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肉瘤

纖維肉瘤

纖維細胞和膠原纖維形成的腫瘤
纖維肉瘤是由成纖維細胞和膠原纖維形成的腫瘤。纖維肉瘤并不多見(約占所有軟組織肉瘤的10%)。可在任何性别及年齡中發病,但一般在30~70歲間的發病率較高,平均發病年齡為45歲左右。部分為先天性發病者。纖維肉瘤表現為深在單發局限性硬固結節,表面緊張,光亮發紅,不易破潰.是來源于口腔面部纖維母細胞的惡性腫瘤,可發生自颌骨骨膜、牙周膜及口腔軟組織内的結締組織,如唇、頰、舌等部,偶亦發生于颌骨内,多見于下颌骨前聯合,下颌角及髁狀突等處,此外,上颌後部及上颌窦亦有發生,颌骨内的纖維肉瘤多見于兒童及青年人;口腔軟組織的纖維肉瘤多見于中壯年,其惡性程度取決于細胞分化情況及生長速度。
    中文名:纖維肉瘤 外文名: 别名: 就診科室:腫瘤科

疾病概述

纖維肉瘤表現為深在單發局限性硬固結節,表面緊張,光亮發紅,不易破潰,通常表面皮膚正常,可以移動,但侵犯鄰近組織時則固定不能移動,可浸潤至皮下脂肪、肌肉、筋膜等。如病變起源于真皮或後來侵犯到真皮時,則表面皮膚可發生萎縮、色素沉着及破潰,偶爾表現為蕈樣腫塊,在局部切除瘢痕附近可出現多發性損害。反複切除後,仍常見複發。多次複發後可出現系統症狀。轉移竈可見于肺,偶見于肝,局部淋巴結轉移則很少見。更加惡性者腫瘤較大,而且較柔軟,進展更為迅速。腫瘤亦可見于嬰兒,甚至出生時即有。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軟組織肉瘤,以往又名粘液纖維肉瘤,是成纖維細胞的惡性腫瘤,可以産生網狀纖維及膠原纖維。生長緩慢,可發生局部侵襲性生長及複發,晚期才發生轉移。

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成年人常見,男女之比為2∶1,好發于四肢長骨的幹骺或骨幹部,以股骨及胫骨為多。

纖維肉瘤主要症狀為疼痛,由輕漸重。周圍型早期可僅有局部腫塊,以後才出現疼痛,中央型發生病理骨折時症狀加劇。中央型惡性程度高,常發生血行轉移,周圍型惡性程度低,很少轉移。一般主要采用手術治療,依腫瘤範圍和臨床生物行為的不同,可作局部大塊切除,節段切除,截肢或關節解脫術。分化差的腫瘤預後極差,因局部手術治療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病理生理

分化較好的纖維肉瘤質地較硬,切面表現為灰白色,均勻一緻。較為惡性者則為黃褐色,柔軟,同時含有繼發性囊性變,壞死或出血,生長緩慢的腫瘤中有鈣化及骨化現象。纖維肉瘤亦可表現為膠狀或粘液樣變化,故以往曾稱為粘液纖維肉瘤。

鏡下可見腫瘤由梭形成纖維細胞組成,交織成旋渦狀,這些細胞可産生豐富的網狀纖維,有時也能産生粗膠原束。大多數皮膚纖維肉瘤分化良好,産生豐富的纖維組織,很少有絲分裂,未見明顯旋渦狀結構,而産生纖維少,這些現象表明有侵襲性,預後較差。分化不好的腫瘤細胞有明顯的有絲分裂,但大而不規則的巨細胞或怪細胞則并不常見。腫瘤細胞可侵入血管壁内。分化更差的梭形細胞肉瘤,往往不能分清其組織來源。

纖維肉瘤系來源于口腔颌面部成纖維細胞的惡性腫瘤。以青壯年多見,腫瘤呈球形或分葉狀,發生于口内者,省長較快,多見于牙龈、颌骨;發生于皮膚者可呈結節狀。晚期導緻颌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礙。還可經血道轉移至肺部。

診斷檢查

通常需作病理确診,但此瘤需與纖維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平滑肌肉瘤、梭形細胞鱗癌等鑒别。主要依據活組織檢查以明确診斷。通常,預後較癌為差。纖維肉瘤是一種生長緩慢、起源于皮膚的纖維肉瘤。常見于中年男性,好發于軀幹。損害為隆起性暗紅色腫塊,質硬,可呈分葉狀,與皮膚粘連。生長緩慢,一般無症狀,切除不徹底易複發,但很少轉移。

本病是一種生長緩慢、起源于皮膚并可擴展至皮下組織的局限性低度惡性的纖維肉瘤。在臨床上出現隆起、硬固纖維性損害,緩慢生長,表面皮膚萎縮時,可推測為本病,病理中找到緻密的成纖維細胞排列成車輪狀結構,即可确診。本病應與其它起源于深在肌肉組織的軟組織肉瘤區别,通常組織切片可以辨認,但需要作特殊染色。韌帶樣瘤可起源并附着于深在筋膜,表面被有正常皮膚。其它起源于筋膜的纖維瘤病通常可借助于組織學加以區别,這些腫瘤的間質較細胞成分少,并且無典型的車輪狀結構。偶爾皮膚纖維瘤可有很多細胞,大小可達2~3cm,但幾無車輪狀表現,并有許多含鐵血黃素及吞噬脂質現象。無色素性的惡黑有的需要鑒别,但不大有梭形細胞成車輪狀結構,同時可見交界活躍現象,而且不産生網狀纖維及膠原;新鮮組織可用多巴反應或S—100蛋白免疫組化染色,有助于鑒别。

病狀體征

男性稍多見,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最常見于中年,少數發生于兒童。腫瘤表現為隆起硬固腫塊,其上發生多個結節,呈淡紅、青紫色。損害逐漸增大,并可融合,有時呈多葉狀,表面稍光滑,生長緩慢。通常與上面表皮附着,而很少與深部組織附着。一般無自覺症狀。個别有輕度或中度疼痛。輕度外傷後可破潰出血。通常為單發,好發于軀幹,常見于前胸,其次為四肢,但身體各部位均可發生。病期可長達50年。此瘤除隆起表面外,也可作侵襲性生長,侵及皮下組織。如切除不幹淨,局部可複發。雖然也有轉移到肺、腹、腦、骨質或附近淋巴結者,但不常見,而且僅出現于晚期,往往是局部多次複發的結果。轉移期為1~33年。

肉眼見腫瘤為局限性分葉狀硬固結節,切面呈黃褐色或灰白色。位于皮膚,很少侵及深部組織。在同一腫瘤内,組織學表現并不相同。但通常可找到不典型病變,其中成纖維細胞産生網狀纖維,而膠原纖維排列成旋渦狀或車輪狀,核有絲分裂象少,膠原纖維不多,血管比較豐富,偶見“黃瘤細胞”,真皮乳頭往往受腫瘤侵犯,表皮及附屬器萎縮。細胞的多少及異形程度在腫瘤的不同部位變異很大,有些部位可全部為纖維硬化性。核有絲分裂少見。通常向周圍擴大。複發者更不規則,為多發結節,比原發者細胞成分多,可以看不到典型緻密的車輪狀結構,大都呈粘液瘤樣。

并發症

本病是一種生長緩慢、起源于皮膚并可擴展至皮下組織的局限性低度惡性的纖維肉瘤。在臨床上出現隆起、硬固纖維性損害,緩慢生長,表面皮膚萎縮時,可推測為本病,病理中找到緻密的成纖維細胞排列成車輪狀結構,即可确診。易出現血道轉移,橫紋肌纖維增生這些并發症。

治療方案

一、纖維肉瘤現在以手術治療為主,應采用局部徹底廣泛切除。如有淋巴結轉移,亦應行頸淋巴清掃術。手術前後采用化學治療。環磷酰胺600-800mg/m2,生理鹽水40ml,靜脈推注,每周1次。因局部可發生侵襲性生長,故應較廣泛地切除。切除邊緣要包括比較寬的正常皮膚,深達筋膜。如腫瘤較大則需要植皮,放射治療效果不好。如屬複發病例,則更應廣泛地切除。多次術後複發可發生轉移,但少見。

二、采取綜合治療,術前大劑量化療,然後根據腫瘤浸潤範圍作根治性切除瘤段、滅活再植或置入假體的保肢手術,或截肢術,術後繼續大劑量化療。纖維肉瘤肺轉移的發生率極高,除上述治療外,還可行手術切除轉移竈。近年來由于早期診斷和化療迅速發展,纖維肉瘤的5年存活率提高至50%以上。

三、放療質子,纖維肉瘤是一種最常見的惡性骨腫瘤,其特點是惡性瘤細胞直接形成骨樣組織,但腫瘤的成骨過程不明顯者也不能排除排除纖維肉瘤,好發于青少年,好發部位為股骨遠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的幹骺端。主要症狀為局部疼痛。多為持續性,逐漸加劇,夜間尤重,并伴有全身惡病質。附近關節功能活動受限。腫瘤表面皮溫增高,靜脈怒張,紅外線照射時更明顯。溶骨性纖維肉瘤因侵蝕皮質骨面而導緻病理性骨折。核素骨現像可以确定腫瘤的大小及發現其他纖維肉瘤竈。

采用傳統X‐ray光子的放射法雖然可以對腫瘤進行打擊,但是放射輻射對兒童的侵害力也是可以看到的.另外,對于纖維肉瘤的根治性手術如果處理不當,也容易對少年患者造成後遺症,因為這些患者的骨骼都是在生長狀态之中的,放射與手術一旦失敗對患者都是難以彌補的創傷.因此,有鑒于此,醫學上目前正積極地利用質子來開展對纖維肉瘤的治療。

健康保健

1、宜吃食物:

(1)宜多吃具有抗骨髓病、纖維肉瘤的食物,如海帶、紫菜、淡菜、海蛤、裙帶菜、杏仁、桃仁、李。

(2)骨痛宜吃龜闆、鼈肉、穿山甲、牡蛎、蟹、蝦、核桃。

(3)脾髒腫大宜吃甲魚、泥鳅、海鳗、毛蚶、海帶、裙帶菜。

(4)貧血宜吃豬肝、香菇、芝麻、蜂乳、黃魚、花生、海參、鲩魚、鮑魚。

2、忌吃食物:

(1)忌煙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2)忌黴變、腌制、油煎、肥膩食物。

(3)忌羊肉、鵝肉、豬頭肉等發物。

預後

纖維肉瘤的預後取決于其組織學的分級和年齡。10歲以下兒童的預後明顯較好。兒童與成人的複發率大緻相同,但轉移較少,一般可少于10%。

轉移情況

在成年期,當行邊緣切除或切除範圍不夠廣泛時,常可局部複發。大多數文獻報道其複發率約為50%,而且約60%的病例可發生轉移。當局部複發後,其轉移的發生率也相應增高。一般多轉移到肺、骨骼和肝髒。淋巴轉移者很少(少于5%)。Ⅰ~Ⅱ級的生存率為60%,Ⅲ級和Ⅳ級約為30%。

轉移症狀

纖維肉瘤後期會出現轉移,如肺轉移、肝轉移等,當然同時也會伴有相應的纖維肉瘤轉移症狀。如肺轉移患者多會出現咳嗽、痰血、低熱、胸痛、氣悶等,嚴重的話患者會出現面頸部水腫、聲嘶和氣促等症狀。同樣有肝轉移的患者可會出現肝痛、乏力、消瘦、黃疸、腹水等症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