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膏藥

黑膏藥

外用貼敷藥
黑膏藥系指藥材、食用植物油與紅丹煉制成膏料,攤塗于裱背材料上,供貼敷于皮膚的外用劑型。
    藥品名: 外文名: 别名: 是否處方藥: 主要适用症: 主要用藥禁忌: 劑型: 運動員慎用: 是否納入醫保: 批準文号: 藥品類型: 名稱:黑膏藥 拼音:hēi gāo yào

黑膏藥

紅丹(red lead):又稱章丹、鉛丹、黃丹、東丹、陶丹,主要成分為Pb3O4,含量在95%以上。

特點保護、封閉和治療作用(外、内治)膏層較厚,作用持久使用前必須預熱

黑膏藥屬硬膏劑,為傳統膏劑中的一種。清代吳師機的《理瀹骈文》為膏藥專著,全面論述了膏藥的應用和制備。

周史膏藥

周史膏藥是經過數年研究,采用古老制膏工藝,精心研制純中藥外用貼劑,有36味名貴中草藥熬制而成,具有不打針,不吃藥,使用方便,是當今無毒副作用的綠色療法之一。适用于頸椎病、肩周炎、骨質增生、腰間盤突出、腰腿疼、跌打損傷、風濕性關節炎等引起的疼痛,并能起到臨床治愈的效果。

用法用量

最理想的使用方法是,貼少林黑膏前使用半天少林古方通絡靈。三天後,就停貼半天來擦用少林古方通絡靈,然後再貼少林黑膏。在使用過程中,根據病情輕重,患者可以适當增加擦用少林古方通絡靈的次數,以确保經絡完全打通。同時,少林黑膏作用于骨、筋、肌肉、和毛細血管,增強骨對營養的吸收能力,恢複病變關節及其軟組織的生理結構,重建骨免疫系統,以保證新生的骨細胞都是好的、健康的!骨髓好,骨頭才好!n

膏藥加熱:n

1、傳統手工膏藥常用微火将膏藥熏綿軟,相互對合溜轉,把膏藥均勻即可。(但部分患者控制不了火候,容易把膏藥烤老化或燙傷皮膚,而且部分患者會把膏藥帆布整體熏黑不幹淨);n

2、可以用吹風機開熱檔直接對膏藥進行加熱至綿軟程度(農村很多患者不具備);n

3、用杯子接好水(90攝氏度—100攝氏度)把膏藥蠟紙揭去,在杯口上用熱熏至綿軟即可。(用大于膏藥直徑的口杯,帆布面向下,時間大概2分鐘左右,這種方法比較幹淨方便);n

4、做飯時,可以把膏藥放在鍋蓋上或能加熱的地方,加熱至綿軟程度即可。(不到一分鐘,時間比較短,農村比較合适)

當然,黑膏藥的配方不僅限于此。n

黑膏藥的起源和發展

膏藥,是中藥五大劑型——丸、散、膏、丹、湯之一。在戰國秦漢時期出現的醫學文獻《黃帝内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等著作中都有關于膏藥的記載。這時的膏藥,是豬脂膏之類的軟膏。魏晉時期煉丹術盛行,黑膏藥已經出現。唐宋時黑膏藥的制備逐漸完善,得到廣泛使用。明清時已經成為普遍的用藥之一。

到了近代,由于湯藥的發展,黑膏藥的使用大大減少。現代工藝的橡膠膏出現後,黑膏藥已幾乎從醫院中絕迹,隻流傳在民間。據現代藥理研究,黑膏藥在吸收、療效方面優于橡膠膏。但由于黑膏藥的制作工藝較為複雜,沒有統一标準,不易進行質量控制,導緻黑膏藥的質量參差齊。

因黑膏藥的制作費時費力,中醫醫院多開展中藥外敷,即用中草藥粉碎後調入蜂蜜、凡士林等基質呈軟膏狀外敷後以棉紙、繃帶固定,每24小時換藥次,使用成本較高。黑膏藥每貼可使用3—15天,揭下後可再次貼敷,不影響療效,因此費用較低。

膏,顧名思義,就是粘稠之物。膏劑是常溫下為固體、半固體、半流體的一類劑型。由藥物和基質兩個部分組成(也有不用基質的)。缪希雍《炮炙大法》說:“膏者,熬成稠膏也”;龔雲林《壽世保元》:“膏者膠也”;都反映了膏劑的形态。

膏劑是祖國醫學的一類古老劑型,其淵源久遠。早在《山海經》中就記載了羯羊脂,用于塗搽皮膚以防皲裂,可以說是最原始的膏藥;《黃帝内經》中記述了“豕膏”,“癰發于嗌中……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塗以豕膏,六日已。”《内經?至真要大論》:“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适事為度。

”其中所指的“摩之、薄之都是後代膏藥的濫觞”。南北朝時稱膏劑為“膏方”或“薄”。唐代也有“摩膏”的稱謂。明清時代将唐代的“煎”改稱為“膏滋”或“膏”,并納入了膏劑的範疇。這樣,膏劑的品種更加豐富了。随着曆史的發展,膏劑的用途逐漸擴大,不但治外病用膏,治内病也用膏。

清吳師機《理淪骈文》,對膏劑的方藥、應用和制備工藝均進行了專門的論述,并創造出了白膏藥、松香膏藥等膏劑類型。近年來,随着透皮給藥系統(TDDS)的研究迅速發展,外用膏劑的應用範圍也更為廣闊。

膏劑作用比較廣泛,無論是内服還是外用,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稠度,故而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緩慢、作用長期持久、局部療效切實等優點。徐靈胎說:“今所用之膏藥,古人謂之薄貼,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裡。治表者,如呼膿祛腐,止痛生肌并遮風護肉之類,其膏宜輕薄日換。治裡者,或驅風寒,或和氣血,或消痰痞,或壯筋骨,其方甚靈,藥亦随病加減,其膏宜重厚久貼。”

外用膏藥古稱薄貼。唐·李綽《尚書故實》載述:“虞元公鎮南海,疽發于鬓,相國姬遂取膏藥貼于瘡上,數日平複。”具體制法:根據不同病情,選用相應藥物,浸于植物油内,浸泡一定時間,入鍋煎熬,等藥物枯黑後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時再按油之比例(視當時不同季節)加入适量的鉛丹,拌勻,将鍋離火(或先離火後放丹)。候藥凝厚如膏,切成大塊,投放于冷水中去火毒。

待用時加熱熔化,攤于布片或厚紙或薄油紙片上,貼于患處體表皮膚即可。臨證有用以治裡者,如關節疼痛,僵直,深部肌肉酸困,肌膚麻木,深部膿腫,骨折,傷筋等症。取其祛風化濕,行氣活血,續筋接骨之作用,如萬應膏、接骨膏等。有用以治療表者,如體表癰、疖、疽、疔等瘡瘍諸疾,具有消腫定痛,去腐生肌,收口,保護瘡口等作用,如太乙膏、獨角蓮膏、陽和解凝膏、沖和膏等。

膏藥在我國的應用曆史悠久,古醫言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膏藥之優劣,療效是根本。李氏膏藥屬于外治,從而避免了内服藥物的毒副作用,再加上療效确切,受到了群衆廣泛歡迎。清代的徐大椿曰:“湯藥不足盡病,用膏藥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活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為有力。

”膏藥中的藥物直接貼敷于體表穴位上,藥性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裡,滲透達皮下組織,一方面在局部産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另一方面可通過經絡的貫通運行,直達髒腑失調經氣失調的病所,發揮藥物“歸經”和功能效應,從而發揮最大的全身藥理效應。

而傳統的注射及口服療法除損傷神經、血管、肌肉等組織和腸道反應,使病人不易接受外,這些方法都易使藥物通過全身的血液循環及腸道破壞,而真正到達疾病局部的藥物少之甚微,所以現在用藥量極大,并且療效極差。而膏藥的外治療法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藥物直接作用于患處,使藥效數倍提高,而且不易産生耐藥性。

現階段市場上多見的都是白膏藥巴布膏藥,而傳統黑膏藥有越來越少之發展趨勢,為弘揚中華傳統醫學,使更多的醫務工作者及中醫愛好者掌握祖國醫學瑰寶——傳統黑膏藥的配制和應用,社會上也出現了針對傳統黑膏藥制作的培訓學習班,其中中醫膏藥制作技術基地的陳老師以師承教育的方式傳授傳統黑膏藥的制作原理及方法等系列生産工藝流程,為祖國的中醫傳承做出重要貢獻。

黑膏藥治療原理

膏藥是祖國醫學的外治療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内治之藥,所異者,法耳!醫理藥性無二,而法則神奇變幻,在辨證用藥的原則下,往往獲得令人吃驚的神奇效果外用膏劑的透皮吸收機理:治療經絡等疾病時,一般多以人體經絡穴位為貼用部位。

貼于體表的膏藥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的作用。同時藥物在穴位處通過皮膚滲透達皮下組織,在局部産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從而發揮較強的藥理作用,對創傷,皮膚疾病,黏膜病變的治療,均有防腐消炎止痛等局部作用。

此外,有些刺激性強的藥物,強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可以調節肌體功能促進抗體形成,提高人體免疫力。同時,藥物穿通皮膚及黏膜後,經過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可産生全身性藥物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傳統黑膏藥都是使用高溫提取的制備方法,嚴重破壞有效成分。古方膏藥是曆今400餘年,一代一代相傳,逐步的把這些弊病都完美的解決了,再這個二十一世紀的科技技術更加一步的完善,困難意義解決。

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肩周炎、椎管狹窄、腰肌勞損、風濕、強直性脊柱炎、滑膜炎,足跟骨刺都屬于中醫痹症範疇。屬于此類病程逆轉,患者隻能用止痛藥、止痛針緩解症狀

黑膏藥系純中藥外用強力透骨貼劑,載藥量大,療效是一般藥店銷售的普通膏帖的二十倍,貼敷患處及相關穴位,對關節軟骨、韌帶、肌腱具有極強的營養修複功能,藥力能直透皮下骨質,通過中藥連鎖生化反應和中藥的引經靶向作用到達椎管而發揮作用,能改善椎管内微循環,清除軟骨鈣,使髓核脫水、分解、吸收、清除黃韌帶、後縱韌帶的水腫、肥厚,擴大椎管的相對容積,徹底解除神經、脊髓的壓迫從而達到臨床治愈目的。

如何正确貼膏藥

在貼膏藥之前,用熱毛巾将疼痛處洗淨、擦幹,再将藥貼貼于疼痛部位和相關穴位,撫平按實即可。天氣寒冷時,可将膏藥貼好後再用熱水袋熱敷一下,以便使膏體迅速軟化,增加治療效果。

如何正确揭黑膏藥,如何去除黑膏藥痕迹:

1、用揭下的膏貼油面或透明膠帶反複粘貼遺留在皮膚上的膏痕,可以清除,這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忌用搓澡巾以防擦傷)

2、用棉簽蘸松節油或者家中炒菜用的植物油亦可清除.

傳統黑膏藥的制作方法

一、要領及注意事項

黑膏藥的制法:藥料提取→煉油→下丹收膏→去“火毒”→攤塗等過程。n

①藥料提取:一般飲片采用油炸方法,油溫控制在200℃-220℃。n

②煉油:熬煉過“老”,則制成的膏藥松脆,黏着力小;如太“嫩”,則制成的膏藥質軟。n

③下丹收膏:下丹時油溫應在320℃左右。膏應不粘手,稠度适當。n

④去“火毒”:在水中浸泡或陰涼處久貯。n

⑤攤塗。

二、詳細步驟

黑膏藥系以食用油炸取藥料,去渣後在高溫下與黃丹反應而成的鉛硬膏。

(一)、基質原料

①植物油:麻油(最好)、棉籽油、豆油、菜油、花生油。

②紅丹:又稱章丹、鉛丹、黃丹、東丹、陶丹,為橘紅色非結晶性粉末,其主要成分為四氧化三鉛(Pb3O4),含量要求在95%以上。注:使用前應幹燥,并過篩使成松散細粉,以免聚結成顆粒,下丹時沉于鍋底,不易與油充分反應。

(二)、傳統黑膏藥的制作工藝

1.藥料的提取(熬枯去渣):取植物油置鍋中,微熱後将藥料投入,加熱并不斷攪拌,直至藥料炸至表面深褐色内部焦黃為度。此時溫度可達220度,炸好後可用鐵絲篩撈去藥渣,去渣後的油為藥油。(鍋最好用銅鍋,控制溫度可用專用高溫溫度計,醫療器械商場都有賣)

2.煉油:取上述藥油繼續熬煉,待油溫度上升到320度(一定要達到溫度,很關鍵),改用中火。煉油的火候:一是看溫度計,達到規定溫度;二是看油煙,開始為淺青色,漸為黑而濃,進而為白色濃煙,無風時白煙直上;三是看油花:沸騰開始時,油花多在鍋壁周邊附近,當油花向鍋中央聚集時為度;四是看滴水成珠:取少許藥油滴于水中,不散開成珠狀為度。(本關最難,一定要煉油到滴水成珠,一定要注意防火,溫度太高)

3.下丹成膏:藥油煉成後,離火下丹,一般500克油可加250克左右丹,黃丹在下前先幹燥并過100目篩。少量加丹,邊加邊攪動,一定要向同方向攪拌。攪成粘稠的膏體,膏藥不粘手,拉絲不斷為好,過硬則老,過粘則嫩。

4.去火毒:膏藥制成後放入冷水,浸泡,每一日換一次水,十日後膏成。

5.取膏藥團置于容器中,在水浴或文火上熔化,将細料兌入,攪勻,用竹簽取一定量的膏藥在牛皮紙或膏藥布上即可,麝香等特别貴重的藥以及易揮發的冰片、樟腦、薄荷等可最後撒上。傳統黑膏藥舉例蠲痹靈仙膏

【藥物組成】:穿山甲、血竭、烏梢蛇、金錢白花蛇、兩頭尖、雪上一枝蒿、麝香、三七、人參、七葉一枝花、千金藤、藏紅花、骨碎補、蟾酥等64味中藥。

【功效】:蠲痹通絡、益腎壯骨;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續筋接骨。

【主治】:骨質增生症,腰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頸椎病,肩周炎,腰肌勞損,梨狀肌綜合征,股骨頭壞死,跌打損傷,骨折及外傷後遺症等“痹症”。

【性狀】:黑膏藥,味苦辛、氣濃郁。

【使用方法】:貼前洗淨皮膚,用生姜擦塗,然後取膏藥烘軟後貼之。

【儲存方法】:放置陰涼處,避光、密閉保存。

【貼敷部位】:

⒈【傳統中醫取穴法】:頸椎病貼“大椎”、“天柱”等穴位;腰椎間盤突出症貼“命門”、“腎俞”、“腰陽關”等;梨狀肌綜合症以“環跳穴”為中心貼敷;坐骨神經疼貼“十七椎”、“環跳穴”、“陽陵泉”等;膝關節增生貼“犢鼻”、“陰陵泉”等;肩周炎貼“肩井”、“肩髎”等。

⒉【現代醫學貼敷法】:頸、肩、腰、膝、關節痛、骨質增生症、腰肌勞損等可尋找主要疼痛點為中心貼敷;經CT或X光片檢查顯示頸椎、腰椎,膝關節、外傷骨折等具體病變部位者,直接貼病變部位。

【注意事項】:本品隻限外用,貼敷期間,忌食魚腥發物;避免受風、寒、濕及過度勞累。

【使用禁忌】:急性皮膚炎症、化膿者慎用;孕婦慎用;開放性創傷、皮膚破損者禁用。

膏藥發展與革新

黑膏藥屬于祖國醫學外治法的一種古老劑型,療效肯定,但随着現代藥理學、藥物制劑學的發展,黑膏藥制備工藝需要不斷革新,在藥料處理和制作工藝方面進行了革新。汲取現代中藥提取工藝——“乙醇滲漉法”,取代傳統的植物油榨熬法和水煎濃縮法,能有效地防止熱敏性成分和化學不穩定性成分被高溫分解和氧化;并且對中藥材中皂苷類、生物堿類、黃酮及内酯類等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更好。

如:含揮發油的藥物:肉桂、白芷、蒼術、麻黃、川芎、山奈、千金藤等,用油炸法和水煎濃縮法,有效成分極易揮發喪失。穿山甲、烏梢蛇、金錢白花蛇、土鼈蟲、地龍等有效成分為各類氨基酸與蛋白質,若用油炸與水煎濃縮法,則氨基酸分子結構被高溫破壞而喪失療效。

因蠲痹靈仙膏采用“乙醇滲漉法”提取濃縮中藥有效成分,膏藥中所含有效活性成分高。具有藥量足、藥物純度高、易透皮吸收、易達病所的優點,提高了膏藥的療效和質量。筋骨百痛消集藥療,磁療,熱療于一身,極大的發揮了膏藥的特性,效果比普通膏藥更快,藥效更持久,所以傳統黑膏藥的發展與革新勢在必行。

草藥文化

陝西省秦嶺終南山的主峰,終年積雪,寒光四射,故稱太白山(周代稱太乙山),太白山遍地藥草,從古至今吸引着從醫的聖人、郎中。相傳上古時代的"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就發生在秦嶺北坡長安、周至、寶雞沿山一帶。唐代著名的上林苑是皇家種藥狩獵的場地,就在終南山腳下的戶縣、周至沿山一帶。東漢著名藥醫家韓康,拒漢恒帝之封,隐居太白山研究醫藥。

唐朝蘇敬在《唐本草》中載:茯苓和茯神“雍州南山亦有”。隋末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居太白山10餘年,從事醫藥研究、采集、栽種和炮制中草藥,研究藥性,為民治病,著有《千金異方》,收載藥物800餘種,并詳細記載了200餘種藥物的采集、炮治、主治功能。後人為紀念孫思邈對醫藥學的功績,稱為藥王,稱太白山為“藥山”。

太白山藥用植物多達3000多種。許多藥用植物都有着有趣的民間傳說。一種草藥因形似鹿蹄,具有強骨壯髓、修骨化刺、祛風除濕等功能的“鹿蹄草”則相傳是一隻金鹿的傑作。相傳很久以前,王母娘娘跟前的一隻金鹿私自跑到太白山遊玩,王母娘娘發現後立即派神兵捉拿,金鹿使盡神力,躍起四蹄,奔向天涯海角,直到海南島的南端才被玉索套住拉回。

金鹿奔馳時,留在太白山上的蹄印變成鹿蹄草,而金鹿被捉住的地方,至今仍叫鹿回頭。祖師麻植物名黃瑞香,是一種落葉灌木,有祛風除濕、溫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民間有“打得順地爬,離不開祖師麻”的諺語。太白山草藥經過千百年的臨床實踐,師傳口授,在民間已形成獨特的醫療理論體系和太白草藥的配伍理論。

草醫們所編著的《太白草藥性賦》、《太白草藥湯頭歌》和《太白草藥性歌括》,是太白草藥醫療理論和草藥配伍理論的集成。它不僅在民間的衛生保健上起着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為我們研究新藥源提供了基礎,而謝士元教授研制的太乙山黑膏,正是建立在太白山草藥的文化基礎上,根據家鄉流傳的奇方,以鹿蹄草配伍山中無污染的祖師麻、血竭、骨碎補等72味保密配方為基質,外加遠紅外陶瓷粉,使古法工藝巧妙結合清華生物提純技術,研制的新一代黑膏藥。

适宜人群

适用于痛風,跌打損傷,關節炎,肩周炎,頸椎病,腱鞘炎,肌腱炎,腰肌勞損,腰間盤突出,筋膜炎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注意事項

有人曾經這樣說過:在中國,沒有用過膏藥的老人可以申請貼上“稀有動物”的标簽,當然這隻是一種開玩笑的說法,事實上這說明一件事情,就是膏藥在我國使用的廣泛性。但是正是這種使用如此廣泛的黑膏藥,我們也不應該掉以輕心。因為下列黑膏藥的使用注意事項會告訴你為什麼。

使用黑膏藥的過程中應該注意:

1.若已發生潰破,則用酒精消毒或搽龍膽紫藥水,待不癢和傷口愈合後再貼,或貼之前在膏藥上撒點薄荷冰來預防。

2.如果仍無法控制則應到醫院處理。

3.用同一種膏藥,出現2次過敏反應,則以後禁用這種膏藥。

4.患處有紅腫及潰爛時不宜貼,以免發生化膿性感染。

5.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紅花、沒藥、桃仁等活血化淤成分的膏藥,孕婦均應禁用,孕婦的臍部、腹部、腰骶部都不宜貼膏藥,以免引起流産。

6.如果貼膏藥後局部皮膚出現丘疹、水疱,自覺瘙癢劇烈,說明對此膏藥過敏,應立即停止貼敷,必要時進行抗過敏治療。

7.面部和有毛發的部位(如會陰、腋窩、頭枕部)不宜貼膏藥。面部貼膏藥影響美觀,一旦發生過敏則後果嚴重。而有毛發的部位不易粘貼,以後揭膏藥也比較麻煩。

8.創傷性骨折前期及嚴重皮膚病局部不宜貼膏藥。

9.女性患者在月經來潮期間,在腰骶椎或腹部應停貼膏藥3~5天。

10.相對内服藥和注射藥來說,外用的膏藥要安全得多,但小孩、孕婦、哺乳期婦女等特殊人群應用膏藥仍需十分謹慎。兒童處在生長發育時期,神經系統、内分泌系統及許多髒器發育尚不完善,肝、腎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腦屏障的作用也都不健全。

貼膏藥療法是中醫臨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及中藥的功效、主治與歸經的原則,充分調動藥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藥物的複方,以發揮藥物的良好效果。因此在膏藥使用過程中隻有注意上述的要點,才能夠使得膏藥獲得更好的療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