有20條凹槽,柱頭沒有裝飾,多立克柱又被稱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衛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農神廟(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2.愛奧尼克

愛奧尼克柱式Ionic Order:

這種柱式比較纖細輕巧并富有精緻的雕刻,柱身較長,上細下粗,但無弧度,柱身的溝槽較深,并且是半圓形的。上面的柱頭有裝飾帶及位于其上的兩個相連的大圓形渦卷所組成,渦卷上有頂闆直接楣梁。總之,給人一種輕松活波、自由秀麗的女人氣質。希臘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的特點是比較纖細秀美,柱身有24條凹槽,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愛奧尼柱又被稱為女性柱。愛奧尼柱由于其優雅高貴的氣質,廣泛出現在古希臘的大量建築中,如雅典衛城的勝利女神神廟(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廟(Erechtheum)。

3.科林斯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最早可能出現于雅典奧林帕斯山的宙斯神廟,四個側面都有渦卷形裝飾紋樣,并圍有兩排葉飾,特别追求精細勻稱,顯得非常華麗纖巧。希臘科斯林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比例比愛奧尼柱更為纖細,柱頭是用毛莨葉(Acanthus)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相對于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裝飾性更強,但是在古希臘的應用并不廣泛,雅典的宙斯神廟(Temple of Zeus)采用的是科林斯柱式。

羅馬人繼承了希臘柱式,并加以改造,完善了科林斯柱式,廣泛用來建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的建築物,并創造了一種在科林斯柱頭上加上愛奧尼柱頭的混合式柱式。

4.GRC羅馬柱

GRC羅馬柱包含圓柱和方柱,分為光面型;線條型;雕塑型;镂空型等。

(1)光面型的柱在建築上給人一種很明朗,大氣的感覺,顯得大方。

(2)線條型柱其特有的羅馬柱般的裝飾線簡潔明快,流露出古老的文明氣息,給人一種錯落有緻的感覺。

(3)雕塑型柱給人一種優容華貴的感覺,在現代人的審美觀念中,大量使用了雕塑型的構件的建築。

(4)镂空型的柱是最難做的柱,多以各種藝雕為主,其紋理之間大部分镂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